s 閱讀頁

第五節 軍事冒險——走向戰爭之路

  希特勒在冒險毀約、擴軍備戰的同時,還在世界範圍內加緊尋找政治上的盟友,力圖拚湊侵略同盟。

在歐洲,為了突破英、法的包圍,希特勒極力拉攏意大利作為盟友。為了籠絡意大利,他對意大利在非洲侵略阿比西尼亞采取了縱容的態度。他表麵上宣布德國在意、阿戰爭中保持“中立”,暗地裏卻為墨索裏尼加油打氣。當國聯對意大利實行經濟製裁時,德國卻為意大利提供煤炭。希特勒的支持,取得了墨索裏尼的好感,使他相信隻有在德國那裏才能找到友誼和支持。

在1936年7月開始的武裝幹涉西班牙的戰爭中,希特勒和墨索裏尼這兩位獨裁者再次找到了共同點,全力支持西班牙叛軍,最終絞殺了西班牙共和國。在西班牙內戰結束後,雙方的友誼也急劇升溫,高層來往十分密切。1936年10月,意大利外交部長齊亞諾訪問德國,與德國正式簽訂了“柏林協定”。在這份協定中,德國正式宣布承認意大利兼並阿比西尼亞,意大利則表示不再幹預德國吞並奧地利。“柏林協定”雖然還不是雙方直接締結的軍事同盟條約,但卻是雙方為結盟所采取的重要步驟。

在亞洲,日本是希特勒爭取的主要對象。希特勒之所以要拉攏日本,是因為想利用日本牽製蘇聯。經過多次試探和接觸,1936年11月,雙方代表在柏林正式簽訂了“德日關於共產國際的協定”,即“反共產國際協定”。該協定規定德國和日本在反對共產國際方麵采取共同行動。秘密附件則規定,締約國一方與蘇聯發生衝突時,另一方“不采取任何有利於蘇聯的行動”。很顯然,這個協定主要針對蘇聯。

1937年8月,意大利加入德、日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標誌著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集團正式形成,希特勒在走向戰爭的道路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在做好軍事、政治上的各項準備後,希特勒開始實施他的對外侵略擴張計劃。希特勒認為,“為了改善我們軍事方麵和政治方麵的地位,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是在任何一種卷入戰爭的情況下必須征服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以便在可能對西方進行的戰爭中解除我們側翼的威脅。”地處中歐,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因而首先成為納粹德國侵略的對象。

希特勒為自己的侵略政策找到了一個幌子,那就是保護德意誌民族。希特勒認為,居住在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這兩個國家的德意誌人受到欺淩,需要拯救,而作為以德意誌民族為主體的德國則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在德國總理府召集軍政首腦舉行了一次重要軍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外交部長牛賴特、國防部長勃洛姆貝格、陸軍總司令弗立契、海軍總司令雷德爾、空軍總司令戈林。在曆時4小時的會議上,希特勒重申“德國的前途……僅僅取決於生存空間問題”,德國人有權力比別的民族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他“決心冒風險訴諸武力”實現這一計劃。在這次會上,希特勒部署了侵略擴張方案,其中有對奧地利實行武裝占領的“奧托方案”,對捷克斯洛伐克進行突然襲擊的“綠色方案”。當牛賴特、勃洛姆貝格、弗立契對這一計劃提出疑問時,希特勒毫不猶豫地將他們撤職,由自己親自擔任最高統帥,由裏賓特洛甫擔任外交部長,由勃勞希契任陸軍總司令。這一係列重要的人事變動,是希特勒向東擴張的信號。

希特勒要想吞並奧地利,關鍵要看西方各大國的態度。早在1934年7月25日,希特勒曾唆使奧地利的納粹分子發動政變,刺殺了當時的總理陶爾斐斯,但政變未能成功。這一方麵是因為德國剛剛開始重整軍備,未敢武裝入侵奧地利。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意大利當時反對德國吞並奧地利。墨索裏尼還譴責了政變分子刺殺陶爾斐斯的行為,甚至陳兵意、奧邊境與德國相對抗。由於墨索裏尼的強硬態度,希特勒未敢輕舉妄動。1936年柏林—羅馬軸心建立後,兩國關係更為密切。為了取得德國的友誼,當裏賓特洛甫訪問羅馬時,墨索裏尼明確表示,不幹涉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並。

在排除了意大利這個障礙後,英、法的態度如何,成了德國兼並奧地利的關鍵。1937年5月28日出任英國首相的張伯倫對德國推行綏靖政策。5月31日,英國駐德國大使亨德森在同巴本會談時聲明,“英國完全理解在德國範圍內解決奧地利問題的必要性”。同年11月,英國樞密大臣哈裏法克斯訪問德國,他大肆讚揚德國“阻塞了共產主義向歐洲發展的道路”,並對希特勒表示,英國不反對德國合並奧地利,隻是強調“要通過和平演進的途徑來實現”。至於法國,在此時則完全放棄了獨立的外交政策,亦步亦趨地跟隨英國,在德國吞並奧地利的問題上也采取了支持的態度。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把奧地利總理許士尼格召到德國,宣布德國要用武力吞並奧地利,並強迫他答應以下要求:釋放被奧地利政府關押的所有納粹分子;任命奧地利法西斯頭子賽斯—英誇特為內務部長兼公安部長;不得限製奧地利境內法西斯分子的活動。希特勒威脅說,如果這些要求得不到滿足,就下令德軍向奧地利進軍。在強大的壓力下,許士尼格在納粹政府事先擬訂的議定書上簽了字。許士尼格的賣國行為激起了奧地利人民的強烈反對。迫於人民群眾的壓力,許士尼格宣布於1938年3月13日舉行公民投票,表決奧地利是否與德國合並的問題。希特勒得知這一消息後暴跳如雷,以最後通牒的方式要求許士尼格延期舉行公民投票,並讓他立即辭職,由賽斯—英誇特擔任奧地利“臨時政府總理。”在希特勒的威脅下,許士尼格在同克拉克總統以及內閣成員磋商後,取消了這次公民投票。

3月11日,許士尼格收到一份最後通牒,限他在19時30分前滿足德國的要求,否則將有20萬德軍開進奧地利。與此同時,希特勒向國防軍發布了做好進軍奧地利、並投入戰鬥準備的命令。於是,許士尼格宣布辭職,總統克拉克被迫按照希特勒的意願任命賽斯—英誇特為總理。賽斯—英誇特以奧地利臨時政府的名義給希特勒發去一封電報,要求德國派軍隊幫助奧地利防止“共產黨騷動而發生流血事件。”隨後,德軍在3月12日占領了整個奧地利。3月13日,納粹德國政府和賽斯—英誇特政府同時發布了德、奧合並的公告。14日,希特勒簽署命令,宣布奧地利是德國的一個邦。德國不費一槍一彈,實現了對奧地利的不流血征服。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並,使德國版圖擴大了17%,人口增加了10%,而奧地利良好的工業基礎亦開始為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戰爭服務。

納粹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並,違背了《凡爾賽和約》和《聖日耳曼和約》中關於德、奧不得合並的條款。對於這樣一種明目張膽的違約行為,作為和約主要保證國的英、法兩國政府隻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抗議。4月2日,張伯倫政府正式承認德國吞並奧地利。接著,法國也采取了同樣的態度。

吞並奧地利之後不久,德國法西斯又開始籌劃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位於中歐的心髒地帶,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是德軍東進波蘭、蘇聯的重要通道,也是通往巴爾幹地區的必經之地。捷克斯洛伐克經濟比較發達,有著雄厚的軍事工業基礎,如果能將其吞並,將大大增強德國的戰爭經濟實力。

納粹德國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同樣是拿民族問題做文章。在捷克斯洛伐克1400萬人口中,除了占人口大多數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之外,還有325萬德意誌人,主要居住在西部與德國接壤的蘇台德區。早在1933年10月,希特勒就在蘇台德區培植了以康拉德·漢萊茵為首的德意誌人黨,並提供活動經費和武器裝備,以充當納粹德國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第五縱隊”。1938年3月28日,漢萊茵被希特勒召到柏林進行密談,希特勒指示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利用民族問題製造事端。按照希特勒的部署,在4月24日召開的蘇台德德意誌人黨代表大會上,漢萊茵提出了蘇台德區自治的綱領,並要求捷克政府釋放被監禁的納粹政治犯。隨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與漢萊茵舉行了談判。捷克政府拒絕了蘇台德自治的要求,隻同意釋放政治犯。由於要求並沒有得到完全滿足,漢萊茵中斷了同政府的談判。與此同時,德國軍隊開始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一帶集結,不斷舉行軍事演習,以戰爭相威脅,以強迫捷克斯洛伐克就範,從而釀成了“五月危機”。5月19日,集結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軍隊已經做好了入侵的一切準備工作。5月20日下午,在貝奈斯總統的主持下,捷克內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實行部分動員,40萬人應征入伍,軍隊開始進入邊防的堡壘工事。麵對捷克政府和人民抵抗外敵入侵的決心,希特勒選擇了退卻。5月23日,德國政府通知捷克駐德國公使,德國並沒有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企圖。5月26日,希特勒又命令漢萊茵恢複同捷克政府的談判。從表麵上看,形勢得到了緩和。

暫時的妥協並不表明希特勒已經放棄了對捷克斯洛伐克的野心。5月28日,在國防軍高級軍官會議上,希特勒表示要“一勞永逸地、徹底地解決蘇台德問題”。他叫囂道:“把捷克斯洛伐克從地圖上抹掉,是我不可動搖的意誌!”

在“五月危機”期間,緊張的局勢讓倫敦方麵極其恐慌。英國政府極力勸告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滿足漢萊茵的要求,以防止戰爭的爆發。張伯倫在一次非正式的場合還說,一旦德國發動進攻,英國和法國都不會出兵支援捷克斯洛伐克。為了和平的利益,英國讚同把蘇台德區劃歸德國。8月3日,張伯倫派下院議員倫西曼到捷克進行“調解”,實際上他真正的使命是勸說捷克政府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

經過幾個月的觀望,希特勒逐漸摸清了英、法兩國的底牌。他確信,英、法絕對不會為了保全捷克斯洛伐克而冒戰爭的風險。正是看穿了英、法的虛弱本質,希特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月12日,在紐倫堡納粹黨代表大會閉幕式上,希特勒表示,他對蘇台德區的“自治”不感興趣了,要用武力征服捷克斯洛伐克。與此同時,蘇台德區的德意誌黨人開始發動叛亂,德軍又一次在德、捷邊境進行大規模集結,局勢再度緊張起來。在希特勒武力恫嚇麵前,英、法政府驚惶失措。張伯倫不顧年邁,在兩個星期內三次造訪希特勒。經過協商,英國和法國政府擬定了一個聯合方案,建議捷克政府將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這個聯合方案被英、法政府以最後通牒的形式遞交給捷克政府,並威脅道,如果不接受英、法的建議,捷克斯洛伐克隻能單獨對德國作戰。在英、法的壓力下,捷克政府終於屈服了,接受了屈辱的建議。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4國首腦聚會德國慕尼黑,並於30日淩晨簽訂了《慕尼黑協定》。協定規定:捷克政府從10月1日起,在10天之內把蘇台德區和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這些地區的軍事設施、廠礦企業、運輸工具也全部無償移交給德國;其他德意誌人占多數的地區,由德國分階段占領。

《慕尼黑協定》不僅使德國從捷克斯洛伐克獲得了1.1萬平方英裏的領土和360萬人口,還使德國占據了中歐的戰略要地,取得了向東歐和巴爾幹地區擴張的橋頭堡。《慕尼黑協定》簽訂後不久,希特勒在1938年10月21日命令消滅捷克國家的殘餘部分。1939年3月15日,德國軍隊入侵並占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先後被德國吞並,解除了德國向西擴張的後顧之憂,瓦解了法國在中東歐多年經營的同盟體係,迫使參加這一體係的小國紛紛自尋出路,改變了歐洲的均勢局麵,從而使實力對比有利於德國。英、法的綏靖政策還進一步刺激了希特勒的擴張野心,助長了他的侵略氣焰。在屢次冒險並得逞後,希特勒又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波蘭。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