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對內建立獨裁統治,對外奉行的則是擴張主義的外交政策,主要目標是要謀求在歐洲乃至世界範圍內的霸權,建立一個大德意誌帝國。在上台前,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以及曆次政治演講中就勾畫出納粹的侵略藍圖。希特勒認為,“對外政策必須確保組成國家的一個種族的存在,在人數、地域和所占地區質量之間建立良好的、可行的、自然的平衡。”他還強調,“德國有46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要養活6200萬人口,平均136人占有1平方公裏的土地”。據此,希特勒認為德國的人口與疆域是不相稱的,不是一個強國。德國要成為世界強國,就必須向外擴張,奪取斯拉夫人的土地,獲得新的“生存空間”,消除德國人口過剩的危機,保障德意誌民族的生存。
要實現對外擴張的計劃和稱霸世界的野心,就必須有強大的武力作後盾。希特勒上台初期,德國在國際上十分孤立,軍事上也比較薄弱,這些都不允許希特勒公開地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明目張膽地走上擴充軍備、對外侵略的道路。鑒於德國的處境與地位,納粹統治初期有兩個主要目標:對內要使重整軍備合法化,迅速建立起一支裝備精良的現代化軍隊;對外則是要擺脫在國際上的外交孤立局麵,獲得自由行動的空間。為此,希特勒采取以大談和平的方式來掩蓋其擴軍備戰的實質。他在各種場合發表演說,呼籲和平。希特勒還響應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的裁軍計劃,表示德國“完全願意放棄一切進攻性武器”,“願意解散它的全部軍隊”。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他還派人到西方各國遊說,勸告各國不要把資財浪費在軍備上,而是要共同合作,裁減軍備。希特勒奢談裁軍,把自己打扮成和平使者,並非真的是要洗心革麵、改弦易轍,而是企圖利用各國在裁軍問題上的矛盾,轉移視線,迷惑世界輿論,趁機擺脫國際社會對德國的孤立,為公開擴軍備戰創造條件。
1933年3月,英國首相麥克唐納在日內瓦裁軍會議上提出一項裁軍方案,要求法國將其陸軍從50萬削減到25萬,同時允許德國將陸軍擴充到25萬,該方案被稱為“麥克唐納計劃”。此計劃目的在於扶德抑法,引起了法國的不滿。德國認為這一計劃符合自己尋求軍備上享有“平等待遇”的要求,表示原則上接受這一裁軍計劃。但除英國外,參加裁軍會議的其他國家都不同意給德國軍備方麵的平等待遇,德國“軍備平等”的要求並未得到滿足。
德國以此為借口,分別於10月14日和23日宣布退出裁軍會議和國聯。此舉表明,納粹德國將不再受各種國際條約的約束,公開走上了擴軍備戰的道路。這是德國對國聯的一次公開挑釁,因此在外交上也是一次冒險行動。為了應付這次冒險所產生的後果,希特勒命令國防部長勃羅姆貝格部署軍隊,準備以武力來對抗國聯的製裁行動。
納粹德國退出裁軍會議和國聯的行為引起了各國的關注,特別是它的兩個鄰國法國和波蘭更是感到不安。為了緩和退出國聯後造成的緊張局勢,消除鄰國的擔心,在羽翼還未豐滿的情況下,希特勒展開了“和平攻勢”。1933年11月15日,納粹德國主動與波蘭政府就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會談。經過會談,德、波雙方在1934年1月26日簽訂了一個為期10年的互不侵犯條約。這一條約的簽訂,緩和了德國和波蘭之間的關係,也使波蘭逐漸疏遠了法國。為了安撫法國,1933年11月24日和12月11日,希特勒在柏林兩次接見了法國大使龐賽,表示願意消除兩國間的世仇,但法國必須立即將薩爾交給德國。法國並未被希特勒的花言巧語所迷惑,雙方的談判沒有取得任何成果。國聯的軟弱無能,以及各國間特別是英國和法國間的分歧,使希特勒安然度過了首次冒險而造成的緊張局勢,而沒有受到任何懲罰,這無疑使希特勒今後的冒險行動更加有恃無恐。
退出裁軍會議和國聯以後,納粹開始大規模的擴軍備戰行動。除了擴大軍隊編製外,還大力發展《凡爾賽和約》所禁止生產的武器裝備,如潛水艇、戰列艦、飛機等。
至1934年底,德國陸軍擴大到29萬人,遠遠超過《凡爾賽和約》所規定的10萬人。此外,還擁有準軍事部隊黨衛軍40萬人,衝鋒隊近100萬人。與此同時,德國還擁有一支包括2500架飛機的空軍。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以英法兩國擴軍為借口,宣布德國在軍備方麵不再受《凡爾賽和約》約束,並恢複普遍義務兵役製,將陸軍增加到36個師約50萬人。
隨著軍事力量的不斷壯大,納粹德國開始製定具體的侵略計劃,第一步軍事行動就是進軍萊茵非軍事區。
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德國不能在萊茵河兩岸集結軍隊。1925年簽訂的《洛迦諾公約》再次規定,英、法、意、比、德5國相互保障萊茵非軍事區的現狀。但是,希特勒要向東方擴張,就不得不占領與法國接壤的萊茵區,作為抵擋法國進攻的屏障,解除後顧之憂。在進軍萊茵非軍事區之前,希特勒故伎重施,擺出一副熱愛和平的姿態,來迷惑世界輿論。1934年8月,他在接受英國《每日郵報》記者采訪時聲稱,德國對戰爭造成的災難比任何國家感受都深,我們不打算通過戰爭來解決德國當前的問題。1935年5月11日,希特勒在國會發表演說,再三表示他本人極端厭惡戰爭,所追求的僅僅是平等和諒解。他還提出了維護和平的13點具體建議,並且表示,德國將履行《洛迦諾公約》的一切義務,保證遵守萊茵區非軍事化的規定。
然而,就在希特勒表示要遵守《洛迦諾公約》的前幾天,即5月2日,他已通過國防部長勃羅姆貝格向德軍發出了以代號為“訓練”的重新占領萊茵非軍事區計劃的第一號指令,要求以閃電般的速度進入萊茵非軍事區。6月16日,德國國防會議工作委員會開會又進一步討論了計劃的細節。1936年3月7日淩晨,一支由19個步兵營和12個炮兵連共3萬人所組成的德軍以閃電般的速度迅速開進萊茵非軍事區。上午10時,一份早已準備好的外交照會被分別送交法、英、比、意4國駐德大使,把破壞《洛迦諾公約》的責任完全推到法國人身上,指責法國與蘇聯之間簽訂的條約構成了對德國的威脅,德國出於自衛,被迫重新宣布對萊茵區擁有不受限製的主權。2小時後,希特勒在國會再次發表演說,他信誓旦旦地說,德國將永遠不會破壞和平!
進軍萊茵非軍事區,是希特勒在撕毀《凡爾賽和約》、擴軍備戰道路上邁出的決定性一步,但這一舉措具有相當大的賭博性質,一旦失敗不僅會使剛剛恢複元氣的德國軍事力量蒙受損失,而且也可能促使納粹政權垮台。從雙方力量對比來看,當時德國開進萊茵非軍事區的隻有3萬人,隻具有象征意義,與此相比的是法國在邊境上集結了100個師。執行命令的德國將領們對行動是否能成功也沒敢抱太大希望,都覺得這是一場冒險行動。國防部長勃羅姆貝格曾向德軍秘密下令,如果法國人采取敵對行動,就從萊茵河對岸撤回。就連希特勒本人後來也承認:“進軍萊茵蘭以後的48小時,是我一生中最為緊張的時刻。如果當時法國人也開進萊茵蘭,我們就隻好夾著尾巴撤退,因為我們手中可資利用的那點軍事力量,即使用來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夠的。”根據《洛迦諾公約》的有關規定,法國有權對進入這一地區的德軍采取武力,英國有義務支持法國的行動。但是,法國猶豫不決,沒有及時采取行動對希特勒的冒險行為加以製止。雖然法國內閣會議連續開了3個晝夜,但在與會者當中,主張采取軍事行動的人很少,就連陸軍部長也不願意采取任何行動。另一個《洛迦諾公約》保證國英國不但不同意和法國聯合采取行動,反而恫嚇法國,揚言如果法國采取軍事行動,就會導致英法之間的決裂。國聯在3月14日舉行會議,隻是認為德國破壞了和約,也未采取任何製裁行動。這樣,由於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致使希特勒的冒險再次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
正如1936年3月21日希特勒在漢堡所說,納粹德國進軍萊茵非軍事區的成功,意味著“《凡爾賽和約》的精神已經被摧毀了”。西方各國在這樣一次嚴重危機麵前所表現出來的麻木不仁和無所作為,更加刺激了希特勒擴軍備戰的野心,使他在發動侵略戰爭的道路上有恃無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