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快速、徹底”是德國工業化的特點。
作為工業革命的母國,英國早在19世紀30、40年代就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法國和美國也隨英國之後相繼開始了工業革命。相比之下,由於受到分裂割據等因素的困擾,直到19世紀30年代中期以後,德國才在西歐第一次工業革命浪潮的衝擊下,遲緩地開始了工業化的步伐。
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較晚,進程卻相當快,發展道路有其獨特性。大致看來,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在時間上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即19世紀30、40年代工業革命的起步時期和50、60年代的大規模展開階段。
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早期工業革命一樣,德國工業革命也是從輕紡工業開始的。但是,德國棉紡織業發展一直相對緩慢,始終無法追趕上實力強大的英國紡織業。德國1835年時的棉紡織業生產水平僅相當於英國1788年的生產水平,而英國1850年時的皮棉加工能力,德國直到1900年左右才達到。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於,英國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鋒國家,具有紡織業領域特別是棉紡織業領域的絕對優勢。此外,原料供應本身也限製了德國棉紡織業的發展。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對德國的工業擴張起了決定性作用的是鐵路建設。從紡織業為中心的輕工業迅速轉向鐵路建設,通過鐵路建設帶動其他重工業部門的發展,是德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後來居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之所以迅速轉向鐵路建設,主要動力源自兩個方麵。其一,德國學術界和經濟界等一些重要人物的遠見卓識。在學術界,著名國民經濟學家弗裏德裏希·李斯特等人從一開始就看到了鐵路建設對德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大力鼓吹通過鐵路交通來發展德意誌“全民族的經濟”。李斯特的《論作為德國鐵路總係統基礎的薩克森鐵路係統》等文章的影響遍及整個德國政界和經濟界,日後的德國鐵路建設基本上遵循了他的規劃。在經濟界,哈爾科特、康普豪森、漢澤曼等著名實業家和銀行家也看到了鐵路建設的廣闊前景,積極鼓吹和投資於鐵路建設。其二,德國各邦政府出於政治、軍事和經濟價值的考慮,也競相加入鐵路建設行列。結果,德國鐵路建設從一開始就出現了所謂的“賽跑”性競爭。
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德國鐵路建設雖然遲於英法等國,卻能以更快的速度發展。1835年,當長度僅6公裏的德國第一條鐵路開通時,英國已有鐵路544公裏,法國141公裏,甚至袖珍小國比利時也已有了20公裏的鐵路。此後,由於許多私營股份公司和各邦政府競相投資,鐵路建設在德國呈現一種爆炸性擴張趨勢,投入鐵路建設的人力和資本急劇增長。1840年德國鐵路企業的勞動力人數僅為1648人,1850年為26084人,1860年為85608人,1870年增加到了161014人。鐵路營運裏程也因此迅速增長。1835年德國鐵路僅6公裏,1845年2300公裏,1855年8290公裏,1865年14690公裏,1875年則達到了27960公裏。
從橫向比較看,同一時期德國鐵路建設的速度也遠遠高於英法等國。據統計,1840-1850年,德國鐵路長度增長約11.49倍,遠遠高於英國的3.42倍和法國的4.86倍。英國的鐵路總長度雖暫時領先於德國,但增長速度明顯落後。從階段性發展上看,英國與德國的鐵路建設速度相比,差距也很大。英國在1825年到1840年的開頭15年間,鐵路長度從零發展到2411公裏,德國的鐵路長度卻在最初的15年中由零增長到了5856公裏。德法兩國間的鐵路發展比較更能說明問題。1840年德法兩國的鐵路裏程基本持平,法國略長。10年以後,德國卻擁有了兩倍於法國的鐵路線。而另一歐洲大國俄國最初10年的鐵路建設速度與德國鐵路建設最初10年的速度相比同樣處於下風。後者在最初10年中的建設速度(2300公裏)遠遠高於前者(501公裏)。因此,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德國的鐵路建設速度居歐洲各國之冠(德國鐵路長度以1871年疆界為準。)。鐵路建設的高速發展使李斯特在1833年規劃的德國鐵路幹線僅用20年時間就變成了現實。鐵路建設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它不僅縮短了運輸時間,而且使運輸費用大幅下降,因而大大改善了德國的交通運輸狀況。1840-1870年間,德國鐵路每人/公裏運價從4.4芬尼下降到了3.4芬尼,每噸/公裏運價從16.9芬尼下降到了5.6芬尼。這顯然有利於勞動力資源和煤、鐵等生產資料的流通,使生產力發展有可能打破地區界限,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得到提高,物產資源豐富的內陸邊遠地區也因此而不再與世隔絕,因而有利於工業革命的普遍開展。
大規模鐵路建設的最大功績則在於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作為主導性產業的鋼鐵、煤炭、機器製造等重工業的發展,以至在19世紀50、60年代出現了工業高漲的局麵。
首先,大規模鐵路建設推動了德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德國鋼鐵工業曆史悠久,早在1815-1820年間就引入了英國的“攪拌法”冶煉技術。然而,由於需求不足,鋼鐵生產一直處於低迷狀態。19世紀40年代以後,鐵路建設對鐵軌、機車和車皮製造等需求的刺激才推動了德國鋼鐵工業快速發展。研究表明,當時德國所有現代型鐵廠50%以上的產品用來供應鐵路建設,但仍不能滿足需求,以致德國鋼鐵工業在19世紀50年代後隻有通過更猛烈的發展來適應大規模的鐵路建設需要。1840年,關稅同盟及德意誌帝國境內生鐵產量約19萬噸,1850年為21萬多噸,1860年約53萬噸,1870年則上升到139萬多噸。同期德意誌聯盟的鋼產量分別為12萬多噸,19萬多噸,42萬多噸和104萬多噸。這些數據表明,在1840-1870年間,德國的生鐵和鋼產量分別增長6倍和8倍以上,1850年以後增速超過每10年翻一番。這種發展與鐵路建設的拉動緊密相關,因此與上文關於鐵路裏程增長的曲線非常吻合。
其次,鐵路建設大大推動了煤炭工業的“擴張”。一方麵,機車燃煤的需求以及鐵路建設引發的鋼鐵工業擴張對焦煤的需求等直接或間接地刺激了煤炭開采業的發展。當時德國石煤產量的1/3直接用於滿足鋼鐵工業的發展需要。另一方麵,鐵路網的建成大大降低了煤炭運輸成本,提高了德國煤炭的競爭能力,使德國煤炭的市場占有份額得到擴大。西裏西亞和魯爾等礦區的煤炭通過鐵路源源不斷地運往德國各地,將曾經盤踞在德國市場上的英國煤炭“排擠”出了德國。德國煤炭產量因此迅速增加。1840-1870年,德國石煤產量從318萬噸猛增至2640萬噸,增加7倍以上,也超過了平均每10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
其三,鐵路建設促進了德國機器製造業的進步。在這方麵,蒸汽機車製造業的發展具有典型性。機車製造技術相當複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機器製造業的綜合水平和實力。德國機車製造業的發展既從一個側麵表明了鐵路建設對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機器製造業的積極促進作用,又可以作為一個縮影,向人們展示這一時期德國機器製造業的迅速發展狀況。1835年第一條鐵路建成後,德國各大邦紛紛建立起自己的機車製造廠,其中以柏林波爾錫希機器廠發展最快。1841年,波爾錫81希製造出第一台機車,30年後它便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機車製造廠。機車製造業的發展改變了德國對國外機車的依賴狀況。1842—1843年,德國投入營運的機車共245台,其中德國國產機車僅38台。到1851年時,這種狀況就得到了根本性扭轉,在1084台運行機車中,德國自己生產的機車已達到679台,占機車總數的63%。由此可見,以機車製造為代表的德國機器製造業在19世紀40、50年代取得了長足進步。到19世紀60年代初,德國的機器製造業工人已經達98000人。
上述可見,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包括鋼鐵、煤炭和機器製造等在內的一些最重要工業部門無不受惠於鐵路建設而得到迅速發展。鐵路建設因而被視為德國工業革命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先導部門”。從這一意義上講,鐵路建設是德國工業化進程開始階段拉動其他產業發展的龍頭。
當然,其他積極因素對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也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例如,德國沒有參加海外殖民掠奪,原始資本積累有些先天不足,不如英、法等國。但是,它卻通過成立股份公司和股份銀行等渠道籌集到了大量資本。1849年前,德國僅有18家股份公司,而1850-1859年間,德國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竟達251家。這一時期的股份銀行也很活躍。1850-1870年,僅普魯士就存在20家股份銀行,資本近1億馬克。德國的一些大銀行,如貼現公司、達姆施達特工商銀行、德意誌信貸銀行等,都創辦於19世紀50年代。這些股份公司和股份銀行“出現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從財力上支持工業企業”。
經過19世紀50、60年代的高速工業發展,到德意誌帝國建立前夕,德國的一些發達地區,如普魯士、薩克森、巴伐利亞、巴登等地,已經基本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進程重要標誌的蒸汽動力在德國出現了迅猛的增長。1850-1870年間,德國的蒸汽動力從26萬馬力增加到了248萬馬力,法國在同一時期內從37萬馬力增加到185萬馬力,英國從129萬馬力增加到404萬馬力。可見,德國在發展速度上要遠遠高於法國和英國。到1870年,德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已經達到13%,超過法國(10%),進入世界先進資本主義國家行列。1867年,一位德國人在評價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各國的工業品時曾自豪地寫道:“我們的鑄鋼是無可匹敵的,我們的玻璃、我們的紙張出類拔萃,我們在化學產品方麵擊敗了英國人和法國人的競爭,我們的織布機、工具機和蒸汽機車至少已經與英國和美國的不相上下——相比較而言,這一目標是極短的時間內實現的。”
德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有不俗的表現,發展迅速,但是,就德國的整體經濟結構而言,還沒有達到工業化國家的水準,充其量隻能稱做擁有較強大工業經濟的農業國。1870—1874年的德國國內生產結構百分比為:第一產業占37.9%,第二產業占31.7%,第二產業產值與第一產業產值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德國工業化進程真正出現突破性進展,德國工業引領世界水平,是在德意誌帝國時期實現的。
在德意誌帝國時期,德國具備了更有利於工業發展的曆史條件。第一,國家的統一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除了政治上的障礙,使德國經濟的發展有了一個安定的環境和統一的國內市場。第二,1870年對法戰爭的勝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德國經濟的發展。法國50億法郎的賠款以及鐵礦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獲得,不僅為德國工業的發展注入了較充裕的資金,而且使洛林地區的鐵礦資源與魯爾地區的煤礦資源結合起來,形成了德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
正是在以上曆史條件下,德國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改變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在英國之後亦步亦趨的被動局麵,利用電能、內燃機和合成化學等新科技優勢,一方麵在傳統工業領域中采用新技術,改進生產工藝,使老工業煥發青春,另一方麵積極創立和發展電氣、化工等新興工業部門,建立新的工業增長點。這種產業發展戰略最終使德國一躍成為歐洲頭號工業強國。
鋼鐵工業是德國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而取得巨大成就的典範,它表明,隻要采用合適的新技術,傳統工業同樣會煥發勃勃生機。
德國鋼鐵工業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有了強勁的增長,但與當時世界頭號工業強國英國相比,其鋼鐵產量實在微不足道。1870年,世界生鐵總產量為1290萬噸,其中英國為67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近52%,德國約為140萬噸,僅占世界總產量的12%。形成這種局麵的主要原因在於,英國掌握著鋼鐵冶煉技術方麵的優勢,而德國卻沒有適合本國條件的冶煉技術。1856年英國人亨利·貝塞麥發明轉爐煉鋼法,使英國的鋼產量大增,但這種工藝有兩大前提條件:第一,它無法用於含磷的生鐵類;第二,它需要高額投入,僅兩個轉爐設備就需投入上百萬馬克。德國隻有磷鐵礦,而且資金短缺,因此這種工藝應用推廣難度很大。直到19世紀70年代,德國隻有克虜伯等少數幾家鋼鐵企業采用了貝塞麥煉鋼法。1865年西門子-馬丁煉鋼法出現後,同樣由於無法解決脫磷問題而難以在德國推廣。因此,德國若想在鋼鐵工業領域動搖英國的霸主地位,必須得到適合德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新技術。
1879年,英國人托馬斯發明托馬斯煉鋼法,解決了含磷鐵礦石的脫磷問題,從而使利用豐富的磷鐵礦有了可能。德國鋼鐵行業對這一最新技術成就如獲至寶,當年就將這一專利引入了德國。德國的鋼產量由此而出現了突飛猛進的增長。1879年,德國生產托馬斯鋼1782噸,貝塞麥鋼46.5萬噸,到1913年,德意誌關稅區域內的托馬斯鋼產量已經達到近1063萬噸,貝塞麥鋼產量卻下降到了15.5萬噸。
新工藝的采用對德國鋼鐵工業產生了明顯的效果:第一,鋼鐵產量直線上升。到1913年,德國的鋼鐵產量分別達到1620萬噸和1931萬噸,在世界鋼鐵生產中的比重分別上升到24.7%和24.1%,同期英國在世界鋼鐵生產中的比重卻下降到了10.2%和13.3%。第二,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以生鐵生產為例,在1879年以後的30年間,德國每座高爐的生鐵產量提高了3倍,工人勞動生產率提高2.3倍以上。所有這一切,顯然是原有技術基礎上難以達到的。
在鋼鐵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德國的煤炭工業也出現了迅猛增長。而這一傳統工業部門再上新台階的主要動力同樣得益於新礦井工藝和開采機械等新科技的運用。19世紀80年代,電力礦用鐵路開始投入使用。1894年安東尼·拉基發明的快速鑽探機成為采煤業中的重要工具。1902年,在威斯特發侖地區又出現了將凝固工藝運用於“不固定”山體的礦井,從而使可采煤礦區得到擴大。諾貝爾發明的炸藥等則使得爆破技術有了新突破。19世紀末,電動泵開始運用於礦井汲水,電動馬達驅動的通風機也取代了原來的蒸汽機。采煤工具中出現了開采錘、簸動輸送機等新設備。新技術和新機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采煤效率。德國采煤業的規模不斷擴大,產量迅速上升。1880年,英國石煤產量為14900萬噸,德國為4700萬噸(另加褐煤1210萬噸),法國為1940萬噸,到1913年時,英國石煤產量達29200萬噸,德國為19150萬噸(另加褐煤8750萬噸),法國為4050萬噸。從以上數據中可以看出,1880-1913年,德國石煤產量增加3倍以上,同期英國石煤產量增加卻不到1倍。1880年,德國的石煤開采量不到英國的1/3,到1913年時,則已經上升到將近英國產量的2/3,如果加上褐煤開采量,德國產煤量實際上已經接近英國的水平。
上述德國鋼鐵和煤炭工業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發展經驗表明,利用合適的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後進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一條捷徑。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德國工業發展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在於,電氣、化學等新興工業部門異軍突起,成為確立德國工業強權地位的支柱性產業。正是這些新興產業使德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浪潮中的領袖國家。
電氣工業的興起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標誌。德國人敏感地覺察到了這一新興產業的廣闊發展前景。19世紀80年代,以維爾納·西門子和艾米爾·拉特瑙等為代表的德國企業家利用電燈和電話等普及的契機,率先開始了電氣工業的大規模發展,從而使德國取得了這一領域中的領導權。電氣工業主要集中於發電機和電動機製造、建設電氣工廠、安裝電力照明係統和建造電車等。到1896年,德國電氣工業中已有39家股份公司,並逐步形成了西門子-哈爾斯克和通用電氣公司等七大巨頭。
相關數據可以更具體地說明這一時期德國電氣產業的發展情況。1891年,德國還隻有35個地方可供電力,1913年,已有17500個地方通了電,約有一半的德國居民用上了電。柏林交易所的電氣股份資本也迅速增長。1890年,電氣股資僅為2350萬馬克,1900年則已猛增到39670萬馬克,10年間增加近16倍。德國開始成為電氣化國家。從世界範圍看,當時沒有一個國家能在電氣工業的發展方麵與德國相比。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電氣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分別為:德國34.9%,美國28.9%,英國16%,法國4%。約1/4的德國電氣工業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德國電氣工業產品的出口在世界電氣產品出口中的比重達到了46.4%。
德國電氣工業的迅速發展得益於以通用電氣公司等為代表的德國電氣企業的正確發展戰略。通用電氣公司創立者拉特瑙在總結通用電氣公司的成功經驗時,提出了三大要素:大規模生產、高質量和高利潤。這實際上意味著規模效益、客戶的信賴和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正是這種正確的發展戰略使德國電氣工業出現了從投入、生產到銷售的良性循環,進而大大促進了德國電氣工業的擴張。
電氣工業的發展也改善了德國工業領域動力分布不均的狀況,進一步推動了國家工業化進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德國中、南部地區由於缺乏煤礦資源,蒸汽動力不足,這時則有了新的發展機會。豐富的水力資源使他們能夠利用水能發電解決自身的動力源。於是,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紐倫堡等地區成為德國經濟增長的新熱點。此外,發電機和電動機的使用也使原先隻有大型企業才能利用的機械動力逐漸進入小型企業,提高了小企業的生產效率。
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令德國異軍突起的又一項重要產業。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棉紡織工業對蘇打和硫酸的需求導致英國最先建立起現代化學工業,但德國卻抓住化學研究的最新成就,僅用二三十年時間就在這一產業領域中取得了近乎壟斷的地位。
19世紀中期以後,化學工業領域出現了合成物質代替天然材料的趨勢。1856年,英國人威廉·帕金首次從煤焦油中提煉出苯胺染料。不久,他的導師,時任倫敦皇家化學研究院院長的德國著名化學家A。W。霍夫曼也提煉出兩種染料。這本來是英國發展合成染料工業的絕好機會。然而,這時的英國工業界陶醉於已有成就,沒有理會這些新發現。相反,德國工業界卻慧眼識珠,看到了合成化學工業的誘人前景,投入大量人才和資金進行煤焦油的綜合開發和利用,逐漸在世界化工市場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1865年,霍夫曼從英國回到德國。在他的推動下,德國各化學實驗室中不斷推出有關合成染料的最新研究成果,並運用於生產領域。結果,以生產合成染料為代表的德國化工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僅1870-1874年,德國就成立了42家化學公司,資本達4200萬馬克。到1896年,德國已擁有108家化工股份公司,總資本達到33290萬馬克。巴登苯胺-蘇打企業、弗裏德裏希·拜耳公司等迅速發展成世界著名的大型化工企業。巴登苯胺-蘇打企業在1865年時還隻有30名工人,到1900年左右已擁有職工6000多人。
在德意誌帝國時期,化學工業生產翻了三番以上。其中,染料生產發展最快。以合成染料中的茜素為例,在1871-1884年間,茜素產量由1.5萬公斤增至135萬公斤,增幅高達89倍。1904年,德國焦油染料生產已達65000多噸,占當時德國全部化學原料出口的34.3%。德國染料工業在世界染料工業中的地位因此大幅上升。1880年,德國生產的合成染料占世界總產量的50%,1900年,這一比重上升到90%。此外,德國還生產和加工著世界上95%以上的鉀化合物。1900年,德國的硫酸產量僅相當於英國的55%,到1913年,形勢逆轉,德國硫酸產量已相當於英國的155%。化學工業的迅猛發展使德國在這一領域中處於一種“旁若無人”的境地。著名經濟史學家奇波拉在對英德兩國的染料工業進行比較後曾這樣評價道:“單就這個工業來說,英國像個不發達國家,帶有殖民地經濟特色,它向德國輸出原料(未加工和半加工的煤焦油產品),再向德國買回精製的值錢的染料成品。”
化學工業在德國工業中所占比重並不大,1911—1913年,它在整個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僅為2.3%,職工人數為2.5%。但是,作為新興工業部門,化學工業給德國經濟帶來的巨大活力卻遠遠大於這些數字。1913年的德國出口商品中,化工產品占10%,銷售額達到24億馬克,遠遠高於其在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化學工業可觀的經濟效益。1900年以後,其股息一直在20-30%之間,甚至基礎化工的紅利也達到了12.4%。高額的回報吸引著大量資金注入化學工業領域,充盈的資金則反過來為新產品的研究、開發以及整個化學工業的發展提供了保證。德國化學工業步入了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作為現代新興產業的電氣和化學工業的迅猛發展,體現了後來居上的德國作為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旺盛工業活力,德國一躍成為世界工業先鋒國家。從這一意義上講,電氣和化學工業的高速發展對於提高德國工業在國際上的地位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高速工業增長,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工業生產已經超過英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從經濟角度看,德國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進程,成為工業化國家。具體表現為:第一,工業產業已經確立起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性地位。到1913年,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在社會生產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23.4%和45%。第二,工業領域成為各行業最大的就業群體所在。1913年,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分別占就業總人數的35.1%和37.9%。
德國的高速工業化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後進國家在短時期內迅速趕超先進工業國家的成功發展模式。根據這種模式,後進國家在工業化初期不能囿於舊窠,在先行工業國家後麵亦步亦趨,而應通過發展合適的龍頭產業拉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使自己能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迅速縮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在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後,後進國家則有兩條途徑可以迅速增進自己的工業實力:一是通過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造傳統產業來提升原有生產能力,加速工業化進程;再者就是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正確的產業發展戰略抉擇,積極開拓基於新科技基礎上的新興產業,使自己成為產業發展的先導和榜樣。德國正是通過這一發展模式在較短的時間內由一個後發工業國轉變成了先鋒工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