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俾斯麥的大陸政策與歐洲和平

  德國的統一和德意誌帝國的建立是歐洲近代國際關係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摧毀了歐洲傳統的國際關係格局,以至於英國著名政治家迪斯雷裏稱之為影響大於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的“德國革命”。

德意誌帝國建立後,俾斯麥在外交上推行一套所謂的大陸政策,即從保持歐洲和平中謀求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俾斯麥推行大陸政策的主要背景在於當時的德國工業發展水平、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尚無法與世界頭號工業強國英國抗衡,且整個歐洲國際關係格局不允許德國將爭霸目光轉向歐洲大陸以外的世界。

大陸政策包括三個方麵的主要內容:一、孤立法國,防止其複仇;二、建立以柏林為中心的德奧俄三皇同盟、德奧意三國同盟和德奧羅三國同盟體係。在這一體係中,一方麵拉攏俄國,防止因法俄接近而使德國兩麵受敵,另一方麵則支持奧匈帝國,以防止法俄可能的聯合給德國帶來的威脅,並遏製俄國向歐洲中部和巴爾幹擴張;三、在殖民地問題上持謹慎態度,一心一意謀求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其中,孤立法國是大陸政策的基點,是俾斯麥時期德國基本的外交路線。

俾斯麥之所以將孤立法國作為大陸政策的基點,根本原因在於德國在1870-1871年戰爭中對法國的掠奪所造成的法德對立格局。俾斯麥深知,法國不會善罷甘休,必然會尋找機會複仇。而要遏製法國的複仇欲望,一是請求德國寬容並忘記國土的丟失;二是徹底擊潰法國,使之不能東山再起;三是把可能成為法國盟友的國家聯合在德國的周圍,孤立法國。隻要法國孤立無援,它僅憑自己的力量就複仇無望。現實狀況最終使俾斯麥選擇了第三條道路。從國內看,德國需要一種和平的國際環境,以便有充裕的時間來消除國內的分離主義,鞏固統一的成果。從國際角度看,法國不可能忘記1870-1871年戰爭中受到的傷害,國際社會也不允許德國進一步打擊法國。奉行均勢政策的英國不允許繼續削弱法國,俄國更不願單獨麵對強大的鄰國。在這種情況下,俾斯麥就選擇了拉攏可能成為法國盟友的國家,孤立法國,使之不能複仇的外交路線。這一政策被一些史學家稱為“保守性的和平政策”。按照俾斯麥的話說,“如果法國不願和我們保持和平,我們就必須阻止她找到盟友。隻要沒有盟友,法國對我們構不成威脅。”而當時俄、英、奧三國在巴爾幹等地區的矛盾有利於俾斯麥推行上述外交路線。

俾斯麥孤立法國的第一個步驟是建立以德奧俄三皇同盟為基礎的大陸同盟體係。俾斯麥認為,德奧俄三國因瓜分波蘭而在波蘭問題上有共同語言,且都是不同於西方的君主製國家,由於英國奉行孤立政策,隻要三國團結一致,法國就不會妄動。而奧、俄兩國對外政策的轉變正好為俾斯麥的聯盟計劃提供了機會。奧地利在被逐出德意誌以後,開始將對外政策重心轉向東方,試圖在巴爾幹地區取得補償。但是它在巴爾幹碰到了比自己更強的對手俄國。由於法國新敗,英國奉行孤立政策,奧地利隻能轉而爭取德國的支持。俾斯麥對奧地利尋求德國的支持很高興,但他不願因此而得罪俄國,而是希望這三國能在君主製的原則上團結起來,孤立共和製的法國。這時的俄國正在中亞與英國爭奪,由於法國新敗待複,德奧的接近就使俄國在歐洲有孤立之虞。因此,俄國也想保持與德國的友好關係。

1872年,奧皇弗蘭茨·約瑟夫訪問柏林,希圖加強奧德關係。沙皇亞曆山大二世得知這一消息後,明確表示想加入這一會晤,以便通過介入德奧接觸來防止可能導致俄國的孤立。1872年9月,德、奧、俄三國皇帝聚會柏林。此後,俾斯麥有意繼續加強三皇之間的關係。1873年5月,俄國提出德俄兩國簽訂一項旨在保障俄國西部邊界安全的協定,以便集中精力與英國在中亞爭奪。對此,俾斯麥卻提出要奧地利參加,否則“協定不會有效”。在此情形下,俄國被迫與奧匈修好。1873年6月,奧、俄兩國皇帝簽訂興布隆協定,規定遇有第三國侵略危險時,兩國互相協商。10月,德皇在訪問維也納時加入該協定。三皇同盟形成。三皇同盟雖然性質含糊,但俾斯麥的目的已經達到。隻要這三國關係緊密,就不存在奧匈和俄國援助法國的危險。

就在俾斯麥為孤立法國的政策順利實施而洋洋自得之際,1875年法德戰爭危機的爆發給這位外交老手沉重一擊。

1875年德法戰爭危機起因於法國重整軍備。戰敗後的法國不甘處於被壓製狀態。它從1872年開始恢複其陸軍。1873年,主張複仇的保皇黨在法國選舉中獲勝,法國南錫城主教甚至發表《牧師教令》,號召教徒為阿爾薩斯-洛林回歸法國而祈禱。1875年,法國議會又通過擴軍法案,加增軍費開支。法國的重整軍備和複仇呼聲,引起俾斯麥的不安。他決定采取恫嚇方式來製止法國的重整軍備。1875年4月9日,柏林《郵報》刊登《戰爭在望?》文章,認為德法“戰爭就在眼前”。文章既出,歐洲為之震驚。

俾斯麥的原意是恫嚇法國,使之停止重整軍備。他自己在私下曾表示,其實“戰爭是完全不可能的”。但他這一次遇到了法國外長德卡茲這位強有力的對手。德卡茲大肆渲染法國正受到德國預防性戰爭的威脅,要求英、俄等國出麵幹預,保護法國。結果,俄國立即表示難以容忍德國再次打擊法國,英國也支持俄國的態度。俾斯麥一時陷入極為被動的窘境。

正當俾斯麥被德法戰爭危機弄得焦頭爛額之際,東方問題的出現終於使他從困境中擺脫出來。

1875年7月,巴爾幹地區的黑塞哥維納爆發反土耳其統治的起義。這一事件引起歐洲列強的關注。俄國支持起義者,以便趁機向巴爾幹擴張勢力;境內有數百萬斯拉夫人的奧匈反對斯拉夫人的解放運動,更反對俄國南下巴爾幹;英國也反對俄國南下威脅其通往印度的生命線。在這場角逐中,英、奧、俄三國都期望得到德國的支持,這給德國分化瓦解它們提供了有利機會,但是,與此同時,德國的任何不慎舉動都可能使其中一方投入法國的懷抱去尋求支持。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下,當俄國提出一旦俄奧開戰,德國能否中立的問題時,德國政府謹慎地表示,不允許歐洲聯合打擊俄國,同時也不能容忍作為歐洲均勢因素的奧匈帝國受到削弱。由於奧匈力量弱於俄國,這一回答實際上是“不允許俄國擊潰奧匈帝國”。德國的態度迫使俄國與奧匈妥協,於1877年1月簽訂了《布達佩斯協定》。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俾斯麥以“誠實的掮客”自居,多方討好,一麵支持俄國對黑海海濱的領土要求,一麵又支持奧匈駐軍波黑。結果,在奧英聯合的形勢下,俄國被迫吐出了對土耳其戰爭中已經到手的一些果實。俄國認為這一切都是由於德國的不合作造成的,因此開始通過與法國接近來對德國施加壓力。

為了應付法俄接近帶來的威脅,俾斯麥決定加強與奧匈的關係。1879年10月,德奧兩國簽訂同盟條約,規定兩國之一受到俄國的進攻,另一方全力援助;一方受到俄國以外國家攻擊時,另一方善意中立;如果進攻國受到俄國的支持,另一方應在盟國一邊作戰,並且不單獨媾和。此外,俾斯麥還授意德國大使與英國談判,試圖以此向俄國施壓,迫使其重新與德國接近。

鑒於俄國在巴爾幹問題上處於孤立狀態,以及俄英兩國在黑海海峽和中亞地區的緊張關係,俄國迫切需要改善對德關係,以保證西部邊界的安全。因此,麵對德奧英三國的接近,萬分不安的俄國被迫妥協,向德國示好,同時根據俾斯麥的要求與奧匈和好。1881年,新三皇同盟條約在柏林締結。這一同盟通過具體的義務將俄國拴得更緊,規定一旦發生德法戰爭,俄國保持中立,在英俄戰爭中則德國保持中立。條約還保證了俄奧兩國在巴爾幹的勢力範圍。新三皇同盟實際上是俄國以背棄法國為代價,換取德國的承諾,即不幫助英國反對俄國。

俄國重返三皇同盟後,俾斯麥繼續鞏固和擴大他的大陸同盟體係。

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俾斯麥為轉移法國對德國的注意力,曾鼓勵法國向海外擴張,支持其占領北非的突尼斯。同時,他又私下建議意大利去占領突尼斯,以便挑起法意之間的衝突。1881年,法國搶先占領了突尼斯。在爭奪突尼斯中敗北的意大利自知力量不足,主動提出加入德奧同盟,以便與法國抗衡。1882年5月,出於戰略上孤立和包圍法國的需要,俾斯麥拉著奧匈一道與意大利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根據條約,意大利沒有直接挑釁而遭到法國攻擊,德奧以全部軍隊援助意大利;俄奧發生衝突,意大利保持中立;德國未直接挑釁而遭到法國侵略或德奧未直接挑釁而遭到法俄攻擊時,意大利參加戰爭。意大利承擔的義務很輕,但法國若要對德國戰爭,意大利就可以成為法國後方的威脅。

此後,俾斯麥又慫恿奧匈和羅馬尼亞接近。1878年柏林會議上,俄國搶走了羅馬尼亞的南比薩拉比亞,羅馬尼亞心生怨恨,轉而尋找德奧兩國的保護。為了抵製俄國向歐洲中南部擴張,德奧也願意接納這一小夥伴。1883年10月,德奧羅訂立同盟條約。根據該約,羅馬尼亞未有挑釁受到攻擊,德奧須及時援助;如果與羅馬尼亞毗連的奧匈地區在同樣情況下受到攻擊,羅馬尼亞立即履行條約。

至此,俾斯麥建立起以德國為中心的德奧俄、德奧意、德奧羅聯盟體係。這一體係包括孤立法國和防備法俄聯盟兩個方麵:一方麵,隻要這一體係不動搖,法國在歐洲大陸將處於孤立,複仇無望;另一方麵,一旦法俄聯合,這一體係將變為反對法俄的同盟集團。俾斯麥的這一複雜聯盟體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主導了歐洲國際關係,成功地孤立了法國,使德國左右著歐洲大陸的政治格局,為統一後的德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國際環境。但是,這一聯盟體係內部從一開始就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矛盾,特別是俄奧兩國在巴爾幹的對抗。因此,這一聯盟體係不可能長期地穩定下去。

俾斯麥外交政策的重心在歐洲大陸,對於海外殖民擴張一直很謹慎。他認為,德國地處中歐,強鄰環繞,宿敵法國隨時會複仇,而且他擔心搶奪海外殖民地會與殖民強國英國發生衝突,使英法聯合對付德國。因此,他曾宣稱,隻要自己當宰相,就不會推行殖民政策。但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也一度使他加入殖民擴張的行列。在國際上:第一,當時俾斯麥已經建立起龐大的聯盟體係,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安全有了保障,不用擔心法國複仇,可以放心對外擴張;第二,此時法國政府的對外政策重心在殖民擴張上,法德關係緩和,使德國暫時有空將目光轉向海外;第三,這時英國在埃及問題上與法國發生衝突,在阿富汗與俄國劍拔弩張。在這種形勢下,英國不願得罪歐洲大陸頭號強國德國,在殖民地問題上有可能向德國讓步。英國首相格拉斯頓、索爾斯伯裏等都曾明確表示,為了取得德國在埃及和亞洲的支持,必須在殖民地問題上與德國合作。從國內看:第一,德國統一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對國外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需求增強;第二,19世紀70年代末以後,德國國內出現了諸如德國殖民聯合會等許多以促進殖民擴張為目的的組織。在這種形勢下,推行殖民政策成為俾斯麥撈取政治資本的重要途徑。俾斯麥在私下談話中曾表示:“我們需要它幫助選舉。”

德國的殖民擴張在短時期內就取得了巨大的“成績”。1882年,不萊梅商人呂德裏茨在西南非洲的安格臘-佩昆納灣向當地土著頭領買下第一塊土地,並申請德國政府保護。1884年4月,德國政府宣布呂德裏茨所占之地在德國的保護之下。德國殖民帝國誕生。隨後,德國將殖民擴張目標轉向西非。1884年7月,德國駐突尼斯總領事納赫蒂加爾先後宣布多哥、喀麥隆置於德國的保護下。接著,德國又將矛頭轉向東非。1884年9-11月,德國人卡爾·彼得斯以烈性酒等為誘餌,誘使當地土著首領接受保護。1885年2月,德國政府向彼得斯頒發特許證,認可其在東非攫取的權利。德國在非洲擴張的同時,還在南太平洋地區展開了殖民活動。1884年8月,俾斯麥派帝國專員奧爾岑前往新幾內亞北部,以德皇的名義宣布對這一帶島嶼的所有權。1885年5月,英德達成協議,德國取得新幾內亞北部沿岸地區、所羅門群島的部分島嶼以及新不列顛島、約克公爵島(即俾斯麥群島)等的宗主權。至此,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中,德國就在西南非、西非、東非、南太平洋地區升起了自己的殖民大旗。

正當德國人為新創立的殖民帝國興奮不已之際,歐洲形勢出現了新的變化。積極推行殖民政策的法國茹爾·費裏內閣因諒山戰役中敗給中國而於1885年3月倒台,法國國內重新出現對德國複仇的呼聲。同年9月,東魯米利亞爆發反土耳其起義,東方問題再次提上日程。列強間出現了一係列外交衝突。在這種形勢下,俾斯麥政府急忙將注意力從海外轉向歐洲大陸,以防不測。事後俾斯麥在會見非洲問題專家、殖民擴張鼓吹者歐根·沃爾夫時指出:“你的非洲地圖的確很美,可是我的非洲地圖在歐洲。這裏是俄國,這裏是法國,而我們在中間,這就是我的非洲地圖。”可見,雖然俾斯麥創建了德國殖民帝國,但在他的眼裏,殖民問題同歐洲問題相比,隻是“枝末問題”。

俾斯麥執政期間推行的大陸政策基本上是成功的。他左右逢源,使歐洲僻壤柏林成為歐洲國際事務裁決的中心。到他下野為止,盡管這一路線多次遇險,他圓滑的外交手腕使矛盾重重的各歐洲列強保持了多年的和平。英國《泰晤士報》在談到俾斯麥時期的德國外交政策時指出:“德國確實是歐洲的一種重要的、溫和而又節製的勢力。它大得驚人的軍事實力被用來貫徹其巧妙的有遠見的外交策略,這種策略,經常而確實地阻止了任何破壞歐洲和平的企圖。”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