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政權不能得以長久統治天下的原因,關鍵在於統治者沒有調節好內部矛盾,使得各自的利益相衝突。崖海之戰,標誌著趙氏家族的滅亡。趙氏家族的“祖宗法度”束縛了許多想有所作為的領導者,“安內終於攘外”的統治策略終結了家族的統治。
元軍下定決心斬草除根,步步為營,對南宋小朝廷緊追不舍,宋軍已陷入三麵包圍之中。硐洲地處雷州半島,而雷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對戰局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元軍的猛攻之下,雷州失守,小朝廷形勢非常危急。張世傑數次派軍想奪回雷州,但都未能成功,於是將流亡政權遷至崖山。
小朝廷到達崖山時,尚有正規軍和民兵20萬人,而進攻的元軍隻有數萬。僅就兵力而言,雙方相差懸殊,且元軍不善水戰,宋軍無疑在這方麵占有優勢。但張世傑已經對前途不抱希望,放棄了對崖門入海口的控製,把千餘艘戰船背山麵海,用大繩索連接,四麵圍起樓柵,結成水寨方陣,把木製戰船兩側用襯墊覆蓋,以防禦元軍的火箭和炮弩,趙昺的禦船居於方陣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張世傑此舉有兩大失誤,一是放棄了對入海口的控製權,也就等於把戰爭的主動權拱手交給了對方;二是把千餘戰船貫以大索,結成水寨,雖然集中了力量,但卻喪失了機動性,相當於把宋軍主力暴露在敵人麵前,任人攻打。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元軍都元帥張弘範從廣東由海路到達崖山,包圍了張世傑的部隊。宋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10多天的防禦戰中,將士們隻能以幹糧充饑,飲海水解渴,飲過海水的士兵嘔吐不止,戰鬥力嚴重削弱。
同年六月二日,元軍向崖山發起總攻。元將李恒指揮水軍,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時機,渡過平時戰艦難以渡過的淺水,從北麵對宋軍發動了一場突襲,到中午,北麵的宋軍已被元軍擊潰。南麵的元軍又在張弘範的指揮下,利用中午漲潮、海水北流的時機,向宋軍發動了另一次進攻。宋軍南北受敵,士兵又身心疲憊,無力戰鬥,全線潰敗。戰鬥從黎明進行到黃昏,宋軍多艘戰艦被毀。張世傑見水師陣腳大亂,戰船為大繩索連貫,進退不得,這才下令砍斷繩索,率10餘戰艦護衛楊太後突圍。
張世傑率船殺到外圍,見趙昺的禦船過於龐大,被外圍的船隻阻隔在中間,無法突圍,便派小舟前去接應。當時,天色已晚,海麵上風雨大作,對麵不辨人影,陸秀夫唯恐小船為元軍假冒,斷然拒絕來人將趙昺接走。張世傑無奈,隻得率戰艦護衛著楊太後殺出崖門。宋軍敗局已定,陸秀夫知道已沒有逃脫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兒趕下大海,接著對趙昺說:“事已至此,陛下當為國捐軀。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趙昺身穿龍袍,胸掛玉璽,隨陸秀夫跳海自盡。至此,延續了近320年的趙宋王朝正式結束。
這是一場少見的殘酷戰役,戰鬥結束時,海麵上到處漂浮著屍體。文天祥此時正在崖山元營,親眼目睹了這一慘狀,他在詩中寫道:“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數天之後,陸秀夫屍體浮出海麵,被鄉人收葬。元軍在清理戰場的時候,發現一具身穿黃衣的幼童屍體,身上帶有玉璽,上書“詔書之寶”四字,送交張弘範,經確認是趙昺所帶玉璽。等張弘範再派人尋找趙昺屍體時,已下落不明。
晉祠侍女像加圖:《二十四史》p463的S1708張世傑帶著楊太後衝出重圍。聽到趙昺的死訊後,楊太後失聲痛哭,投水自盡。張世傑收拾殘部,逃亡海上,突遭暴風雨,張世傑仰天大呼:“我為趙氏已經盡心盡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如今又已亡矣。如今遭逢大風,不知天意如何?若老天不要我存複趙氏,就讓大風吹翻我的船吧!”話語剛落,狂風大作,船便沉於海中。
崖山之戰,是元軍消滅南宋最後一戰,流亡近三年的南宋小朝廷滅亡。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的部署失誤,是崖山之戰失敗的重要原因。但即使如此,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仍不能不讓人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