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龍不能無首,趙昰死後,眼看趙氏家族就要分崩離析,眾臣便又擁立年方7歲的趙昺為帝,由楊太後垂簾聽政,改元祥興,延續奄奄一息的趙氏家族政權。
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蒙古大軍逼近臨安,在文天祥等人的強烈要求下,趙昰被封為益王,趙昺被封為廣王,朝廷命他二人前往福州、泉州經略閩、粵,徐圖恢複。當時,趙昰8歲,趙昺5歲,還是不懂事的孩子,根本不能處理政事,跟隨他們一同起行的是駙馬都尉楊鎮、益王母親楊淑妃的弟弟楊亮節、廣王母親的弟弟俞如矽等人。這三人被任命為提舉二王府事,代替二王處理閩、粵之事。
德佑(1276年)二年正月,宋朝敗亡已定。在元軍進入臨安以前,謝太後封趙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趙昺為廣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命人保護二王逃出了臨安。二月初五,謝太後率領宋恭宗趙和百官於臨安降元,宋恭帝被元朝押送到北京。趙昰一行則躲過元軍的層層圍堵,到達溫州。
南宋名臣陸秀夫派人招來了躲藏於此的陳宜中,張世傑也率兵從定海前來會合。溫州有座江心寺,南宋初年高宗南逃的時候曾到過這裏,此時,其禦座還保存完好,眾人於座下大哭,擁戴益王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趙昺為副元帥。此後,二王就成為了宋室遺民心目中僅存的希望。
五月,二王抵達福州,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擁立趙昰為帝,時為端宗,改元“景炎”,封楊淑妃為太妃,廣王趙昺為衛王,陳宜中為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張世傑為簽書樞密院事,陸秀夫為端明殿學士。不久,文天祥被詔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樞密院事,後又命為同都督,命他前往江西召集義士,恢複失地。南宋流亡小朝廷在福州建立起來,且頗具規模。
流亡政權剛建立,外臨強敵,內部卻開始爭權奪利,官員之間相互傾軋,分化了本已非常孱弱的力量。當時,楊淑妃的弟弟楊亮節居中掌權,秀王趙與榫以趙氏宗親的身份對楊亮節的所作所為多有諫止,遭到楊亮節的忌恨。楊亮節便把趙與榫派往浙東。朝臣有人言秀王忠孝兩全,應該留下來輔佐朝廷,楊亮節聽後更為憂慮,擔心自己地位難保,驅逐趙與榫的心意更加堅決。趙與榫後來在處州與元軍交戰,被俘不屈而死。宰相陳宜中此時也使出自己擅長的黨同伐異手段,排斥異己,指使言官將陸秀夫彈劾出朝廷。在小朝廷立足未穩的時刻,陳宜中的這種行為,引起眾人的普遍不滿,陳宜中無奈之下,將陸秀夫召回。
趙昰即位以後,朝廷初步草創,南宋又有了抗元的大旗,人們重又歸心宋室。廣東經略使徐直諒本來已經投降元朝,現在又重新表示歸附端宗;廣西守將基本上仍舊忠於宋室,他們派使者向宋端宗表示服從;文天祥率軍進攻江西後,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收複除贛州之外所轄九縣,吉州八縣複其半。但是在元軍的猛烈進攻下,江西、廣東很快相繼失守,文天祥被俘、徐直諒被殺,廣西各地不久之後也被元軍攻破。
九月,蒙古大軍殺向福州,試圖一舉蕩平南宋的殘餘勢力。他們派出騎兵和水兵由江西和浙江明州出發,進攻閩、粵。不久,浙江全境為元軍占領,元軍繼續南下,連破建寧、邵武、南劍三城,兵鋒已經達到福州前沿。由於小朝廷在福建剛剛立足四個月,根基不穩,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不敢和元軍展開決戰,慌忙護送端宗等人登舟入海。
十一月十五日,陳宜中、張世傑護送著端宗趙昰、衛王趙昺及楊太妃乘一艘海船逃跑,剛一入海,就與元朝水軍相遇,幸而天氣不好,大霧彌漫,才得以脫身。離開福州之後,小朝廷失去了最後一個根據地,此後,隻能建立海上行朝,四處流亡。
趙昰一行輾轉泉州、潮州、惠州等地。景炎三年(1278年)春,來到雷州附近的硐洲。逃亡途中,宰相陳宜中借口聯絡占城,一去不返,又一次充當了可恥的逃兵。
蒙古將劉深攻打淺灣,張世傑與之大戰,兵敗,護衛趙昰逃亡秀山,不久,秀山失守,又逃亡井澳(珠江口外)。劉深追兵趕到井澳,宋元兩軍在海上大戰,趙昰因為在逃亡途中受到颶風驚嚇,驚恐成疾。
十二月,趙昰隻能帶病出海,在七裏洋,宋軍和元軍又發生一場惡戰,隻因宋軍一路敗退,又長期在海上流亡,食物嚴重缺乏,故而戰鬥力大減,被元軍擊敗,廣王趙昺母親的弟弟俞如矽被元軍俘虜。此時,南宋小朝廷已經被追得窮途末路,很多人都灰心喪氣了。張世傑、陸秀夫等少數幾個人,仍然懷抱著堅強的複國信念,他們鼓舞下屬,激勵士兵,又護衛著病體沉重的宋端宗轉移到硇州島。
景炎四年四月,趙昰在硇州島病逝,年僅11歲。由於軍情緊急,就地草草埋葬。趙昰自即位以來,就一直在亡命的旅途之中,雖然貴為皇帝,實際上沒有享受過一天的榮華富貴。他死了之後,當地的百姓還是非常懷念他,經常到他的墓地上祭掃。
趙昰死後,群龍無首,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離析,陸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氣:“諸君為何散去?度宗一子還在,他怎麽辦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複興的,何況如今還有上萬將士,隻要老天不絕趙氏,難道不能靠此再造一個國家麽?”眾臣便又擁立年方7歲的趙昺為帝,由楊太後垂簾聽政,改元祥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