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臨家族的危機關頭,吳皇後深明大義,決定上朝垂簾聽政。但她不戀政治,危機過後便撤簾不再聽政。吳皇後雖然不問朝政,卻每每幫助家族度過危機。
宋高宗趙構的皇後吳氏,是開封人,她14歲就被選入宮,侍奉當年還是康王的趙構。趙構即位初年,到處躲避金軍的追擊,由於兵荒馬亂,十分不安全,吳氏就身穿戎裝,跟隨趙構左右,顯得十分英姿颯爽。吳氏為人很有膽略,有一次,宮內發生兵變,叛兵想趁機捕殺趙構,便抓住了吳氏,逼她說出趙構在哪。吳皇後臨危不亂,機智地把他們騙走,化險為夷。並且,吳氏還才思敏捷,很會取悅趙構。時值金兵南征,趙構乘船入海。一路上,趙構因為有金兵追擊,愁眉不展,恰巧有條魚跳到船上,吳氏機敏地說:“白魚是吉祥的征兆啊。”宋高宗趙構聽後,十分高興,更加寵愛她,不久,就封她為和義郡夫人,回到越州後又進封才人。此後,吳氏博覽書史,勤習翰墨,很快被封為貴妃。
在靖康之難中,宋朝大批宗室被金人擄走,趙構的原配妻子邢氏及其他妃妾,也都在其中。邢氏被擄北上後,趙構一直未立皇後,在紹興和議後,作為交換,韋太後回到了南宋,趙構這才知道邢氏她們都被折磨致死。韋太後回來後,很喜歡吳貴妃,當時皇後的位子還空著,秦檜等人就上書主張立吳氏為後,韋太後也表示支持,紹興十三年(1143年),宋高宗下詔立吳貴妃為皇後,並且追王三代,吳家親屬因此封官的有35人。吳氏成為皇後後,並沒有飛揚跋扈,她對回歸的韋太後十分孝順,親自照顧太後的起居飲食,令太後十分滿意。
宋高宗趙構雖然後宮妃嬪如雲,但是兒子卻隻有元懿太子一人,然而元懿太子年僅3歲就夭折了,這件事使得趙構十分悲痛。太子死了,趙構本人又在南逃途中受到驚嚇,患上了不育之症,不可能再有皇子。為了保住趙氏江山,趙構決定在宗室中尋找繼承人。於是,張賢妃收養了宗室趙伯琮為養子,吳皇後為才人時,也收了宗室趙璩為養子。張賢妃病逝,趙伯琮也由吳皇後一並收養,高宗分別封趙伯琮、趙璩為普安郡王、恩平郡王。伯琮恭儉勤敏,聰慧好學,可當大任,吳皇後勸高宗立伯琮為皇太子。於是,高宗立其為皇太子,改名為趙昚(趙昚係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趙昚即位,皇權又轉入宋太祖一係)。
公元1162年,高宗趙構禪位於趙昚,史稱宋孝宗。宋孝宗登基後,尊吳皇後為壽聖太上皇後。孝宗即位之初銳意北伐,隻可惜未能如願收回領土,反而大敗而歸。孝宗也逐漸意冷心灰,就禪位做了太上皇。太子趙惇即位,史稱宋光宗,宋光宗又尊吳太後為太皇太後。
宋光宗即位時已40多歲,他不僅政治昏聵,而且懼內,他的皇後李氏是曆史上有名的妒婦。由於李皇後的挑撥,宋光宗與太上皇宋孝宗趙昚關係日趨緊張。在宋孝宗的葬禮上,宋光宗竟然拒絕出席。一時間謠言四起,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就在這緊要的關頭,樞密使趙汝愚責無旁貸地擔起了維持朝廷穩定的重擔。他審時度勢,認為不如順水推舟請光宗禪位嘉王趙擴,由新皇帝出麵來平息事態。
這時的吳皇後年已八十,貴為太皇太後,若要朝野穩定,獲得吳太皇太後的支持至關重要。吳太皇太後深明大義,她在得知朝野的嚴峻形勢後,決定接受趙汝愚等大臣的建議,上朝垂簾聽政。在朝議上,吳太皇太後宣布光宗內禪,由太子趙擴即位。但趙擴生性懦弱,害怕會卷入政治漩渦,所以當宣布他為皇帝後,趙擴繞著柱子,躲避送給他的皇冠,連聲說:“做不得,做不得。”眾人一時不知所措。這時,吳太皇太後喝住趙擴,親手給他戴上皇冠,趙擴才坐上帝位,史稱宋寧宗。
第二天,太皇太後又冊封趙擴的夫人韓氏為皇後,並撤簾不再聽政。寧宗皇帝前去拜見光宗趙惇時,光宗這才意識到自己原來是做了有名無實的太上皇,他無可奈何地承認既定事實,結束了昏庸的統治,讓位給了宋寧宗。就這樣,在吳太皇太後的主持下,南宋度過了一場政治危機。慶元元年,吳太皇太後加號光佑,遷居重華宮。宋寧宗即位後不久,趙汝愚失寵,後來被貶謫而死。這時中書舍人汪義端把趙汝愚看作是李林甫一樣的奸臣,請求把和趙汝愚親近的官員一並驅逐出朝廷,吳太皇太後聽說後,非常生氣,嚴厲地指責了他這種想引起朝野紛爭的行為,也正是由於她的反對,朝野才又避免了一次大動蕩。
吳太皇太後一生,經曆高、孝、光、寧四朝,在後位(含太後)長達55年,是中國曆史上在後位最長的皇後之一。由於她為人謙慎,又深明大義,因此,很受朝野上下的尊重和愛戴。她雖然不問朝政,卻每每幫助朝廷度過危機。公元1197年吳太皇太後病死,終年83歲,諡號為“憲聖慈烈皇後”,葬在永思陵。
青銅炮筒加圖:《二十四史》p456的Sa18趙昚(1127—1194),公元1162—1189年在位,史稱宋孝宗。趙昚初名伯琮,出自太祖少子秦王趙德芳一脈,父親為季王趙子偁,母為張氏。以仁孝博得高宗趙構的認可得以登基稱帝的宋孝宗趙昚勵精圖治,大有複興南國之誌。麵對金國咄咄逼人的態勢,孝宗主動出擊進行“隆興北伐”。怎奈張浚誌大才疏,斷送了孝宗的壯誌豪情。“隆興和議”並未從根本改變南宋的頹勢,加之改革受挫,1189年,厭倦了政事的孝宗禪位光宗。孝宗一朝湧現了陸遊、辛棄疾等大批愛國誌士。此外,文壇上詩詞風格煥然一新,理學、心學交相輝映,書院繁盛使得南宋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
§§第九章 壯誌難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