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千方百計限製其他階級的發展壯大,完全不顧全大局,這是統治階級狹隘的一麵。宋高宗的“杯酒釋兵權”如同當年的宋太祖,都是為了維護趙氏家族的統治。
宋朝的一項重要國策就是安內重於攘外。宋太祖因黃袍加身而建立了宋朝,所以他時刻對手握重兵的軍隊將領保持著警惕,防止有朝一日,他人黃袍加身推翻了自己的江山。正是出於這種顧慮,不止北宋,南宋一代,也是重文輕武,以文製武的現象十分突出。趙構不僅沒有心思抗金,收複中原,反而致力於偏安江南一隅,營造自己的小朝廷。正是存在著這樣的心思,趙構也一直對武將嚴加防範,生怕自己的江山被奪走。
南宋初年,金軍一心要滅亡南宋,生擒趙構,趙構迫於形勢,不得不讓將帥居高位,掌重兵。但是,對這些手握兵權的將帥,他一直抱著且用且疑的態度。尤其是經曆了一係列的兵變後,更讓他對武將盡起警惕之心:先是苗劉之變的發生,讓趙構最初產生了對武人的防範心理;接著是淮西兵變的發生讓趙構更加堅信武將掌握重兵十分危險。而在此之前,由於趙構對嶽飛“節製”權力的出爾反爾,嶽飛不經高宗允許,擅自離開軍營為母守孝,趙構幾次派人去請他出山,他都置之不理,這使趙構十分心寒。
趙構本來十分信任嶽飛,曾一度想要授予他掌管全國七分之五兵力的權力,但是,嶽飛的表現卻給他一種居功自傲的感覺,並且似乎不把他放在眼裏,趙構便開始不再信任嶽飛,對於嶽飛手中所掌握的戰鬥力極強的“嶽家軍”也起了奪權的念頭。再加太子夭折時隔不久,嶽飛又魯莽地請立宗嗣,使得趙構大為驚恐,認為嶽飛等人有逼他退位之意,這樣一來,他想解除嶽飛兵權的念頭更加堅定。而這時經過紹興四年和六年的幾次戰爭,趙構對在東南偏安已具有相當信心,於是,他開始計劃解除嶽飛等三大將的兵權。
趙構的這種念頭,和朝廷的宰相們一樣,不論是投降派,還是抗戰派,都是相同的。害怕武將們會由於立了戰功而威望日高,以至於專擅跋扈,使得朝廷不易加以製馭,這既是縈繞在趙構心頭上,也是隨時縈係在宰輔大臣們心頭的一個問題。主戰派張浚擔任宰相時,就曾打算收奪劉光世的兵權並由他本人掌握,從而減去一員最傲慢的武將。然而,由於張浚用人不當,導致了淮西兵變,致使酈瓊殺害呂祉、北降偽齊,遂使收奪武將兵權的計劃宣告流產。繼任的宰相趙鼎則開始試圖收奪中興四將之一的張俊的兵權,不過,還沒有等他下手,秦檜就取而代之,成了宰相。秦檜任宰相後,對收奪大將兵權更加感興趣,這不僅是因為以上的原因,還因為他極力主張議和,這些手握重兵堅決抗金的大將們對他而言始終是個不安定因素。所以,當秦檜得知高宗有收奪兵權的意向時,立刻煽風點火,極力慫恿,堅定了趙構的決心。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朝廷以慶祝柘皋大捷的名義,將各地領兵將領,特別是韓世忠、張俊、嶽飛三大將緊急召回京城。在盛大的慶功宴會上,宰相秦檜突然代表皇帝發布詔書:任命韓世忠、張俊為樞密使;任命嶽飛為樞密副使;三人均不得返回部隊。名義上是授予他們更大的權力,實際上是想把他們架空。
由三位領兵大將同時入主樞密院,這在宋朝曆史上還是首次。接著,朝廷宣布撤銷三大將的宣撫司,解散了他們的統帥部,規定出師必須有皇帝的旨意,從而將調兵權收歸朝廷,並把管理權分散到了偏裨諸將手中,而統帥一級的將領則臨時由皇帝派出。
在強行剝奪三大將領兵權的同時,南宋朝廷對軍事體製又作了重大改組。先後壓縮了各路大軍編製,將行營護軍的番號改為禦前諸軍,並且將各路大軍拆散肢解,化整為零,由以前的四路駐屯大軍。改編為十路駐屯大軍;當時朝內還存在著三衙軍,三衙長成為了殿前司三支兵馬的統兵官,此次改組,這些部隊有增無減,這就使三衙軍成為與禦前諸軍平衡製約、內外相製的力量。這就是宋朝曆史上的第二次“杯酒釋兵權”。
這實際上表明,南宋開始采取全麵收斂的戰略防守態勢,要全麵恢複以文製武、守內虛外的帝國傳統。同時也說明趙構堅決地放棄了抗金的念頭與收複中原的理想,已經決定議和。趙構為最終消除了自己多年的“隱患”而興高采烈,卻沒有意識到這已經毀掉了自己的長城。
開元寺塔,又名瞭敵塔加圖:《二十四史》p456的Sa20如果僅僅是解除兵權,那還不算是個太差的結局,隻可惜在解除了兵權後,三大將卻麵臨著不同的命運。本來趙構和秦檜還擔心三大將不會合作,然而,三大將很快領命,恭順地交出了兵權。這使得秦檜非常得意,但是,他並不滿足於這些,對於這些堅決主張抗金,阻撓他議和的將領,他決定趁勢斬草除根。
張俊看風使舵,迅速倒向秦檜,為了自己的名利富貴,成了這個奸臣的幫凶。而韓世忠、嶽飛則開始被一張無形的大網籠罩。秦檜、張俊本來要置韓世忠於死地,但由於嶽飛的提醒,以及高宗對他多年戰功的體恤,逃脫了一劫。然而,嶽飛卻已經是無處可逃。嶽飛一心抗戰,為秦檜所憤恨;他幫助韓世忠逃脫一劫,卻招惹了張俊的怨氣;更重要的是,他已經不再被趙構信任,趙構甚至對他也起了殺心。
就這樣,在三大將交出兵權後不久,三人的命運卻有了不同的結果。韓世忠隱居世外,不再過問政事;嶽飛於年底被冤殺於獄中;張俊則憑借著出賣陷害韓世忠和嶽飛的功勞,繼續享有他的榮華富貴。
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使朝廷安定,免於內患,而宋高宗所模仿的釋兵權,雖然如願解除了將領的兵權,留下的卻是一個偏安一隅,再也無力北伐的積貧積弱的短暫王朝。他的“杯酒釋兵權”也因之成為了曆史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