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沒有足夠的謀略領導家族政權,麵臨嚴峻的局勢不知如何以對。強敵當前,他柔弱寡謀,不思抵抗,迫使趙氏政權一步步走向了自我滅亡。
欽宗趙桓即位,改元靖康,其當務之急便是派兵迎戰,阻止金軍繼續南下。然而,同其父徽宗趙佶一樣,趙桓也是位昏庸之君,在金軍兵臨城下之際,整日患得患失,忽而主戰,忽而主和,多疑善變,缺乏主見。後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他以李綱為尚書右丞、東京留守,委以“全權”,指揮軍隊抗擊金兵,保衛京城。李綱受命於危難之時,即日宣布京師戒嚴,誓死保衛汴京。趙桓雖然任命李綱統兵禦敵,其實心中畏懼,猶豫不定,旋即又要逃走。幾經周折,李綱最終說服欽宗堅守開封不再出逃,朝廷局勢才能暫時穩定下來。
蘇轍像宗望率領的東路金軍將開封團團圍住,幾次攻城都被李綱擊退。李綱本是一個不善用兵的文臣,在倉促之際,居然相當有效地組織了開封保衛戰,贏得了普通百姓和廣大將士的廣泛讚譽,但卻招致了同僚的嫉恨。趙桓也對李綱猜忌防範,不肯委以重任,更不聽李綱勸阻,而決意屈辱求和。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各路勤王之師陸續抵達京城,趙桓甚為歡喜,又複主戰。正月初六,趙桓登上宣德門,宣諭六軍,表示要固守到底,並任命李綱為親征行營使,全麵負責守城事宜。將士皆感泣流涕,拜伏門下,三呼萬歲。李綱積極備戰,粉碎了金人想一舉攻下汴京的企圖。
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圖加圖:《二十四史》p453的Sa11同年二月初,發生了欽宗趙桓親自批準姚乎仲夜襲金營而失敗的事件,金軍統帥宗望借此指責宋廷違背盟約。趙桓、李邦彥等人把責任歸於與此無關的李綱身上,乘機罷免了李綱和統領西北援軍的老將同知樞密院事種師道,並派人帶著國書和割地詔書到金營向入侵者謝罪。趙桓、李邦彥的投降求和之舉,激起了民眾的憤怒,太學生陳東等人領導伏闕上書活動,數萬群眾自發聚集到宣德門,要求恢複李綱、種師道的職務。欽宗雖表麵上被迫同意了民眾的正義要求,但內心卻極不情願,他甚至認為是李綱在幕後操縱此次群眾運動,因而對李綱甚為嫉恨。李綱複職後,京城軍民的抗金情緒再次高漲。
宗望考慮到汴京軍民士氣高昂,而北宋勤王軍數倍於己,久待城外於己不利,便暫時退兵。所以未等金帛數足,取了割讓三鎮的詔書,又以肅王趙樞代替康王趙構為人質才開始退兵。
二月初八,金兵撤退時,種師道請求趁金兵渡過黃河時發起猛攻,但遭到趙桓的堅決拒絕。李綱請求派大軍“護送”,令將士找機會襲擊,也遭到宰相阻撓。趙桓還派使者監視各軍,禁止他們對敵作戰,以致金兵安然滿載而歸。種師道等人眼睜睜地看著金兵渡河而去十分氣憤,但也無可奈何。就這樣,在趙桓的無能領導下,趙氏政權一步步走向了自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