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佑更化在北宋後期政治上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這一期間的許多人事,新舊黨之間的黨同伐異,舊黨內部洛蜀朔黨的杯葛恩怨,高太後與宋哲宗祖孫之間的齟齬隔閡,攪成一股逆反的合力,以更大的勢能噴發出來,影響到宋朝其後的政治局勢與曆史走向。
一貫反對變法的高太後剛一執政,就以恢複祖宗的法度為名,準備顛覆王安石變法的各項措施。元佑初年五月,她升遷反對變法最堅決的人物之一的司馬光為門下侍郎,次年又升為尚書左仆射,即左宰相。原先的守舊派大臣呂公著也被召入朝為尚書左丞,次年為右仆射。保守派再度掌握政權,在高太後支持下立即對變法派展開攻擊。一時間,朝野上下興起了一股清算新法之風,史稱“元佑更化”。宋·青瓷粉盒公元1085年三月,宋神宗逝世時,王珪、蔡確為相,章惇為門下侍郎,共同扶立宋哲宗。宋神宗病死後兩月,左相王珪病死。蔡確順延為左相,知樞密院事韓縝為右相,章悖改任樞密院事,這樣,朝廷的軍政權都還在變法派手裏。司馬光入為門下侍郎之後,即薦用劉摯、範純仁、範祖禹、呂大防、李常、孫覺、梁燾、王岩叟、蘇軾、蘇轍、朱光庭等一批官員;又稱文彥博、呂公著、馮京都是國家的重臣,可以倚信,也叫他們各舉賢能。七月,呂公著為尚書左丞。司馬光等人隨即著手排擠變法派。蔡確當時受命為“山陵使”治理宋神宗喪葬事。章惇對司馬光廢除新法、重用守舊派人物多次爭論,保守派借此機會彈劾蔡、章二人。十月間,禦史劉摯上言,宋神宗皇帝靈駕進發前,蔡確沒有入宿守靈,純屬“慢廢典禮,有不恭之心”。朱光庭則彈劾蔡確“為臣不恭,莫大於此”,章悖“欺罔肆辯”,韓縝“挾邪冒寵”。王岩叟說,章惇爭辯用人,應當罷免。十二月,劉摯進而指責蔡確與章惇固結朋黨,說:“如果不把章惇罷黜了,朝廷的法度將無法確立。”朱光庭直接奏呈稱:“蔡確、章惇、韓縝應該盡早的解除他們的職務,司馬光、範純仁應該進而輔佐。”這年沒有下雪,天下大旱,王岩叟又以天旱為理由,直指大害莫如青苗、免役,大奸莫如蔡確、章惇。在保守派合力圍攻中,蔡確於閏二月罷相,司馬光以門下侍郎進為左相,章惇也被罷免,以範純仁知樞密院事。四月,韓縝罷相。五月,呂公著進為右相。司馬光又請召老臣文彥博還朝。文彥博年已81歲,由兒子扶著上殿,特授太師、平章軍國重事。變法派的主要官員相繼被排擠出朝,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在高太後的支持下,掌握了全部的軍政權。
司馬光對變法派嫉恨如仇,甚至不顧國家的利益,凡是王安石實行的新法,都必求罷廢而後快。司馬光五月間入朝執政,即上書攻擊變法派,請求革去其職。有的大臣認為神宗剛死,不宜急於改變。司馬光反駁說:“王安石、呂惠卿所實施的變法,危害天下,並非先帝本意,改變就是救天下於危難。更何況太皇太後是先帝的母親,以母改子合乎禮法。”高太後、司馬光等,首先罷廢保甲教練和保馬;接著,罷市易,廢青苗,停止助役錢;最後,罷免役法,恢複舊的差役法。在不過一年左右的時間裏,王安石所實行的各項新法,幾乎全部被罷廢了。
元佑元年(1086年)正月,司馬光在病中說:“四患未除,我死不瞑目!”(四患指青苗、免役、置將和對夏作戰)青苗法罷後,司馬光的好友範純仁因國庫空虛為由,建言再立散錢出息之法。司馬光具奏說,先朝散青苗,本為利民,現在禁抑配,就沒有什麽害處。幾天之後,又覺得不妥,認為不夠堅決,於是,便帶病入朝,對高太後說:“是什麽奸邪勸陛下再行此事!”高太後隻好下詔“青苗錢更不支表(散發)”。司馬光欲廢免雇役法,恢複差役舊法。變法派章悼爭辯說:“保甲、保馬一日不罷,有一日之害,至於役法,如以差代雇,需要詳細的討論。”蘇軾也對司馬光說:“差役、免役,各有利害。要驟罷免役而行差役,怕不容易。”範純仁也勸說“差役一事,尤當熟講而緩行”。司馬光一概不聽,1086年三月,最終恢複了差役舊法。
在對西夏政策上,司馬光也完全改變了王安石的抵抗主張。西夏統治者在宋哲宗繼位後,派使臣勒索蘭州、米脂等五寨。司馬光一口應允,並指責不讚成的大臣,是“見小忘大,守近遺遠”,說是“惜無用之地”,會造成“兵連不解”的後患。司馬光甚至主動提出,要把熙河一帶也一並奉送給西夏,由於遭到反對,未能實行。
在學術方麵,司馬光剛一執政,就要任用程顥,但程顥恰在這時病死,於是,就破格啟用程頤“河南府處士”程頤為西京國子監教授,又擢任為崇政殿說書,為趙煦講授儒學。啟用程頤的詔令說:“孔子說舉逸民,所以啟用你,為洛陽人作個樣式。”呂公著在處理政務時,遇到疑難,也向程頤請問。程頤特別強調從思想上對王安石的“新學”進行清除,說“介甫之學”是於“浮屠之術”(佛教)的大患,並說:“今天新法之害事處,但隻消一日除了便沒事;其學化革了人心,為害最甚。”新法罷廢後,司馬光又改科舉考試法,立九經,依照舊注講說,不準用王安石的經義。元佑二年(1087年)正月,高太後又采呂公著議,下詔:科舉考試隻許用“古今諸儒之說,不準引用申(不害)韓(非)”。這樣,從政治措施到文化思想等方麵,守舊派完全消除了王安石變法的成果,一切又回到了舊有的體製。
更為關鍵的是,“元佑更化”雖然糾正了熙豐變法中的部分弊病,卻在北宋後期政治上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影響到宋朝其後的政治局勢與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