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治階級內部各個勢力集團始終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戰,哲宗繼位的經過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高太後的垂簾聽政,以及她不按時歸還政權的行為,使趙煦成為了影子皇帝,無權執政。
哲宗像元豐八年(1085年)二月,宋神宗趙頊病危,宰相王珪率宰執入見,請求立儲,由皇太後暫時聽政。當時,神宗已說不出話,隻是點頭首肯。
王珪他們所說的皇太後,即指神宗的母親英宗高皇後。高太後出身將門,曾祖是宋初大將高瓊,外曾祖是曹彬,姨母為仁宗曹皇後。幼年時,高太後與英宗都住在宮中,曹皇後視她如親生女兒。後來,仁宗和曹皇後親自為兩人主持婚禮,在當時有“天子娶媳,皇後嫁女”之說,這種世家與皇室之間的聯姻無疑有助於鞏固高氏在宮中的地位。高太後經曆了仁、英、神三朝中發生的仁宗立儲、英宗濮議風波和神宗熙豐變法等事,政治經驗很豐富,她在保證哲宗繼承皇位一事上起了重大作用。
元豐八年三月一日,高氏垂簾聽政,宣布立神宗第六子趙煦為皇太子。高太後知道大位更迭在即,一方麵命侍衛禁止神宗的兄弟雍王趙顥和曹王趙郡隨意出入皇帝的寢殿;一方麵暗地讓人按照十歲孩子的模樣縫製一件黃袍。盡管趙顥與趙郡都是高太後所生,但她在皇位傳承上顯然主張父死子繼,而不像太祖之母杜太後那樣希望自己的兒子一個個都當皇帝。
在神宗彌留之際,宰相蔡確與職方員外郎邢恕密謀,準備擁立趙顥或趙郡,邢恕去找高太後的侄子高公繪兄第,高公繪一口拒絕:“你這不是陷害我們高家嗎!”蔡確、邢恕見謀立不成,反咬高太後一口,說高太後要立趙顥。
三月五日,神宗去世,其子趙煦即位,年僅10歲,史稱宋哲宗。高太後在趙煦繼位典禮上向群臣明確表示自己的態度:“子繼父業,其分當然!”在其後九年裏,她以太皇太後的身份垂簾聽政,順利完成了皇權的交接。
趙煦繼位後,因年幼不能親政,軍國政事的一切決策權就全掌握在高太後手上。高太後是反對新法一派的首領,她垂簾聽政後以恢複祖宗法度為先務,立即召回了守舊派代表人物司馬光。司馬光被召回朝廷後,立即打出“以母改子”的旗號(以神宗母高太後的名義來變更神宗朝的政治措施),將趙頊在位時推行的一係列新法全盤否定,逐個廢黜。
高太後雖在垂簾之初表白說:“我性本好靜,隻因皇帝幼小,權同聽政,實在是出於不得已,況且母後臨朝也非國家盛事。”但在高太後垂簾時期,軍國大事都由她與幾位大臣處理,年少的趙煦對朝政幾乎沒有發言權。大臣們也因趙煦年幼,凡事都取決於高太後。朝堂上,趙煦的禦座與高太後的座位相對,大臣們向來是麵向太後奏事,背朝趙煦,以致趙煦親政後在談及垂簾時說,他隻能看朝中官員的臀部和背部。到了趙煦17歲時,高太後本應該還政,但她卻仍然積極地聽政。而此時,眾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後,有宣諭必聽太後之言,也不勸太後撤簾。高太後和大臣們的這種態度惹惱了趙煦,趙煦心中非常怨恨他們,這也是導致趙煦親政後大力貶斥元佑大臣的一個原因。
盡管高太後和大臣在垂簾聽政期間沒有考慮趙煦的感受,但他們並不放鬆對趙煦的教育。高太後任呂公著、範純仁、蘇軾和範祖禹等人擔任趙煦的侍讀大臣,想通過教育使趙煦成為一個恪守祖宗法度、通曉經義的皇帝,尤其是讓趙煦仰慕仁宗,而不是銳意進取的宋神宗,因為在他們看來,仁宗創下了為士大夫津津樂道的清平盛世。此外,高太後在生活上對趙煦的管教也很嚴格。為避免趙煦迷戀女色,高太後派了20個年長的宮嬪照顧他的起居,又常令趙煦晚上在自己榻前閣樓中就寢,相當於是限製了他自由活動的空間。
元佑七年(1092年),高太後決定給趙煦冊立皇後,一切手續都由高太後一手包辦,趙煦沒有一點發言權。同年五月十六日,趙煦冊立孟氏為皇後。雖然趙煦大婚之後已不算小了,但高太後仍絲毫沒有還政退位的意思。她的權力欲望仍然是如此的強烈,這就不能不和趙煦的自尊心形成尖銳的衝突。高太後有一次問趙煦:“大臣們奏事的時候,你心裏是如何想的,怎麽連句話都不說?”趙煦答曰:“娘娘已處理過了,叫兒臣又說什麽呢?”高太後及眾大臣並非傻瓜,他們看出了趙煦的不滿。為防止他日後翻案,高太後等人一麵加緊打擊變法派,一麵繼續訓導趙煦,向他灌輸所謂祖宗之法,說隻要盡行祖宗之法就能致天下太平。但無論他們怎樣說,趙煦一直保持沉默。
更讓趙煦難以接受的是,高太後對待其生母朱德妃也過於嚴格,甚至可以說是苛刻。這或許是因高太後有著某種隱憂,擔心趙煦母子聯合起來,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朱德妃出身寒微,幼時遭遇非常坎坷,其生父早逝,她隨母親改嫁後,卻為繼父不喜,隻得在親戚家長大。朱德妃入宮後,初為神宗侍女,後來生下了哲宗趙煦、蔡王趙似和徐國長公主,直到元豐七年才被封為德妃。朱德妃溫柔恭順,對高太後與神宗一向都畢恭畢敬。
哲宗趙煦即位後,神宗向皇後被尊為皇太後,朱德妃卻不能母以子貴,隻被尊為太妃,也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待遇。在如何對待朱太妃問題上,朝廷中曾有不少意見。有人想趁機拍高太後馬屁,欲降低皇帝生母的等級,以凸顯垂簾的太皇太後;有人想著將來終究是哲宗掌權,主張尊崇朱太妃,以顯示天子的孝道。但高太後卻另有打算,想壓製一下朱太妃,直到元佑三年秋天,才允許朱太妃的輿蓋、儀衛、服冠可與皇太後相同。趙煦親政後,立即下令自己母親的待遇完全與皇太後向氏相同。從趙煦生母的待遇問題上,可以看出其間夾雜著複雜的政治鬥爭背景。高太後和元佑大臣們所做的一切,對於哲宗趙煦來說,負麵影響非常之大。
高太後對熙豐新法一直持否定態度,但她嚴格恪守趙氏祖宗家法,在垂聯聽政之前並不出麵幹預。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守舊派的高太後本身對於穩定朝廷和穩定邊防有著積極的作用。高太後主政期間,國內恢複了安定局麵。宋朝的這種政治局麵對於宿敵遼國起到了震懾作用,遼王告誡其臣下,不要再到宋遼邊境挑釁,說:“南朝又恢複了仁宗時代的政策了。”高太後本人十分注意節儉,並下令散遣修京城的役夫,減少守衛皇城的兵卒,停止皇宮的建設工程,還停止了其他一些浪費民力的項目。高太後還告誡城內外都要免除苛斂。她汲取五代時期封建倫理道德淪喪,權臣武將跋扈橫行甚至弑上篡位的教訓,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特別注重宣揚儒家的封建禮教倫常觀念。社會上也因之形成了一種“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潮,即程朱理學。
蘇軾《黃州寒食詩》書帖加圖:《二十四史》p493的S1788高太後十分注重自己家族的名譽,並沒有因掌握大權而發展後黨。宋英宗在位時期,高太後的弟弟高士林任內殿崇班很長時間,當時宋英宗想升他的官,高太後謝絕說:“士林能在朝做官,已經是過分的恩典了,怎麽好按照前代推恩後族的慣例?”宋神宗時幾次要為高氏家族修建豪華的宅第,高太後都不答應,最後,由朝廷賞賜了一片空地,高家自己出錢建造了房屋,沒用國庫一文錢。高太後的兩個侄子公繪、公紀都該升任觀察使,但她堅持不允。趙煦一再請求,才將他們升了一級。一次,高公繪呈上一篇奏章,請朝廷尊崇哲宗生母朱皇太妃和高太後的家族。高太後見奏,召來公繪問道:“你文化水平不高,怎麽能寫出這樣的奏章?”公繪說出了這是刑恕的主意並代為起草的實情,高太後不但不允所請,還把刑恕逐出了朝廷。
由於高太後廉潔自奉,處事公正,她垂簾聽政期間,朝政比較清明,她也因此被稱為女中堯舜。元佑八年(1093年)秋,高太後病重,召大臣呂防、範純仁等入內,對他們說:“先帝後悔變法,甚至流出了眼淚,此事官家應當深知。我死以後,皇上是不會再重用你們的了。你倆應當有自知之明,早些主動退避,讓皇上另用他人,免得遭禍。”幾天後,高太後病死於汴京,終年62歲,諡號為宣仁聖烈皇後。
元佑八年(1093年)十月,18歲的趙煦親政,開始正式行使他的皇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