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家法”的弊端,最終讓年輕有為的宋神宗打破了。“安內為先”的治國策略,使趙頊下定決心把國家治理得國富兵強。趙頊的變革圖強,讓破落的趙宋政權看到了一絲轉機。司馬光像趙頊即位的第三天,三司使韓絳奏報:自仁宗朝宋夏戰爭以來,征調財力,動用國庫,“百年之積,唯存空簿”。此時,趙頊才知道自己從先人手中繼承的是怎樣一副攤子。
恰好20歲正處在血氣方剛、奮發有為的當口,趙頊決心把國家治理得國富兵強。他求治心切,對當時的元老大臣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即位次年,他召見前宰相富弼,問以邊事,富弼對他說:“願二十年口不言兵。”再問治道,回答是“安內為先”。而司馬光所能提供的治國忠告隻有“官人、信賞、必罰”六個字,也似乎有點空泛。對朝廷舊臣,趙頊未免有些失望。
作為北宋第六代皇帝,宋神宗趙頊即位之時,趙宋王朝的統治已延續了百餘年。宋初製定的許多政策,其弊端已經漸漸顯露出來:官場腐敗盛行,財政危機日趨嚴重,百姓生活困苦,各地農民起義不斷,遼、西夏在邊境虎視眈眈。麵對這種情形,趙頊對太祖、太宗皇帝所製定的“祖宗之法”產生了懷疑。年輕的趙頊有自己的理想,勇於打破傳統,他深信變法是緩解危機的唯一辦法。
趙頊進行變法並非出於一時衝動,早在少年時代,他就已經心懷壯誌,希望能改變國家的命運。在成長的過程中,趙頊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這直接決定了他當政之後務實、創新的治國理念。
改革勢在必行。他急於尋找一個有才識、有氣魄,並且能夠全力襄助他改革的大臣作為臂膀。
在這種情況之下,王安石脫穎而出。趙頊對王安石之名早就如雷貫耳,於是即位之初就召王安石進京,但王安石稱病不至。趙頊詢問宰執,宰相曾公亮力薦王安石有“輔相之才”。龍圖閣直學士韓維言言趙頊“賢者可以義動而不可以計取”,力薦王安石,趙頊沼王安石知江寧府,王安石始出山。
王安石為地方官多年,親眼看到了當時社會問題的嚴重性。他到京城開封任三司度支判官的第二年春,就曾給當時的皇帝仁宗寫了洋洋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趙頊即位後,在王安石的輔助下,開始了一場兩宋曆史上空前絕後的大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進行了諸多變革,對趙宋王朝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趙頊求治心切,非常好學,經常向大臣們征詢改革的意見。他立誌要做一個唐太宗那樣的大有作為的明君,以改變真宗、仁宗以來政綱鬆弛不振的局麵。趙頊在第一次召見王安石時就問他治國應當先做什麽。王安石答道:“應當先選擇正確的策略。”趙頊問:“唐太宗何如?”王安石說:“陛下當以堯舜為榜樣,為什麽拿唐太宗做樣子呢?堯舜之道,簡明而不煩瑣,很容易做到而不繁難。但末世學者不知其中道理,認為是高不可攀。”這種議論讓趙頊感到耳目一新。
熙寧二年(1069年),趙頊起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即副相),並設置“製置三司條例司”作為變法的指導機構,讓陳升之、王安石負責,這就正式揭開了熙寧變法的大幕。經王安石推薦,趙頊又任命呂惠卿為條例司檢詳文字。事無大小,王安石必與呂惠卿共同謀劃,凡有關建議的章奏,皆是呂惠卿執筆。當時人稱王安石為孔子,呂惠卿為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