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政權不能為百姓謀利時,勢必會引起百姓的抵觸,危機關頭,皇權交接才是維護趙氏家族統治的最好的辦法。
就在趙禎為朝廷內部矛盾所困擾的時候,慶曆七年十一月,貝州(今河北清河)宣毅軍發生了王則領導的起義。
北宋自公元960年由趙匡胤建立以來,到宋仁宗親政,曆經了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以及宋仁宗初年章獻太後執政,已有70多年的曆史了。在此期間,宋朝雖然建立了中央的集權統治,但是與遼國、西夏進行了連年的戰爭,各種封建積弊逐漸顯露出來。在宋仁宗時期,“冗官”、“冗兵”、“冗費”三冗的出現使宋朝陷入了政治經濟的大危機。為了維持戰爭的需要,維持政治統治的需要,宋朝統治者加緊了對老百姓的剝削,使人民背上了沉重的負擔,而田賦不均更是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滿。麵對這樣內外交困的形勢,宋仁宗開始改革,任命範仲淹為參知政事,進行了所謂的“慶曆新政”,但由於封建頑固勢力的反對和宋仁宗的動搖,新政改革以失敗告終。新政的失敗,加劇了農民階級與統治者的矛盾,各地農民紛紛起來,反抗統治者的壓迫。王則起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泥活字版(示意模型)
此次起義雖然被宋軍鎮壓下去,卻讓趙禎震驚不已。王則起義從發動到失敗,不過六十五天,但卻給了趙宋王朝以沉重的打擊。王則起義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利用宗教傳播輿論宣傳,而且在事前進行了周密的計劃部署,起義之後又建置初步的官屬,其行動有計劃、有步驟,與此前的士兵起義相比起來,顯然又前進了一步。然而更讓仁宗趙禎聞風喪膽的則是在貝州兵變之後發生的一次宮廷兵變。
慶曆八年閏正月十八日夜,趙禎正宿於曹皇後宮中。至半夜,崇政侍衛官顏秀、郭逵、王勝和孫利等人,趁夜深人靜之時殺死守宮的軍校,奪得了兵器,遂越過延和殿,直奔趙禎的寢宮。宮女的叫喊聲驚醒了趙禎,他惶恐不安,披衣下床,欲出門逃避,被曹皇後從後抱住。曹皇後插緊門栓,急呼宮人召侍兵入內,內侍宦官們也被緊急動員起來。顏秀等人見勢不妙就縱火而撤,被聞訊趕來的宮衛、宦官殺死。驚恐不已的趙禎於是大興獄事,還命人把宮中臨近屋簷的大樹統統伐倒,並重新繕治城垣,整修門關。
政荒民敝已使趙禎困擾不堪,而更令他心焦的還是皇位繼承人問題。趙禎美女充盈後宮,卻無一嬪妃為他生出皇子。因此,皇嗣成為當時朝廷內外最關注的大事之一。
嘉佑六年(1061年)閏八月,知諫院司馬光又上書請立繼嗣。趙禎思索了好長時間,這幾年來多位大臣不斷上書,此問題不能不慎重對待了,趙禎知道自己的壽命有限,而自己生子嗣已經是不可能的了,沒有辦法隻好立宗室其他的人為嗣。於是,趙禎召見宰相韓琦等人,宣示了司馬光等人的奏折,然後就對韓琦等大臣說:“立嗣的事情,我也是考慮了好久,但是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這時大臣們說:“一切由皇上做主。”趙禎緩緩地說道:“朕在宮中養了宗室的兩個兒子,小的雖然純潔可愛,但是不甚聰慧,那就立大的吧!”韓琦害怕引起宮廷爭鬥,就對宋仁宗說:“請聖上指出其名。”趙禎不得已,隻得立早已養在宮中的宗室之子濮安懿王趙允讓的兒子宗實為嗣。直到此時,趙禎才將立嗣之事定下來,趙宗實就是後來的宋英宗趙曙。
嘉佑七年八月初五,趙禎發布詔令,趙宗實被正式立為太子。
皇子既立,趙禎的心情稍得寬慰。嘉佑七年(1062年),趙禎召輔臣近侍、台諫百官、皇子宗室等,遊幸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等,並即興揮毫為書,分賜從臣。趙禎自幼習書,精通書學,凡宮殿門觀,多飛白題榜。後世當朝大臣卒後碑額賜篆,即始於趙禎。
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晚,趙禎病患加劇,忽急起索藥,並召皇後。等曹皇後等人趕到,趙禎已不能說話,僅用手指了指心窩。當晚去世,終年54歲。十月,葬永昭陵(在今河南鞏縣境)。
趙禎在位時間是宋代皇帝中最長的,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作為,卻沒有做出很大的貢獻。在對外方麵,和遼、西夏的戰爭多以失敗告終,多次納貢已使國家財政空虛,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麵由此加深。但是,從一個人的人格來說,趙禎是一個非常仁和的君主,並且具有很多其他皇帝所沒有的優點。
趙曙(1032—1067),公元1063—1067年在位,趙曙以宗子身份入繼大統,史稱英宗。其父為濮安懿王趙允讓。英宗在位僅四年即病逝。
趙頊(1048—1085),公元1067—1085年在位,史稱神宗。神宗趙頊為英宗趙曙長子。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開啟了中國封建王朝曆史上最為著名的改革,史稱“熙寧變法”。神宗朝,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繼續向前發展,尤其是文學、藝術空前繁榮,科學技術也得到了較大發展。然而,孕育著危機的繁榮終究無法阻止趙宋王朝一步步走向沒落。
§§第五章 銳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