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傳承,是封建家族統治得以延續的紐帶當然,家族內部也會因為自己的利益而明爭暗鬥。比如後宮之爭,劉皇後為了讓自己的地位更加鞏固,不惜讓李氏骨肉分離,其殘酷可見一斑。
宋仁宗像趙受益降生以後,舉宮歡慶,真宗先後有5個兒子,但都陸續夭折,中年得子,真宗自然喜出望外,從小就十分疼愛他。等他年紀稍大一點,真宗就細心為他挑選老師,關注他的學業,培養他成為自己的接班人。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節,真宗正式下詔冊立8歲的趙受益為皇太子,改名為趙禎。九月,又舉行了隆重的皇太子冊封禮,趙禎被正式確立為帝位繼承人,年僅9歲。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病情急劇惡化。彌留之際,真宗放心不下年幼的太子,丁謂等人向真宗保證將全力輔佐太子,真宗這才稍稍安心。二十日,真宗死於延慶殿,享年55歲。趙禎奉遺詔即皇帝位,年僅13歲。遺詔還規定:尊劉皇後為皇太後,在仁宗成年之前代為處理軍國大事。
宋真宗原配妻子是名將潘美的第八個女兒,在真宗即位前已去世,後追封為皇後;真宗即位後所立的第二位妻子郭皇後,在景德四年(1007年)病故。其後,中宮多年虛位,後立劉德妃為後。真宗去世之後,劉皇後垂簾聽政,把持朝政長達12年。作為宋代八位攝政皇後的第一人,這位對北宋政局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劉皇後,一生頗具傳奇色彩。
劉德妃名叫劉娥,益州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她出身微賤,是個孤女,不得已小小年紀就嫁給當地的銀匠龔美。龔美走街串巷為人打造銀器,她就搖撥浪鼓招徠顧客,雍熙初年,兩人一起來到了京城。真宗趙恒(當時還是襄王)的幕僚張耆覺得劉娥聰慧貌美,想起真宗曾說起想納一個四川女子做侍妾,於是,就安排兩人見麵。真宗趙恒見到劉娥後非常滿意,便把她買了下來。劉娥一入王府,就大受寵愛,這年,她僅15歲。太宗知道此事後,即令趙恒將劉娥逐出王府。這時,趙恒割舍不得,便讓她寄居在張耆家。十幾年後,直到太宗去世趙恒才將她接回宮中。劉娥在後宮的地位升遷很快,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已經升為德妃,當時郭皇後已經去世,在後宮中,劉氏的地位最高,離皇後寶座隻有一步之遙。
劉娥生性警悟,通曉書史,朝廷政事,能記始末。宮闈有事,真宗詢問,她都能引據故實,妥善應答,政治才幹頗受真宗倚重。在郭皇後去世之後,真宗有意立劉氏為後,但他深知劉氏的出身是最大的障礙。
真宗拿不定主意,就找參知政事趙安仁商量。因劉氏出身卑微,趙安仁反對立她為後,真宗聽了很不高興。第二天,真宗又找王欽若商量,並把趙安仁的意見告訴了他。王欽若對真宗說:“陛下不如問問趙安仁,他認為應該立誰為皇後。”改天,真宗問趙安仁該立何人為皇後,趙安仁建議:“德妃沈氏是前朝宰相沈義倫的後人,可以做皇後。”真宗次日跟王欽若說明了趙安仁的意見,王欽若說:“陛下不說,我也知道他會這樣說,趙安仁過去曾經做過沈義倫的門客!”真宗由此覺得趙安仁徇私,就罷免了他的官,下決心立劉氏為後。但劉氏為人處事頗為謹慎,當真宗決定立她為後時,宰相王旦忽然請病假,劉氏擔心王旦持反對意見,就勸說真宗推遲此事。後來,王旦上書表示同意立劉氏為後,這件事情才最終確定下來。
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劉氏被冊立為皇後。劉氏由銀匠之妻成為一國之後,絕非單單因為美貌。此時,劉氏已經40多歲,早已經過了花樣年華,吸引真宗的是她的智慧和能力。精明能幹的劉氏把後宮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同時,在朝政方麵能給真宗以幫助。真宗十分信任這個陪伴他多年的枕邊人,甚至有一點依賴她。當真宗的身體狀況日趨惡化時,劉氏便順理成章地幫丈夫處理朝廷日常政務,裁定軍國大事。另外,劉氏的前夫龔美也留在真宗身邊為其效力。真宗即位後,龔美改姓劉,與劉氏以兄妹相稱。由於劉氏的關係,劉美升遷很快,逐漸掌握了京城軍權,成為劉氏最為得力的助手之一。真宗朝晚期,劉氏權力越來越大,成為實際上的統治者,其一舉一動,對當時的政局,尤其是寇準、丁謂兩派之間的鬥爭,都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劉氏雖受真宗寵愛,但自己卻沒有生下一兒半女。湊巧的是,真宗看上了劉氏宮裏的一個侍女李氏,受到真宗寵幸的李氏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產下一子。當時,劉氏還沒有被封為皇後,已年近四旬的她認識到自己不會再有孩子,便接受了李氏的孩子,由她和另外一個嬪妃楊氏共同撫養,嚴禁宮人向孩子說明真相。
擁有子嗣,對劉氏能冊立為皇後,以及真宗死後順利垂簾聽政具有重要的意義。聰明的劉氏十分明白兒子對她的重要性,不管是出於真心,還是假意,劉氏還真是充當了一個合格的母親的角色,細心地撫育趙禎,母子感情十分融洽。
真宗死後,遺詔命尊皇後劉氏為皇太後,軍國重事,權取處分。宰相丁謂等人對劉太後極盡奉承之能事。丁謂力主去掉“權”字,王曾說:“稱權足以昭示後世。何況增減詔書,自有法則,竟要率先破規矩嗎?”丁謂這才作罷。次年,改元天聖,“天聖”拆字即為“二人聖”,即指宋仁宗與劉太後兩位聖人。明道是劉太後在世時的第二個年號,“明”字由日月兩字合成,與天聖一樣,也是為了取悅劉太後。
聽政之初,在進一步貶逐寇準和李迪問題上,劉太後與丁謂是完全一致的。寇準被貶為雷州司戶參軍,李迪被貶為衡州團練副使。王曾認為貶責太重,丁謂瞪著他威脅道:“你這居停主人還有要說的嗎?恐怕自己也難免吧!”丁謂還派人前去秘密逼死寇、李二人,寇準要來人拿出賜死的詔書,來人拿不出,寇準照舊喝他的酒;李迪要去尋短見,被兒子救起。有人問丁謂,倘若李迪貶死,你如何麵對士論,丁謂無賴地回答:“將來記史,不過說上一句‘天下惜之’而已。”
丁謂為了擅權,勾結內侍押班雷允恭,讓太後降詔道:“新帝每月朔望兩次朝見群臣。大事由太後召見輔臣決定;一般政事令雷允恭傳遞給太後,圈定以後頒下執行。”王曾向丁謂指出:“兩宮異處而權歸宦官,是禍亂的先兆。”王曾認為應該按照東漢故事,五日一朝,皇帝在左,太後在右,垂簾聽政。但丁謂這時權傾中外,根本沒把王曾放在眼裏。
劉太後旁觀者清,知道丁謂擅斷朝政的種種劣跡,也清楚丁謂要她下詔書實際上是在架空她。當時,朝廷正為真宗趕修陵寢,丁謂是山陵使,雷允恭是都監。雷允恭聽說山陵移上百步,就可使皇帝多子孫,便自作主張,在丁謂的同意下,移動了陵位,不料地下水上冒,陵寢工程擱淺。王曾瞅準機會向劉太後單獨奏明了真相,太後便毫不猶豫地抓住時機,處死了雷允恭,罷免了丁謂宰相的職位,將其貶為崖州司戶參軍,終於把朝政大權奪回到自己的手中。當時民謠說:“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劉太後貶黜丁謂大快人心,但她沒有采納民謠的另一半,她與寇準的從政風格都有點自以為是的傾向,兩人是無法合作的。
劉太後聽政以後,第一件大事就是聽從王曾和呂夷簡等人的建議,把天書隨同真宗一起葬入永定陵,並下令禁止興建宮觀,廢除宮觀使,有力遏製了大中祥符以來彌漫朝野的迷信狂熱。
當然,在她垂簾聽政十餘年間,也倚用宦官、放縱外戚,但畢竟沒有像前朝那樣達到危害朝政的程度。
劉娥本身沒有盤根錯節的家族基礎,其兄劉美在她垂簾以前已經去世。劉氏外戚中唯一位至執政大臣的是錢惟演,錢惟演把妹妹嫁給了劉美,後與得勢的丁謂聯姻,是一個專攀高親的無恥之徒。他在真宗生前就是樞密副使,太後垂簾後升任樞密使,但不久就以太後姻親“不可與機政”的理由,被解職出朝。後來錢惟演兩度謀取相位,都遭到朝論的強烈反對,禦史鞠詠甚至表示:倘若相惟演,就當朝撕毀拜相詔書。劉太後最終也沒敢讓他圓上宰相夢。
女主聽政,在中國古代,總不為正統觀念所認同,因而王曾力爭一個“權”字,劉太後在垂簾之初也不得不許諾“候皇帝春秋長,即當還政”。天聖七年,仁宗已到及冠之年(20歲),但劉太後絲毫沒有還政的動靜。於是,其後幾年,內外臣僚要求仁宗親政的呼聲越來越高,對這些奏疏,劉太後或是不予理睬,或是借故把建議者調離出朝,將朝政大權一直攥到去世為止。
劉太後不是沒有動過稱帝的念頭。她曾經試探性地問參事魯宗:“唐武後如主?”魯宗回答說:“唐朝的罪人,危害社稷。”劉太後聽了,沉默不語。有些庸臣試圖向劉太後獻媚取寵,上疏奏請劉太後像武則天那樣建立劉氏宗廟。太後有些猶豫不決,跟老臣商量後,才放棄了這個念頭。後來,程琳獻上武後臨朝圖,把劉太後比作當代武則天,劉太後立刻把圖拋在地上,嗬斥道:“我不能對不起前輩!我不是、也不想作武則天第二!”
劉太後實際執政期間,是宋朝政權從開國的第一、二代向建國的第三、四代轉換的關鍵時期,如何保證天下太平、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政府清廉和法令有效,是統治者麵對的首要問題。劉太後緊緊地抓住了這一要點,為當時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劉太後的方針和作風一直持續到第七、八代,打破了中國曆史上“五世而斬”的慣例。在長期穩定發展的條件下,宋代中國取得了許多重大成就。大體說來,劉太後的政治才幹與政績決不在其夫真宗與其子仁宗之下,其臨朝時的個人品德也應基本肯定。在她聽政的天聖、明道時期,不僅恢複了真宗鹹平、景德年間的發展勢頭,還為仁宗慶曆盛世奠定了基礎。
直到劉太後去世,宋仁宗趙禎這才知道自己並不是劉太後親生的。他的生母李氏是劉皇後的侍女。趙禎一出生,就被劉皇後奪為己子,讓楊淑妃撫育。他從小叫劉皇後為大娘娘,叫楊淑妃為小娘娘。
而趙禎的生母李氏因為地位低下,不敢理論,默然雜處宮嬪之中。人們都畏懼劉皇後,也沒人敢說明真相。仁宗即位後,劉太後讓李氏去為真宗守陵,隔絕了這對親生母子,以確保自己的權力。不過,劉太後,訪得季氏失散多年的兄弟李用和,讓這個衣食無靠的鑿紙錢為生的小工,當上了三班奉職,步步升遷,做得也並不十分絕情。
李氏是明道元年(1032年)去世的,死前雖進位宸妃,但劉太後仍打算以宮人之禮在宮外治喪。宰相呂夷簡不以為然,太後大為不滿,夷簡從容道:“不為劉氏著想,我不敢說;倘如考慮劉氏,喪儀自應從厚。”太後最終覺悟,用一品禮和皇太後服入殮厚葬李氏。
劉太後一駕崩,就有人對仁宗添油加醋地說李宸妃死於非命。血濃於水,仁宗在下哀痛詔自責,尊生母為皇太後的同時,派兵包圍了劉氏第宅,他親自哭著開棺驗視,見生母穿著皇太後的冠服,在水銀的養護下膚色如生,才感歎人言不可信,說:“大娘娘平生分明矣!”之後,對劉氏恩禮益厚。
仁宗趙禎即位之初,軍政大權完全掌握在劉太後手中。宰相丁謂等人對劉太後極盡奉承之能事,頗得太後歡心,丁謂因此在朝中飛揚跋扈。他的所作所為很快激起了朝野的憤慨。當時,京城流傳這樣一句話:“欲得天下寧,當拔眼中釘(丁謂)。”此話傳到劉太後的耳中,她開始對丁謂有所不滿。不久,丁謂被貶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後又貶崖州(治廣東崖縣,在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南部)。
對當時朝廷中發生的變動,年幼的趙禎既不過問,也無興趣,除了陪太後例定的坐朝聽政外,業餘時間潛心於書法,他的飛白書,體勢遒勁,頗有功力,在宋代皇帝中,堪稱首屬。
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趙禎逐漸成熟,處事有了自己的主見和思想。從乾興元年(1022年)起,他開始練習處理政事,逐漸擺脫太後的約束和管製。15歲時,劉太後做主,為趙禎立前勳戚郭崇的孫女郭氏為皇後,他十分不滿。因他此時正熱戀著與郭氏一起入宮的張氏,他遂以疏遠郭氏,進張氏為才人,又進為美人的辦法,來表示對太後專擅的不平。尤其是劉太後掌權時間很長,百官群臣懾於太後的獨斷,大多數不敢言朝政得失,言路閉塞。宋仁宗趙禎借唐代設匭函(在朝堂設一小匣子,讓進書言事者投入)的故事,與參知政事共商,稟明太後,特詔設置了理檢使,由禦史中丞兼任,職掌上訴朝廷的冤枉之獄及有關諫奏朝政得失的上書。明道元年(1032年),又詔設置諫院,知院官規定由皇帝親自任命差遣。凡朝政闕失、大臣至百官任用不當、三省至各官署事有違失等,都可以上書諫諍。
天聖七年(1029年),秘閣校理範仲淹上書,請太後撤簾歸政,觸及太後忌諱,被出判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蒲州鎮)。次年,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宋綬上書,建議除軍國大事外,餘皆由趙禎獨自處理,又忤太後意,被貶知應天府(治今河南商丘南)。接著,再有林獻可、劉渙等人先後上書,力請太後還政,引動劉太後肝火,把他們遠貶嶺南。對朝堂上發生的這一切,《墨竹圖》文同畫加圖:《二十四史》p455的Sf趙禎雖沒有明確表示,但心中更增加了對太後專權的不滿。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劉太後病逝,遺誥趙禎尊皇太妃楊氏為皇太後,聽政如舊規,軍國大政與楊太後一起裁處。但朝廷在宣布劉太後遺誥時,刪去了“皇帝與太後裁處軍國大事”一語。楊太後退居保慶宮,稱保慶皇太後。至此,趙禎開始獨立主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