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有哪個領導者願意在史書上留下不光彩的一頁呢?可是,宋真宗好大喜功,“抑直任佞”的策略卻使趙氏家族的統治逐漸衰微下去了。
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後,趙恒大大地鬆了一口氣,他的進取精神也日漸泯滅,每年向遼國納貢以求苟安,施政思想也日益保守,並且迷戀上了佛道。
公元1005年,趙恒聽信讒言,把善於阿諛奉承的主和派王欽若召回京城,給以資政殿大學士的寵遇。王欽若伺機進讒趙恒,說寇準主張皇上親征,是拿皇上作“孤注”,而“孤注一擲”是皇帝的奇恥大辱。趙恒本來就喜歡寇準的耿直,聽了王欽若的話後,便以寇準“過求虛譽,無大臣禮”為借口,罷免了寇準的宰相職位,貶其為陝州知府。提升參知政事王旦為相,王欽若則知樞密院事。
寇準像王欽若是個十分懂得迎合主子的小人,他看準了趙恒討厭戰爭而又好大喜功的心理,就向真宗提出了“封禪泰山”的建議。他向真宗建議道:“天瑞安可必得,前代蓋有以人力為之者,陛下謂《河圖》、《洛書》果有此乎?聖人以神道設教耳。”宋真宗聽信了他的話,立刻下旨昭示天下。不久,全國各地都爭先恐後地將祥瑞之物進獻給皇帝。著名的“天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三,宰相王旦率群臣入宮早朝。當諸臣奏事完畢時,皇城司來人報說,在宮城左承天門南角,發現像書卷一樣的黃帛兩丈多,黃帛上麵隱約有字。趙恒認為這是“神人所謂天降之書”。於是,君臣親臨現場,焚香望拜,取回“天書”,由知樞密院陳堯叟啟讀。“天書”大意是說,趙恒能以至孝至德詔承先業,治理天下,今後更應清靜簡儉,善始善終,永葆宋祚。讀畢,趙恒再拜,接過“天書”,藏於金匱。而後改元為大中祥符,改“左承天門”為“左承天祥符門”,並且派遣使者祭告天地、宗廟、社稷、京藝寺廟以及各地宮觀。各位臣子也紛紛上表稱賀。
其後,“天書”不斷出現,趙恒忙忙碌碌地東封西祀,此做出了令世人嗤笑的“泰山封禪”之事。他又於大中祥符四年,再次封禪泰山;大中祥符七年還到南邊駕臨亳州。沿途所費估計不下數十萬錢帛,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更加沉重的賦稅負擔,宋朝積貧積弱的形勢更加嚴重了。趙恒將忠臣的進諫當作耳旁風,絲毫不予理會,徹底地打消了他自己即位之初的進取心。
趙恒崇奉祥瑞,沉湎於封祀,朝內一班大臣也極為屈奉迎合,希求加官晉爵,以固權位。首倡祥瑞封祀之說的王欽若竭盡精思,挾符瑞以邀恩寵。趙恒本來打算任用王欽若為宰相,但卻遭到王旦的堅決反對,趙恒便打消了此念頭。直到天禧元年(1017)王旦死後,王欽若才爬上宰相的寶座。
自大中祥符元年起,趙恒自導自演的神道設教的鬧劇,真可謂一年一個樣,他已經完全沉浸其間了。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真宗頒詔來年改元天禧,以示敬天,祈求吉祥。他以紹繼祖業、謹守聖訓為理由,大力標榜禮樂並舉、儒術化成,思想上尊奉孔孟、提倡佛道,經濟上倡導經史學術,政治上持盈守成,其統治措施日益保守。
這一時期,京城和地方上建成了一大批官辦宮觀,朝廷就任命相應官員去負責管理,與此同時,真宗又設立了一種與宮觀相關的榮譽性的虛銜,可以多領一份俸祿而不必赴任視事,這種官往往以提舉某某宮觀而命名。宮觀官在真宗以後,成為官僚隊伍中一個特殊的係列,一方麵說明了宋朝政府與道教的密切關係,另一方麵也加劇了冗官和冗費的嚴重程度。
與此同時,在大中祥符五年“聖祖”降臨以後,真宗命王欽若、曹穀和張君房整理新道藏。四年後,新道藏基本修成,命名為《寶文統錄》;天禧三年(1019年),經增補共計四千五百六十五卷,抄錄了七藏,真宗重新命名為《大宋天宮寶藏》,此書在道教史上占有著重要的地位。
然而此時的朝廷政局卻已混亂不堪。於是,在被罷相十三年後,寇準再次被真宗詔回朝廷任宰相。趙恒以丁謂為參知政事,丁謂善於揣摩人意,靠著對趙恒的逢迎青雲直上。寇準一直厭惡其人,丁謂也對寇準銜恨在心。丁謂、曹利用等也因此串聯一起,合謀伺機排擠寇準。
天禧二年(1018年)三月,又有人奏報“天書”降於乾佑山中,赴京城恭獻。趙恒仍崇信不疑,備列儀仗,親到瓊林苑,奉接“天書”入宮,並大赦天下,普度道釋童行,廣建道場祭天祀地。
這年八月,趙恒立皇子趙禎為皇太子。從此他援引每三、五單日監軒聽政的舊製,對諸臣所奏軍國大政敷衍應付,其餘的時間就躲在皇宮深處,沉溺於煉丹這樣的迷信活動。真宗患中風後,宋朝政局更加混亂皇後劉氏漸漸專權於政。她的哥哥仗勢橫行鄉裏,欺壓百姓,引起了很大的民憤。寇準鐵麵無私,毅然判處了劉皇後兄弟死刑,為老百姓除了大害。劉皇後因此視寇準為眼中釘、肉中刺,她與身邊的近臣丁謂—起,內外勾結,在真宗麵前讒言挑撥。
此時的趙恒老病昏聵,不僅健忘,而且言語錯亂。丁謂趁機專權,並與劉皇後合謀,再次罷免了寇準相位。寇準被貶為相州刺史。相州離京城不很遠,劉皇後害怕寇準會東山再起,在真宗去世後,她便將寇準一貶再貶,從河南相州的刺史貶為湖南道州的司馬,再貶到廣東雷州的司戶參軍,流放到遠離朝廷的荒野之地。雷州生活艱難,氣候惡劣,年老的寇準身體很快垮下來,到雷州的第二年秋天在憂鬱中病逝,享年63歲。
趙恒的親信宦官周懷政曾欲殺掉丁謂,複相寇準,奉趙恒為太上皇,傳位太子,廢劉皇後,但被人告發,周懷政被殺。丁謂借此大興冤獄,排除異己,凡不阿附之人,即被指斥為“寇黨”,輕者貶官,重者流放。
天禧四年(1020年)十一月,趙恒的病情更加嚴重,不得不命皇太子監國,劉皇後與太子同蒞國政。
公元1022的正月,改元乾興。趙恒在東華門看燈,回去後即臥床不起,二月十日在延慶殿去世,終年55歲,葬於定陵,所獲天書也都隨葬入陵,結束了長達十五年的天書鬧劇。
這場天書鬧劇對真宗朝政治和財政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政治上,大中祥符以後,趙恒一再熱衷“祥瑞”粉飾太平,對朝政興革卻無所用心,聽任王欽若和丁謂等“五鬼”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趙恒晚年更是神魂顛倒,甚至滿口胡話,在宗教迷信的長期暗示作用下,進入了迷狂狀態,朝政大事多由皇後劉氏決斷。
真宗趙恒前期,以勤政治國,廣開言路,銳意革興的措施,使宋代朝廷政治清明,經過近四十年的經濟恢複,天下富庶,財政良好,出現了“鹹平之治”的小康局麵;自從他勉強打退蕭太後帶領的契丹兵的大舉進攻,屈辱地與遼國訂立了“澶淵之盟”後,他的進取精神就日漸泯滅,宋朝的國勢也逐漸衰微下去了。由於他裝神弄鬼的折騰,幾乎把太祖太宗的積蓄揮霍殆盡,給趙氏後人留下了一個空殼子。趙禎(1010—1063),公元1022—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母為李宸妃。因章獻皇後劉氏無子,過為養子。諡號“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廟號“仁宗”。在位42年,是兩宋諸帝中治國時間最長的皇帝。仁宗趙禎作為一個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溫厚,其武功謀略不及太祖、太宗,仁宗朝在與西夏王朝的長期對峙中表現平平,屢戰屢敗,軍事上處於弱勢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仁宗在位期間,內有婦孺皆知,剛正不阿的包拯相輔,外有名將狄青鎮守邊疆,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都有所發展。仁宗任用範仲淹、韓琦等名臣,恭儉仁恕,慎行愛民。但仁宗朝土地兼並逐漸惡化,國家財政空虛,北宋積貧積弱局麵由此加深。
§§第四章 偃武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