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至宋初的朝代更迭,成於武將之手,也敗於武將之手,致使每個家族的統治都不能長久。借鑒前車,“以文治國”也就成為了趙氏家族自始自終的統治策略,由此產生了繁榮昌盛的宋代文化,但由於趙氏政權過於偏“文”,以致武將不能護國,趙氏政權始終無法強於周邊的其他政權。
趙普像趙光義是自五代以來第一位非武人坐天下的皇帝。他繼位之初也曾重武,但在多次攻遼失敗後,就失去了往日的銳氣,轉而重文。兩宋之人多言“祖宗之法”,這“祖宗之法”即是指宋太祖、宋太宗所確定的方針、政策,其中太祖法度主要在於軍事、政治方麵,而太宗除了對太祖已有法度作了進一步完善外,又著重在文化、經濟等方麵建立了一整套法度規範。
科舉製度雖始於隋唐,但真正完善則是在北宋。到宋初,門閥製度已不複存在,科舉向文人知識分子廣泛開放,“家不尚譜牒,身不重鄉貫”,隻要文章、詩賦合格,都可錄取。太宗趙光義擴大了取士的規模,每次科舉考試錄取的進士數額,都遠遠超過了唐代及宋太祖時。太宗還促進科舉製度日趨嚴密、完整,有效地防止了考官利用試卷作弊。
太宗趙光義十分重視發展文化事業。五代以來,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稱為三館,但由於不受重視,直到太祖時,三館的物質條件仍然都很差。太宗不僅親自為三館選定新址,還親自規劃,定名為崇文院。新館舍精美壯觀,可與皇宮的建築媲美。到太宗晚年,崇文院及秘閣的藏書已十分豐富。趙光義頗為自負地對大臣們說:“朕即位之後,多方收拾,抄寫購求,今方乃數萬卷。千古治亂之道,並在其中矣。”
在廣泛搜求圖書的同時,趙光義還先後組織一批文人編纂了幾部大型類書。太平興國二年三月,剛剛即位幾個月的趙光義就命翰林學士李昉、扈蒙等十多人編纂《太平廣記》與《太平禦覽》等書。這兩部巨著與同時期的《文苑英華》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極重要的價值。
趙光義執政較為勤謹。為了鞏固宋王朝的統治基礎,他親自挑選人才,通過召見臨問以觀其才,優秀者予以提拔重用。他對近臣說:“朕每看見布衣縉紳中有才誌受推戴的,就替他的父母高興。”趙光義每天一早就到長春殿受朝,聽完百官的政務匯報後,接著又到崇政殿去處理政事。有時為了處理政務,連午飯都耽誤了。
趙光義不喜遊獵,端拱元年(988年)九月,他對侍臣說:“朕每念古人禽荒之戒,自今除有司順時行禮之外,更不於近甸遊獵。”命人將五坊中所飼養的鷹犬,全數放生,並下詔令天下不要再來進獻。淳化三年(992年)十月,佘禦卿(佘太君的二哥)進貢的白花鷹,太宗讓人把它放了,仍然不詔不許複獻。
趙光義對宗教的態度基本上是寬容的。由於佛教在吳越、南唐、後蜀等南方割據小國中非常流行。北宋開國後,為了爭取南方各階層的支持,對佛教采取保護政策,趙光義認為佛教“有裨政治”,因而有意提倡,太宗朝在五台山、峨眉山、天台山等處修建寺廟,並在首都開封設譯經院釋譯佛經。北宋從太祖開寶年間開始在益州雕印大藏經,到太宗時雕版完成,印行了中國第一部佛經總集。宋朝建國時,各地僧徒不過六萬多人,至太宗時增加到24萬人。不過,趙光義本人的態度則是重道教,輕佛教。
趙光義執政總的方針是寬鬆敦厚。但是,為了有效地維護社會的安定,他在刑獄方麵也親自處理了一些案件。他下令在禁中設立審刑院,各地上奏案件,先由審刑院交付大理寺,刑部斷複,再交審刑院詳議裁決。審刑院不歸宰相統領,直屬於皇帝。趙光義還規定辦案的三種時限:大案40天,中案30天,小案10天。不需追捕而容易處理的不能超過3天。並規定,囚犯如應訊問,則應當聚集官屬一同參與,不能委托胥吏拷掠。
趙光義以唐五代以來宦官專權的為鑒,對宦官駕馭較嚴,不許他們幹政。宦官王繼恩曾作為劍南兩川招安使,領兵平定王小波、李順的起義,中書省建議讓王繼恩任宣徽使。趙光義不許。宰相力言王繼恩立有大功,非宣徽使不足以賞酬。趙光義為此動怒,深責宰相,讓別議官名,最後創了個宣政使的名目,授予王繼恩。
趙光義任用的幾位宰相也比較正直。寇準生性剛直,有一次向趙光義奏事,趙光義不高興,站起身要走,寇準拉住趙光義的衣袖,讓他再坐下,等到事情議決以後才罷休。趙光義感歎地說:“這人才是真宰相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