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皇權的至高無上,使得眾多覬覦皇位的家族成員之間明爭暗鬥,自相殘殺。家族內部爭權奪位的血雨腥風彌漫了整個封建時代,趙氏家族也未能幸免。
隨著宋初局勢的穩定和統一事業的逐漸完成,趙宋皇族被外姓旁人顛覆的危險越來越小,但趙匡胤與趙光義之間原來那種為家族的命運和利益同心同德、共濟險難的精神卻慢慢地消失了。一旦他們有了互不相幹的命運和各自的算計,原來掩蓋在“兄友弟悌”倫理美德下的人性中的另一麵就可能顯露了出來。
建隆二年六月下午,皇太後杜氏因病去世。臨終前夕,她對趙匡胤說:“你能做天子,那是因為周世宗死後繼位的國君年幼的緣故,如果當時是一位成年人繼位的話,你能當上天子嗎?我想將來你傳位時,就應當傳位於你弟弟光義,立年長者為國君,是社稷之福呀!”趙匡胤哭著答應道:“一定按您的吩咐辦。”於是,由趙普當場記下太後遺囑,藏於金匱之中。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
同年七月,趙匡胤把時任泰寧軍節度使、大內都部署的皇弟趙光義任命為開封尹、同平章事。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任命,五代時期,凡皇位的繼承人都要封王任開封府尹,趙光義此時雖未封王,但其任開封尹已隱然有繼位人的地位了。這不但是貫徹太後臨終遺囑的一個重要步驟,更重要的是,趙匡胤希望通過此舉向臣僚們表明,在未來的皇位交接中,是不會再出現那種“主少國疑”的局麵了。
自建隆二年擔任開封府尹起,趙光義主政京師達十餘年,其官署號稱南衙。趙光義把一大批文武人才網羅進自己的幕府,據有關學者考證,其幕府擁有宋琪、石熙載、柴禹錫、程德玄等幕僚六十餘人。大抵說來,這十餘年,趙光義韜光養晦,一直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
趙普從乾德二年(964年)起也獨相十年,權位在趙光義之上。趙普識見過人,對趙光義的動向與用心,當然會有察覺。因而,自趙普獨相以後,原先關係尚稱密切的兩人,形成了旗鼓相當的兩大政治勢力,時不時地明爭暗鬥一番。
趙匡胤晚年對趙普的獨斷專行也深為不滿,但趙普勳望卓著,對他處置尤須謹慎。這時,得到趙匡胤賞識的翰林學士盧多遜因與趙普不和,多次在趙匡胤麵前攻擊趙普。而趙普一方麵因敢作敢為,樹敵過多;一方麵貪財好貨,營邸店,奪民利,落人把柄不少。開寶六年(973年),太祖一方麵擴大參知政事薛居正和呂餘慶的參政權力,以分割趙普相權;一方麵親命重選中書堂後官,以削去趙普心腹。
宋煮茶畫像磚加圖:《二十四史》p440的S1687開寶六年八月,趙普辭去宰相一職。時隔一月,趙光義進封晉王,位居宰相之上。五代時期,親王尹京隱然已有繼位人的地位,後周世宗繼位前就是晉王兼開封尹。這兩件事前後相接,表明趙光義久久不能確立繼承人的地位,與趙普是有關的。
趙光義雖說有“金匱之盟”,已隱然被視為皇位繼承人,但這時太祖的兒子德昭24歲,德芳也已16歲,不聞失德,也完全可以做皇帝。而且,趙匡胤晚年與趙光義也是頗有矛盾的。趙匡胤一度考慮遷都洛陽,原因之一就是試圖擺脫趙光義在開封府業已形成的盤根錯節的勢力範圍。何況在曆史上,皇帝臨終易儲,也不是沒有先例。因而,對趙光義說來,能否繼承皇位還存在著不小的變數。
雖說趙光義當時已是勢力暗增,但趙匡胤也沒有閑著。開寶九年二月,吳越國王錢俶來朝,一般很少參與政治活動的皇子德昭,這次卻突然被趙匡胤委派至宋州迎賓。錢俶來朝是當時朝中矚目的大事,趙匡胤借這一機會,巧妙地把本來默默無聞的皇子推到了臣民們的麵前。回到開封後,趙匡胤一反常態,明顯地加強了同另一皇弟趙廷美的關係。三月,宋太祖巡視洛陽,特令趙廷美隨行。其中,僅七月一個月的時間,就三次“幸光美第”。趙廷美是“金匱之盟”中排在趙光義之後、趙德昭之前的繼位人之一,趙匡胤對他如此親近,恐怕也不是毫無用意的。
開寶六年十月二十日,趙匡胤在病中猝然去世,終年50歲。趙匡胤臨死前,趙光義將大內中人全部趕出,人們在外麵聽到殿內有異樣響動。不一會兒,趙光義出來說:“聖上駕崩了。”然後匆匆離去。第二天,趙光義順順利利地繼承了皇位。趙匡胤之死,蹊蹺離奇,他本人身體健康,從他生病到死亡,隻有短短兩三天時間,可知他是猝死的。關於趙匡胤之死,史家眾說不一,也有人認為是被趙光義謀殺。
總之,趙匡胤之死,留下了千古之謎。宋太祖死後,諡號“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廟號“太祖”。
趙光義(939—998),公元976—998年在位,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光義,即位後改名炅。太祖趙匡胤胞弟,母為昭憲皇後杜氏。趙光義有著雄才大略,為打下趙氏江山立下巨大功勞。他登基後,繼續推行統一全國的政策,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麵,同時,也結束了中國長達二百五十年的改朝換代的大混戰。在他手中,形成了係統而完整的統治體製促進了經濟發展、社會繁榮,使趙氏家族維持了長達三個世紀的統治,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趙光義因為急功好利,幾次北伐攻遼都受挫,轉而執行守內虛外的政策,使宋朝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麵,給宋代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第二章 崇尚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