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所關注的問題來看,西歐傳統社會結構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各階級、各階層的權利與義務相對來說比較固定,勞動人民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捍衛自己的利益,這就使得統治階級走上了通過擴張來謀取更大利益的道路。簡言之,社會各個階級或階層的所得都相對固定,要獲取更多的收入,必須通過擴張來解決。對政府來說,擴張成為穩定自己統治的最好辦法之一;而對社會上各個階級或階層來說,擴張能為自己增加收入--至少理論上是這樣認識的。這樣一種情況到15世紀後期就發展成一種不可阻攔的潮流,成為地理大發現的強大動力。形象一點說,就是一塊蛋糕在各階級或各階層中的分配份額是相對固定的,為了擴大收入,大家幹脆組織起來去贏得另一塊蛋糕。國王和教皇則是獲取這另一塊蛋糕的總頭目,他們的考慮並不複雜:把禍水引向國外去,維持國內的穩定,擴大自己的統治範圍和政治宗教勢力,同時通過擴張還可以增加收入,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政權。
這種情況造成的後果是多方麵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後果就是各個國家之間,或一個國家內的社會生活都充滿競爭性。熱那亞或佛羅倫薩的商人由於不滿意威尼斯對東方貿易的壟斷而向西發展,在伊比利亞半島尋找自己的代理人,沒有他們的資金,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險活動就會缺乏資金、技術和人才。西班牙是由於在同葡萄牙爭奪西非沿岸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後被迫向西發展的,結果是發現了美洲。火藥、指南針等從中國傳入歐洲後迅速得到應用並得到改進,與這種競爭性的生活是分不開的。不要讓人們為了分配一塊蛋糕而爭得頭破血流,而是要組織他們去爭取另一塊蛋糕;也不要讓一個階級或一個階層隨便欺侮另一個階級或階層。這些都是一個現代的政府需要好好考慮的,隻有這樣才能維持一個國家的創造力和進取心。當然,為了爭取新的蛋糕,我們絕不能讚美或默認征服和殖民之類的方式。
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國衰落的原因,可以大體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麵:
1)封建傳統或封建殘餘相當頑固,是這兩個國家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上麵講到,它們都是在反抗阿拉伯人的統治過程中完成民族獨立並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的,也就是說,這兩個國家都是在其他條件尚不太具備的情況下建立起統一的民族國家的。所謂其他條件,主要是工商業方麵相對落後,尚未發展到能向資本主義長驅直入的程度。也可以說,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在封建製度尚未受到根本破壞的條件下形成民族國家並向外擴張的,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條件尚不太具備。這兩個國家的各個階級或階層雖然在一定的時間內形成合力,共同擴張,但當擴張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各階級和各階層間的平衡關係就被破壞了,貴族和教士階層的權力過度膨脹,工商業者和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受到了嚴重的擠壓,麥斯塔的出現及其享有的特權即是這方麵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句話,封建勢力壓製了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帝國失去全民一致的支持和堅實的經濟基礎,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帝國的建立者好高騖遠,窮兵黷武,致使這兩個帝國攤子鋪得太大,到處樹敵,陷入連年征戰之中,無法對整個帝國實施有效的統治。15世紀末到18世紀末,正是這兩個帝國從興起到衰落的時期。在這幾百年中,它們總是在打仗。特別是西班牙帝國,它一邊不斷擴大殖民地,掀起一場又一場戰爭,一邊又在歐洲爭霸,卷入持續不斷的大規模戰爭當中,不僅耗盡國家的財力,也流盡了國民的鮮血。西班牙帝國卷入了連綿不斷的戰爭:從15世紀末延續到16世紀中的意大利戰爭;16世紀上半葉與德國新教諸侯的戰爭;16世紀下半葉與英國人的海戰以無敵艦隊的崩潰而告終;同時又出兵法國幹涉法國國內的宗教戰爭。整個16世紀,它還一直與奧斯曼帝國不斷發生衝突,最後在勒班陀進行規模空前的海戰,是一場皮洛士式(得不償失)的勝利。17世紀上半葉,歐洲戰火蔓延,西班牙一直卷入30年戰爭不能自拔。就在這些戰爭中,西班牙迅速走向衰落了。
曆史上很多帝國都是在不斷戰爭中走向毀滅的,西班牙也不例外。實際上,戰爭很多,意味著霸權的不鞏固,硬要稱霸,其代價就是加速帝國的崩潰。
3)荷蘭和英國後來者居上,不久後就把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帝國拋在後麵。值得注意的是,荷蘭和英國所以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積蓄起強大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得力於這兩個帝國本身的“需要”。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工商業基礎本來就不太好,在15世紀末開始的大擴張中,本國手工業品的生產能力遠遠不能滿足殖民地的需要,西班牙商人就大量收購來自荷蘭和英國的產品,貼上西班牙生產的標誌運往美洲殖民地。荷蘭和英國的手工業由此迅速強大起來,而西班牙本土的手工業品由於不敵北歐產品的競爭而敗下陣來,最後奄奄一息,連自己本土的市場也不得不向外國商品敞開大門。與此同時,強大起來的荷蘭和英國開始四麵出擊,蠶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最後不斷取而代之。利用強國的某種經濟“需要”來使自己強大起來,這是荷蘭和英國留給我們的一條曆史經驗。
4)最高統治者沒有處理好宗教關係,對非基督教徒和基督教徒中所謂的“異端”(女巫等)的殘暴鎮壓也使國力受到極大的削弱。西班牙統一後,鎮壓並驅逐大量主要從事工商業活動的摩爾人,使本來並不太強大的西班牙本土的工商業雪上加霜。此後,對改宗的摩爾人、猶太人及對所謂的異端的持續迫害,極大地惡化了這個國家的內部關係,抑製了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能力。
5)由地理大發現和海外殖民造成的不良民風也是造成帝國衰落的直接原因。所謂不良民風,這裏主要指的是過度追逐金銀,忽視工農業生產,鄙視普通勞動人民,認為普通勞動是下等人或沒有合法身份的異族人幹的事情。這種民風,是直接造成這兩個帝國農業和工商業凋零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上層人士到17、18世紀還意識不到這種風氣的害處,而是仍然以此為自豪,實在值得我們警醒。
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體現了這個民族的追求。導致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帝國走向衰落的這種不良民風,是他們在700年的光複運動中形成的。換言之,這種不良民風,曆史上曾經是帝國建立的一種重要的精神動力。這意味著,導致這兩個帝國成功的原因同時也是導致它們衰落的原因。這裏麵的哲理值得我們好好咀嚼和吸收。
上麵講的隻是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帝國興衰的一些基本原因,實際上,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落都是由多種原因的綜合作用引起的。中國正處在崛起的過程中,對我們來說,更加關注的還是世界曆史上各個帝國崛起的過程,我個人特別欣賞葡萄牙這個小小的國家成長為一個強大的帝國的原因。我們在本書第二章的結尾有過這麽一段話,強調民族精神在其中的作用,這裏再重複一下,作為本書的結尾:葡萄牙這個隻有100來萬人口的小國家,在16世紀時居然建立了這麽一個了不起的帝國,有許多方麵值得我們思考。有一點是非常明顯的:這個民族在那個時候具有令人驚訝的進取心和極其堅韌的性格。他們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的精神,他們對宗教的熱情,他們對科學技術的尊重,他們擁有的開放精神及對其他民族長處的學習和利用,他們對人才的尊重,等等,所有這些都使這個小小的國家在16世紀裏出現了令人難以想象的飛躍,一度成為世界大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