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帝國餘輝與帝國後遺症

  西班牙帝國和葡萄牙帝國已經徹底崩潰,但這兩個帝國並非悄無聲息地消失了,至今我們仍可以感受到這兩個帝國曾經取得過的輝煌,及它們遺留下來的許多問題。

  (一)帝國餘輝

  最讓人常常記起這兩個帝國曾經輝煌一時的,是現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在使用這兩個國家的語言,他們帶去的宗教和他們活躍在各行各業的帶有西班牙人血液的後裔。在拉丁美洲,葡萄牙語是巴西的國語,而西班牙語是其他拉美國家的國語。在非洲、亞洲多處星星點點的地方,即那些前葡萄牙的殖民城市,還有那些葡萄牙的前殖民地,葡萄牙語仍很有市場。在安哥拉的1300多萬居民中,葡萄牙的後裔約有10萬人,這個國家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莫桑比克的官方語言也是葡萄牙語。

  走進葡萄牙和西班牙,你或許更能感受到帝國的痕跡無處不在。比如,裏斯本的大發現紀念碑就似乎在述說著他們的祖先曾經有過的豐功偉績。

  地理大發現是最令世人難忘的偉大事件。許多國家都在利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做文章。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國家是這方麵的主人公。

  早在1892年,值哥倫布發現美洲400周年之際,西班牙舉行了盛大的慶祝紀念活動。這次慶祝活動被看成是第一次非宗教性的世界節日。西班牙極力想通過這次慶祝來加強自己與美洲國家的關係。拉美國家也紛紛舉行慶祝活動,他們想通過尋找共同性來抵製美國的侵略和滲透。美國則在1887年就開始籌備慶祝美洲發現400周年的工作,他們把哥倫布看成自由的先驅。意大利也狂熱地展開了慶祝活動,因為歌頌哥倫布符合這個民族的利益。連羅馬教皇立奧十三也反複強調發現新大陸對天主教傳播的重要。中國也有人寫文章紀念哥倫布,王韜在1892年7月的《萬國公報》上發表《哥倫布傳讚》,高度讚揚哥倫布。

  他說道:“從來非常之人,始可建非常之功;負不世出之才,始能為不世出之事。變古而為今,易舊而為新,獲從古未獲之地,開曆來未有之局,名著地球,功在環宇,惟哥倫布可以當之而無愧矣。”王韜歌頌哥倫布,是想喚醒國人起來救國。

  當哥倫布西航500周年到來時,世界各地都舉行了紀念活動,當然,關於哥倫布的爭論也異常激烈。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紀念活動的籌備工作早就開始了。鑒於20世紀末與19世紀末的國際形勢已大不相同,1984年,墨西哥的一些學者建議把“美洲的發現”改為“兩個世界的相遇”,即歐洲與美洲的相遇。提出這種意見的考慮是:應該拋棄種族優越感,從民族平等觀點出發,讓“發現”的民族和“被發現”的民族平等、平和地展開對話。這一提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得到了通過,但問題並沒有解決。左派認為,從美洲人來看,1492年的事件是“入侵”,是曆史上最邪惡和最不道德的行為。即使把“發現”改為“相遇”,也不過是換個說法來為這場入侵的災難辯護。他們要求聯合國宣布1992年為國際年,承認土著居民的反抗和鬥爭,承認所有為解放而付出了生命和鮮血隻是一個名稱問題,名稱變化而其實質未變的事情很普遍,所以關鍵是我們怎麽看這個名稱所包含的真實意義。

  實際上,大家都傾向於一種向前看的態度。殖民主義給美洲人帶來的災難是誰也無法否定的,但500年間美洲和世界的變化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分清曆史是非,麵向未來,我們應該采取這種積極的態度。

  西班牙政府不想在這種爭論中表態,他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相反他們倒是很喜歡由爭論引起的轟動效應。

  就在紀念高潮即將到來時,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倡議召開伊比利亞美洲首腦會議,得到拉丁美洲西、葡語國家和葡萄牙的熱烈響應和支持。首屆首腦會議於1991年在墨西哥舉行。此後每年召開一次會議,一直到現在。參加該會議的有拉丁美洲18個講西班牙語的國家(墨西哥、危地馬拉、哥斯達黎加、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古巴、多米尼加、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秘魯、厄瓜多爾、玻利維亞、智利、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講葡萄牙語的巴西和西班牙、葡萄牙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

  2003年11月,第13屆伊比利亞美洲國家首腦會議在玻利維亞聖克魯斯市召開,來自拉美和西班牙、葡萄牙的21國元首、政府首腦或代表出席了會議,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作為特邀嘉賓與會。會議發表了《聖克魯斯宣言》,就當前一係列國際問題和拉丁美洲國家麵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會議還決定建立伊比利亞美洲首腦會議總秘書處。

  每當這一會議召開,總會使人想起西班牙和葡萄牙曆史上與美洲的特殊關係。

  (二)帝國後遺症

  任何帝國都有自己的後遺症,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國也不例外。我們所說的帝國後遺症,指的是這兩個帝國曆史上的殖民活動和殖民統治在當地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留下的一係列問題。如拉丁美洲許多國家的單一作物製就是殖民地的經濟發展模式造成的。經濟上的依附性,崇洋媚外心理等是殖民統治留給殖民地人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對正常的生產和消費有很大影響。

  後遺症是多種多樣的,這裏僅以東帝汶為例,來說明殖民統治給殖民地留下的創傷和折磨。

  東帝汶是一個海島,位於印度尼西亞東南部,總麵積14874平方公裏,西部與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與澳大利亞相望,人口78萬(2002年)。首都為帝力,人口近13萬。這裏氣候炎熱,終年高溫,是個深水良港。

  1520年,葡萄牙殖民主義者來到帝汶島,逐漸在這裏建立起了殖民統治。1618年荷蘭人在西帝汶建立基地,並把葡萄牙人的勢力排擠到島的東部地區。在18世紀初的反拿破侖戰爭,1816年,荷蘭恢複對帝汶島的殖民統治。1859年葡萄牙與荷蘭簽訂條約,重新瓜分帝汶島,帝汶島東部歸葡萄牙,西部並入荷屬東印度(即現在的印度尼西亞)。1942年日本占領東帝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葡萄牙恢複了對東帝汶的殖民統治,1951年把它改為葡萄牙的一個海外省。1960年,第1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東帝汶島及其屬地為葡萄牙管理的領土。

  在二戰後非殖民化的影響下,東帝汶人民也掀起了要求民族獨立的鬥爭。1975年葡萄牙政府允許東帝汶舉行公民投票,實行民族自決。這時,這個不太大的島嶼上的居民形成了三種政治力量: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主張獨立,民主聯盟主張同葡萄牙維持關係,帝汶人民民主協會主張同印尼合並。三方之間因政見不合而引發了內戰。獨立革命陣線於1975年11月單方麵宣布東帝汶獨立,成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同年12月,印尼出兵東帝汶,並於次年宣布東帝汶為印尼第27個省。聯合國大會及時通過決議,要求印尼撤軍,呼籲各國尊重東帝汶的領土完整和人民自決權。此後聯合國大會多次審議東帝汶問題。從1983年至1998年,在聯合國秘書長斡旋下,印尼與葡萄牙政府就東帝汶問題進行了十幾輪談判。

  1999年印尼政府同意東帝汶通過全民公決選擇自治或脫離印尼。接著印尼、葡萄牙和聯合國三方就東帝汶舉行全民公決簽署了協議。該年8月30日,東帝汶在聯合國主持下舉行全民公決,其中78.5%讚同獨立,印尼總統哈比比當日表示接受投票結果。但投票後東帝汶親印尼派與獨立派發生流血衝突,聯合國特派團被迫撤出,約有20多萬難民逃往西帝汶。聯合國安理會又通過決議授權成立多國部隊,澳大利亞為首的約8000人組成的多國部隊於9月20日正式進駐東帝汶,與印尼駐軍進行權力移交。10月,印尼人民協商會議正式批準東帝汶脫離印尼。此後東帝汶分別舉行製憲議會(議會)和總統選舉,獨立運動領袖夏納納·古斯芒當選為總統。2002年5月20日,東帝汶民主共和國終於正式成立。

  東帝汶僅是我們所說的帝國後遺症中的一個例子。

  在任何有殖民地經曆的地方,長期的殖民統治在許多方麵都給當地人民留下了難以抹平的傷疤。

  結束語

  上麵,我們比較詳細地敘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帝國興衰的過程和原因,這裏再簡單做個總結。

  伊比利亞半島上兩個帝國的興起,大體上可歸結為這幾個原因:

  1)有利的地理位置。伊比利亞半島不僅麵對地中海,而且麵對大西洋,與非洲隻隔著一條不太寬的直布羅陀海峽。這意味著,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使這兩個國家的居民更容易進入非洲,也更容易在大西洋上大顯身手。發現美洲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充分熟悉在大西洋上航行的條件,一般說來,麵對大西洋的民族首先做到這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

  2)較早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國家。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是任何國家建立帝國的一個先決條件。在西歐各個國家中,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反侵略戰爭的推動下,最早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國家,它們也成了西歐最早向外擴張的國家。

  3)科學技術的發展。這裏又可細分為三個方麵:

  第一是航海技術的發展。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前的幾百年中,西歐人的航海技術有了很大的改進,這其中,從中國傳入的指南針起了關鍵性的作用。15世紀中後期他們的航海技術又出現了飛躍。這方麵,葡萄牙人的功勞特別大,在亨利王子時期,葡萄牙人造出了能勝任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輕快帆船,不久後哥倫布就駕駛著這種帆船發現了美洲。

  第二是武器的進步。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已知最早的火器也是中國人發明的,但火器的進一步發展是由西歐人來完成的。15世紀中,西歐人造出了更輕便、更有效的大炮,他們把這種大炮裝配到戰船上,大大增強了艦隊的戰鬥力。從葡萄牙人征服印度的經曆中我們可以看到,沒有這些大炮,他們是無法在印度立足的。

  第三是科學觀念的傳播。對地理大發現來說,關鍵性的是以下觀念深入人心:地球是圓的,地球上的海洋連成一體。這些觀念是歐洲古代留傳下來的寶貴思想財富,但在中世紀後期,這些觀念開始從知識分子的書本向社會上傳播,到哥倫布的時代,相當多的人已接受了這些觀念。沒有這些觀念,沒有這些觀念的傳播,就不可能有地理大發現。道理很簡單:如果地球不是圓形的,如果地球上的海洋不連成一片,怎麽可能想象往西航行到達東方呢,怎麽會有人敢冒這個險呢!

  4)西歐特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結構。大地是圓形的,地球上的海洋連成一片等等觀念,就是西歐文化傳統的產物,中國的文化傳統很難產生這樣的觀念。社會結構,從廣義上說,也是文化傳統的一個組成部分。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