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簡略地看一下葡萄牙和西班牙走向現代社會的基本曆程,這一曆程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各有自己的特點。17世紀以來,影響這兩個國家的最重大的事件有18世紀初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9世紀初的拿破侖戰爭和西屬、葡屬美洲的獨立戰爭,20世紀上半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的經濟高漲等。
(一)葡萄牙走向現代社會的曆程
1.從重新贏得獨立到當代的基本曆程葡萄牙於1640年重新獲得獨立,若奧四世成為新王朝的第一個國王。但獨立沒有給這個國家帶來更多的東西,它隻是恢複了教士和貴族的統治。也就是說,這個國家的政治不是因此變得比較開明,而是更為黑暗。這個國家擁有巨大財富的商人幾乎都是新教徒,他們在國家中沒有任何政治地位,幾個曾資助若奧四世登基的商人被宗教裁判所投進了監獄。這時期歐洲科學技術和近代思想正在發展,葡萄牙的政治黑暗說明它與歐洲核心地區的差距日益擴大。
17世紀末,巴西發現了黃金,為衰落中的葡萄牙打上了一針強心劑。1699年,第一批重達500公斤的黃金運達裏斯本,此後逐年增加。1720年運抵裏斯本的黃金達25000公斤。從1730年起巴西又發現了鑽石,到該世紀末已生產了200萬克拉。這些鑽石使歐洲的鑽石價格下降了約75%。但所有這些收入都未使葡萄牙經濟有任何起色,幾乎所有的錢都被國王和貴族揮霍一空,葡萄牙人依然隻知道消費,不懂得製造。黃金和鑽石隻不過在貴族子弟和整個民族中進一步養成了好逸惡勞的習慣。政治黑暗,教士弄權,進步人士紛紛逃往國外。當時一位葡萄牙人這樣描寫自己的國家:在葡萄牙沒有科學,沒有政治,沒有經濟,沒有教育;文學已被棄置,教堂隻知道做禮拜,誰也不知道聖經的曆史和其他聖書;他們對自己國家的曆史毫不了解,不知道自己的起源,也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在海外的業績,不知道應該信守什麽為人準則;他們不知道什麽是和平、戰爭、中立,對奧地利王室或法國王室都不聞不問;他們不知道如何做生意,不懂得盈虧之道。
對葡萄牙來說,1755年11月1日的裏斯本大地震是永遠不能忘記的災難。在這場地震中,10000多幢樓房成為廢墟。這一天正好是聖日,教堂裏擠滿了人,死亡的人數因而特別多。但死亡者中一般都是平民,因貴族去做彌撒的時間都比較晚。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使葡萄牙處於進退維穀之中。法國要求葡萄牙割斷與英國的傳統的經濟聯係,而葡萄牙則希望保持中立,與雙方都維持一定的來往,因為這樣符合它的利益。1806年,拿破侖打敗普魯士後下令實行“大陸封鎖”,歐洲大陸的所有港口都不準向英國船隻開放,他希望以此來削弱英國的經濟實力,迫使英國屈服。在最後一刻葡萄牙決定倒向法國,但拿破侖並不打算讓葡萄牙獨立。1807年末,法軍進入葡萄牙。刊登廢黜葡萄牙國王的報紙先於法軍到達裏斯本,英國大使把報紙拿給葡萄牙的攝政王看,他才知道自己被廢黜了。攝政王、女王、王室家屬和葡萄牙政府的官員共上萬人匆匆忙忙遷往巴西。攝政王動身前告誡國民,抵抗是沒有用處的,所以法國大軍兵不血刃就占領了這個國家。
拿破侖大軍入侵的衝擊和王國政府遷往巴西,為葡萄牙國內反封建思潮的傳播提供了條件。1820年葡萄牙發生了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革命的結果是產生了一份憲法。這些革命者和起草憲法的人被稱為立憲主義者。不久專製主義者進行了反撲。到1910年,葡萄牙發生了另一場革命,推翻君主國,成立共和國。這個共和國的政權同樣是不穩定的,1926年發生軍事政變,從此葡萄牙處於獨裁政權的統治之下。不過,這個政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出了明智的選擇。它奉行中立政策,努力避免像西班牙那樣大半倒向軸心國一邊。美國參戰後,它看到同盟國有望取得勝利,遂向同盟國提供了亞速爾群島上的基地。大戰期間,葡萄牙向交戰雙方提供原料,特別是鎢,並由此大獲其利,這個國家從18世紀末以來第一次有了貿易順差。
戰後,葡萄牙的政治製度沒有太大變化,但獨裁政府領導了葡萄牙的全麵現代化事業。1950-1975年間這個國家推行全麵發展經濟的政策,國家麵貌有了比較徹底的變化。1900年,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占全國勞動力的61.4%,到了1970年,這一數字降到了31%,從事工業的勞動力上升到34%,從事服務業的占35%。與西歐各國相比,葡萄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處在最後麵,但就它自己來說,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葡萄牙的農村一直很落後,但由於許多人流往法國等工資較高的國家,農村的勞動力價格因而上漲,國內農民的收入因而有所提高,減少了城鄉差別。
1974年葡萄牙又發生了新的軍事政變,開創了葡萄牙曆史上的第三共和國。這個政權開始時比較左傾。它把主要工業收歸國有,實行了相當廣泛的土地改革。
1982年葡萄牙恢複了文官統治。到80年代末,政府把在部分軍人上台後收歸國有的企業還給私人,並向原來的土地所有者進行賠償。葡萄牙就這樣漸漸走向了現代社會。
2.帝國的解體
17世紀中,葡萄牙陸續失去了一些據點和地盤,是這個帝國解體的開始。1822年,在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高潮中,巴西宣布獨立,葡萄牙帝國的解體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一些葡萄牙人想通過擴大在非洲的領地來彌補失去巴西的損失。但葡萄牙雖然很早就占領了非洲沿岸的一些據點,卻從未能真正向非洲內部擴張,熱帶黃熱病和瘧疾不讓他們深入非洲內陸,守衛非洲沿海據點的成本也是非常之高。羅安達是葡萄牙人1575年建立起來的城市,在這裏白人的平均壽命不到10歲,也就是說,嬰兒的死亡率非常高。直到19世紀中,在這裏出生的白人嬰兒幾乎一個都沒有能生存下來。但盡管如此,19世紀正是非洲命運發生大轉折的時期,歐洲殖民主義者希望通過廢除非洲的奴隸製而把它改造成歐洲工業品的原料產地和市場。
19世紀後半期,葡萄牙加強了在非洲的活動。它企圖全麵占領安哥拉到莫桑比克之間的領土。英國人提出了抗議,說這侵犯了英國人的利益,因為這個占領計劃把羅德西亞和讚比亞包括在內,而這是英國人具有特殊利益的地區。英國人想建立從開羅到開普的縱斷非洲南北的帝國,不允許小小的葡萄牙把它這個龐大的帝國切成兩塊。1890年1月11日,英國政府照會裏斯本政府,葡萄牙軍必須在當天下午之前撤出希雷河穀。英軍的一艘巡洋艦在等待著裏斯本政府的答複。葡萄牙政府屈服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非殖民化的浪潮。葡萄牙政府開始時想加以抵製,它提出:葡萄牙是一個多大陸和多種族的國家,這是數百年的曆史發展造成的;它的歐洲大陸以外的土地不是殖民地,而是它的領土的組成部分,不容分割。這種立場沒有得到國際社會承認,葡萄牙越來越多地受到了譴責和警告。1961年,在經過多年外交和其他手段的施壓後,印度政府武裝收複果阿、第烏和達茂三座城市。同在這一年,安哥拉爆發了反抗戰爭。1975年葡萄牙承認這個國家獲得獨立。
1999年12月,澳門回歸祖國。至此,葡萄牙的海外領土主要隻限於大西洋上的三個群島。
(二)西班牙走向現代社會的曆程
1598年,菲利普二世去世後,西班牙先後繼位的三個國王(菲利普三世、菲利普四世和查理二世,1598-1700)都是無能之輩,在17世紀裏,西班牙迅速衰落。
1700年查理二世去世時,西班牙出現了王位繼承危機。他沒有繼承人,但他的兩個妹妹分別嫁給了法國國王和德國皇帝,這兩個國家都想繼承西班牙的王位。由於查理二世的遺囑中指定讓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孫子繼承西班牙王位,這引起了英國、神聖羅馬帝國、荷蘭的不安,戰爭隨即爆發。戰爭以法國失敗而告終。1713年,戰爭雙方簽訂和約,路易十四的孫子雖然繼承了西班牙的王位,但西班牙卻作出了很大的犧牲,伊比利亞以外的歐洲大陸領土幾乎喪失殆盡。原來由西班牙統治的意大利的大部分領土(撒丁島、米蘭公國、那不勒斯王國、托斯卡納的一部分)、比利時和萊茵河地區部分領土轉歸哈布斯堡王朝,英國得到了西班牙的直布羅陀等要塞。
1.帝國開始崩潰
19世紀初,西班牙帝國出現了總崩潰的局麵。在拿破侖戰爭中,西班牙是法國和英國爭奪的一個焦點。老國王查理四世深信拿破侖的力量。王位繼承人(未來的斐迪南七世)卻主張與英國人合作,他試圖用武力奪取王位,但事泄被俘。民眾支持王子,貴族和軍隊舉行了起義。老國王為了兒子的利益決定退位,但這並沒有解決問題。1807年,拿破侖的妹夫繆拉率領法軍進入馬德裏。
國王斐迪南七世很快做了拿破侖的俘虜。次年,拿破侖讓自己的哥哥約瑟夫當了西班牙的國王。但西班牙人民以起義作為回答。5月2日,馬德裏的群眾聚集在太陽門,他們用梭鏢、匕首和鐵棒猛烈攻打繆拉的龍騎兵。他們鑽到龍騎兵的馬肚子下,用匕首捅馬肚子,身穿肥大的紅色短褲、頭裹白色頭巾的龍騎兵絕望地舉起大彎刀。
飛蝗般的石塊從四麵八方向法軍飛過來。繆拉展開追捕,凡逮到手執武器者,格殺不論。著名畫家戈雅(1746-1828)當時年60有餘,就住在太陽門9號,他用畫筆畫下了這一鎮壓過程。
整個西班牙都爆發了起義,法軍四處受敵,應接不暇,十分狼狽。拿破侖親自率領20萬大軍前來支援。在此後幾年中,雖然法軍攻下了起義軍的許多城市和要塞,但西班牙人從未屈服過。在這裏,所向披靡的拿破侖大軍第一次嚐到了挫折的滋味。有人這樣寫道:“全歐洲都不應該忘記,西班牙幾乎單獨承擔了拿破侖皇帝巨大威力的全部力量,達5年之久……法國人在西班牙接連打贏了十場正規戰役,攻占了幾乎全部堅固的要塞,然而卻未能使哪怕是單獨一個省長期屈服。”眾所周知,最後,拿破侖不僅在西班牙,在整個歐洲都失敗了。當歐洲各國反動派打敗拿破侖後,他們全麵恢複了西班牙君主的反動統治。1820年,西班牙人民再次舉行起義,法國經神聖同盟授權出兵西班牙,於1823年撲滅了革命的烈火。
就在西班牙本土一片混亂之際,受法國大革命的鼓舞,西屬美洲爆發了民族獨立戰爭。到1826年,西屬美洲各地(除古巴外)先後獲得獨立,西班牙對這些地區幾百年的統治從此結束。
2.古巴、菲律賓獨立戰爭
與美西戰爭19世紀末,西班牙帝國又經曆了一次崩潰的過程,此後,它恢複了15世紀末大擴張前的地位。
19世紀初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硝煙散去後,古巴和菲律賓是西班牙繼續統治著的最大的兩塊殖民地,但19世紀後期,這兩個國家也爆發了獨立戰爭。
1868年,古巴奧連特省咖啡種植園主塞斯佩德斯發動起義,他釋放自己的黑人奴隸,聯合一批愛國者,宣布古巴獨立。一些契約華工也參加了起義。起義軍(包括一些參加並領導起義的自由派種植園主)退入叢林,在馬埃斯特臘山區建立根據地,幾個月內,起義隊伍擴大到26000多人。次年,自由古巴共和國正式成立,塞斯佩德斯當選為共和國總統。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千方百計鎮壓起義,塞斯佩德斯於1873年被捕犧牲。不久後獨立運動走向低潮。
1895年1月,在古巴革命黨的領導下,第二次獨立戰爭再次在奧連特省打響,革命領導人是古巴著名的詩人何塞·馬蒂,但他在5月份的一次戰役中犧牲。該年9月,革命黨代表會議宣布脫離西班牙而獨立,並成立了古巴共和國政府。西班牙派了20萬大軍圍剿古巴革命軍。
古巴革命軍越戰越勇,到1898年,他們解放了全國2/3的領土。在這期間,西班牙兩易內閣,三換主帥,均無濟於事。在山窮水盡、國內政局動蕩的情況下,這年11月,西班牙國王頒布法令,允許古巴獨立。
19世紀後期,西班牙統治下的菲律賓也爆發了獨立戰爭。這場戰爭是從“宣傳運動”開始的。“宣傳運動”的領導人是何塞·黎薩爾(1861-1896),他創辦了“菲律賓聯盟”,提出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要求,如反對暴力和不公正,人人平等。但西班牙政府不能容忍他們提出的這些溫和的主張,於1896年12月把他處死。這位菲律賓人中罕見的天才在臨刑前大無畏地寫下了《我最後的告別》:永別了,敬愛的祖國,陽光愛撫的國土,您是東海的明珠,我們失去的樂園。我憂憤的生命,將為您而愉快地獻出,即使它將更加輝煌壯麗和生機盎然,為了您的幸福,我也樂意向您奉獻。……在迎接曙光時,我將安息長眠,黎明將衝破黑夜,陽光要普照人間。
假如您需要顏料來把黎明渲染,請讓我的熱血奔流在美好的時辰,讓它把這新生的曙光染得更加金光閃閃。
就在黎薩爾被處死前幾個月,菲律賓的武裝起義爆發了。起義軍的形勢一度大好,西班牙政府匆忙調集大軍前來鎮壓。但不久,起義軍發生了內訌,力量明顯削弱。1897年底,新成立的菲律賓共和國總統阿奎那多接受了西班牙提出的條件,在獲得西班牙給予的80萬比索後,流亡香港。
就在古巴和菲律賓的獨立戰爭都進入關鍵階段時,一場規模不大然而意義深遠的帝國主義戰爭爆發了。
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之間發生了戰爭,史稱“美西戰爭”,通常認為這是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以來最早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
1898年1月25日,美國軍艦緬因號以友好訪問的名義駛入古巴哈瓦那港,但此行未經西班牙當局同意。20多天後,該艦突然爆炸沉沒,266名官兵遇難。美國國會以此為借口,於4月19日通過決議,授權總統對古巴進行武裝幹涉。緬因號爆炸的原因從未認真查明,但這裏肯定與美國的陰謀有關,因為當時的美國正想利用古巴與菲律賓的獨立戰爭,控製這兩個國家。19世紀末正是美國崛起和準備向外擴張的時代,美國的軍界和政界在馬漢思想的鼓舞下,普遍認為美國要想成為一個世界大國,就必須控製海洋,而控製海洋就必須控製大洋上的主要據點,古巴和菲律賓就是這樣的關鍵性的據點。奄奄一息的西班牙帝國遂成為美國擴張的第一個犧牲品,緬因號事件正好給了它向西班牙進攻的一個口實。
這年5月1日,美國艦隊駛入馬尼拉灣,全殲西班牙在菲律賓的艦隊。6月中美國軍隊在古巴登陸,7月初殲滅西班牙在古巴的艦隊。美國人打著支持菲律賓和古巴人民解放的幌子,在當地反西班牙殖民的革命武裝支持下很快打敗了西班牙軍隊。西班牙自知絕不是美國的敵手,於1898年12月10日與美國簽訂和約,把古巴、菲律賓、波多黎各、關島割讓給美國。這些正好是當代美國把環球航線串連起來的基地,是美國全球戰略必須控製的關鍵性的領土。接著美國拋棄解放者的麵具,把古巴變為自己的保護國。在菲律賓,則在殘酷鎮壓人民的抵抗力量後,把它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失去古巴和菲律賓,是西班牙帝國在19世紀初的拉丁美洲獨立戰爭後受到的最沉重的打擊。從此,曆時400年的西班牙帝國已不複存在。
3.西班牙內戰
20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國內發生的最重要的事件是西班牙內戰。1936年1月,西班牙共產黨、共和黨、社會黨和勞動者總同盟等民主力量組成人民陣線,並在2月的國會選舉中獲勝,組成聯合政府,實行民主改革。以長槍黨為首的西班牙反動勢力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於1936年7月18日發動叛亂,叛亂迅速在各大城市蔓延開來,其領袖是F。佛朗哥。
西班牙各階層人民響應人民陣線號召,拿起武器保衛共和國,兩天內就有30萬人報名參加民兵組織--人民警衛隊。馬德裏、巴塞羅那、巴倫西亞、卡塔赫納、馬拉加、畢爾巴鄂等大中城市的叛亂很快被平息,共和國政府控製了所有的工業和政治中心、主要港口、交通幹線和重要農業區。德國和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者一直覬覦西班牙這個國家,他們想把它變成製約英國和法國的戰略基地,控製直布羅陀海峽,切斷大西洋與地中海的聯係。為了扭轉西班牙的戰局,他們從幕後走向前台,公開派兵支持佛朗哥。
該年7月底,德、意開始派遣飛機幫助佛朗哥運送叛軍,並把大批坦克、飛機運往西班牙,隨後打著“誌願人員”旗號派兵參戰,西班牙內戰由此演變為國際性的反法西斯戰爭。戰爭頭兩年,德、意向佛朗哥共提供飛機1650架、坦克和裝甲車1150輛、火炮2700門、步槍數十萬支、炮彈750萬發。至1939年,德意兩國累計向西班牙戰場輸送了20餘萬兵力,其中德軍5萬、意軍15萬。
與德意兩國的態度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英、法等歐洲國家對西班牙戰爭采取“不幹涉”政策,他們簽署了《不幹涉協議》,美國則宣布延長1935年的“中立法”,禁止向交戰雙方輸出武器和軍用物資。但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得到國際無產階級和進步人士的支持。各國人民紛紛向共和國軍隊募集糧食、藥品、捐款和武器;有54個國家的4萬餘名反法西斯戰士自願前往西班牙,其中有100多名中國人,組成國際縱隊與西班牙人民並肩作戰。
在戰爭中,共和軍與西班牙人民英勇奮戰,曾取得一係列輝煌的勝利。在1936年10月開始的馬德裏保衛戰中,馬德裏90%的共產黨員走上前線,共和國軍隊在國際縱隊的協助下成功地擊退了叛軍的猖狂進攻。
由於各種原因,特別是麵對德意法西斯軍隊和叛軍的全麵進攻,年輕的共和國軍隊和缺乏作戰經驗的國際縱隊處於不利地位。1939年1月26日加泰羅尼亞首府巴塞羅那陷落。2月8日,共和軍控製的最後一個據點菲格拉斯失陷,25萬共和軍越過法國邊境後被解除武裝。
次日,叛軍和幹涉軍進抵法西邊境,切斷西班牙共和國與其他國家的陸上聯係。2月27日,英、法政府宣布承認佛朗哥政權,斷絕與西班牙共和國的外交關係。3月3日,共和國海軍基地卡塔赫納爆發叛亂。3月5-6日,中部戰線司令S。卡薩多上校在馬德裏發動軍事政變,宣布接管政權,搜捕和屠殺共產黨人及民主人士,並向叛軍打開馬德裏的大門。28日,叛軍和幹涉軍進入馬德裏和巴倫西亞,戰爭結束。
西班牙內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民主進步力量同法西斯勢力的一次重要較量,其結果是佛朗哥領導的叛軍推翻了人民陣線領導的共和國政府。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庇護下在西班牙建立了法西斯專政,並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使西班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
4.二戰後的西班牙
佛朗哥的統治一直延續到他去世的1975年,此後西班牙的政治開始了全麵民主化的進程。必須承認,這位推翻了人民陣線統治的獨裁將軍確實也是一位非凡的人物。德國、意大利幫助他奪取了政權,但他並沒有公開加入軸心國作戰,而以中立國的身份兩麵觀望。在戰爭期間他做過許多醜事,但無論在戰時還是在戰後,他都能充分利用美國的戰略需要而牢牢地保住自己的統治權,同時他也不忘通過經濟建設來獲得人民的好感。
20世紀50年代初期起,西班牙開始了開放和現代化的過程,它成了整個歐洲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它的人均國民收入從1955年的390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5100美元。它是世界第10個工業強國。
西班牙是一個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國家,但它的公有製也在國民經濟中起重要作用。公有製企業主要包括那些私有企業不太可能顧及的產業部門,像國防等必須由國家控製的經濟部門,及諸如鐵路、郵政、電話等屬於公共設施的生產部門。
從1973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衰退也沉重打擊了西班牙的經濟,但這次經濟衰退促使它進行改革,使它的經濟結構適應新的國際分工,有能力參與西方國家的許多基礎工業的競爭。1981年西班牙的水泥出口居世界第一位,超過了日本、韓國和前蘇聯。它的機床生產居世界第10位,一半產品出口到美國和德國。高度發展的工業使西班牙成為一個技術出口國,它出口專利特許、技術援助、谘詢或設計服務。它的第一座核電站建於1968年。
現在,它已參與了設計和建造核電站的競爭。旅遊是西班牙很重要的一個行業,每年都有大量遊客來西班牙觀看它的引人入勝的自然風光和優美的建築物。如今每年到西班牙旅遊的人數已經超過或接近5000萬,比西班牙全國總人口還要多得多。
1992年世界博覽會在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召開,應西班牙政府邀請,中國貿促會代表國家參加了這屆博覽會。
同一年第25屆奧運會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召開,共有170個國家和地區的9364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巴塞羅那位於西班牙東北部的地中海岸邊,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素有“伊比利亞半島的明珠”之稱。兩種大型的國際活動同時在一個國家進行,充分展示了西班牙的經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