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要幹的事情太多,但力不從心,總是感到人手不夠;他們錢很多,但花費更大,總是入不敷出。這是這個帝國走向衰落的一個基本原因。
(一)力不從心
我們曾說過,查理五世繼承了太多的土地,需要做的事情也太多。他要保衛那麽長的戰線,麵對著那麽多的敵人,而且很難化敵為友,他們隻得打仗,直到打不下去為止。
查理五世的軍隊駐守在德國、北非、西西裏和意大利等其他地方,它的海岸線經常受到北非海盜的騷擾,它需要在地中海上保持一支強大的艦隊,又需要為大西洋上的運輸船提供護航,新大陸和尼德蘭需要駐軍保衛,還有菲律賓。同時期歐洲各國戰爭頻繁,但英國、法國或其他國家在打仗與打仗之間都會有一段喘息的時間,而西班牙沒有。查理五世常常是與一個敵人的仗未打完,與另一個敵人的仗又開始了。今天剛與法國簽訂停戰規定,明天又與土耳其人開戰了。有時在幾個地方同時打仗,而且不是一般的衝突。很難想象查理五世的皇帝是怎麽當過來的,他幾乎沒有下馬的時間。
16世紀裏,國外是多事之秋,國內也是這樣。所謂國內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指伊比利亞半島本土,另一層意思是指查理所繼承來的所有領土。與德國新教諸侯的戰爭,與尼德蘭的新教徒或起義軍的戰爭,既可以看成是當時西班牙的國外戰爭,但也可以看成是國內戰爭。在美洲和菲律賓,與當地土著居民的衝突可以看成是“國外”戰爭,但中央政府與殖民者的衝突肯定屬於“國內”戰爭。為了保證中央政府對美洲的領導,皇帝絞盡腦汁想削弱殖民者的權力。與殖民者的鬥爭,就是與自己國民中的那些亡命之徒的戰爭。16世紀40年代,皇帝想控製或取消監護主的權力,結果造成了貢薩洛·皮薩羅等一批秘魯原領導人的起義。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政府也付出了精力和代價。
(二)入不敷出
1.軍費急劇增加
西班牙不斷打仗,花費極其浩大。大約從16世紀20年代開始,西歐進入了所謂的現代歐洲早期的軍事革命時期。這場軍事革命的主要特點是戰爭規模擴大、費用大幅度增加;軍隊組織形式發生變化;騎兵的優勢受到了打擊,而步兵在軍隊中的作用得到空前增強;長槍手、劍手、弩手和火槍手成為打擊騎兵的重要力量。軍事改革首先在意大利戰爭中明朗起來。這時在意大利出現了一種先進的城防係統,由城堡和碉堡組成,攻打設有這種城防工事的城市需要投入大量步兵和一定數量的騎兵、炮兵。步兵比較容易招募,而且其裝備和夥食比較低廉,這也是步兵得到更多應用的原因。有一位曆史學家寫道:
在1529年前,還沒有一個國家像法國和西班牙那樣為爭奪意大利而出動了30000名戰士。但此後,每一次戰爭中出動的兵力很快超過了這個數字。1536年到1537年,查理五世皇帝僅僅在倫巴第就動員了60000人去防守他剛剛征服的米蘭和入侵法國普羅旺斯。1552年,查理五世在各條戰線上--意大利、德國、荷蘭、西班牙、大西洋和地中海--同時受到攻擊,於是他在德國和荷蘭出動了109000人,在倫巴第出動了24000人,在西西裏、那不勒斯和西班牙出動了更多的部隊。這位皇帝指揮下的部隊約有150000人,都要由他開支。軍隊人數增加的趨勢還在繼續發展。1574年,僅西班牙在佛蘭德部隊就有86000人。半個世紀後,菲利普四世驕傲地宣布,他指揮的武裝部隊在1625年已達到300000人。在所有這些軍隊中,實際人數的增長是在步兵方麵,特別是長槍手。
海軍的花費同樣極其驚人。北非的海盜船、奧斯曼帝國的艦隊,英國、荷蘭、法國的海盜和商船都對西班牙的殖民地和海外貿易構成極大威脅,西班牙必須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1580年它兼並了葡萄牙,也就是接過了葡萄牙的敵人和競爭者)上與所有這些敵對力量進行鬥爭。隨著船載大炮和其他火器的發展,船越造越大,越造越花費。16世紀上半葉,查理五世還不想建立由政府直接擁有的艦隊,他傾向於在戰爭時征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私人大帆船,因為那時並沒有純粹的商船,為了對付海盜和敵對國家的海軍,商船都配備武裝,隨時準備戰鬥。不過由於戰爭需要,有一種趨勢明顯起來,那就是由國家來建立一些核心軍艦,戰爭時再征用商船迅速擴大艦隊。到菲利普二世時,他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上碰到了更大的阻力,因此必須拋棄查理五世的政策,開始建造龐大的艦隊。1574年時,他已擁有146艘大帆船。但這還不夠,他需要更多的艦隊去保護他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商船和運送物資;他需要艦隊保護美洲殖民地,反對英國、荷蘭和法國人對美洲沿岸的蠶食,抗擊英國人對在英吉利海峽上航行的威脅。但這些努力都因1588年的無敵艦隊覆沒而付諸東流。
2.財政不堪重負
陸軍和海軍費用的大幅度上漲,對西班牙帝國構成了真正的威脅。西班牙人盡管在殖民地得到大量金銀,但錢總是不夠用;美洲運來的金銀越多,西班牙政府的債務也越多,因為支出的增加大大快於收入的增加。查理五世的日子總是在捉襟見肘中度過。他不斷地借債,不斷地還款;他老是寅吃卯糧,從未還清過債務。16世紀40年代,他發動了對阿爾及爾、法國和德國的新教徒的戰爭,結果發現自己的所有收入都不夠開支,而且連未來的稅收都抵押給了銀行。於是隻好采取飲鴆止渴的辦法,沒收從美洲運回西班牙的金銀,奪取西班牙的所有硬幣,以支撐戰爭。但這樣還是不夠開支。僅1552年的梅斯之戰,就花費了250萬金幣,約相當於當時每年從美洲得到的正常收入的10倍。皇帝隻好再借新債,但歐洲的銀行家們提出的借債條件一次比一次苛刻。由此又引起惡性循環,即借債越多,利息越高,正常收入中用於償還借款利息的也越來越多。1556年他退位時,留給菲利普二世的國債竟高達2000萬金幣。
菲利普二世繼承皇位時,意大利戰爭尚未正式結束,隻不過這時雙方都覺得打不下去了。他繼位的第二年就宣布自己破產,以便使政府免於倒閉。國債製度和破產製度這時期在歐洲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還不是很完善,先借錢,然後宣布破產,這是中世紀國王逃避債務的一種流氓作風。結果是與這個政府財政有緊密關係的德國的大銀行家富格爾也因此破產了。幸好這一年法國也宣布破產,於是兩國政府在兩年後締結和約,結束了意大利戰爭。對西班牙似乎有利的是,不久法國就發生了長達30多年的國內戰爭--胡格諾戰爭,法國人喜歡稱這場戰爭為宗教戰爭,是新教徒胡格諾派與天主教派的戰爭。
但其他地方的戰爭無法停下來,菲利普二世還得對付強大的土耳其人、荷蘭人和英國人。他不得不多方擴大財源。1556-1573年間,他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到他統治的末年(16世紀末),又增加了一倍。但戰爭的花費增加得更快。在1571年的勒班陀戰役中,據估計僅維持艦隊和士兵的費用每年就達400萬以上金幣,當然這其中有一部分由威尼斯和教皇承擔。盡管如此,支出大於收入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管他如何擴大自己的財源。
鎮壓尼德蘭革命的西班牙軍隊數量龐大,幾十年間每年都要花掉西班牙政府總收入的1/4,即使如此皇帝還是難以按時發餉,甚至導致了軍隊嘩變。西班牙從美洲礦山得到的巨額收入與皇帝的軍隊花費比起來,隻是一個不太大的數字。16世紀40年代,美洲來的收入大約是20萬金幣,到80年代,達到了200萬金幣,但僅建造無敵艦隊的費用就高達1000萬金幣,而這1000萬金幣在1588年的幾天時間內就打了水漂。
3.仗還是要打下去
戰爭還是要打下去。菲利普二世的好大喜功一點也不比老子遜色。無敵艦隊剛剛覆滅,他幹涉法國的宗教戰爭卻加強了。這時法國的內戰到了緊要關頭,它有可能變成一個新教的國家。自1559年兩國結束意大利戰爭後西班牙與法國各自忙於自己的事務,無暇他顧,現在菲利普二世覺得需要保持或擴大自己在法國的影響。他向法國派出了許多軍隊,結果在巴黎駐紮西班牙軍隊的做法引起了法國人的極大反感。這時也正是菲利普二世的財政麵臨崩潰的時候,1596年,他以極高的利息借了一筆錢,不久他就再次宣布破產。兩年後,菲利普二世走完他的人生路程,他留給兒子的是1億金幣的債務(是他父親留給他的債務的5倍),付債款的利息就相當於國家收入的2/3左右。
菲利普三世在上台的當年就與法國和英國分別媾和。但這並不意味著西班牙的新領導人“改弦易轍”,這隻不過是窮途潦倒時的權宜之計,他仍遵循著父輩的思路走下去。這時,尼德蘭的革命並未真正結束。1607年,西班牙又一次宣布破產。接著,在尼德蘭鎮壓革命的西班牙軍發生叛變,1609年皇帝隻得與荷蘭簽訂和約。
西班牙似乎可以喘息一下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龐大的貸款需要利息,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它在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利益需要捍衛,在這些海洋上維持一支有一定戰鬥力的艦隊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國王本人也堅定不移地認為西班牙絕不能放鬆自己的軍備競賽。
1618年,歐洲大陸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戰--30年戰爭暴發了,冷戰由此再次變成熱戰。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特別是在德國投入了更多的軍隊。禍不單行的是,1626年以後,從美洲運來的金銀開始減少。1627年西班牙政府又一次宣布破產。第二年,荷蘭人劫走了西班牙龐大的運寶船,使西班牙損失約1000萬金幣。在這場戰爭中,西班牙不斷借款,盡可能地利用美洲來的金銀,勉強維持著戰場上的軍事行動。接著,伊比利亞本土也出現了不穩定的跡象,1640年葡萄牙宣布獨立。這時,美洲來的金銀已大大減少,西班牙國力的衰落已是不爭的事實。
必須指出,西班牙的戰士是當時最勇敢善戰的士兵,一個國家的戰鬥力一旦暴發出來,形成風尚,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失的,它的持續時間比財富的變化要緩慢得多。
但是,光有勇敢的戰士而缺乏戰爭所需要的資金或資源,又有什麽用呢?這隻會平添更多的悲壯。
西班牙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它麵對的敵人太多,超過了它的應付能力和財力。
三、是不是可以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西班牙帝國要做的事情這麽多,花費這麽大,財政不堪負擔,有人一定會問:可不可以少做一些,做最重要的事,放棄不太重要的?這恐怕很難。
理論上當然可以這樣講,但就當時西班牙帝國的具體情況來說,卻很難搞清楚什麽是最重要的及什麽是比較次要的。在查理五世或菲利普二世看來,他們做的絕大多數事情都是絕對不可少的,哪一件都不能落下來。
伊比利亞本土是他們的根,是首先需要保護的地方。美洲和菲律賓是他們花了千辛萬苦開拓出來的,給他們帶來了那麽多的金銀,誰會輕易把它們交出去!而要維護這兩個地方的殖民地,他們就必須保持一支龐大的船隊和艦隊,他們必須盡可能地控製大西洋和太平洋。
與土耳其人的戰爭是非打不可的。16世紀裏,這個新生的帝國處於巔峰狀態,而且該帝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蘇丹蘇萊曼的統治時間又特別長,正是在他統治時期,奧斯曼帝國發展成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時時威脅著西班牙海岸的北非海盜也是在他統治時期才正式歸順奧斯曼帝國的,從而極大地加強了這個帝國的海軍。也是在蘇萊曼時期,奧斯曼帝國對中歐和西歐各國虎視眈眈,大有橫掃西歐大地之勢。地處中歐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維也納首當其衝,如果這個王朝放棄領導其他國家共同抗擊奧斯曼的擴張,土耳其人的鐵騎是有可能踏上西歐大地的。換言之,隻有哈布斯堡王朝才能有可能抵擋這個一度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帝國的侵犯。即使這樣,蘇萊曼的大軍還是一度逼近奧地利帝國的心髒。所以,對西班牙帝國來說,保衛奧地利不僅是一個阻止土耳其人西進的問題,也是一個在德意誌保持相對穩定的需要。自從宗教改革以來,德國分成了兩大派,如果沒有皇帝的幫忙,德國的天主教諸侯就會處於劣勢,兩大派的鬥爭會失去平衡,德國可能變得更加分裂,還可能發生新教徒對天主教徒的屠殺,帝國在奧地利的親屬的安全就沒有保障。另外,失去德意誌,可能還意味著失去意大利和尼德蘭,也就是說,放棄德意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其他地區的統治都將發生問題。
意大利和尼德蘭也是不能放棄的。在16世紀裏,如果撤出意大利,意大利就會成為法國人的天下。法國人會充分利用意大利的財富與西班牙對抗,這就不是西班牙帝國對法國形成包圍的態勢,而是法國把這個帝國分成兩部分。法國還可能與奧斯曼聯手把維也納包圍起來。意大利是把帝國聯合起來的重要通道,放棄意大利,帝國就會名存實亡。此外,意大利還是西班牙自身安全的外圍堡壘。在與土耳其人的戰鬥中,意大利各地起了重要作用。放棄意大利,或者說不管意大利的事情,意大利的某些地區,比如西西裏,也許會落入奧斯曼人之手,這會為西班牙的海防造成更多的問題,或者說西班牙必須為保衛自己的海岸付出更多的人力和財力。統治意大利,西班牙可以把自己的海防放在地中海中部一帶,對西班牙來說,這是十分明智的,也是合算的,因為這樣意大利各地會承擔大量的海防費用。
在有些人看來,尼德蘭是最不值得花錢打仗的地方。
這些人的意見看來似乎很有道理:從西班牙到尼德蘭,海路不是很通暢,英吉利海峽上法國和英國的軍艦對西班牙船隻構成巨大威脅;經意大利、瑞士和德國到尼德蘭的陸路運輸成本非常高。
尼德蘭人從海上和陸地上同時打擊西班牙軍隊,很難對付,使得西班牙人的鎮壓費用十分驚人。但反對放棄尼德蘭的人也同樣有道理:如果不在尼德蘭打仗,肯定也要在其他地方打仗,所以打仗反正少不了;根據多米諾骨牌理論,如果輕易放棄尼德蘭,那麽哈布斯堡王朝對德國的統治也會麵臨極大的挑戰;西班牙放棄尼德蘭,法國人就有可能控製這個地方,那對西班牙會形成更大的威脅。此外,就憑尼德蘭長期以來是西班牙的錢倉這一點,西班牙也不可能放棄這個地方。
總之,放棄歐洲大陸的任何一處地方,都會引起連鎖反應,都會使哈布斯堡王朝的事業崩潰;歐洲大陸的事情做不好,整個殖民地也會跟著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