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國人都知道,15世紀上半葉,中國有過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大約從20世紀中期開始,凡了解鄭和下西洋故事的西方學者,都要提出這個問題:為什麽15世紀初中國的鄭和經曆了轟轟烈烈的七下西洋後,中國再也不在這方麵有所作為?近代社會的開端是人類的活動領域從陸地轉向海洋開始的,為什麽中國有能力轉向海洋但不願或不想轉向海洋,而當時看來更為落後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卻轉向了海洋,由此把人類社會帶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其實在20世紀初,當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皇朝尚未崩潰時,維新運動的主將梁啟超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了。
他說道:鄭和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偉人,能夠創下他這種事業的人非常之少,他的航海早於哥倫布60餘年,早於達·伽馬70餘年,為什麽哥倫布、達·伽馬能使全世界進入新紀元,而鄭和的事業卻隨著他的離世而消失?而且哥倫布之後,出現了無數的哥倫布,達·伽馬之後也出現了無數的達·伽馬,而在鄭和之後竟沒有再出現第二個鄭和,為什麽會這樣?
1.航海和造船技術的比較
如果僅從航海技術來看,則沒有理由能說明中國為什麽不成為航海大國。從下麵的表可以看出,中國在掌握一些關鍵的航海技術上遠遠早於歐洲:
中國在造船和航海技術的許多方麵都曾遠遠領先於歐洲,正因為如此,中國古代在內河和近海航運方麵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並有了鄭和下西洋這樣的壯舉。英國的科學史家李約瑟曾這樣稱讚鄭和時代中國的航海技術:
在中國的黃金時代,約公元1420年,明代的水師在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亞洲國家的任何時代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乃至於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都可說不是它的對手。在永樂皇朝時代,它有3800艘船,其中包括1350艘巡船,1350艘屬於衛、所或寨的戰船,以及400艘運糧的漕船。此外,還有250艘遠洋寶船,每艘寶船上的人數,公元1403年時是平均450人,到公元1431年增加到平均690人以上。在最大的大船上,必然超過了1000人。另外還有300艘商船作為輔助隊,及一大堆小船作為傳令船及警船。
如果我們把哥倫布發現美洲的船隻與鄭和下西洋的船隻作一個簡單的比較,我們會發現這裏大有文章可做。
鄭和在1405-1433年間七下西洋,一般每次都用了260餘艘船,其中大中型寶船60餘艘,這些寶船估計為1500噸左右,每次航行隨行人數都有約27000人。關於這些寶船的具體大小有爭論,但據說鄭和用過的最大的寶船長44.4丈,寬18丈。按上麵李約瑟的說法,這些最大的船配備的人員要超過1000人。再看哥倫布的航行,他前後共6次前往美洲,所用的船隻最少時是3艘,最多時17艘;船的載重量100-200噸之間;隨行人員最少時90人,最多時是第二次,有1200-1500人,大部分是移民。
達·伽馬到印度的航行有兩次,所用的船隻都是50-120噸的。哥倫布第一次到美洲時隻有3艘船,他的旗艦“聖瑪麗亞”號載重量隻有120噸,船體大約是25米長,三艘船共約載有120個船員。
這一簡單的比較說明,西方人為什麽遠航而中國人為什麽不遠航不是一個技術上的問題,因為當時中國人的造船和航海技術至少不比西方人差。所以我們必須從政治、社會、文化等等方麵找原因。
2.航海目的及經費來源等方麵的比較
進一步的比較還說明,中國鄭和的航海與哥倫布或達·伽馬等人的航海在航海目的、經費來源、隨員身份等方麵都是不同的。我國已故的著名曆史學家羅榮渠曾列過一個表,從五個方麵對15世紀中西航海的差異進行了比較:
航海船隊航海經費航海主要航海隊的航海隊扮方式性質來源目的主要成員演的角色國庫撥對海外奉差的付一切官方外藩屬確官吏、衛開支,指交、冊封中國皇朝特立冊封所官兵、派官營使團、朝方式遣隊和朝貢招募的機構造貢貿易製度,宣水手、工船和辦使團揚國威匠貨以股份探尋新航海冒公司和土地、新征服者、險家、投王室特私人集島嶼、新殖民者、機商人、西方許的私資為主,航路,搜基督教牧師、招方式人航海王室或尋黃金、傳播者、募的水探險隊貴族讚香料、獵通商者、手、士助或直獲戰利海盜兵、工匠接參與品這個表言簡意賅,的確發人深思。可見,15世紀時中西在航海問題上的差異並不是航海本身所能說明的,而是需要從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多個方麵找原因。這裏講的經濟原因,指的不是經濟落後或先進,而主要是指經濟體製或經濟的運行機製。下麵四節,我們將著重從四個方麵來說明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