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拉開了地理大發現的序幕,並在東方進行了廣泛的殖民擴張,但相比較而言,地理大發現和殖民擴張的主角應該還是西班牙人。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環球航行這樣的事情,都是西班牙政府領導和支持的產物。西班牙的人力、物力是葡萄牙所不能比擬的。特別是對美洲的大規模的征服和統治,沒有西班牙那樣的人力和物力,是很難想象的。
當然,西班牙統一較晚,對大西洋的關注總的來說也比葡萄牙要晚一些,但這不是說西班牙在統一前對大西洋一點也不關心。西班牙也是一個富於航海傳統的民族,在國王夫婦正式批準哥倫布出海尋找“印度”以前,它與葡萄牙就已在大西洋上進行了一係列的角逐。
(一)大西洋上的角逐
1.又一個富於航海傳統的民族
哥倫布航抵美洲前,即15世紀90年代以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大西洋上的角逐目標主要是大西洋上的幾個群島:馬德拉群島、佛得角群島、亞速爾群島和加那利群島。15世紀裏這兩個國家爭奪的結果是,葡萄牙獲得了前三個群島,而西班牙則得到了後一個。這種爭奪在當時是一種競爭。換言之,這兩個國家是在競爭中向外擴張的;對西班牙來說,得到加那利群島,為它往美洲的擴張提供了一塊基地。
西班牙人同樣具有航海的傳統。原阿拉貢王國的主要居民加泰隆人既善於航海,又善於造船,在13世紀時,加泰隆-阿拉貢的船隊控製著地中海的許多地方。
從1217年起,他們為卡斯提國王斐迪南三世創建了裝備精良的船隊,1248年奪取了塞維利亞,使阿拉伯人的統治局限在格拉那大王國。西班牙臨地中海的馬略卡島的居民可以說是最早注意到大西洋價值的人。西班牙的海軍曾經是非常有創造力的一支軍隊,1371年,卡斯提的帆槳大船首先在船舷上裝備了大炮,領先於歐洲各國。通常認為,大炮是從中國傳到歐洲去的,但中國人從未想到要把大炮裝到船上去,而這一技術是地理大發現的必備條件。達·伽馬第二次到印度時的血腥屠殺,主要是靠船載大炮的威力,否則他根本不可能生存下來。
2.大西洋上的衝突和調解
比較起來,西班牙人花在光複運動上的精力更多一些,但西班牙始終有一些人在關注大西洋,所以這兩個國家的海上衝突早已開始。1425年,葡萄牙的亨利王子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遠征軍去征服大加那利島,由於碰到土著的頑強抵抗,加上缺乏給養而被迫撤回。卡斯提政府知道這個消息後,次年派出以布爾戈斯主教為團長的代表團到葡萄牙交涉,提出卡斯提對該島擁有主權,反對葡萄牙向該島進軍。這可說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國家第一次發生對海外領地的爭執。葡萄牙沒有理會卡斯提的抗議,下一年亨利王子又向加那利派出了一支遠征軍,結果與上次一樣,同樣沒有成功。接著,亨利企圖使卡斯提放棄對加那利的主權要求,但卡斯提拒絕了。
在兩國協商不可能有什麽結果的情況下,亨利王子企圖利用教皇權威來壓服西班牙人。1435年,他從教皇那裏獲取了一份在加那利殖民的特許狀,理由是這個群島尚未有主權者。卡斯提國王約翰二世知道後大為光火,他強烈抗議教皇的做法,並命令此時正在巴塞爾參加宗教會議的布爾戈斯主教在會議上提出這個問題,說明加那利群島中的一些島嶼早已為卡斯提所占領。
結果,1436年教皇又向葡萄牙下了一道訓令,說明他是在葡萄牙說加那利尚無人占領的情況下才發出特許狀的,言外之意是葡萄牙提供了錯誤的信息,所以他作出了錯誤的決定。同時他又致信約翰二世,說他無意傷害卡斯提。
通過這一事件,教皇作為西方國家擴張衝突的仲裁者的地位開始凸現。這種仲裁有助於衝突各方向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避免或減少不必要的衝突,總的來說對各方都是有利的,所以總體上有助於西方人的擴張。
在這次衝突中處於不利地位後,亨利王子加強了在非洲西海岸的活動。1442、1443年教皇兩次肯定葡萄牙在非洲西海岸活動的合法性。同時,亨利也加緊打擊在非洲西海岸的海盜活動,保衛自己壟斷非洲西海岸貿易的權利。1440年,葡萄牙的艦隊打擊了在非洲西海岸活動的卡斯提海盜。1452年,幾艘從幾內亞回來的卡斯提的輕快帆船被葡萄牙艦隊撞見,一條船被抓,船員被扣押。
1454年,在教皇尼古拉五世調解下,西班牙同意了葡萄牙在西非海岸的貿易壟斷權。但西班牙方麵沒有認真執行,主要是西班牙的一些冒險家強烈反對葡萄牙對非洲西海岸的壟斷貿易。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每年都有船隊出發到幾內亞等地去冒險,葡萄牙的文獻中幾乎每年都有關於把西班牙人員和船隻帶回裏斯本監禁的記載。
不過兩國政府和教皇的努力沒有白費,1479年和1480年,兩國最終簽訂條約,既肯定葡萄牙對非洲貿易的壟斷權,又肯定西班牙占有加那利群島。葡萄牙為了保證對非洲貿易的壟斷,放棄了對加那利的主權要求,這是明智的;統一後的西班牙十分強大,葡萄牙與其過分對抗不會有什麽好處。這一條約實際上也是最終確定了兩個國家擴張的分工:葡萄牙向東,西班牙向西。
(二)向美洲擴張
從世界地圖上可以看出,從西歐向西擴張,那就是向美洲擴張。當然,當時的人不知道有美洲,他們認為向西可以到達印度和中國。哥倫布希望通過往西航行到達印度和中國,結果是發現了美洲。當然,哥倫布不是西班牙人;但使用他、支持他往西航行的是西班牙的政府,所以這首先是一樁西班牙人的事業。從哥倫布發現美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歐洲人的精神和追求。
1.哥倫布率船西航
1492年8月2日晚上,在西班牙帕洛斯港的拉比達修道院,哥倫布與全體準備出發的船員一起做了彌撒。
這一夜他徹夜未眠。當太陽的第一縷光線衝出地平線,把卡斯提原野上空的白雲染成玫瑰色時,拉比達修道院院長,一直為哥倫布的西航奔波的胡安·佩雷什陪同哥倫布登上了旗艦聖瑪麗亞號,這是一艘載重量約為120噸的帆船。這次出航的還有另外兩艘船,一艘叫小女號(又譯“尼尼亞”號),另一艘叫王牌號(又譯“平塔”號)。
全部人員有120人,其中有西班牙國王派到船上來監督航行的官員;船員中有富有經驗的水手,但有些是從監獄裏召集來的罪犯。把重刑犯用於探險,是那時的一種習慣,不論西班牙和葡萄牙都一樣。這是因為大探險的死亡率非常之高,招募水手有難度;對於犯人來說,隻要探險不出意外,回來後可以獲得減免刑罰。
日出前半小時,船員們收起纜繩,大錨拔出水麵時隆隆作響。繡著十字和各種宗教符號的船帆張開了,三艘船開始緩緩移動,聚集在沙丘上的帕洛斯居民呐喊起來,其中夾雜著關切的和指責的叫聲。拉比達的修道士跪著祈禱,然後鴉雀無聲。船隻慢慢地遠去。
最初的一段航程水手們非常熟悉:先到西班牙人占領的加那利的島嶼,在那裏停留一小段時間後,才能駛向茫茫的大西洋深處。8月25日,他們來到了大加那利島的主要城市拉斯帕爾馬斯。經過20多天的航行,他們的船隻需要修理了,同時還需要補充物資。直到9月6日,出航的全體人員再次做了彌撒,從此,他們就將在令人不安的未知海域上航行了。
哥倫布的航海日記為我們記錄下了他的航海過程,使我們得以了解他去美洲路上那些激動人心但充滿恐懼的日日夜夜。他告訴我們,他在航行中玩了一個小把戲:把實際走過的路少算一些裏程,為的是讓船員們覺得他們走的路並不太長,以免他們喪失勇氣和信心。
9月14日,少女號的水手看見了許多鳥,這是說明陸地已經不遠的根據嗎?葡萄牙人發現佛得角群島和亞速爾群島上的許多島嶼,主要是跟隨鳥群發現的。幾天後,人們又看到了大片新鮮的綠草,按哥倫布的寫法,是“好像整個海洋都被綠草覆蓋著”。一些人認為陸地就在附近了,但哥倫布暗想,陸地可能還很遠。原來船隊進入了大西洋上著名的馬尾藻海,這裏是大量自由漂浮的、無性生殖的藻類。再過幾天後,海麵上的風停息了,船隻似乎停滯不前。水手們都恐慌起來,他們害怕走不出這個綠色的海藻王國。
10月初,水手們強烈要求哥倫布改變航向,他們變得越來越不安寧起來。但哥倫布毫不動搖,他寫道:“我們的人開始抱怨這種漫無時日的遠航,說這種遠航的困難不能再忍受了。我千方百計地給他們鼓勁打氣,使他們懷有美好的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得到很多好處。我還補充說,他們嘟噥也沒有用,因為我一旦決定了要抵達印度,就會繼續航行下去,直到在我們的上帝的幫助下找到印度。”
2.遠航船上的日常生活
在哥倫布的時代,海上航行生活非常艱苦,特別是遠洋航行,單調、枯燥、簡陋、勞累且充滿危險。
當然,船員們的夥食盡可能做到豐富,就種類而言,有羊肉、醃牛肉、魚幹、麵包幹、蜂蜜、奶酪、幹豌豆、小扁豆、大米、麥粉。但為了防止生蛆,這些食物都加了大量的鹽,這就使食物的味道大打折扣。炊事員盡可能把飯做得香美可口,麥粉和成很稠的漿糊,然後被做成精細的大圓麵包,這是一種新鮮的麵包,很受船員們歡迎。炊事員還用蒜、橄欖油、葡萄幹和醋來改善夥食。佐料放在陶罐裏,水和酒存放在木桶裏。炊事員通常由見習水手擔任,因為這是費力不討好的差事。熱飯菜一晝夜隻做一次。為此在上層甲板後麵放了一個大箱子,裏麵裝滿沙子,天氣允許時,在箱子裏生好火,燒上木炭,可以使火長燃不熄。做飯時,把大塊醃牛肉放在鍋中(鍋往往部分埋在沙子裏),倒上些淡水,再加上一些海水,接著整個人進入鍋裏,光著腳踩這大塊的醃肉,為的是洗去或擠出一些鹽分,直到肉不致鹹得不能吃為止。
日常航行工作,既乏味,又勞累。如果是晴天,必須有人經常用海水衝洗甲板,主要不是考慮衛生,而是出於保護甲板的需要,因為在炎熱的陽光下,甲板的木頭會很快幹裂。木工必須經常在甲板上盛酒和淡水的木桶邊忙碌著,這是因為在太陽照射下這些裝滿酒和水的木桶不斷地出現一道道裂縫。在海上航行,水有時比糧食還重要,說它是救命水一點也不為過。另外,把這些木桶捆綁好,經常檢查它們是否鬆動,也是木工的工作,否則一當風浪來臨,這些木桶就會滾到海裏去。帆檣索具方麵也經常需要有人照料或修補、換新。水手們實行交接班,每次交班前,必須把底艙的髒水排掉,髒水裏常常漂著一些廢物和死去的小蟲,不及時排除就會腐爛發臭。船首和船尾都有一些掛在船舷外麵的台架,四麵通風,是供人們大小便用的,現在想象起來,覺得這樣如廁真是很危險。
祈禱和唱聖歌是船員們最少不了的一項儀式。在那人類的裝備與大海比起來極其渺小的時代,請天主保護是海員們惟一可以增強自信心的一種辦法。據後來的一些記載,一些遠航船上竟有每隔半小時就舉行一次宗教儀式的。在哥倫布的航海日記中,主要是提及了日落時全體船員高唱古老的讚美詩《聖母頌》(有的譯為《拯救雷希納》),向聖母瑪利亞致意。
深海遠航充滿了危險,種種危險中,除了我們熟知的風暴以及缺乏淡水、糧食之外,還有一種當時人不知其原因的怪病,患者常常牙齦出血,牙齒鬆動,關節疼痛,甚至皮膚淤血和滲血,對感染的抵抗力下降,最後痛苦地死去。這種怪病不是發生在個別人身上,而是蔓延得很快,常常危及整個遠航探險事業。由於病人身上許多部位都有出血現象,所以醫生就稱其為壞血病。
3.歐洲人與美洲人的初次接觸
10月9日,成群的鳥兒掠過頭頂向西南方向飛去,船在此後幾百年的遠航探險中,歐洲人慢慢得知,航行中隻要上岸休息一段時間,這種怪病會自然痊愈。人們於是意識到,可能是陸地上的新鮮蔬菜瓜果起了作用,但到18世紀人們才知道這一點。1753年,有個叫林德的外科醫生還專門寫了一本書,介紹壞血病。他大力提倡服用檸檬汁,認為這可以預防和治療壞血病。
在這之前的幾百年中,遠洋航行的船員們一直遭受著壞血病的折磨。至於科學地說明壞血病,則是20世紀的事情。那時人們才知道,壞血病是由於缺乏維生素C而引起的。
員們整天都在議論這件事情,整個航行似乎出現了轉機。
10月11日,希望開始降臨。這時哥倫布他們早已走出馬尾藻海。海上波濤洶湧,噝噝作響的浪花和泡沫飛濺在甲板上。船員們看到洋麵上飄浮著一根甘蔗和一根木棒,還看見一根好像用鐵器砍過的短木棍,一塊小木板和其他生長在陸地上的草類。船員們開始激動起來,他們用長滿老繭的手劃著十字,唱起《聖母頌》。
哥倫布也非常高興,感到陸地就在前麵不遠了。唱完《聖母頌》後,他向聚集過來的船員們說話。在船上昏暗的燈光下,哥倫布首先頌揚上帝的恩惠,給他們指明了這麽一條安全的航路,留下了這麽多表明陸地已經不遠的指示物。接著他重複國王夫婦的允諾,誰第一個發現陸地,就給誰一萬馬拉維迪(當時西班牙貨幣名)的年金,同時他還宣布,他要加上一件自己的絲綢坎肩。
哥倫布激動得夜不能眠,他要求瞭望的船員特別注意,自己則在甲板上走來走去。大概他覺得這第一個看見陸地的榮譽不能讓自己的屬下拿走。晚上十點鍾,他說他發現遠方仿佛有一處閃爍的燈光。他叫來其他船員來辨認,有的說有,有的說什麽也沒看見。這也許是哥倫布的一個把戲或者是他的一個幻想。因為後來證明,他說看到燈光的時候,聖瑪麗亞號離開陸地還有約50公裏,他看到的最多也隻是想象中的燈光。船隻繼續緩緩前進。隻是到第二天淩晨2點左右,王牌號上的一個船員看到了月光下平坦的沙丘。他萬分激動地喊著“陸地!陸地!”其他海員們也接著喊叫起來,然後互相擁抱,在板上瘋子般地跳起舞來,相互親吻著帶鹹味的臉頰和掛在脖子上的十字架。哥倫布宣布他是第一個看到閃爍的燈火的人,因而是第一個發現陸地的人。
天漸漸亮了,這些第一次來到新大陸的白人發現,他們的船隻停泊在一個島嶼的旁邊。當朝霞滿天的時候,哥倫布率船繞島一周,從南麵把船領進草木蔥鬱、珊瑚環繞的港灣。他們看到了一些赤身裸體、充滿好奇的土著居民。哥倫布與其他兩條船的船長、公證人和國王的檢察官乘坐武裝的小艇登上這個樹木蔥鬱的小島。這是巴哈馬群島中的一個島嶼,他把它稱為聖薩爾瓦多。他展開王室的旗幟,亮出長劍,宣布代表國王和王後占領這個島,然後要求隨從人員向他這位“印度”土地(他至死都認為自己發現了印度)的總督宣誓效忠,還要求公證人對所有這一切進行公證並記下證詞。很多土著圍過來觀看這一喜劇般的隆重場麵。哥倫布認為自己可以用小恩小惠使他們皈依上帝的信仰,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我們意識到他們是將被解救的人。為了讓他們感到我們是友好的,我們不用武力隻用仁愛就可讓他們皈依我們的神聖教義,我給了他們中的一些人幾個小紅帽,一些玻璃珠,他們立刻就掛在頸上了。我還給了他們一些價值不高的小東西,他們看到這些東西非常高興,立刻變成了我們的朋友,真是奇跡!後來他們遊泳來到我們的舢板上,用帶來的鸚鵡、成團的棉線和梭鏢等東西,交換我們的玻璃珠子、馴鷹鈴等物品。事實上,他們帶來的是自己擁有的全部東西,他們已友好地把擁有的一切給了我們,但在我看來,他們很貧窮。他們赤條條的就像母親生下他們時的樣子,連女人也這樣,雖然我隻見到一個年輕的女孩,其他都是男青年,沒有一個超過30歲的。
他們長得很結實,身材魁梧,麵貌英俊,他們的頭發粗得像馬尾一樣,而且很短,前麵留到眼眉之上,後麵披著幾束不曾剪過的長發縷。有的人身上染成黑色,他們本身的膚色像加那利人,不黑也不白,但有人塗成白色,還有人塗成紅色或其他的顏色。他們有的隻塗臉,有的塗全身,有的隻塗眼部,有的塗鼻子。他們不帶武器,也不懂什麽是武器,因為我讓他們看我的劍時,他們由於無知,竟用手去抓劍刃而受了傷。他們沒有鐵;他們的長矛隻是一根沒有鐵頭的棍棒,有的長矛頭上裝著一根魚齒骨,有的長矛頭上削成各式各樣的尖梢。他們一般都很高大,相貌端正,比例勻稱。我見到有的人身上帶著傷疤,就用手勢問他們這是什麽造成的。他們比劃著告訴我說,附近島嶼上有人來俘虜過他們,他們進行自衛而受過傷。”
這是歐洲人對美洲印第安人的最初描述,最初的印象。哥倫布認為自己來到了印度,所以把這裏的人叫做印度人(“印第安人”是“印度人”的音譯)。這個島上的印第安人叫泰諾人,屬印第安人中的阿拉瓦克語係,他們的祖先從南美大陸移居安得列斯群島,侵略並奴役比他們更落後的原住民。泰諾文化是印第安文化中較先進的一種,他們種植穀類、薯類和其他塊根植物,拿絲蘭屬植物製作木薯麵包。他們紡紗織布,製作雕有奇形怪狀人頭的棕色的陶器;他們還用貝殼製成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和用具。他們住著木料做屋架的房子,屋頂蓋著棕櫚葉。
他們雖然曾征服過比他們落後的印第安部落,但在歐洲人到來時,他們是相當溫順的一個種族,不是附近加勒比人的對手。加勒比人住在加勒比各個島嶼上,偶爾會來襲擊他們,搶劫他們的財物。
這些好客的、善良而純樸的泰諾人不知道,厄運正在向他們襲來。兩天後,哥倫布就在日記中寫道:這些人根本不會擺弄武器,用上50個人就能全部征服他們,使他們做我們想要他做的任何事情。20多年後,在西班牙殖民主義者的蹂躪下,這個原本充滿生機的島嶼就變成了荒無人煙的地方。至於這些溫順的泰諾人,後來也完全絕種了,而那些相當強悍的、勇敢捍衛自己家園的加勒比人才有一些幸存下來。
在隨後的一些日子裏,哥倫布到了古巴、伊斯帕尼奧拉(原意為小西班牙島,即現在的海地)等島嶼。他沒有發現傳說中的黃金和白銀,隻發現了吸煙的土著,他們用類似通火棍一樣的木杆吸食一種野草燃燒的煙。煙是新大陸“送”給舊大陸的重要禮物之一。盡管所到之處,都是一些相當原始的居民,但哥倫布還是堅信他已來到了心目中的印度或中國或日本,他認為他隻是尚未找到這些國家中馬可·波羅描述過的那些最繁華的地方。
4.返航回國
1493年初,哥倫布開始返航。他帶回的東西有限,少量黃金和幾個印第安人。
2月14日,他們碰到了風暴,海浪滔天,他們的船隻像一片樹葉一樣在海麵上掙紮著。哥倫布擔心他們有可能葬身大海,為了把自己的偉大發現告訴世人,他拿出一卷羊皮紙,盡可能地把自己這次航行的經曆寫在上麵,他還懇求說,將來誰撿到這張羊皮紙,就請把它呈獻給國王。他把這張羊皮紙卷在一塊蠟布裏,然後把它裝進一個小木桶,再叫人把小木桶投入大海。
到了第五天,狂風終於減弱了,他們看到了島嶼,原來他們已回到亞速爾群島了。離開亞速爾群島的這個小(據說,這個木桶在大海上漂流了359年,於1852年在直布羅陀海峽被一個美國船長發現。不過19世紀裏有不少類似的故事)島後,他們又碰到了另一場風暴,風暴把他們的船推向葡萄牙的岸邊,他們不得不在離裏斯本不遠的地方上岸。
葡萄牙國王若奧二世帶著酸溜溜的心情接見了哥倫布,當年哥倫布想通過往西航行到達印度,最初是向他提出來的,但他輕易地予以否定了。哥倫布從其生平經曆來說,與葡萄牙有更多的感情,他是在葡萄牙才成為一個著名的航海家的,他的妻子也是葡萄牙人,所以,他是萬不得已才離開葡萄牙去求助於西班牙的國王。
據說若奧二世的屬下曾有人建議國王殺死哥倫布,從而壟斷哥倫布發現的成果,但明智的國王大概知道這是不可行的,因為被風吹散的船隻和一些船員已經回到了西班牙。既如此,他不如好生接待哥倫布一行,以免人家說他心胸狹窄,同時借此他還可了解一些關於“印度”(新大際)的情況。
哥倫布回到了西班牙,他雖然沒有帶回想象中那麽多的黃金,但確實帶回了少量金子,還有歐洲人從未見過的印第安人、奇花異果、珍禽羽毛等。特別是他發現了遠方的陸地,使西班牙的君主大為興奮。哥倫布得到了極大的榮譽,舉國都為這件事而歡呼。
美洲遲早會被人“發現”,但它在15世紀末就被舊大陸的人發現,要歸功於西班牙的擴張野心與哥倫布的科學和大無畏的精神。不過,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浩劫也由於這一“發現”而開始了。
(三)征服西印度群島
1.向美洲的殖民開始了
西班牙向美洲的全麵擴張開始了。1493年9月,哥倫布帶著一支龐大的船隊再次前往美洲。這次去美洲與上一次不一樣。上一次經過苦口婆心的勸說,使用了一(這時慢慢產生了許多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有關的傳說,其中有一個是大家所熟悉的,講的是哥倫布應邀出席了一個慶祝宴會,宴會上有許多知名的西班牙貴族。其中有人對他說:“克裏斯托弗先生,如果您未完成自己的宏偉創舉的話,在西班牙這樣一個有眾多傑出的宇宙學家和航海家的國家裏,會找到另外一個人實現同樣的發現。”哥倫布對此未作答複,而是拿起一個雞蛋說:“尊敬的先生們,請試試把這個雞蛋立起來,而不借助於麵包屑、鹽或其他東西,然後我會把它立起來並讓你們看看,我是怎樣第一個發現了印度。”雞蛋轉了一圈,誰都無法把它立起來。最後它回到哥倫布手中,他用力把雞蛋按在桌子上,使它的尖的一頭的硬殼有些破了,但它立起來了。大家都明白了哥倫布的意思,那就是不要嘲笑或嫉妒第一個大膽地從事某種事業的人,而是首先應該勇敢地去嚐試。)些罪犯,才勉強湊足了一定數量的水手。而這一次,許許多多年輕人都渴望去美洲尋找金子。這支船隊共有17條船,1200多人,人員中有皇室官員、騎士和農民,還有一些準備向印第安人傳教的教士。他們帶著足夠6個月用的糧食,還有種子、家畜、農具及各種器械。西班牙人的殖民目的很明確,那就是在那兒定居、發財。他們帶來的家畜有山羊、綿羊、母雞、母豬,今日西印度群島上的豬都是這次帶去的8頭母豬的後代。植物中有甘蔗、葡萄藤、小麥、甜橙、檸檬、甜瓜和各種蔬菜的種子。
此後,哥倫布還有兩次美洲之行,也就是說,在他1506年去世前,他一共有四次美洲之行。他一邊考察加勒比海地區和中美洲的許多島嶼和海岸線,一邊在伊斯帕尼奧拉(海地)等島嶼上管理殖民開發,為西班牙在美洲的擴張打下基礎。
哥倫布首先發現的島嶼是現在所稱的西印度群島,所以這也是西班牙在美洲最早建立殖民地的地區。他第一次航行回國時,就在海地留下了十多個人,可說這是最早的殖民點,不過等他第二次來到美洲時,留在這個殖民點上的西班牙人都被印第安人殺掉了,大概是由於過分榨取印第安人的“財富”和掠奪他們的婦女。哥倫布另選擇地方,再次建立了一個殖民點。
不過,由於哥倫布更關心的是尋找黃金和證實他來到了真正的“印度”,所以他在美洲的時間裏總是到處航行,相比較而言,把殖民放在了較次要的地位。當然,作為新發現的土地的總督,他有責任建立和保護殖民據點,他把這方麵的許多工作交給了自己的弟弟。1496年,他的弟弟巴托羅梅·哥倫布幾經周折後,才在海地建立了今天的聖多明各城,這是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在美洲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1502年,西班牙國王任命大貴族奧萬多率30條船、25000個殖民者來到海地,這些人中有73對夫婦和12個教士,他們在這個島上正式建立了殖民統治機構。到1513年時,這個島上已有了13個殖民城市或殖民據點。
大體與此同時,西班牙人在美洲的殖民開始從海地向其他島嶼擴散。海地島成了基地,它向探險隊供應鹹肉、幹牛肉和木薯粉做的麵包。1509年西班牙移民進入牙買加。1511年貝拉斯克斯領導了向古巴的移民。貝拉斯克斯是海地的副總督,能力強,具有鐵腕手段。他在三年內鎮壓了古巴土著的反抗,占領了全島。在他擔任古巴總督的前五年中,在古巴建立了7座城鎮。
2.大規模的屠殺也開始了
開始殖民,也意味著開始大規模的屠殺。殖民主義者的方法是把無償占領的土地分給西班牙來的殖民主義者,同時把一定數量的印第安人分給他們,無條件地供他們役使,為他們耕種土地或開采礦山。這種製度叫委托監護製,即把印第安人“委托”給這些來自西班牙的殖民主義者“監護”。這裏,“委托”意味著人身依附,而“監護”則意味著役使和“監管”。
印第安人不可能容忍殖民主義者隨意占領他們祖祖輩輩生活著的土地和他們的妻女,也不可能無條件地接受和服從殖民主義者的奴役。較早且較大的一次衝突發生在15世紀末。哥倫布任命的海地首席法官羅爾丹強奸了友好對待西班牙人的印第安酋長瓜裏奧涅斯的妻子,瓜裏奧涅斯下令把教堂夷為平地後逃走了。但他的人大批被捕,教士們控告他們犯了褻瀆聖靈和玷汙聖物的罪名,把他們交給宗教裁判所。審判官用被審者聽不懂的語言嚴厲地審問他們,對他們嚴刑拷打,並施以火刑。
西班牙人所到之處,總是伴隨著屠殺和奴役。1511年,貝拉斯克斯奉命率一隊亡命之徒占領了古巴。他們整批整批地殺死那些拒絕交出土地和不願接受奴役的印第安人。有這樣一個悲慘的故事,說明了印第安人的遭遇。貝拉斯克斯登上古巴島後,抓住了從海地逃到這裏的一個叫哈吐埃的印第安酋長。西班牙匪徒把他綁在篝火邊的一根木柱子上,一個教士向他講解上帝和基督教徒的信仰,並說,如果酋長相信他此刻所講的一切,那麽酋長就能升入天堂,在那裏永享快樂和富貴,否則他就會在地獄中受到無窮的痛苦和折磨。這位酋長想了一下後問教士,基督徒是否也要上天堂。教士說,至少善良的基督徒要上天堂。他立即毫不猶豫地說,他不想升天堂而甘願下地獄,以便不再見到那些可怕的“善良的基督徒”。
由於西班牙人的屠殺,也由於這些歐洲人帶來的可怕的疾病,如天花、麻疹、白喉等,印第安人成批成批地死亡,因為新大陸從來沒有這些疾病,因而這裏的土著對這些疾病沒有任何抵抗力。有一些印第安人則因為不堪折磨而自殺。西印度群島的印第安人很快就接近滅絕。巴哈馬群島在12年內,印第安人幾乎全部死光。古巴本來大概有30萬印第安人,到1548年也差不多瀕於絕跡。
本來約有25萬印第安人的海地島,這時隻剩下500人。
島民是最悲慘的,因為無處逃匿。
(四)征服墨西哥
1.科爾特斯出征阿茲特克王國
西班牙殖民主義者在西印度群島立足後,就以此為跳板向南美大陸擴張。當時南美洲的文明程度高於北美洲。我們常說的美洲三大古代文明也是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在對美洲大陸的征服中,最重要的是征服墨西哥和秘魯。墨西哥的古代文明主要是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創造的。
在征服墨西哥前,已經有一些西班牙人聽到過關於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的傳聞,一些人還曾從海地島出發,考察過墨西哥和中美洲的海岸。漸漸地人們了解了阿茲特克宮廷極其富裕的一些情況。1518年,古巴總督貝拉斯克斯終於決定派科爾特斯(1485-1547,也譯為“科泰斯”)出征墨西哥。
科爾特斯出生於西班牙一個古老貴族的家庭,從小酷愛冒險。1504年他來到美洲,後來任貝拉斯克斯的秘書,但他並不滿足於這麽一個職位,他在等待“成功”的機會。當貝拉斯克斯命令他組建探險隊並率隊探險時,他欣喜若狂。實際上,貝拉斯克斯的要求是相當苛刻的:科爾特斯不僅要親自組建探險隊,還必須自行籌措和承擔這一探險行動的裝備和費用。但科爾特斯很快建立了一支有11艘船隻的武裝探險隊,其全部人馬有508個步兵、109個水手、約200個古巴印第安土著及16匹馬、10門大炮和大大小小的槍支。大概是總督對他在短時間內征集了這麽一支隊伍有些忌妒,撤銷了對他的任命。但科爾特斯不接受撤銷的命令,而是在1518年11月18日撤出聖地亞哥,繼續在古巴沿岸秘密征集人員,並於1519年2月擅自向大陸進發。他的船隻的旗幟上繡著君士坦丁大帝的座右銘:“朋友們,讓我們跟隨十字軍前進吧!隻要我們有信仰,我們將用這個象征取得勝利。”他的隊伍中有一位懂得瑪雅語的神甫,叫阿吉拉爾。在進軍途中,他又俘獲了阿茲特克一個酋長的女兒,會阿茲特克語和瑪雅語,這樣他與阿茲特克人打交道時就比較方便了。
1519年4月,科爾特斯在今韋拉克魯斯登陸,並在這裏建立了西班牙人在墨西哥的第一個城市。接著他戲劇性地宣布辭去貝拉斯克斯任命的職務,再由韋拉克魯斯市的議會任命他為將軍,從而使自己的地位合法化,以便設法直接與西班牙政府打交道。這也是西班牙在中世紀的光複運動中形成的習慣。他在這裏停了4個月,把很多掠奪來的物資運回歐洲交給西班牙國王,以求得到國王的承認,同時他也做了各項準備入侵墨西哥的工作。
1519年8月,他率領400多步兵向墨西哥中部的高原進軍。離開韋拉克魯斯前,他焚毀了所有船隻,以示破釜沉舟的決心,也是為了使一些心中猶豫不決的水手鐵了心跟他走。
從今天的角度看,他們走的是一條幾乎不可通行的“道路”。途中他們要經過兩個極高的山口,即今天奧裏薩巴和科弗爾德彼羅特之間的山口,和波波卡特佩特爾和伊西塔西瓦特爾之間的科爾特斯山口。直到上世紀中,這兩個山口還沒有可通行的道路。科爾特斯選擇了這條道路,主要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這裏許多印第安人的部落,都是不情願向阿茲特克人納貢的,有的仍與阿茲特克人處於對抗狀態。通過武力與外交手段,科爾特斯與不少印第安部落結成了聯盟,後者向他提供了食品、民工和作戰輔助人員,特別是提供了有關阿茲特克國家的軍事力量及其弱點的情報。他還聽到了一種傳說,說墨西哥的占卜者預言,印第安人過去的一位英雄之神克托爾科亞特爾將回到人間,其日期大體上與西班牙人登陸的時間一致。
這時的阿茲特克國王叫蒙特蘇馬二世(1466-1520),他不知道如何與這些殖民主義者打交道。更可憐的是,他還受到上述預言的影響,說克托爾科亞特爾曾被其敵人驅逐,要在他在位期間從東方回來。蒙特蘇馬二世認為科爾特斯可能就是這尊神,這使他在如何對付入侵者的問題上更加舉棋不定。這時阿茲特克的國內形勢處於由盛轉衰之時,不太穩定,不少部落反對他。於是他寄希望入侵者的友善,希望用謙卑的態度來打發科爾特斯。一方麵他派出少量部隊勸阻科爾特斯不要進軍,另一方麵又給科爾特斯送來許多金製的藝術品、棉製品、皮披風、皮鬥篷。
科爾特斯非常善於捕捉對手的心理,他看到了這個龐大國家的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心中的恐懼。送來的豐厚禮品又大大激發了科爾特斯及其下屬的貪欲,使他們更加堅定了消滅這個國家的決心。
2.西班牙人的“憂傷之夜”
11月8日,科爾特斯的部隊來到了阿茲特克人的首都特諾奇蒂特蘭,這是一座聳立著許多白色神廟的神話般的湖上城市,令殖民者看得目瞪口呆。城市坐落在特斯科科湖的島上,湖的周圍有許多大的城鎮和村莊。這裏農業發達,人口稠密,建築優美。湖麵上布滿了獨木舟。蒙特蘇馬打開城門,坐上轎子,親自到城門外迎接他。他的衣服和鞋上鑲滿了寶石和珍珠,頭上高懸著一頂鑲有黃金和寶石的華蓋。他的隨從衣著華麗。當他向科爾特斯走過來時,他的隨從在他前麵鋪上價值昂貴的地毯。在雙方護衛的護送下,他們坐在轎子裏並行入城。
蒙特蘇馬把自己城堡的一部分指定給科爾特斯及其部隊駐紮。
科爾特斯在這裏住了一個星期,感到身處在數萬阿茲特克人的包圍中,很不安全。於是決定孤注一擲,就地解決問題。他知道印第安人隻知道聽從頭人的指揮,捉住他們的領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問題。一天,蒙特蘇馬未帶強有力的衛隊來見他,他借口一部分西班牙部隊在韋拉克魯斯附近被阿茲特克人殺害,把蒙特蘇馬逮捕。阿茲特克人喪失了最高軍事和宗教領袖,一時陷入混亂。他強迫蒙特蘇馬向西班牙國王宣誓效忠,要蒙特蘇馬召開酋長會議,命所有的酋長俯首聽命,還要他命令部屬給殖民主義者運來金子和奴仆。這些殖民主義者到處搜括,在王宮內花崗石的地下室裏發現了著名的“蒙特蘇馬寶藏”,有許許多多的金塊、金製品和鑲嵌的寶石。
據說,查看一次,就要三天時間。估計約值15萬金比索。
這時發生了一個不小的插曲。古巴總督貝拉斯克斯派了一支1200人的遠征隊前來討伐科爾特斯。科爾特斯獲悉後暫時離開特諾奇蒂特蘭,親自前往海岸邊迎戰,輕鬆地擊敗了這支討伐軍,並用威脅、許願和賄賂等手段誘降了許多對方的士兵。
當科爾特斯返回阿茲特克首都時,形勢已變得對西班牙人很不利。他離開期間,他臨時任命主持工作的部將阿爾瓦拉多濫殺無辜,激起了極大的義憤。事情的起因是,這期間印第安人舉行了青玉蜀黍的祭祀,這是他們非常神聖的一種祭日,而阿爾瓦拉多卻隨便殺害了幾個沒有武裝的阿茲特克貴族和600個正在歡樂歌舞的印第安人。成千上萬名印第安人匯集到宮殿前,攻打西班牙人。這些殖民主義者被圍困在宮殿內,走投無路,食品和飲水均被切斷。科爾特斯隻得要求蒙特蘇馬向印第安人發表演說,要他們停止武裝行為,但效果不大。異常憤怒的印第安人已對國王失去信心。一些人向他扔石頭,砸傷了他的頭,不久,他因傷重而死去。
國王死後,血戰開始了。科爾特斯知道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暫時遠走高飛。1520年6月30日,這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科爾特斯的部隊在帶上盡可能多的黃金和寶石後,沿著已被切斷的堤道突圍。阿茲特克人早有準備,密集的利箭從四麵八方向突圍的西班牙人射來。
西班牙人一夜之間損失了1/3人員和大部分輜重。不少人淹死在湖裏,寶石等都沉入了湖底。這就是西班牙殖民曆史上所謂的“憂傷之夜”。科爾特斯僥幸脫身,身邊隻有兩個翻譯、一個船工、23名騎兵和一些高級部屬,外加與他結盟的一些與阿茲特克人不和的印第安人士兵。
在逃亡過程中他們又受到了另一支阿茲特克人的襲擊,但最後,科爾特斯還是活著回到了韋拉克魯斯。
3.徹底摧毀阿茲特克人的首都
科爾特斯用了近一年時間收集殘兵、重整旗鼓,同時又與另一些不滿阿茲特克人統治的印第安部族結成聯盟。當他再次向特諾奇蒂特蘭進軍時,手下已經有了上千人的軍隊,有12門大炮和一支86匹馬的騎兵隊。
1521年4月28日,圍攻特諾奇蒂特蘭的戰爭打響了。城內的阿茲特克人在新國王誇烏特莫克(老國王的外甥和繼承人)的率領下,頑強抵抗。戰爭持續了3個月。城內的水源和糧食來源都被切斷,許多人餓死了,殖民者帶來的天花又使他們大批大批地死亡。城破後,守城軍民還是步步為營,展開了殊死的巷戰,8月,這場大屠殺終於以大部分守城將士犧牲而結束。在被西班牙人攻下的最後一個街區,到處都是死人,房子裏,河道上,直到湖的岸邊。有時還會看到許多屍體胡亂地堆在一起,像一堆幹柴。死去的人幾乎都是成年男性。領導這次自衛戰爭的新國王誇烏特莫克受到嚴刑拷打,始終拒絕說出王宮中的“蒙特蘇馬寶藏”的下落,最後以“叛國”罪被殖民者處死。他的屍體被懸掛在森林裏的一棵樹上示眾。
科爾特斯就這樣征服了墨西哥,徹底摧毀了它的首都特諾奇蒂特蘭。也許可以說,這是殖民主義者到來前(墨西哥人民獲得獨立後,在墨西哥城的大街上給他立了一座高大的銅像,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印第安戰士。)美洲最美麗、最雄偉的城市。它坐落在特斯科科湖的兩個島上。曾經參與科爾特斯征服墨西哥的一個士兵在《新西班牙的征服》一書中,寫到了他們剛剛看到這座城市時的驚訝:“當我們沿著平坦筆直的堤壩大道走進湖中的墨西哥城時,我們個個都說這簡直像是阿馬迪斯傳奇中的仙境,因為城中高塔如林,水上房屋連片,一切都用石頭砌得非常精致。我們有的士兵甚至問別人:眼前所見的是不是在做夢……我確實不知如何描寫見到的美(阿馬迪斯是15世紀西班牙作家蒙塔爾沃寫的一部著名的騎士小說的主人公,他經曆了許多奇遇。這是我們以前從未聽說過或看見過的,甚至也是我們做夢也未遇到過的。”被征服時,這座城市麵積大概有13平方公裏,近8萬人口。當時歐洲的大城市都不大,直到1530年,據說西班牙最大的城市塞維爾也就是45000人,所以這些西班牙征服者對特諾奇蒂特蘭的規模感到驚奇是很自然的,因為他們怎麽也不敢想象這些落後的阿茲特克人有著比他們更好的城市。)特諾奇蒂特蘭到處都有巨大的金字塔,塔的頂端建有寺廟,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坐落在城市中心,也是全城的最高點,王宮就在附近。由此往外是低矮的普通住房,到接近湖區時,是種植著蔬菜和花卉的良田,好像是一個花環把城市圍繞起來,花環之外是碧綠的湖水和點綴其間的一些小島。城市的建築是嚴格按照某種規劃進行的。
大廟的四邊有四個大門,從四個大門延伸出四條街,恰是全市四個區的分界線。城市內街道和河道互相交錯,河道裏可以通小船,河道兩邊有人行道,所以有人又稱之為美洲的威尼斯。河道與街道的交叉處有用厚木板鋪成的橋。不是阿茲特克人造不出更好的橋,這主要是保衛城市的需要。一旦遇到險情,馬上抽掉這些木板,使敵人的進兵受阻,科爾特斯的“憂傷之夜”損失慘重,與此有關。
由於城區處在湖區,常常遭受洪災。人們又沿湖邊修造了許多堤壩,政府還設立專門巡視沿湖水情的官員。城內一些地區缺水,國王還親自領導修建了巨大的引水管道。
科爾特斯毀滅的就是這樣一座城市。不過他也認為這裏是建立城市的好地方,所以他征服這座城市後,就按照西班牙的風格,在原特諾奇蒂特蘭的廢墟上建立了今天的墨西哥城。
由於征服有功,次年,西班牙國王任命科爾特斯為新西班牙(即墨西哥)將軍。他繼續派出軍隊征服其他地區,在所征服地區建立殖民統治機構。1529年他帶了許多金銀和美洲的奇珍異獸回到西班牙,受到國王的親切接見。1547年他死於西班牙。
4.西班牙人靠什麽征服墨西哥?
墨西哥的征服得力於諸多因素的結合。西班牙人占有武器上的優勢,那是無需多說的,他們采用了以夷製夷的惡毒手法也為大家所共知,但這麽少的人征服這麽大的一個國家,光靠這些還是不夠的。這些無法無天的殖民主義者因狂熱的追求而緊密結合在一起,其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決心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一段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他們對黃金、土地和奴隸的餓狼般的貪欲;他們狂熱地想要打倒異教徒並使人們皈依基督教。此外,還有為了自己利益而要做一番偉大事業的激情;這一點雖然更加微妙,但有同樣的推動力。正是最後的這種激情,即開創巨大事業的自豪感,使普通士兵對他們的首領們明顯的魯莽行動表示讚賞,使他們在大難臨頭的時刻緊密團結,使他們不假思索地去嚐試那些似乎不可能的事情。
他們認為自己不是古代英雄人物的仿效者,而是和這些英雄人物分庭抗禮,進行抗衡。在古代神話或中世紀傳奇中,當然沒有比一小撮落魄江湖的劍客征服一個龐大的半野蠻帝國更加能使聽者動容的故事了。
在近代殖民征服的過程中,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光複運動中形成的為了國家、為了信仰而建功立業的精神追求,發揮了重大作用,這種追求與他們對金銀和財富的追求結合起來,產生的動力對今天的人來說已很難想象。當然,從另一方麵看,印第安人內部不和恐怕是墨西哥被征服的同樣重要的因素,這些土著居民尚未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傳統,不存在統一的民族意識。所謂阿茲特克帝國就是阿茲特克部落或幾個部落對其他許多部落的統治,建立在暫時的武裝優勢的基礎上,缺乏內部的有機聯係。沒有那麽多反阿茲特克人的印第安部落的支持,西班牙可能很難征服墨西哥。
(五)征服秘魯
征服了墨西哥,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陸站穩了腳跟。
不久他們就開始了征服南美大陸的戰爭。這是在征服墨西哥10來年後發生的。
1.關於秘魯的傳說和現狀
殖民主義者總是往有金銀的地方走,早在1511年,西班牙人就知道大陸南麵有個富裕的帝國。這一年,一個印第安人對正在稱量從印第安人手中得來的金子的巴爾波亞說:“這就是你們遠離自己的家鄉,冒著生命危險所要追求的東西嗎?我告訴你們,有一個地方,人們吃喝所用的器皿都是金製的,那兒的金子如你們所帶的鐵那樣便宜。”西班牙人從多種途徑聽說了南方有一個富裕而神秘的王國的故事。有的人把這些傳說大肆渲染,說在那片神話般的土地上,到處都是金穴,國王每天穿一件綴有金沙的上衣,簡直是一個鍍金的國王。1522年,有一位殖民者曾航行到秘魯海岸,並上岸進入內地,但由於健康原因,未能繼續探險。他帶回了關於這個王國的可靠的消息,為以後的征服提供了方便。
南美大陸這個富裕的帝國,就是通常所說的印加王國或稱印加帝國,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中心之一。在西班牙人到來時,這個帝國以現在的秘魯為中心,其統治已經持續了約400年,帝國版圖從北往南綿延3000多公裏,首都是庫斯科。這個國家的特點是土地歸村社所有。村社是政治、經濟和宗教合一的組織。村社的土地又分成三類:太陽田,其收獲物供宗教用,交僧侶和寺廟管理,因印加人盛行太陽神崇拜,故稱太陽田;印加田,其出產供國王和政府開支;公社田,分給各村社成員耕作,原則上每年要隨人口變化而重新分配,以保持平均共享的傳統。耕作秩序是先太陽田,次印加田,最後是公社田,可見宗教在這裏具有絕對的權威。從這種組織方式可以看出,印加王國是以極其嚴格的紀律和強製性的勞動組織起來的。國王作為太陽神的代表,具有無上的權威。
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需要暢達的通訊係統。
印加帝國全境擁有四通八達的道路網,其中有兩條縱貫南北的交通幹線。一條是高原大道,起自今天的哥倫比亞,穿過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經阿根廷到達智利;另一條是沿海大道,北起通貝斯,向南縱貫秘魯沿海一帶,直到進入智利中部。這些大道的遺跡至今仍依稀可見。
當西班牙人到來時,這個國家正處於某種危機之中。這個龐大的帝國因繼承問題發生了內訌。
印加二世卡巴斯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瓦斯卡爾與阿塔瓦爾帕爭奪王位。兩人的勢力相當,前者與宗教領袖關係密切,後者與軍隊領袖結成聯盟,雙方發生了多次激戰。在政局動蕩的情況下,被他們征服不久的一些印第安人部落躍躍欲試,希望擺脫印加的統治。這些情況為征服者提供了機會。
2.皮薩羅征服秘魯的嚐試
征服秘魯的領導人弗朗西斯科·皮薩羅,是一個船長的私生子,幾乎是一個文盲,當過看豬人。當他獨立闖蕩天下時,已經是50多歲的人了。但他與名門出身的科爾特斯也有共同之處,那就是都擁有驚人的毅力。
1509年,他開始參加在美洲的遠征。不久後,他追隨巴爾波亞參加了橫穿巴拿馬地峽的探險,發現了太平洋。作為對他在探險中立功的獎賞,他在巴拿馬得到了一個種植園。但這種人是不可能以經營一個種植園作為自己的歸宿的,在那個時代,得到盡可能多的黃金,同時為國王占領更多的新土地才是貴族的最高理想。早在追隨巴爾波亞時,他在巴拿馬一帶聽到了神秘而富裕的秘魯王國的傳說,他就聲言要尋找那個盛產黃金的國度。
1524年,皮薩羅與因殺人而逃亡的阿爾馬格羅開始第一次向南美的遠征。他們從巴拿馬出發時共有兩條船,112個西班牙人和若幹印第安人奴隸。但一出巴拿馬海口他們就碰上了大風,後來到了哥倫比亞,沒什麽收獲就回來了。兩年後他們組織了一支160人的探險隊,開始第二次遠征。在厄瓜多爾沿岸,他們遇到了印第安人的抵抗,皮薩羅被刺瞎了一隻眼睛。他們深知自己兵力有限,恐難成大事,故派阿爾馬格羅回巴拿馬搬救兵。但當阿爾馬格羅回到巴拿馬時,這裏的總督已經換人了,新任總督不信任皮薩羅他們,他扣留了阿爾馬格羅,並派人召回皮薩羅。麵對情況的突然變化,皮薩羅毅然決定自己率這有限的兵力前往南美。他對同伴說:“朋友們!在那邊是苦役、饑餓、赤身裸體、傾盆如注的暴雨、荒蕪和死亡,在這邊是安逸和歡樂;那裏是秘魯和它的財寶,這裏是巴拿馬和它的窮困;選擇吧!諸位,什麽是最適合一個勇敢的卡斯提人去做的。至於我,我上南方去。”他用身上的佩劍在沙上劃了一條橫線,以示與新總督決絕。同伴中隻有13個人追隨他。
皮薩羅一行來到了印加帝國的邊境城市通貝斯,與這兒的印第安人進行貿易,得到了一些黃金和駱馬毛。
他還找到一個印加青年,為他取名為費利皮略,準備把他訓練成翻譯。但皮薩羅清楚地認識到,他這幾個人要征服印加帝國是不可能的,希望得到巴拿馬總督的支持也因為自己的抗命而不可能了,於是他決定返回西班牙,爭取國王支持。1528年初,他帶著幾個印第安人及一些美洲特產轉道巴拿馬回到了西班牙。次年年中,他正式得到國王查理一世的指令,允許他組織一個較大的遠征隊。
在這個指令中,他與阿爾馬格羅被認定為合法的紳士,阿爾馬格羅還被任命為通貝斯城的司令,皮薩羅則被任命為他將要征服的地區的總督(當年的殖民國家經常任命下屬為那些尚未征服的領土的長官,以便讓他們去爭取),跟隨皮薩羅南征的13個人也都被授予騎士稱號。
國王對能為自己開辟疆土的人從來是不吝嗇頭銜的。
3.印加帝國的滅亡
有了國王的命令,皮薩羅南征的法律手續已經完成,他可以公開招兵買馬了。不過,他募集人員的工作並不太順利。那時的西班牙人一般還是願意到墨西哥,而不太願意到不知底細的美洲南部。他帶著他的四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和阿爾馬格羅等其他誌願者來到了巴拿馬。1531年1月,他要阿爾馬格羅留在巴拿馬等待增援部隊,自己則迫不及待地帶著180個人和27匹馬先行出發了。
到達秘魯北部海岸的通貝斯後,他發現城市已經被毀壞了。他在這兒建了一座新城,駐紮了一段時間,搜集印加帝國的情報,等待進攻的時機。這時,印加王國的內訌進入決戰階段,阿塔瓦爾帕獲得了勝利,瓦斯卡爾被囚禁起來,支持瓦斯卡爾的貴族受到了致命的屠殺。阿塔瓦爾帕一方也是元氣大傷,有的地方屍骸遍地,幾乎成為無人地帶。這種情況正是覬覦這個帝國的西班牙人所希望的。特別是,阿塔瓦爾帕不再把都城放在庫斯科,而是選擇了秘魯北部的卡哈馬卡,也使征服者易於得手。
得知這些情況後,皮薩羅大喜過望,他認為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到來了。1532年秋,他率領102名步兵和62名騎兵向南行進了幾百公裏,翻過了安第斯險峻的山隘,於11月到達印加帝國北部重鎮卡哈馬卡,沿路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城內也空無一人,他不費一槍一彈就占領了這座城市。這個城市本來有一萬人口,但所有的居民都已奉命撤退。阿塔瓦爾帕知道西班牙人來犯,但他不知道如何對付這些殖民主義者。他事先下令許多守衛部隊撤出,把“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安第斯山隘也拱手讓出。沿途的倉庫裏還有許多糧食和布匹也不撤走,都留給了西班牙人。他帶著4萬大軍,駐紮在離卡哈馬卡不遠的一個溫泉附近。
進入卡哈馬卡城後,皮薩羅馬上派人到阿塔瓦爾帕的兵營,要求與他見麵。11月16日,阿塔瓦爾帕坐著轎子前來與他會晤,他基本上毫無戒備,甚至未帶武裝的隨從。據說,這是由於他的地方官向他報告說,這些西班牙人人數很少,而且十分軟弱勞累,連路都走不動了,隻能騎在大綿羊上行走。美洲沒有馬,這些未見到過歐洲人的印第安人不知道馬為何物,把它稱為大綿羊。
皮薩羅卻全副武裝,設好了陷阱。他把60名騎兵分成三隊,埋伏在廣場周圍。與阿塔瓦爾帕會麵的儀式結束後,他帶來的一個神甫拿著一本聖經對這位印加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說:“如果你願意受洗而皈依聖教,並服從於總督,像一切基督徒做的那樣,那麽總督將軍將保護你,並使這裏保有和平和公正。否則總督就要用殘酷的戰爭來對付你,用火和劍來消滅一切手執長槍的人。”皇帝等這位神甫講完後,平靜地說:“這裏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都是我的祖父和父親所有,並傳給我的哥哥印加的瓦斯卡爾,現在這一切都歸我所有了。我不知道聖·彼得把土地賜給了任何其他人,即使賜給了,我也不曾知道,也不想知道。我不知道創造天地的人和耶穌基督,隻知道這一切是太陽創造的。在這裏,太陽是上帝,土地是母親,帕加卡馬是祖先。”他還說:“我尊重太陽神和我的祖先。”印加人尊奉太陽神,所以印加帝國又被稱為“太陽帝國”。皇帝把遞給他的《聖經》扔在地上。皮薩羅命令埋伏的軍隊迅速出擊。戰鬥進行了約半個小時,皇帝被活捉。據皮薩羅的秘書說,這一仗殺了2000印第安人。
戰鬥是在印加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發生的,西班牙人除皮薩羅為掩護阿塔瓦爾帕被他的同伴碰傷手臂外,無一人傷亡。
阿塔瓦爾帕被捕後,皮薩羅向他勒索贖金。具體數目是金子必須填滿一間長22英尺、寬17英尺和一人多高的房子,銀子必須裝滿二間較小的房間。印第安人為了贖出自己的君主,從四麵八方夜以繼日地把各種金銀財富送到卡哈馬卡,王室的寶藏,全國各地廟宇中的金塊、金飾、金罐、金瓶、金杯等金銀器皿都往這裏送,滿足了皮薩羅的要求。共計有金13265鎊,銀26000鎊。這麽小小的一支軍隊,就這樣掠奪了這麽多的財富。
皮薩羅並不因印第安人滿足他的條件而輕易放走印加皇帝,他借口阿塔瓦爾帕謀害兄弟、迷信、通奸、密謀反對西班牙人等罪名,把他絞死。這時阿爾馬格羅帶著一支隊伍也來到了卡哈馬卡。趁著印加人群龍無首之機,這支約600人的征服軍乘勝向秘魯古老的首都庫斯科進軍。1533年11月,這座估計有20萬-25萬之眾的庫斯科城終於陷落並被洗劫一空。這些西班牙人在宮殿、地窖和陵墓裏搜括了大量印加藝術精品、金銀器皿。這些財富,加上上麵勒索來的財富一起被熔化,除了必須上交給國王的以外,足足可以讓這些冒險家舒舒服服地過上一輩子,而且怎麽花也花不完。但實際上,真正能活著享受這筆財富的人並不多。
到1535年,秘魯全境基本上被征服。在整個征服過程中,印加人的偉大創造,他們的廟宇、陵墓、檔案資料等全部被破壞。接著,皮薩羅在利馬河畔的一個綠洲上建立了利馬城,作為這一地區殖民政府的首府。
印加地區的動亂並沒有結束。不甘屈服的印加人一次次地掀起反抗鬥爭。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也因分贓不均而打了多年內戰。皮薩羅劫奪來的大量金銀,除1/5交給西班牙王室外,其餘均被他與其他人分掉了。他的老夥伴阿爾馬格羅由於到卡哈馬卡晚了幾個月,分到的金銀比較少,與皮薩羅的下屬展開了內戰。內戰持續了好幾年,大部分領袖都死於其中,包括阿爾馬格羅、皮薩羅及其兄弟。隻是在這以後,西班牙王室才在秘魯建立了比較穩固的統治。
(六)麥哲倫在菲律賓死於非命
西班牙人在征服美洲的過程中,還開始了向東方的擴張。這就是由麥哲倫環球航行開始的在菲律賓的殖民。這先得從麥哲倫環球航行說起。
1.說服西班牙國王支持環球航行
1480年左右,麥哲倫出生於葡萄牙一個沒落貴族家庭,長大後在宮廷裏當過少年侍衛。1505年他第一次出海到了東方,是阿爾梅達艦隊(見本書第二章第二節)的普通一員。從這一年起到1511年間,他一直呆在東方,參加了征服印度洋和馬六甲的一係列戰鬥。此後,他又參加過葡萄牙征服北非的遠征,在戰鬥中他第三次負傷。
這次負傷,槍頭刺中他的膝關節,損傷了神經,左腳不再能屈伸,終生成了瘸子。回國後他曾希望得到一個不太重要的職位,但遭到了拒絕。這位野心勃勃的年輕人還提出了往西航行到達香料群島的計劃,也被拒絕了。這種拒絕也在意料之中,因為大西洋西麵是西班牙的勢力範圍,葡萄牙不可能去染指。於是他來到西班牙,想在這裏尋找機會。
麥哲倫提出往西航行到達香料群島的建議,除了受哥倫布發現美洲的啟發外,還有兩點依據。一點是他在東方的經曆,他知道香料從馬六甲很遠的東麵運過來,那個地方西方人稱為香料群島,又叫摩鹿加(馬魯古)群島。
另一點是1513年西班牙探險家巴爾波亞的發現,這一年巴爾波亞從大西洋這邊越過巴拿馬地峽發現了太平洋,他把它稱為“南海”。當時地圓的觀念雖未得到證實,但已相當深入人心,麥哲倫的意思無非是:他所了解的香料群島一定是與巴爾波亞發現的“南海”相連接的。
西班牙政府專門設立了一個委員會來論證麥哲倫提出的探險計劃的可行性,麥哲倫才思敏捷,滔滔不絕,終於說服了這個委員會。他的看法是:摩鹿加群島是葡萄牙最重要的財富來源,而根據1494年教皇為這兩個國家劃定的世界勢力範圍,這個群島本來應該是屬於西班牙一邊的,因為它處在西半球上(這裏,麥哲倫縮小了太平洋的寬度,誇大了馬六甲到摩鹿加群島的東西向距離);通過巴爾波亞發現的已歸西班牙所有的“南海”,西班牙可以建立直通香料群島的航線,以便打破葡萄牙對香料來源的封鎖。麥哲倫還十分肯定地提出,在大西洋和“南海”之間應該有一條海峽,把這兩個大洋連接起來,這個海峽應該在南美洲南部的某個地方。應該說,麥哲倫這一建議還是很有說服力的,西班牙的君主現在所需要的一是財富,二是擴大地盤。麥哲倫的建議非常符合國王的胃口,所以雖然麥哲倫是葡萄牙人,他們也在所不惜,讓他來實現這次探險。
經過反複的討價還價後,麥哲倫與西班牙國王的代表簽訂了協議。與哥倫布一樣,他們也談妥了雙方對發現收益的享受權問題。最後國王同意,用國庫資金裝備5條船,提供整個探險隊兩年的糧食和給養。
2.平息船長的叛亂
麥哲倫的船隊於1519年9月20日從塞維爾(塞維利亞)出發。他們駕船駛出瓜達爾基維爾河,經加那利群島,向巴西海岸駛去。這支探險隊共5條船,265個人,其中正式由國家支付工資的有239人,其餘的是編外人員。
編外人員中有一個來自意大利的,叫皮加費塔,他隨意大利一個主教來西班牙出差,聽說有人組織環球航行,就央求這位主教說情,讓麥哲倫收留他為探險人員。由於他的參加,我們才得以有一份關於第一次環球航行的記錄。
麥哲倫的身邊還有一位他從東南亞帶回的奴仆,叫恩利克,蘇門答臘人,後來證明,這位奴仆是第一個繞地球走了一圈的人。5艘船的排水量分別是:旗艦特立尼達號110噸,聖安東尼奧號120噸、康塞普鬆號90噸、維多利亞號85噸、聖地亞哥號75噸。
西班牙國王對這位來自葡萄牙的航海家還是不太放心,另外四條船的船長都是西班牙人,這給麥哲倫的領導增添了許多麻煩。離開加那利不久,就有一位船長向他的權威挑戰,被他及時製服。他驕傲地對這位船長說:
“您的職責是,白天隨著我的指揮旗航行,夜間跟著我的航燈前進。”這年11月,他們來到南美東北部海角,然後沿海岸南下。海岸線一直向前延伸。到次年4月,南半球的冬天已經來臨,麥哲倫決定停泊在南緯19度的聖胡利安灣過冬。這時航行已持續了約7個月,船隊已經十分不穩,軍官們要求麥哲倫調頭往東走,像葡萄牙人一樣,駛過好望角直接到香料群島去,麥哲倫沒有答應。
出於謹慎,麥哲倫讓另外四條船開進灣裏,自己的船則在海灣外麵的水麵上拋錨。
夜裏,維多利亞號、聖安東尼奧號和康塞普鬆號三艘船聯合發生暴動,逮捕了忠於麥哲倫的人員,把大炮對準麥哲倫的特立尼達號。暴動者們也許是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們不相信自己的水兵,有一艘船的船長甚至把水兵也解除了武裝。麥哲倫知道叛變的消息後,充分體現出自己的大將風度。他十分冷靜地派忠於他的警官埃斯皮諾薩帶幾個水兵到維多利亞號上,邀請該船船長美多斯到指揮船上談判。美多斯當然拒絕了這種安排,埃斯皮諾薩迅速用一把短刀刺進他的脖子。這艘船立即站到麥哲倫方麵來了,三比二,麥哲倫取得了優勢。聖安東尼奧號一看形勢不妙,企圖開船逃跑,但麥哲倫的船擋在港口海麵上,當特立尼達號上的第一顆炮彈向聖安東尼奧號打過來時,這艘船上的水兵們立即把軍官捆綁起來。康塞普鬆號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總之,叛亂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被平息下去了。
麥哲倫用他那時代的典型方式處置那些造反的軍官。康塞普鬆號船長克薩達被斬首,把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