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發起向非洲的擴張

  葡萄牙人的超常規發展在其啟動時看不出有任何超常規的地方,它幾乎就是中世紀的光複運動或十字軍運動的一種延伸。那就是在鞏固政權後,它很自然地展開向非洲的擴張,在當時來說,也就是收複全部失地後,把十字軍往穆斯林占據的北非推進。這一推進,實際上是啟動了後來歐洲往外擴張起決定性作用的地理大發現運動,非同尋常。也就是說,歐洲人的海外擴張是由15世紀初葡萄牙人跨過直布羅陀海峽往北非擴張開始的,但這事業在15世紀上半葉啟動時,並未引起許多人的關注。

  (一)遠征北非

  1415年,葡萄牙國王若奧一世(1385-1433,“若奧”或譯為“茹安”、“若昂”等)率領200艘戰船共20000多人的部隊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占領了北非的休達城。當代史學通常把這看成是葡萄牙人,也是歐洲人往外擴張的開端。這場征戰得到了葡萄牙貴族和商人的支持,因為休達是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又是從南麵控製直布羅陀海峽的重鎮,可以把它作為在非洲繼續擴張的基地。

  占領總會伴隨著反抗。葡萄牙人占領休達後,這座城市變成了你爭我奪的地方,貿易也凋敝了,據守休達的葡萄牙士兵的生活必需品還得從國內運來。但葡萄牙政府沒有放棄這座城市,因為他們想征服更多的地方。到1437年,葡萄牙的新任國王D。杜阿爾特又進行了一次遠征,企圖占領丹吉爾,但這次遠征一敗塗地。為了安全退回國內,不得不與勝利者簽約,答應把休達交還給摩人。為了讓摩爾人相信簽約的誠意,國王的弟弟D。費爾南多被作為人質留在當地。但他回國後葡萄牙議會不同意歸還休達,這位王子被囚至死也未能回到祖國。

  15世紀裏,小小的葡萄牙表現了極大的野心(在英語裏,“野心”這個概念是中性的,與“抱負”相同,我這裏也是這個意思)。1453年,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帝國占領了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由此滅亡。土耳其人繼續西進,幾年後包圍了貝爾格萊德。教皇下令組織新的十字軍反擊異教徒的進攻,歐洲各國均置之不理,惟有葡萄牙國王D。阿方索熱烈響應,並著手備戰。隻是由於這時教皇去世及土耳其人從貝爾格萊德撤走,阿方索才沒有出兵。於是他把準備好的兵力又投入非洲的冒險,占領了休達與丹吉爾之間的一座小城。該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他又兩次出兵北非,但最終隻得到了摩爾人主動放棄的一座空城--丹吉爾。1475年,阿方索還出兵卡斯提,企圖阻止阿拉貢王國與卡斯提王國的合並,由他來繼承卡斯提的王位。不過阿方索在這次戰爭中受了傷,他的繼承夢想也就到此結束。

  應該說,15世紀裏,葡萄牙人在北非大陸的冒險沒有得到什麽結果,但也不是毫無建樹,至少他們擁有了向非洲擴張的橋頭堡。擁有這個橋頭堡,他們向西非沿岸的探險和殖民才有可能進行,這是對未來葡萄牙的也是歐洲的擴張有重大意義的事業。

  不過,這種對未來有重大意義的在西非西海岸的探險和殖民活動,在開始時不是來自裏斯本宮廷的推動。

  很長時間裏,葡萄牙南端麵臨大西洋的阿爾加維省才是葡萄牙人從事海外活動的中心。換言之,從1415年葡萄牙國王占領休達後,葡萄牙的中央政府主要關注在北非大陸的擴張,但收效甚微;與此同時,葡萄牙還有一個地方政府利用北非的橋頭堡,推動了在非洲西海岸的探險和殖民,獲得了越來越豐碩的成果。

  (二)沿非洲西海岸的探險和殖民

  1.繞過博哈多爾角

  15世紀上半葉和中葉,領導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探險和殖民的是葡萄牙的一個王子,叫亨利(也譯為“恩裏克”),由於他領導航海有功,後來人們稱之為航海家亨利。亨利是若奧一世(1385-1433年在位)的第三個兒子,生於1394年。若奧一世是葡萄牙阿維斯王朝的創始人,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亨利與哥哥們從小學習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麵的知識。國王本人崇尚學問,王宮裏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兄弟幾個都博覽群書。1415年葡萄牙軍隊攻占休達時,亨利任艦隊統帥,指揮軍隊攻城。3年後,摩爾人包圍了休達,亨利率援兵又來到休達,在這裏住了3個月。兩次休達之行,對亨利此後的行動有極大影響。在這裏,他了解到北非穆斯林商人往南穿過沙漠(撒哈拉沙漠)與沙漠南麵的“綠色國家”貿易的情況,即通過這條商路,可以獲得非洲胡椒、黃金和象牙。

  所謂“綠色國家”,即今日的幾內亞、岡比亞、塞內加爾一帶。當然,那時的葡萄牙人不敢像穆斯林那樣從陸地上穿過沙漠,他們不擅長於此。但亨利卻由此產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越海到沙漠的南麵去,從那兒直接獲得當時歐洲人急需的黃金和香料。

  1419年亨利王子返回葡萄牙後,向父王提出襲擊摩爾人控製的直布羅陀海峽南岸的要塞,但老國王認為這太冒險,不予以支持。據說,亨利由此非常氣憤,他放棄了裏斯本的王宮,來到葡萄牙最南部的省份阿爾加維省擔任總督。他特意把自己的總督駐地安頓在該省南端伸入大西洋的聖維森特角上一個叫薩格裏什的小村子裏,在這裏他修建了要塞和住所,準備把它作為發起向大西洋進軍的基地。此後,他派出了一支支探險船隊,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尋找沙漠以南的“綠色國家”,掠奪那裏的黃金和奴隸。

  1419年或1420年,亨利派出由貢薩爾等兩位侍從率領的一艘探險船,準備沿非洲西海岸南下,但船被風吹離了航向,結果發現了今馬德拉群島的一個島嶼。亨利隨後宣布馬德拉群島歸葡萄牙所有,並於1420年向馬德拉群島派出了殖民船隊。在隨後的年代裏,亨利不斷派出船隊,有的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另一些則離開海岸向西南海洋深處航行,為的是發現更多的島嶼。馬德拉的殖民點成了葡萄牙人遠航探險的基地,探險的船隊可以在這裏落腳,獲得糧食、淡水等物質供應,還可以修理船隻。

  該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亨利的探險事業有兩個大的成就。一個成就是,往西南海洋探險的船隊於1427-1432年間發現了亞速爾群島。1432年,亨利派出16條船的船隊到亞速爾殖民,這些船共載有幾百人,其中有牧師,還有幾十頭牲畜。亞速爾群島的發現和殖民對以後葡萄牙探險和殖民事業有重要影響,因為它離葡萄牙的距離幾乎相當於葡萄牙跨越大西洋到美洲距離的1/3.

  另一個成就是,1434年沿海岸往南的探險隊越過了博哈多爾角。

  博哈多爾角在西撒哈拉約北緯26度的地方,15世紀初歐洲人畫的非洲地圖,隻畫到博哈多爾角以北為止,該角過去就是一片空白。在當時歐洲人的傳說中,這是一個可怕的地方,沒有人敢冒險越過這個海區。阿拉伯的地理學家稱之為“黑暗的綠色海洋”,那兒總是濃霧籠罩著,到處是難以捉摸的湍急的海流。據說那裏的海水沸騰,熾熱的太陽烤得人的皮膚發黑。從1422年到1434年的十多年間,亨利先後組織了14次以繞過博哈多爾角為目的的航行,均無功而返。但這最後一年,亨利的一個叫埃亞內斯的侍從進行了第二次航行。這次航行他不再沿海岸往南走,以免引起海員們的恐懼,而是把船徑直朝西南方向開進大海,然後再折向海岸,這樣終於繞過了博哈多爾角。他回來後吹噓說,在那暗綠色的海水上航行就像在國內的水域航行一樣。同時代葡萄牙的曆史學家稱這是一次偉大的壯舉。有人認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近代歐洲人大探險的開始,因為繞過博哈多爾角,歐洲人第一次到達了曆史上未曾到達的或不知道的地方。第二年,埃亞內斯與另一位侍從再次出海,在博哈多爾角過去100海裏處,在荒涼的海灘上發現了人和駱駝的跡象。這證明博哈多爾角的那一邊也是有生命的。

  2.用科學技術來支撐航海和探險

  亨利不是一個蠻幹的冒險家,否則他的事業不會有太大的希望。他有科學頭腦,而且善於組織工作。為了探險和殖民,他在薩格裏什辦起了航海學校。他到處招收水手、船長、製圖人員、造船工匠,他還廣泛搜羅各種學者,包括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甚至古文字專家,因為一些古代的典籍需要有專門的人來解讀和翻譯。他建立了圖書館,館中藏有他弟弟佩德羅從意大利帶回來的《馬可·波羅遊記》和古代天文學的集大成者托勒密的著作。他還收集了許多地圖、海圖和各種航海儀器如指南針、象限儀(測量高度或海拔高度用)、橫標儀(用來測量緯度或距赤道的距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亨利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任葡萄牙騎士團團長,終生未婚;但他又是一個極其實際的人,能夠處理好尊重科學與忠於信仰的關係。在他的航海學校裏,他不拘一格籠絡人才,投到他麾下的有各種各樣的實幹家和專家,來自不同的民族並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他們中有猶太人、阿拉伯人、意大利人、德國人、斯堪的納維亞人等。

  造出適合於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船隻,對亨利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大西洋不像地中海,它的航行條件與地中海很不一樣,風急浪高是這裏航行的特點。也就是說,在地中海上航行的船隻沒法在大西洋上航行。

  亨利及其工程技術人員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造出適合於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船隻。他采取了許多優惠政策,鼓勵造船。比如,建造100噸以上船隻的人可以從皇家森林免費得到木材,其他必要的材料可以免稅進口。造船和出海的港口就在薩格裏什附近的拉古什港市。經過長期努力,大約在1440年,他們終於造出了一種輕快帆船。這種船的船體比地中海的大型商船要小得多,所以顯得靈活,易於操縱,可以緊靠陌生的海岸航行,不必像大船那樣航行時必須遠離海岸。這種輕快帆船舍棄了傳統的獨桅橫帆,而是使用了多桅三角帆,這樣船長可以不再那麽依賴海上的風向。這種多桅帆船比橫帆船更快更安全,在以後的地理大發現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哥倫布發現美洲乘用的三艘船都是這種輕快帆船。

  從輕快帆船的發明可以看到,不是歐洲造船技術的充分成熟推動人們去從事大發現,而是由於從事大發現的現實需要促進了造船技術的發展。換言之,是需要推動了造船技術的發展,不是造船技術成熟後等待人們去應用。如果我們想想古代社會技術發現的特點,你就會對亨利的事業由衷地敬佩。古代技術發明也往往與生產或生活上的需要有關,但這種需要一般並不強烈,所以它對發現創造者的推動力十分有限。這就決定了古代的發明創造總帶有某種偶然的性質,這也說明了古代發明創造的過程或新技術取代舊技術的過程總是十分緩慢的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講,亨利對造船技術的推動是近代的行為,是一種強有力的、目的性十分明確的促進技術發展的行為,因為他在不太長的時間裏竟然造出了完全適合於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船隻。

  3.把探險和殖民結合起來

  一心一意從事航海活動的亨利是國王的兒子,不可能不受到宮廷事務的幹擾。1433年,老國王去世了,亨利的大哥杜亞爾特繼承了王位。不久後,杜亞爾特進行了再次進攻丹吉爾的冒險,亨利也擔任了一名指揮官,但大敗而歸,把另一個弟弟也賠上了,這在前麵已經講過。杜亞爾特回國後不久即去世。由於杜亞爾特的兒子阿方索五世隻有6歲,裏斯本又發生了該誰來攝政的爭論,政局一度動蕩。一直到1441年,亨利才重新向非洲西岸派出探險隊。此後葡萄牙的政局還是不太平。1448年阿方索五世登基,攝政王佩德羅(亨利王子的二哥)帶了一小隊人馬想回到首都,目的似乎是為自己的某種行為向新上任的國王辯解,但國王派出的軍隊進行了攔截,佩德羅及其隨從均被擊斃。

  與此同時,亨利的事業還受到了來自各方的非議,主要是曠日持久的探險花費了大量金錢,國家卻看不到有什麽收益的希望。所以當他重新恢複探險後,葡萄牙的殖民事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441年派出的探險隊開始從非洲帶回十幾名奴隸,這是近代歐洲人到非洲直接從事奴隸販賣的開端。接著,亨利組織了以販運奴隸為目的的一些航行。1444年,埃亞內斯從西撒哈拉海岸帶回235名奴隸。他們在拉古什的郊區出售奴隸,當時一位叫祖拉拉的曆史學家寫下了這些奴隸的悲慘情況:“有些人低垂著頭,臉上滿是淚水……父子、夫妻、兄弟都要彼此分開……每個人都聽憑命運的安排……母親緊緊抱著懷中的嬰兒,不顧自身的安危,撲倒在地,用身子遮著嬰兒,不讓他們從身邊分開。”祖拉拉接著說,亨利騎在馬上,以十分滿意的心情注視著這一場麵。

  此後,探險與殖民、販賣奴隸同時進行,殖民和販賣奴隸為探險增補費用,減少了政府開支,也就減少了各方的非議。越過博哈多爾角後,與撒哈拉以南的貿易隨即把黑人奴隸賣到歐洲的現象在整個中世紀一直存在,但那些黑人奴隸是由阿拉伯的奴隸商帶到地中海島嶼的奴隸市場上出售給歐洲人的。

  繼1441年帶回奴隸,次年亨利派出的船隊開始運回金砂。1443年亨利王子派人在毛裏塔尼亞海邊的阿爾金島建立永久性的堡壘,作為葡萄牙人探險和貿易的中轉站。這樣,葡萄牙人在非洲貿易的規模不斷擴大,阿爾金島成了提供金子的重要中心。

  血腥的奴隸買賣和與撒哈拉以南地區的貿易就這樣發展起來,亨利的“事業”變得有利可圖,那些激烈批評他的聲音開始沉默下來,有的竟轉而對他唱起頌歌。這樣,葡萄牙的探險和殖民船隊不斷往南推進,1444年,他們來到了塞內加爾河口,這裏的海岸變得青翠起來,到處是棕櫚樹,他們終於看到了“綠色國家”。此後,直到1460年亨利去世,葡萄牙人一邊沿非洲西海岸南下,一邊與沿岸的非洲人做生意,或販賣奴隸。就在他去世這一年,他的探險隊到達了塞拉利昂海岸。

  4.亨利是地理大發現的開拓者

  從後來的曆史來看,亨利是開啟地理大發現的關鍵人物,所以19世紀時英國的一個曆史學家稱他為“航海家”。其實亨利本人並沒有出過海,他隻是在葡萄牙軍隊征服北非的休達等地時在海上航行過,那都是在熟悉的海域航行。但亨利完全可以當之無愧地接受“航海家”的稱號。因為正是在他的組織下,葡萄牙人的船隻把從直布羅陀到幾內亞的西非海岸線列入了自己的版圖,約3500公裏長。從此,海岸線朝東南延伸,使人感覺到好像越過了非洲南部大陸,打開了通往印度的道路。沒有他的組織,葡萄牙可能不會有這樣的探險。同時,西非以西大西洋上的四個群島--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亞速爾群島和佛德角群島--也同時被納入了葡萄牙的版圖(後來,經過曠日持久的爭執,加那利群島轉歸西班牙)。

  特別是,在這40多年的航海活動中,葡萄牙成了歐洲的航海中心,他們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流的船隊,擁有第一流的造船技術,培養了一大批世界上第一流的探險家或航海家,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西歐的大探險家幾乎都是葡萄牙訓練出來的或受到過葡萄牙航海技術的熏陶。沒有這裏的航海事業或沒有這裏的航行學校,就不可能產生那麽多偉大的探險家。

  亨利航行探險的目的是什麽?他是不是明確地想通過繞過非洲的航線到東方去?

  這是一個沒有解決的曆史問題。

  亨利去世後,葡萄牙的航海事業一度陷於停頓。國王一度把探險和殖民大權承包給一個葡萄牙的大商人戈麥斯去做。具體條件是戈麥斯在5年內壟斷幾內亞等地的貿易,但必須自己出資每年往南探索500公裏的海岸線等。1469年到1474年間,戈麥斯既從壟斷貿易中賺了許多錢,又把非洲西海岸的探險大大往前推進。1481年,國王若奧二世即位。若奧二世從小對航海有興趣,繼承王位後,立即把這作為大事來辦。葡萄牙曆史上又一次聲勢浩大的航行開始了,這是直接取得重大成果的航行。

  (三)繞過好望角

  若奧二世的探險目的已經很明確:繞過非洲到達印度。當時的曆史學家是這樣講的:大力發展幾內亞貿易,環繞非洲大陸航行,開展與印度的貿易,宣布建立海外葡萄牙帝國,尋找東方的基督教徒。目標既已明確,葡萄牙往東方航行的步伐也加快了。為了確保這一目標的完成,若奧成立了一個顧問委員會,委員會中有醫生、數學家、主教,還有一位猶太學者。這個委員會與專家們合作,製定了計算緯度的表格和公式,改進了航海裝備等。

  探索往東方的航路,這在當時是一件耗資巨大的事業,類似於20世紀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對小小的葡萄牙來說,甚至比這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的事業隻能由國家來投資,由國家來推動。

  葡萄牙人繞過幾內亞灣後,非洲西海岸的海岸線又繼續往南延伸。他們明白,到達非洲南端可能仍然路途遙遠,但在國王的親自幹預下,南下的速度明顯加快。

  1.卡奧越過剛果河口

  越過好望角的路大體是分兩大步來走的。先是大幅度往南推進,越過剛果河口;接著是繞過好望角。第一步是由著名探險家卡奧完成的。1482年,卡奧率船很快到達了他的前人所探知的海路,然後深入葡萄牙未知的海岸線,往南推進。赤道地區極其炎熱,加上狂風暴雨,船員們都十分疲憊。一天,熱帶雨林叢生的懸崖峭壁逐漸消失,他們來到一個很大的港灣。港灣內的水呈黃褐色,帶有很多泥沙,而且可以感覺到一股強大的水流衝進大海。卡奧令人舀了一桶水,一嚐是淡的,方知來到了一條大河口,這就是剛果河。卡奧往河口駛了一段路後,令人在岸邊立了一根石柱。上麵寫著:“宇宙6681年,即耶穌基督誕生1482年,最優秀、最安詳、最有權威的親王葡萄牙若奧國王命令其臣民迪奧戈·卡奧至此並立此柱。”幾個世紀後,這根石柱在原地被發現。在所發現的地方立柱紀念,這是葡萄牙探險家的習慣,可見他們對擴大國王領土的關心。

  卡奧在剛果河上呆了一段時間後,繼續往前行駛。

  在剛果以南約800公裏的聖瑪麗角(今安哥拉海岸)他又立下了一根石柱。1484年春,他帶著幾個剛果人回到了葡萄牙。這次航行,他把葡萄牙探索過的海岸線往前推進了1600多公裏。1485年,卡奧受命再次南行,他得到的命令是繞過非洲到達印度。此行他大概到了南緯22度,即聖瑪麗角過去1100多公裏的克羅斯角。但實際上卡奧過了剛果後就從曆史記載中消失了。有的人說由於他未能繞過非洲而被國王趕走了,有的說他在南行途中死去。這些可能性都存在,因為那時的探險是在非常困苦的條件下進行的。不過,通過他的兩次航行,葡萄牙人到達好望角的路已經不遠了。

  2.科維良暗訪中東、印度和埃塞俄比亞

  也許是若奧二世覺得探索通往東方的航線的步伐還是太慢,他再次采取措施,雙管齊下尋找到印度的道路。

  1487年,經過精心準備,他派出兩路人馬去完成這個任務。一路走陸路,另一路走水路。

  沿陸路走的是佩羅·達·科維良和阿方索·德·派瓦。科維良此時隻有20多歲,他精明能幹,能講多種語言,包括阿拉伯語。他們帶著蜂蜜等貨物,扮作阿拉伯商人經地中海進入埃及,然後來到亞丁和紅海。在這裏,按原定計劃兩人開始分手。派瓦往南深入東非,與傳說中的基督教國王聯係。

  科維良則準備向東進入印度,盡可能了解有關香料貿易的情況。他乘船穿過阿拉伯海,來到印度西海岸。

  在商業繁華的果阿和卡利卡特,他看到了來自更遠的東方來的整船整船的香料,來自中國的美麗的瓷器和絲織品,也有來自非洲東部的黃金和象牙。這一切無疑使他大開眼界,這裏的商業繁榮和複雜性及印度洋上的航行特點是他們在歐洲無法想象的。

  科維良在這裏呆到1489年,然後他仍然扮成阿拉伯商人橫穿印度洋來到今天的莫桑比克,這是當時印度洋上阿拉伯人在非洲最南部的貿易地。次年他來到開羅,才得知派瓦已死於熱病。在這裏,葡萄牙國王給他送來了新的命令,要他去埃塞俄比亞完成派瓦未完成的任務。

  這時他已離家三年,很想回家,但王命難違。他給國王寫了一封長信,詳細匯報了他這幾年考察的情況。他向國王報告了東方令人讚歎的財富,特別介紹了中國用蠶繭(在中世紀的十字軍運動中,西方流傳著一個傳說,說在東方有一個基督教王國。西方人希望與這個王國合作,以便東西夾擊打擊伊斯蘭教徒。後來,西方人認為這個基督教王國地處東非,大體在今天的埃塞俄比亞一帶。這種傳說的產生固然與兩大宗教的鬥爭有關,但也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因為羅馬帝國晚期,基督教曾在埃及等地廣泛流傳,阿拉伯帝國在7世紀興起後,東非仍有一些地區繼續保留基督教的信仰,如埃塞俄比亞)製造的絲。接著他以穆斯林朝覲者的身份遊覽了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和麥地那。就目前史料來看,他是第一個到達這兩處地方的歐洲人。1493年他開始向埃塞俄比亞進發。埃塞俄比亞的皇帝盛情款待了他,但不準他離開。30年後,葡萄牙的使者來到埃塞俄比亞時科維良仍健在,他娶了當地一個女人為妻,生活舒適,但沒有自由。

  1490-1491年間,葡萄牙國王收到了科維良的報告,這封信的諸多消息對後來葡萄牙建立帝國意義甚大,如達·伽馬在出發往印度航行前,就先從這個報告中了解了非洲東海岸的一些情況。

  在中國的有關書籍中,一般隻講迪亞士繞過好望角的故事,對科維良幾乎毫無所知。實際上,他以畢生的代價為葡萄牙擴張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前往東方時隻有20多歲,而在此之前,他還曾在西班牙宮廷和北非的摩爾人中做過間諜,為若奧二世收集情報,是個忠心耿耿的人物。當然,我們肯定他的事跡時,不一定要貶低迪亞士和達·伽馬。

  3.迪亞士繞過好望角

  水路方麵的探險是由巴托羅梅烏·迪亞士領導的。

  1487年秋,他率三條船往非洲最南端衝刺。迪亞士曾多次在幾內亞灣等地從事貿易,對沿非洲西海岸的航行很熟悉。他對這次航行作了周密準備。三條船中,有一條是專門裝載補給品的,因為他從卡奧的描述中,了解到船隻在南部非洲海岸航行時,很難得到食物和淡水。帶上補給船,他的船隊就可以在離海岸更遠的地方航行,而且可以航行得更久,後來的探險家都采納了這種做法。迪亞士的船員中還有6名非洲人,4女2男,這是為了有助於探險隊與非洲人打交道。

  迪亞士的船隊來到卡奧曾到過的克羅斯角後,繼續往南行駛。這時船隊遇到了大風,他下令把補給船留在一個海灣裏,率另兩條船繼續往前。這以後的航行中到底他們是如何繞過非洲南端進入印度洋的,有多種說法。

  很可能是這樣:船隻遇到大風後,迪亞士決定避開風暴的襲擊,使船隻駛離海岸,往西南方的大海深處駛去。13天後,他們遇到了強勁的西風,這是南半球西風帶常年性的西風。船隊在海上漂泊了很久,海上波濤洶湧,海水冰冷刺骨,這實際上是南極洲的冰山溶化造成的。

  隊員們感到煩悶急躁,迪亞士下令向北行駛。幾天後,他們在遠處地平線上看到了山巒起伏的陸地。

  迪亞士注意到,海岸線已經不是南北向延伸,而是東西向的了。他感覺到,他們已來到了非洲的南部海麵。拿今天的話講,他們已來到了大西洋與印度洋的交界處或已進入了印度洋。這樣,迪亞士發現了繞過非洲南端的一個好辦法。即接近非洲南端時,避開從南麵來的狂風和洋流,駛向西南大洋深處的西風帶,再向東行駛,也就是在接近非洲南端時往西南繞一個更大的彎。這個辦法可能是偶合,也可能是這位大航海家的精心策劃,此後葡萄牙繞過好望角的航行都是這樣做的。

  迪亞士繼續沿海岸向東北方向航行了一段時間,最後他確信他們已來到了非洲東岸,於是他命人在一條河的入海口立了一塊石碑。

  也許是迪亞士感到自己沒有能力再往前航行了,帆早已破爛不堪,索具也已磨損得無法使用,食品和淡水都很少,不知道什麽地方可以得到補充,船員們思歸心切,不願再往前走。迪亞士下令返航,但他要求每個船員都在一份敘述這次航行經過的文件上簽名,大概是為了向國王交差,因為國王是希望他能夠到達印度的。實際上,這次航行已經為葡萄牙的地圖新增添了2000多公裏的海岸線。

  歸航途中,迪亞士看到了一個高聳壯觀的海岬伸向大海。海水撞擊著岩石底部和兩側的白色沙灘,蔚藍色的海洋變成了白色。他斷定這就是非洲最南端,來的路上由於狂風暴雨他沒有看見這個海角,就把它命名為風暴角。當他回到留下補給船的海灣,船上的船員大都已死亡,死於疾病、饑餓或與當地人的衝突。他帶上幸存者迅速往回趕路,於1488年回到葡萄牙。葡萄牙國王非常高興地聽取了他的匯報,對迪亞士的發現寄予希望,親自把迪亞士所說的風暴角改名為“好望角”,或可譯為“希望之角”,意思是從這裏可以看到到達印度的希望。

  (四)與西班牙瓜分世界

  葡萄牙眼看就要開通到印度的航路了,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過程又暫時拖下來了。也許是若奧國王在等待科維良的消息;也許是國王此時年事已高、重病纏身,失去了當年的雄圖大略;也許是此時葡萄牙國內政局再度動蕩。總之,這一工作暫時被拖下來了。

  就在這段時間裏,一個叫哥倫布的年輕的意大利人來遊說葡萄牙國王,說他經過詳細的研究和計算,向西航行可以到達印度。哥倫布是滿懷希望來找葡萄牙國王的,因為此前他已在葡萄牙工作生活了10多年,娶了葡萄牙人的女兒為妻,葡萄牙已經成了他的第二故鄉。當然,對懷有強烈的事業心的哥倫布來說,他特別看中的是葡萄牙在航海上的成就,作為歐洲的航海中心,葡萄牙越來越吸引有野心的年輕人。但有點不合時宜的是,哥倫布不想遵循葡萄牙已經走了大半個世紀的路線,而是“異想天開”地想通過往西走而到達東方。葡萄牙國王認為到印度的大門已經打開,這是這個國家付出了大半個世紀的努力、花費了大量金錢和人力的成果,他不願放棄這已有的果實而另走一條不知深淺的道路,覺得沒有必要聽這個年輕人的胡言亂語,因而很輕易地拒絕了哥倫布的請求。

  哥倫布轉而求助於西班牙君主。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後,他終於獲得成功。1492年8月,哥倫布率三條船從西班牙的帕洛斯港出發,往大西洋深處駛去,尋找印度,結果於10月來到了今加勒比海巴哈馬群島中的聖薩爾瓦多島。他回航時遇到風暴,暴風把他的船隻刮到了裏斯本岸邊,他隻得從這裏上岸,準備通過陸路回西班牙。

  葡萄牙國王懷著複雜的心情接見了哥倫布。因為如果哥倫布發現的真是印度,那麽這就意味著西班牙破壞了他當初與葡萄牙達成的協議。這兩個國家長期來為了在大西洋海域的活動而爭得不可開交。在該世紀的中期和後期,兩國的海上擴張發生了一係列摩擦,到1479年和1480年兩國才最終簽訂條約,次年教皇批準了這個條約。

  該條約規定,西班牙人占有加那利群島,而葡萄牙人獲得對博哈多爾角以南和以東“直到印度人居住地”的貿易壟斷權。也就是說,印度當時已定為葡萄牙的勢力範圍,而現在哥倫布聲稱發現了印度,豈不是侵入了葡萄牙的地盤!

  西班牙君主則根據“誰發現、誰占有”的原則聲稱對新發現的土地擁有主權,而葡萄牙認為根據教皇的賞賜,這些土地是屬於自己的。這時的教皇亞曆山大六世是西班牙人,他是否會偏袒西班牙?葡萄牙人曾想過派艦隊占領哥倫布新發現的安的列斯群島,但最後還是決定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並讓教皇來仲裁。1594年,兩國在托爾德西拉斯城簽訂條約,規定在佛得角群島以西370裏加處劃一條南北走向的界線,線東是葡萄牙的勢力範圍或擴張範圍,線西是西班牙的勢力範圍或擴張範圍。由於這一條約是在教皇仲裁下簽署的,所以稱為“教皇子午線”。從這一規定來看,盡管教皇是西班牙人,但這一條約的簽訂卻是葡萄牙人外交的重大勝利。因為根據這一劃界規定,未來的巴西就處在葡萄牙的擴張範圍之內了。

  有人曾猜測,此時的葡萄牙好像已經知道巴西的存在。

  按羅馬製,1裏加約等於5.92公裏。

  也就是說,此前葡萄牙的航海家是否已秘密到過巴西?

  當時的航海屬高度機密,類似於今天的尖端科學技術,隨著許多資料的散失,這類事情是永遠無法弄清楚了。但有一點可以說的是,這是近代西方人第一次瓜分世界。

  伊比利亞半島上這兩個國家,其中一個實際上是非常小的國家,在生產力尚落後的情況下,竟發起了瓜分世界的運動,真是一個奇跡。

  哥倫布發現美洲,對葡萄牙政府是一個強烈的刺激,促使他們加快到印度去的步伐。

  (五)到達印度和巴西

  1.達·伽馬遠航印度

  葡萄牙的老國王於1495年去世,但他在去世前任命了瓦斯科·達·伽馬為遠航印度的指揮官。新國王曼努埃爾上台後,這一進程加快了。對這個小國來說,這一冒險事業是太過於沉重了,但盡管中間經常停頓,一代代國王還是不顧一切地舉起接力棒,把它往前推進,終於在經過漫長的努力後達到目標。

  達·伽馬下海前接受了國王贈給他的一麵錦旗,上麵有基督騎士的標誌,意味著這次航行受到羅馬天主教的批準並得到上帝的庇護。出航的儀式很隆重。出發前一夜,他與100多名船員在聖母貝倫教堂裏禱告和守夜,這座教堂是幾十年前專門為了表彰探險者的獻身精神而建造的。黎明時,船員們舉著點燃的蠟燭,列隊從教堂走進港口,然後乘小船登上大船。碼頭上的人群目送著艦隊緩緩駛離河口而去。這是1497年7月8日。這年12月10日,船員們看到了當年迪亞士繞過好望角時在一條河的入海口立下的石柱,此後他們就得在他們同胞未曾航行過的海域前進了。次年初,他們來到了現在莫桑比克境內的克利馬內河口。由於壞血病的蔓延,及船隻需要再次維修,達·伽馬命令在這裏休息了一個多月。這些葡萄牙人實際上已經來到了非洲東海岸阿拉伯人勢力所達到的最南端--索法拉,這也是科維良曾到過的地方,達·伽馬出發前曾讀過科維良給國王的報告,故他對這裏的情況是有所了解的。當地的幾位體麵人物拜訪了船隊,他們的帽子上都戴有穆斯林朝聖者的徽章,其中的一個人還說他曾在地中海見到過歐洲的船隻。

  從克裏馬內出發後,達·伽馬繼續沿非洲東海岸北上,並不時地在一些港口停下來補充食物,並物色向導。

  他知道,來到有阿拉伯人活動的東非海岸後,不必再沿海岸航行,而是可以直接橫渡阿拉伯海到達印度。這是一條捷徑,但需要有向導引航,而找一個向導並不容易。阿拉伯海的航行有自己的特點,這裏風向不斷變化,航線上有眾多的島嶼、暗礁和淺灘,不熟悉這些情況的人是無法在這兒航行的。

  暫時沒有人願意幫助達·伽馬,他們隻得在當地抓了兩個人做導航員,但船在蒙巴薩拋錨時這兩個人逃跑了。他們再次抓人,後者把他們帶到馬林迪。在馬林迪,達·伽馬受到了熱烈歡迎。馬林迪的蘇丹與蒙巴薩的蘇丹是仇敵,所以他非常喜歡與達·伽馬交朋友。他為達·伽馬提供了一位真正能把他們帶到印度去的向導,這是一個心甘情願的向導。關於這位導航員的身份後人有許多爭論,有的說他是印度的基督教徒,有的說他是阿拉伯人或印度的穆斯林,還有的說他就是當時著名的導航員和數學家伊本·馬吉德。不管他是誰,這位領航員忠於職守。船隊於1498年4月24日離開馬林迪,5月20日,這位向導很順利地把達·伽馬三艘破敗不堪的船隻帶到了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這是科維良在葡萄牙國王的報告中講到過的馬拉巴爾海岸的主要港口之一。他們在這裏居然遇到了一位能講葡萄牙語的北非穆斯林。這位穆斯林上船後大聲祝賀說:“你們真幸運,真幸運!這裏的紅寶石、綠寶石多得很。你們真該大大感謝上帝把你們帶到有這些珍寶的國家來!”

  葡萄牙人經過80多年的努力,終於來到了夢寐以求的印度,他們建立帝國的夢想實現了重大突破。

  在卡利卡特,達·伽馬看到了與東方貿易的巨大商機。但這裏是阿拉伯商人的傳統“領地”。阿拉伯商人要保護自己的商業利益,他們慫恿卡利卡特的土王(地方統治者)疏遠這些葡萄牙人。達·伽馬花了3個月的時間來與這裏的土王打交道。他強調他們來的目的不是為了金銀財富,這些東西在葡萄牙很多,而是為了探索和發現。他向這位土王獻上葡萄牙國王的信和禮品。可惜國王給他們準備的禮品太寒酸,僅僅是一些羊毛織品、帽子、成串的珊瑚珠、臉盆及罐裝的油和蜂蜜,這令達·伽馬難以出手。這位土王十分不滿,他問達·伽馬究竟想發現些什麽?是寶石還是人?如果是為了來發現人,那為什麽空著手來?

  達·伽馬的遭遇表明,這些葡萄牙人碰到的困難不純粹是阿拉伯商人從中作梗造成的,還與當時東西方物質財富上的巨大差距有關。當時東方人不需要西方人的產品,同類產品中東方人的工藝也比西方人的要好。與東方相比,當時西方的產品是質次價高。達·伽馬的一位同伴說道:在葡萄牙能賣300裏爾(貨幣單位)的一件襯衫,在卡利卡特隻值30裏爾。

  達·伽馬好不容易收集了一些胡椒和肉桂,離港回國。由於壞血病等的折磨,許多船員死在路上,包括達·伽馬的哥哥,他是其中一艘船的船長。1499年9月,他們終於回到葡萄牙。他們帶回不多的香料,但價值相當於整個遠征隊費用的很多倍。整個葡萄牙都激動起來了。

  國王曼努埃爾寫信給西班牙國王和王後,自稱他已擊敗西班牙首先到達了印度,他還稱自己為“幾內亞之君主,征服、航海之君主,與埃塞俄比亞、阿拉伯、波斯及印度貿易之君主”。當然代價也是非常之大,當時的探險都是這樣。所以一些人狂熱歡呼時,另一些人在傷心痛苦。探險隊先後拋棄了2艘船隻,隻有55人回到葡萄牙(全部人員有100多人和170人之說)。有人因此說道:“雖然宮廷裏狂歡一片,但是在海岸邊簡陋的房子裏卻充滿了無窮無盡的痛苦和哭泣聲,曾經在這些房子裏住過的許多年輕人現在已沉睡在人們不知道的海岸上的墳墓裏,或者沉沒在大海的海底。不論在宮廷還是教堂,沒有人讚揚他們的功績,也沒有人為他們樹碑立傳……但是,他們與瓦斯科·達·伽馬一樣,是發現通往印度航線的英雄。”

  2.卡布拉爾發現巴西

  葡萄牙的君臣決定迅速擴大在印度的影響。曼努埃爾國王很快裝備了一支龐大的艦隊,共13艘船隻和1200多名船員,任命貴族佩德羅·阿爾瓦斯雷斯·卡布拉爾為這支艦隊的司令。在葡萄牙的航海史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重大航行的指揮員總要換人,為的是不讓某個人得到太多的榮譽,以免這種人尾大不掉,造成麻煩。專製君主製時代歐洲的國王們大都有這種擔心。有趣的是,重大的航行,往往任命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貴族為統帥,同時讓有經驗的、已得到很大榮譽的航海家當助手。在這次航行中,我們看到繞過好望角的迪亞士任其中一艘船的船長。

  卡布拉爾的艦隊於1500年3月出發。他在繞過好望角時采納了達·伽馬的建議,即在非洲西南部熱帶海域航行時,不再沿岸航行,而是向西南方駛入大西洋深處,然後再往南行駛。但在實際航行中,卡布拉爾的船隊在南半球陷入了一個無風的海區,被南部的季節性海流推到了較遠的海域。換言之,他們把這個往西南航行的弧圈劃得太大了,以至無意間進入了一個未知的海域,來到了今天巴西裏約熱內盧稍北的地方,葡萄牙人就這樣發現了巴西。卡爾拉爾在這塊新發現的土地上留下了兩個重刑犯(讓重刑犯參與探險和殖民是當時的一種習慣,借此他們可以減刑或免刑),並派了一艘船回國報信,然後他自己率領艦隊繼續前往印度。在好望角他們遇到了風暴,4艘船被摧毀,包括著名航海家迪亞士任船長的船,船上人員全部遇難。該年9月,卡布拉爾仍借助馬林迪的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到達了卡利卡特。

  由於阿拉伯商人和宗教勢力的阻撓,當地居民拒絕與他們做生意。當地居民還襲擊上岸的葡萄牙人,約有50來個葡萄牙人被打死。卡布拉爾向這座城市開炮作為回答,還放火燒了幾十艘阿拉伯人的船隻。由於力量不足,他無法征服這座城市,於是轉向附近的柯欽、坎納諾爾等地。這些城市與卡利卡特不和(當時的印度處於分裂狀態),把大批辣椒、肉桂等調味品及乳香、麝香、樟腦等賣給他們。

  1501年7月底,卡布拉爾的船隊回到了葡萄牙。此次航行他們先後損失6條船和許多人員,但賣掉運回的香料後,贏利超過了這次冒險支出的2倍。總的來說,卡布拉爾這次出行是成功的,不僅發現了巴西,為葡萄牙以後在拉丁美洲贏得了一個巨大的落腳點,而且其中一艘一度被風吹散的船還發現了馬達加斯加島。

  這次航行還意味著,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對東西方貿易的壟斷被打破了,但要鞏固這一成果,還需要葡萄牙人加強努力:他們隻有用武力控製印度洋,才能真正打破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對東西方貿易的壟斷。這是葡萄牙建立帝國的又一個決定性因素。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