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歐洲大陸西南角的伊比利亞半島上有兩個國家,這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與法國接壤,以比利牛斯山脈為界。半島的其餘三麵環海:東邊是地中海,西邊是大西洋,南麵也是大海,直布羅陀海峽把地中海和大西洋連接起來。位於這一海峽北麵的直布羅陀像一把尖刀一樣伸入海峽,是西班牙的最南端,隔海與北非遙遙相望。
從麵積上看,西班牙是歐洲的大國,占有伊比利亞半島的85%,麵積504782平方公裏(包括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上的島嶼),人口約4021萬(2003年)。處在半島西南邊的葡萄牙麵積92391平方公裏(包括在大西洋上的亞速爾群島和馬德拉群島),2003年時人口約1010萬。
在近代早期資本主義擴張過程中,伊比利亞半島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15世紀末,在這個半島上興起的葡萄牙帝國和西班牙帝國,是近代西方最早形成的兩個(在18世紀初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1701-1713),直布羅陀由於其重要性,被英國人占領,這時強大一時的西班牙帝國已經衰落,無力拒絕英國人的無理要求。至今,英國仍管理著這個近3萬人口、麵積約有5.9平方公裏的戰略要地。2002年,英國和西班牙政府開始舉行談判,準備對它實行兩國“共管”,但該城居民強烈反對,希望保持現狀。)殖民帝國。在它們的全盛時期,其觸角從東西兩個方向伸入東南亞,對地球形成包圍之勢。西班牙帝國往西經南美洲而進入菲律賓,葡萄牙帝國則經好望角往東深入到中國的澳門、印度尼西亞的香料群島和日本。兩個帝國的全盛時期雖然並不太長,但留給我們思考的東西卻是很多很多的。
首先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伊比利亞半島地處西歐的邊緣,似乎是相對落後的地區,為什麽卻是由它來發起近代的大探險運動,從而使歐洲資本主義出現了突破性的發展?
公元8世紀初,阿拉伯人占領了這個半島的大部分土地。到10世紀時,半島上的文化達到高度繁榮,是當時西歐文化最為發達的地方。但此後阿拉伯人的統治漸漸失去光彩,西班牙人不斷收複自己的失地;同時西歐的核心地區--意大利和法國的文化漸漸走向高度繁榮,伊比利亞半島也由此再次成為西歐的邊緣地帶。但15世紀初開始,先是葡萄牙人,然後是西班牙人卷入了海上探險活動。經過大半個世紀的努力,他們的探險活動實現了曆史性的突破,於15世紀末分別來到了美洲和印度。從西歐通往世界各地的航線由此開通,世界市場的開辟促使了資本主義從萌芽向工場手工業時代的過度,這兩個帝國也一度成為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中心。它們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
其次,這兩個帝國興起的曆史可以促使我們思考市場的擴大對資本主義實現突破性發展的重要作用。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特別是宋元明清以來,中國就有相當繁榮的工商業,但一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未明確表現出向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時代過渡的跡象。西歐的一些地區13、14世紀時也較廣泛地出現了通常所說的資本主義萌芽,但這種萌芽向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時代的過渡,也即向早期資本主義時代的過渡,靠的是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市場的迅速擴大。葡萄牙帝國與西班牙帝國興起的曆史,也就是世界市場的開辟和發展的過程,所以它們的興起對現代世界的產生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西歐的資本主義萌芽是由於市場的迅速擴大才向早期資本主義時代過渡的,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遲遲未能向資本主義時代過渡,不正是因為中國未能形成這種擴張的即開辟世界市場的體製嗎?是什麽原因促使當時的中國未形成這樣的擴張體製?由此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發問:那些曾阻礙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向早期資本主義時代過渡的因素,即那些阻礙中國走向開辟世界市場的因素,在我們致力於建立市場經濟的今天是否還在起作用?
第三,葡萄牙帝國和西班牙帝國一度都是生氣勃勃的國家,是什麽原因促使它們在不太長的時間裏走向衰落?中國曆史上的王朝興衰起伏與葡萄牙帝國和西班牙帝國的盛衰有相似之處嗎?它們的興衰主要是由於主觀的原因還是客觀的原因?
第四,這兩個帝國的衰落與同時期荷蘭、英國的興起,意味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或者說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早期階段,是通過接力的形式來完成的。這種不平衡的發展是規律性的還是偶然的?早期世界現代化的這種方式是否還在繼續發揮作用?如果說這是某種規律性的現象,那麽這不就是意味著今天世界上的帝國也同樣要受到這種規律的支配嗎!
本書主要敘述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兩個帝國的興衰史,同時表明我們對上述問題的種種看法。
§§第一章 民族國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