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章 兩漢時期數學發展概略

  在古代中國,數學發展成係統的、專門的學科,是在兩漢時期完成的。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卓有成就的數學家,學校中普遍設置了數學課程,並且出現了不少數學專著。本文擬就這幾個方麵,對漢代數學的發展做一個初步的概述。

  一、兩漢時期的數學家

  在數學方麵,兩漢時期可以說人材輩出。並且,出現了一位知名的女數學家班昭,這也是難能可貴的。先秦時代,沒有專門以數學知名的人物[1]。比較起來,漢代數學家的大批湧現確是數學獲得飛躍發展的明證。下麵對這一時期的數學家逐一加以介紹。

  西 漢

  (1)張蒼:秦時為柱下禦史,後歸漢,是西漢的建國功臣,文帝時,官至丞相。“明習天下圖書計籍。蒼又善用算律曆”,[2]是漢初律曆製度的奠基人。晉劉徽認為張蒼在《九章算術》的形成過程中,曾經進行過整理:“周公製禮而有九數,九數之流,則《九章》是矣。往者暴秦焚書,經術散壞。自時厥後,漢北平侯張蒼、大司農中丞耿壽昌皆以善算命世。蒼等因舊文之遺殘,各稱刪補。故校其目,則與古或異,而所論者多近語也。”[3]

  (2)落下閎:巴郡民間數學家。武帝時改革曆法,造漢《太初曆》,“乃選治曆鄧平及長樂司馬可、酒泉候宜君、侍郎尊及與民間治曆者,凡二十餘人,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閎與焉。都分天部,而閎運算轉曆。”[4]

  (3)桑弘羊:武帝時為治粟都尉,後升任禦史大夫。“平準”、“均輸”政策的製定者。“弘羊,洛陽賈人之子,以心計(師古曰:‘不用籌算’)。”[5]由於桑弘羊算法純熟,可以不用籌這種計算工具,而憑默算即可得出答案,這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高超的計算家。老子就說過:“善數不用籌策。”[6]桑弘羊製定過均輸法,《九章算術》第六章即講“均輸”。《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讚》說:“運籌則桑弘羊”。可見,桑弘羊在核算、統計、運籌這方麵是一個專家。

  (4)路溫舒:出身下層人民,自幼好學。“父為裏監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7]宣帝時,官至臨淮太守。路溫舒曾經跟他的祖父學習過“曆數天文”。[8]

  (5)耿壽昌:宣帝時為大司農中丞,在經濟政策方麵曾提出許多改革建議。“大司農中丞耿壽昌以善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9]禦史大夫肖望之說:“壽昌習於商功分銖之事,其深計遠慮,誠未足任。”[10]雖然肖望之是耿壽昌的反對派,不讚成他的經濟政策,但也承認他“習於商功分銖之事”。《九章算術》第五章即講“商功”。

  (6)許商:先後為河隄都尉、將作大匠。許商是當時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治河專家,著《五行論曆》、[11]《許商算術》。[12]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河平三年(前26年)、鴻嘉四年(前17年),三次參加規劃黃河的治理工程,多見功效。

  (7)杜忠:成帝時人,生平不詳。《漢書·藝文誌》有《杜忠算術》十六卷。杜忠和許商齊名,“《九章術》,漢許商杜忠、吳陳熾、魏王粲,並善之。”[13]

  (8)尹鹹:官至大司農、太史令。“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14]侍醫李柱國校方技。”[15]尹鹹負責審訂“數術”類圖書,其中,天文、曆法、數學等自然科學技術著作是最主要的部分。所以尹鹹必定也是一個數學內行。

  (9)卓茂:西漢末東漢初人。“元帝時,學於長安,事博士江生,習《詩》、《禮》及曆算,究極師法,稱為通儒。”[16]

  (10)劉歆:劉向之子,西漢成帝時,為黃門郎。“河平中,受詔與父向領校秘書,講六藝傳記,諸子、詩賦、數術、方技,無所不究。”[17]劉歆助王莽奪取政權,新朝建立後,封為國師、嘉新公。劉歆整理過曆法史,著《三統曆譜》。

  東 漢

  (1)杜詩:光武建武七年,為南陽太守。“善於計略,[18]省愛民役,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足。”[19]

  (2)郅惲:光武時,官至長沙太守。“理《韓詩》、《嚴氏春秋》,明天文曆數。”[20]

  (3)許楊:“少好術數。”[21]“汝南舊有鴻卻陂,成帝時,丞相翟方進奏毀敗之。建武中,太守鄧晨欲修複其功,聞楊曉水脈,召與議之……因署楊為都水掾,使典其事。楊因高下形勢,起塘四百餘裏,數年乃立。百姓得其便,累歲大稔。”[22]

  (4)馮勤:官至司徒。“八歲善計。”[23]

  (5)王景:“景少學《易》,遂廣窺眾書,又好天文術數之事,沈深多伎藝。辟司空伏恭府。時有薦景能理水者,顯宗詔與將作謁者王吳共修作浚儀渠。吳用景墕流法,水乃不複為害。”[24]

  (6)班昭:班彪之女,班固之妹,扶風曹世叔妻,習稱曹大家。“博學高才。世叔早卒,有節行法度。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誌》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踵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皇後諸貴人師事焉。”[25]“(和帝鄧後)自入宮掖,從曹大家受經書,兼天文、算數。”[26]

  (7)馬續:“續字季則,七歲能通《論語》,十三明《尚書》,十六治《詩》,博觀群籍,善《九章算術》。”[27]

  (8)張衡:漢代著名的科學技術專家。“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璿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28]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複造候風地動儀,可以測知地震發生的方向,靈敏度很高,“驗之以事,合契若神。”[29]張衡死於順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年六十二。他的好友也善數學的崔瑗撰碑文,稱讚他“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30]可見時人推許之高。

  (9)崔瑗:“年十八,至京師,從侍中賈逵質正大義,逵善待之。瑗因留遊學,遂明天官、曆數、《京房易傳》、六日七分。”[31]

  (10)郎宗:“學《京氏易》,善風角、星算、六日七分,能望氣占候吉凶,常賣卜自奉。”[32]

  (11)翟酺:“酺好《老子》,尤善圖緯、天文、曆算。以報舅仇,當徙日南,亡於長安,為卜相工。”[33]

  (12)樊英:“少受業三輔,習《京氏易》,兼明《五經》,又善風角、星算、《河洛》、《七緯》,推步災異。”[34]

  (13)王延壽:字文考,一字子山。“有雋才,少遊魯國,作《靈光殿賦》……後溺水死,時年二十餘。”[35]李賢《後漢書》注引晉張華《博物誌》:“王子山與父叔師到泰山從鮑子真學算,到魯賦靈光殿,歸度湘水溺死。”[36]

  (14)劉瑜:“瑜少好經學,尤善圖讖、天文、曆算之術。”[37]

  (15)徐稚:出身下層人民。“家貧,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38]李賢《後漢書》注引《謝承書》曰:“稚少為諸生,學《嚴氏春秋》、《京氏易》、《歐陽尚書》,兼綜風角、星官、算曆、《河圖》、《七緯》、推步、變易。”

  (16)劉寬:李賢《後漢書》注引《謝承書》曰:“寬少學《歐陽尚書》、《京氏易》,尤明《韓詩外傳》。星官、風角、算曆,皆究極師法,稱為通儒。”[39]

  (17)單颺:官太史令。“以孤特清苦自立,善明天官、算術。”[40]

  (18)何休:東漢今文經學大師,撰《春秋公羊解詁》傳世,“休善曆算”。[41]

  (19)劉洪:漢宗室,官穀城門候、會稽東部都尉,後領山陽太守。“洪篤信好學,觀乎六藝群書意,以為天文數術,探賾索隱,鉤深致遠,遂專心銳思。”[42]“洪善算,當世無偶,作《七曜術》。及在東觀,與蔡邕共述《律曆記》,考驗天官。及造《乾象術》,十餘年,考驗日月,與象相應,皆傳於世。”[43]劉洪是當時最優秀的數學家,蔡邕說他“密於用算”,[44]並非虛語。他的《乾象曆》也為後人所稱道。

  (20)蔡邕:“少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好辭章、數術,妙操音律。”[45]

  (21)鄭玄: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鄭玄曾在太學受業,“師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玄善算,乃召見於樓上,玄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46]“(馬融)嚐算渾天不合,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轉便決,眾鹹駭服。”[47]鄭玄除經學外也擅長數學,聞名後世。晉皇甫謐說他兼通“《九章算術》”,[48]梁劉孝標說他“博極群書”,“兼精算術。”[49]

  (22)徐嶽:“東萊徐先生素習《九章》,能為計數”,[50]著《數術記遺》。

  二、數學家對社會的貢獻

  上文介紹了兩漢時期以數學知名的人物,共三十二人。他們掌握了數學知識,並應用於社會實踐之中。根據數學家們的主要活動來看,可以分作四種情況。一是用於經濟理財,二是用於天文曆法,三是用於工程機械,四是用於占卜讖緯。

  兩漢時期,中國脫離了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混戰局麵,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到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凡郡國一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地東西九千三百二裏,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裏。提封田一萬萬四千五百一十三萬六千四百五頃,其一萬萬二百五十二萬八千八百八十九頃,邑居道路,山川林澤,群不可墾,其三千二百二十九萬九百四十七頃,可墾不可墾,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頃。居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51]東漢時,皇室的開支“經用歲且二萬萬。”[52]象這樣一個規模空前的統一的大國,管理政府的財政、稅收、軍費、貿易等等,必須具備相當高的數學知識。甚至民間富商大賈要發家致富,也需要善於籌算,如西漢冶鐵致富的蜀卓氏,“即鐵山鼓鑄,運籌算,賈滇、蜀民,富至童八百人。”[53]總之,經濟的發展對數學是一個巨大的促進。西漢桑弘羊、耿壽昌就是精通數學的理財家。

  漢代的天文曆法學在總結先秦成果的基礎上,達到了新的高度。天文曆法的發展必須借助於數學。很多數學家同時也是天文家和曆法家。張蒼、落下閎、劉歆、班昭、張衡、劉洪、蔡邕等都是這方麵的代表人物。

  和社會生產直接相關的是把數學應用於修建工程和製造機械。漢代搞過多次大規模的治河及其它水利工程、建築工程。每次大的工程都需要有“用算者”參與規劃。如漢武帝開辟皇家獵場上林苑,“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壽王與待詔能用算者二人,舉籍阿城以南,周至以東,宜春以西,提封頃畝,及其賈直,欲除以為上林苑,屬之南山。”[54]新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修祖廟九所,大興土木,“博征天下工匠諸圖畫,以望法度算,及吏民以義入錢穀助作者,駱驛道路。”[55]這兩個例子談的是皇家工程,其它工程也同樣要有數學家參與其事,起到工程師和設計師的作用。西漢的許商就曾三次參加過治理黃河的規劃。東漢的許楊主持過修建鴻卻陂水庫,王景主持過修建浚儀渠水利工程。另外,一些數學家把他們的知識用於機械製造方麵,東漢的杜詩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鑄農器,開發了廉價的動力資源,節省了勞力,提高了社會生產。張衡設計製造了著名的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在世界科學技術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當然,也有一些懂得數學的人,把他們的知識用於進行占卜,解說讖緯等方麵,宣揚迷信思想和天命觀,特別是在東漢時期,更為突出,如崔瑗、郎宗、翟酺、樊英、劉瑜、徐稚等。在這一部分數學家那裏,則是糟粕多於精華了。

  三、數 學 教 育

  漢代的數學很發達,產生了很多數學家,這是和當時的數學教育分不開的。

  在漢代,自然村稱為裏,若幹裏組成一鄉。裏和鄉設有學校,稱為庠序,所謂“裏有序而鄉有庠。”[56]庠序在漢代也叫做小學,是初級學校,一般入學年齡為八歲(虛歲),開始學習的課程有六甲、五方、書計三門。書計就是算術,是一門必修課。《白虎通》“八歲毀齒,始有識知,入學,學書計。”[57]為了便於學習和使用,國家規定了統一的計量單位。“度長短者不失豪氂,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累。紀於一,協於十,長於百,大於千,衍於萬,其法在算術。宣於天下,小學是則。”[58]

  由於民間重視數學,有一些數學家就是從民間而來,經過進一步的深造,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例如落下閎、路溫舒、徐稚等人就是如此。西漢武帝時,改革曆法,甚至連專管星曆天文的官員都表示對新曆法的數據“不能為算”,後來從民間聘請了落下閎等高手,才解決了運算的問題。由此可見,民間數學教育是很發達的。

  在上層社會中,皇室貴族更需要學習數學。“《禮》製,人君之子年八歲,為置少傅,教之書計,以開其明。”[59]甚至皇帝的後妃也有通數學的,上文提到和帝鄧後曾經跟班昭學過天文算數,此外,靈帝王美人“聰敏有才明,能書會計”,[60]也是一個例證。武帝的兒子燕王旦則“好星曆、數術、倡優、射獵之事,招致遊士。”[61]武帝姑母館陶公主寵幸董偃,“始偃與母以賣珠為事,偃年十三,隨母出入主家。左右言其姣好,主召見,曰:‘吾為母養之。’因留第中,教書計、相馬、禦射,頗讀傳記。”[62]董偃擠入貴族階層,必須學習文化,數學也成為科目之一。東漢權戚梁冀也是“口吟舌言,裁能書計。”[63]

  如果要進行深造和研究,取得更高深的數學知識,僅僅在庠序一類小學中學習書計,當然是不夠的。兩漢時期,官學和私學並盛。最高等的官學是設在首都的太學,太學有專門的博士授業。但太學沒有數學科目,進修數學則要投入私人的學校。漢代,私人講學之風盛行,特別是在東漢,著名學者往往有數百甚至上千的學生。在這些學者當中,師徒相傳。許多有成就的數學家都在私學中經過名師的指教。例如,“孝武時,夏侯始昌通《五經》,善推《五行傳》,以傳族子夏侯勝,下及許商,皆以教所賢弟子。”[64]再如,鄭玄、徐嶽都是劉洪的學生,三國吳闞澤又從徐嶽學習天文曆法和數學。總之,高等的數學知識的學習是要有師承的。

  由於數學教育的發展,究竟怎樣提高和深造也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周髀算經》上有一個故事,敘述陳子和他的學生榮方的一段對話,很具有啟發性。榮方向陳子請教數學問題,陳子讓他反複思考,榮方仍不能明暸,最後陳子說:“夫道術言約而用博者,智類之明;問一類而以萬事達者謂之知道。今子所學算數之術,是用智矣,而尚有所難,是子之智類單。夫道術所以難通者,即學矣,患其不博;即博矣,患其不習;即習矣,患其不能知。”[65]陳子的話說明要學好數學必須先打好堅實廣博的基礎,然後反複鑽研,最後才能掌握規律,才能“知道”,即“問一類而以萬事達”,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又必須進行艱苦的思考,才能不斷進步。這個見解,現在看來也是很有道理的。

  當然,漢代的學校,無論小學或太學,也無論官學和私學,其所傳授的內容是以儒家經典為主的綱常教化。但是,數學科目能夠占有一定的比重,並產生一批促進了社會生產發展的數學人材,這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了。

  四、計算工具和數學專著

  漢代的計算工具叫算籌。《漢書·律曆誌》記載:“其算法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為一握。”《說文·竹部》:“筭長六寸,計曆數者,從竹從弄,言常弄乃不誤也。”二者記載長度相同。漢尺長23公分,六寸合13.8公分。算籌實際就是十多公分長的小竹棍,二百七十一根為一組。[66]它的樣子很象吃飯用的筷子。一次劉邦正在吃飯,張良和他研究軍事策略,就用筷子比作籌,說:“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67]1971年在陝西千陽縣發掘了一座西漢墓,出土了三十一根骨質算籌。[68]1975年在湖北江陵發掘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時,和書寫工具一起,也出土了一些“竹棍”,[69]實即算籌。這兩次發現使我們具體地看到了算籌的形製。算籌的創設由來已久,開始使用的年代今已無考,但到了漢代確是很普遍地流行了。

  算籌使用的方法很簡單,和後來的珠算大體相同。用算籌代表數字分縱式和橫式二種,擺法如下:

  1234 5678 9

  縱式

  橫式

  為使進位不易弄混,表示數字時,縱橫兩式間錯排列,如4872 擺成。加減乘除都可以用算籌的擺法以及位置的變動來進行運算。[70]

  古代書寫的材料主要用竹簡和縑帛。解一道複雜的數學題,要進行大量的運算,一旦得到答案,運算的底搞就廢棄無用。因此,使用竹簡縑帛做底稿即浪費又不便。用算籌作計算工具,可以節省書寫材料,而且簡單準確,不易發生錯誤。在世界數學史上,算籌是我國獨特的發明。

  另外,九九表在當時社會上也很流行。敦煌和居延都發現過漢代九九表的殘簡。[71]漢代的九九表和現在的乘法口訣大體是一樣的,不同的地方是漢代九九表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其順序和現在相反。在漢代的史籍中,多次提到九九表,也可以證明它使用的廣泛。

  九九表當然不是真正的數學著作。專門的數學著作在我國曆史上也是從漢代開始才有的,但可惜的是許多重要著作已經失傳了。《漢書·藝文誌》記載的《許商算術》和《杜忠算術》以及張衡的《算罔論》,今已不存。徐嶽有《數術記遺》之作,今存《算經十書》中的《數術記遺》一卷,顯係偽作。

  然而,漢代有一部講天文和數學的著作《周髀算經》和一部數學方麵的綜合著作《九章算術》,卻流傳下來。根據這兩部書,特別是《九章算術》,我們可以知道當時數學所達到的高度。

  《周髀算經》大約成書在公元前一世紀,即西漢末期,采用問答體。書分上下兩卷,上卷主要講數學。全書以周公和商高的對話開篇,實際上是解說勾股定理和用勾股定理進行測量大地的運算。勾股定理在中國舊稱商高定理,來源於此。下卷更多地講天文,闡述蓋天說的理論。

  《九章算術》大約在東漢初期編寫成書,[72]采用習題集的形式,共有二百四十六個應用問題,分九章來敘述。其中絕大多數的問題是和生產直接有關的。勞動人民從生產實踐中提出來許多需要數學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逐步完善和提高,才形成了《九章算術》的體係。

  《九章算術》的內容涉及的方麵是非常廣泛的。其中有各種形狀的土地麵積的計算、各種糧食的比例關係、破壞青苗的賠償辦法、日用商品的價格計算、共同狩獵時獵獲物的分配、手工勞動的產品耗工率、各種土石工程的用工量、雇工勞動的工錢折算、運輸物品的裏程和工價、國家稅收和勞役分配的比例等等。由此可見,數學和社會生產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九章算術》在中國數學發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直到漢代以前中國數學成就的一個總結。在算術、幾何、代數等方麵,《九章算術》都表述了很多基本定理,采用了很多簡明的計算步驟。在算術方麵,包括了複雜的分數運算,並提出以最小公倍通分母的方法,闡述了各種比例關係,提出了“盈不足”問題。在幾何方麵,有關於正方形、矩形、三角形、梯形、圓形、弓形、球麵等平麵幾何學和球麵幾何學的問題,也有關於立方體、長方體、平截角錐體、圓錐體、方台、各種楔體、圓柱體、球體等立體幾何學的問題。在代數方麵,有多元聯立方程、開平方、開立方和多次方程的計算方法,並且,已經引入了正負數的概念。《九章算術·方程》卷八中說:“正負術曰: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其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九章算術》的成就在代數學方麵是更為突出的。

  《九章算術》為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此後直到唐代,數學的各分支雖然在不斷地發展和提高,但總的體係沒有超出《九章算術》的範圍。

  兩漢時期,在數學方麵,出過許多專家,達到過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寶貴的遺產。當時中國的數學完全可以加入世界最先進的行列,某些方麵還超過了世界先進水平。可以說,當時中國的數學應用在世界上是遙遙領先的。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我們的祖先曾經對人類做出過較大的貢獻。我們的祖先曾經爭得的光榮,我們今天一定能夠使之發揚光大!

  注釋:

  [1]今存《孫子算經》一書,相傳為春秋末孫武所著,要為後人依托,未可據信。

  [2]《史記·張丞相列傳》卷九六。

  [3]劉徽《九章算術原序》。

  [4]《漢書·律曆誌》卷二一。

  [5]《漢書·食貨誌》卷二四。

  [6]《老子·第二十七章》。

  [7][8]《漢書·路溫舒傳》卷五一。

  [9][10]《漢書·食貨誌》卷二四。

  [11]《漢書·儒林傳》:“(許)商善為算,著《五行論曆》。”

  [12]《漢書·藝文誌》有《許商算術》二十六卷。

  [13]《廣韻》卷四,算字條。

  [14]顏師古注數術為“占卜之書”,但《藝文誌·數術略》包括天文二十一家,曆譜十八家(其中即有《許商算術》和《杜忠算術》)、五行三十一家、蓍龜十五家、雜占十八家、形法六家。師古以占卜解數術,得少而失多。

  [15]《漢書·藝文誌》卷三十。

  [16]《後漢書·卓茂傳》卷二五。卓茂曆西漢元、成、哀、平四帝,王莽居攝,為門下掾祭酒,東漢立,為太傅,死於光武建武四年。卓茂研習數學及其主要政治活動在西漢,故列於此。

  [17]《漢書·楚元王傳》卷三六。

  [18]計略的計即“書計”的計,計略作計算,規劃解。

  [19]《後漢書·杜詩傳》卷三一。

  [20]《後漢書·郅惲傳》卷二九。

  [21][22]《後漢書·方術許楊傳》卷八二。

  [23]《後漢書·馮勤傳》卷二六。李賢注:“計,算術也。”

  [24]《後漢書·循吏王景傳》卷七六。

  [25]《後漢書·列女曹世叔妻傳》卷八四。

  [26]《後漢書·皇後紀》卷十。

  [27]《後漢書·馬援列傳》卷二四。

  [28][29]《後漢書·張衡列傳》卷五九。《九章算術》卷五,劉徽注文引張衡《算》,或即《算罔論》佚文。

  [30]《後漢書·張衡列傳論》卷二四。

  [31]《後漢書·崔駰列傳》卷五二。

  [32]《後漢書·郎顗傳》卷三十。

  [33]《後漢書·翟酺傳》卷四八。

  [34]《後漢書·方術樊英傳》卷八二。

  [35]《後漢書·文苑王逸傳》卷八十。

  [36]今本《博物誌》卷四:“餘友人下邳陳德龍謂餘言曰:《靈光殿賦》南郡宜城王子山所作。子山嚐之太山從鮑子真學算,過魯國而殿睹賦之,還歸本州,溺死湘水,時年二十也。”文字有異。

  [37]《後漢書·劉瑜傳》卷五七。

  [38]《後漢書·徐稚傳》卷五三。

  [39]《後漢書·劉寬傳》卷二五。

  [40]《後漢書·方術單颺傳》卷八二。

  [41]《後漢書·儒林何休傳》卷七九。

  [42]《續漢書·律曆誌》注引《博物記》。

  [43]《續漢書·律曆誌》注引《袁山鬆書》。

  [44]《蔡中郎集·上漢書十誌疏》。

  [45]《後漢書·蔡邕列傳》卷六十。

  [46]《後漢書·鄭玄傳》卷三五。

  [47]劉義慶《世說新語》卷二。

  [48]《太平禦覽》卷五〇九引皇甫謐《高士傳》。

  [49]《世說新語》卷二劉孝標注引《(鄭)玄別傳》。

  [50]《太平禦覽》卷七五四引魏王朗《塞勢》。

  [51]《漢書·地理誌》卷二八。

  [52]《後漢書·皇後紀》卷十。

  [53]《漢書·貨殖傳》卷九一。

  [54]《漢書·東方朔傳》卷六五。

  [55]《漢書·王莽傳》卷九九。

  [56]《漢書·食貨誌》卷二四。

  [57]《白虎通·辟雍》卷二。

  [58]《漢書·律曆誌》卷二一。

  [59]《後漢書·楊終傳》卷四八。

  [60]《後漢書·皇後紀》卷十。

  [61]《漢書·武五子傳》卷六三。

  [62]《漢書·東方朔傳》卷六五。

  [63]《後漢書·梁統列傳》卷三四。

  [64]《漢書·五行誌》卷二七。

  [65]《周髀算經》卷上。

  [66]周正權《漢書律曆誌補注訂誤》解釋“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一語,謂用算籌組成每邊十根的正六邊形,總數恰為二百七十一。

  [67]《史記·留侯世家》卷五五。

  [68]《千陽縣西漢墓中出土算籌》,見《考古》1976年第2期。

  [69]《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簡報》,見《文物》1975年第9期。

  [70]參見李儼、杜石然《中國古代數學簡史》(上冊),15頁。

  [71]《流沙墜簡·小學術數方技書》、《居延漢簡考釋》卷四。

  [72]《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成書的確實年代,不易考訂,這裏采用一般說法,參見錢寶琮主編《中國數學史》,29頁、32頁。

  (原載《思想戰線》1977年第6期)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