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章 敵後抗日縣長張問德與《答田島書》

  摘要:論述了抗日縣長張問德在騰衝開展敵後抗日鬥爭情況,分析了《答田島書》所體現的民族精神。

關鍵詞:張問德敵後抗日《答田島書》民族精神

一、年過花甲再度出山臨危受命挺進敵後

1942年4月,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甸作戰失利,日軍從緬北進犯中國西南邊境。5月4日,龍陵失陷。5月10日,由於騰衝縣縣長邱天培棄城而逃,日軍292人不費一槍一彈占領騰衝,怒江以西國土全部淪陷。

6月下旬,張問德被雲南省政府任命為騰衝抗日縣長,率領26萬騰衝人民進行了兩年多艱苦卓絕的敵後抗戰。當時張問德已有62歲高齡,年邁體弱,親友勸他不要出山,保住前半生清譽。張問德表示:“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見義不為無勇,死生已置之度外,行止非人所泥,其濟,天也!其不濟,死而後已!”7月2日,張問德在瓦甸(今界頭永安村)就任騰衝抗日縣長。他在《就職告父老書》誓詞中說:“國家有難,心如火焚,誓死救國,埋葬敵軍,抗戰到底,言出行遵。”7月10日,張問德率縣府在界頭辦公。他召集青年為抗日出力,發表演講,號召各鄉鎮籌備糧秣,下定決心,“有敵無我,有我無敵”。

張問德上任騰衝縣長後,以輔助部隊作戰,收複騰衝為第一要務。省政府主席龍雲發給縣府電台一部,張問德可以和省府、雲貴監察使署、十一集團軍保持聯係。當時國民政府軍委會派出預備第二師深入敵後,在騰衝梁河一帶進行對日遊擊戰爭,蔣介石親令預二師“加強遊擊,擾敵破壞,以牽製敵人”。張問德積極率縣府開展軍政合作與軍民合作,很快打開了工作局麵。第一,采用民選辦法委派了騰衝西北各鄉鎮長,建立了戰時基層政權。第二,及時向省政府和國民政府軍委會提出了騰衝抗戰的上、中、下策建議書,供當局采納參考。第三,動員群眾出糧出夫,保證抗日部隊打遊擊的需求。第四,成立戰時聯合學校。縣府會同預備二師師部將各地流亡至界頭的學生及男女青年集中起來,開辦了政工、衛訓、軍事及中小學教育七個班。這些經過訓練的學生在1942年9月日寇騰北大掃蕩後,多數參軍參戰,有的轉赴大理十一集團軍幹訓團,有的在反攻騰衝時獻出了寶貴生命。第五,開辦行政人員訓練班。將騰衝西北各鄉鎮壯丁,組成班排連,集中進行軍事訓練,同時擔負送情報、放哨、抬擔架等任務。後來這些人員大部分補充至預備二師直接參加戰鬥。第六,成立物資調度委員會,搶運淪陷區的花紗、布匹、百貨等物資,組織調運食鹽以濟民困。第七,將地痞流氓、搶劫犯逮捕歸案。張問德親自審訊後,報準將匪首車懷書就地槍決示眾,對安定社會秩序,產生了深遠影響。第八,恢複已停刊多時的《騰越日報》,傳播抗戰消息,堅定騰衝人民抗戰信心。第九,發動愛國人士刺探日軍情報,做到知彼知己。第十,組織各鄉鎮捐款,並征得在昆明的騰衝茂恒商號資助,完成了省政府下達的騰衝縣認購一架飛機的任務,為國家增加了一份抗敵力量。第十一,開展救濟事業。界頭縣政府成立後,經騰北回國華僑絡繹不絕,多數人窮困潦倒或身染疾病。縣府與駐軍共同於固永、固東、江苴及橋頭四處設立僑胞轉送站,發給米鹽及少量路費,幫助渡過怒江,轉入內地投靠親友。對騰衝難民,組織難民救濟委員會,籌集款項、藥物、衣服等,組織醫療隊在騰北巡回醫療,並於1942年底實行冬賑,鼓舞軍民抗戰鬥誌。第十二,清理全縣積穀,放藏於民,以作反攻之用。動員民眾在騰衝掘洞163個,分散囤積穀物150萬公斤。第十三,清理騰北各鄉鎮戶口,製發使用居民證和身份證,嚴防奸細破壞,使騰北地區漢奸絕跡。

二、日寇掃蕩誘降皆告失敗,《答田島書》民族氣節永存

騰衝淪陷後,日軍加強了在騰衝的軍事力量,由1942年5月的200多人增至7000餘人,並在騰衝縣城設立行政班本部管理騰龍地區軍政,同時收編了社會上的一些殘渣餘孽,成立維持會和偽縣政府,以漢奸鍾鏡秋為偽縣長,企圖長期占領騰衝。

日軍為穩定滇西、緬北局勢,消滅抗日力量,於1942年9月至10月,1943年2月至3月,1943年9月至10月,對騰北遊擊根據地進行了三次大規模掃蕩。張問德隨軍轉戰,組織騰北人民與軍隊風雨同舟,粉碎了敵人的掃蕩。

第一次掃蕩從1942年9月14日開始,日軍動用駐滇西部隊約5000千人,分三路進攻騰北,先後攻陷我騰北固東、明光、古永、瑞滇、瓦甸、界頭、橋頭等重要根據地。我軍與敵奮戰一月,至10月14日,將敵驅至曲石江及碗窯河以南地區,基本上恢複了敵掃蕩前的區域,粉碎了敵人的第一次掃蕩。

第二次掃蕩從1943年2月14日開始,規模更大,日軍增至8000千人,並與龍陵、密支那之敵聯合,分四路向騰北進犯,攻陷我騰北各戰略要地。在飛機大炮掩護下,敵一部數次強渡怒江,均被我三十六師殲於水麵。另一部在馬麵關與我預二師激戰數日,後我突破重圍,於明光與我預二師另一部會合,擊敗日軍,轉向姊妹山。12月25日,緬北日軍為消滅騰南梁河、盈江、蓮山的抗日武裝,向昔馬發動攻勢,遭到內外夾擊,日軍遂將進犯騰北部隊南調解危,日軍第二次大掃蕩無果而終,我預二師恢複掃蕩前狀態。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在滇西的遠征軍準備策應,日軍為確保騰衝據點安全,避免兩麵受敵、不惜一切代價,集中了騰龍及緬北密支那之敵一萬餘人,分六路掃蕩緬北,妄圖一舉消滅接替預二師換防的我三十六師。敵人從南、北、西三麵對我三十六師形成合圍,我方本著“避實就虛,與敵周旋”,“保存實力,不與敵人爭奪地盤”之遊擊戰術,經數日激戰突出重圍,進入騰西北姊妹山區的深山密林,化整為零,突然消失。敵人以萬人之眾搜索10日,不見我軍蹤跡。後我軍在地方民眾幫助下,選取敵人結合部空隙地帶,從敵人眼皮底下的馬麵關以南的嚴家山小路,越過高黎貢山,安抵怒江東岸,粉碎了敵人第三次大掃蕩。我方補充休整7個月後再返騰北,光複騰衝。

日軍掃蕩失敗,便對張問德百般誘降,企圖挑撥我軍政關係,均遭拒絕。1943年8月,日軍乘我方預備二師與三十六師換防交接,防務空虛之際,派重兵開往騰北,對騰北抗日政權再次進行誘降活動。日軍駐騰龍地區最高長官行政本部長田島壽慈8月30日向張問德發出誘降書,邀請張問德“長日聚談”,以協商“雙方民生之困難問題”。談判時決不允許有一語涉及軍事問題,並保證張問德來去安全。張問德表示:我的祖宗並沒有遺傳給我軟骨頭,高黎貢山孕育的兒子,決不能有軟骨病。

9月12日,張問德複函田島,嚴詞拒絕。他首先揭露日寇在騰衝犯下的累累罪行:“然自事態演變以來,騰衝人民死於槍刺之下、暴露屍骨於荒野者,已逾二千人,房屋毀於兵火者,已逾五萬棟,騾馬遺失已達五千匹,穀物損失達百萬石,財產被劫掠者近五十億。遂使人民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居則無以遮蔽風雨,行則無以圖謀生活,啼饑號寒,坐以待斃,甚者為閣下及其同僚之所奴役,橫被鞭笞,或已被送往密支那行將充當炮灰。而尤使餘不忍言者,則為婦女遭受汙辱之一事。凡此均屬騰衝人民之痛苦……均係閣下及其同僚所賜予,均屬罪行。由於人類之尊嚴生命,餘僅能對此種罪行予以詛咒。”張問德表明態度:“餘為中國之一公民,且為騰衝地方政府之一官吏,由於餘之責任與良心,對閣下所將提出之任何計劃,均無考慮之必要與可能”,“餘所能貢獻於閣下者,僅有請閣下及其同僚全部返回東京”,“前往靖國神社,為在騰衝戰死之近萬日本官兵祈求冥福,並願在上者上蒼赦其罪行”,“故餘拒絕閣下所要求之擇地會晤,以作長談,而將從事於人類之尊嚴生命更為有益之事。痛苦之騰衝人民將深切明了彼等應如何動作,以解除自身遭受之痛苦”,“將使閣下及其同僚終有一日屈服於餘及我騰衝人民之前”。

短短九百餘字的《答田島書》,體現了張問德為了捍衛國家和民族尊嚴,維護正義的一身浩然正氣,表達了他“到敵人後方去,把鬼子趕出境”的頑強意誌和必勝信念,反映了他堅決與敵人鬥爭到底的決心,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戰勝日寇的士氣。這篇“討日檄文”很快在《中央日報》、《大公報》、《正義報》和地方報紙上全文刊載,張問德的名字在全國家喻戶曉,張問德被譽為“硬得純正,硬得正直,硬得正氣”的“三硬三正”的抗日縣長,被稱讚為“全國500縣長抗日之楷模”和“有氣節的讀書人”。

三、顛沛流離焦土抗戰近三載,六渡怒江八次翻越高黎貢山

張問德的抗日政府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個顛沛流離,曆盡艱辛險阻的敵後抗日政府。滇西地處橫斷山區,山高穀深,江水湍急,怒江天險成為中日雙方對峙的天然防線。遊擊戰爭的環境迫使張問德率縣政府來回奔波於騰北遊擊區和戰略後方保山大理之間,敵進我退,敵駐我擾,隨軍轉戰,牽製敵人。每月一大戰,三天一小戰的戰爭環境為張問德在騰衝的焦土抗戰增加了幾分驚險。他時而在界頭,時而在橋頭、大塘、小黃溝、水井坡、馬麵關辦公,幾次險象環生與敵遭遇。為此,他手拄拐杖,隨軍轉戰,六次渡過怒江天險,八次翻越高黎貢山。有一次他乘竹筏渡江險些翻船,死裏逃生。還有一次他數日斷炊,疾病折磨得他臥床不起。1943年10月張問德《答田島書》剛過一個月,日軍誘降不成便惱羞成怒發動了“十一四”大掃蕩,我軍抵抗不利,張問德率縣府突圍七越高黎貢山,五渡怒江抵漕澗,途中墜馬,鼻口流血不止,右手脫臼被送往保山就醫,終未痊愈,肘骨變形成為終身傷殘。但張問德並未被困難嚇倒,在帶傷參加大理軍事會議期間,為緩解騰北人民的痛苦,張問德仍想方設法發動下關的騰衝商號募捐百萬作為騰北賑災款項,對無家可歸者及協助軍隊作戰犧牲壯丁的家屬發放救濟金,賑款雖然不多,但及時發放,深得民心。

近三年的騰北抗戰,張問德率縣府除了隨軍轉戰,為部隊提供後援保證外,根據騰衝遊擊區的特點,創造性地開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組織便衣隊。便衣隊人數視各鄉鎮在軍事地位上的重要與否而定。甲種便衣隊60人,乙種30人,丙種15人,主要擔任搜索情報,破壞橋梁,道路襲擊等任務。在安全地區內的便衣隊主要擔任擔架運輸任務。戰爭期間便衣隊因輔助作戰勤務而死亡者近兩百人。

第二,設立擔架運輸隊。騰北為遊擊區,無法設立收容所。擔架運輸隊主要任務是將傷病官兵送過怒江醫治。戰爭緊急時由鄉保長負責收容,改裝疏散至老百姓家中。

第三,設置遞步哨。在各鄉鎮保公所設置遞步哨,負責所有公文及情報傳遞工作。

第四,設置情報網。以騰衝朝陽寺、蠻東、猛柳三地為基點,各鄉鎮保公所為情報組,縱向聯係,拒絕橫向聯係,主要任務是為部隊傳遞信息,同時對付敵偽便衣隊。情報得到後,用無線電與界頭縣府聯係。

第五,組織遊擊隊。在無國民黨軍隊駐紮的盞西一帶成立遊擊隊,使民眾遊擊隊與正規軍遊擊隊互相照應。在蠻東戰役中,五個鄉鎮出動民兵600餘人,配合隻有400餘人的預備二師,粉碎了日軍1300餘人的掃蕩。

第六,勞軍及優待抗日家屬。組織各鄉鎮籌集慰問品慰問部隊,價值達國幣180萬元。同時對迫於困境的147名已在騰作戰犧牲的抗日家屬給予救濟。

第七,組織軍民合作站。抗戰初期軍民糾紛時有發生,張問德下令成立軍民合作站與鄉鎮保公所合並辦公。主要負責軍隊的借用物品、代購物品、貨物運輸、向導派遣等工作以及破壞道路,構築工事等。合作站成立後,軍民之間的情感日趨融洽,軍民合作站做了許多實事,增強了軍民團結,加強了抗戰力量。

第八,不畏權勢讓漢奸就地伏法。騰衝抗戰勝利後,一批漢奸四處活動,求得當權將領庇佑,企圖逍遙法外。張問德不畏權勢,加強調查,掌握確鑿證據後,以少將軍法官身份電告昆明行營主任、省主席龍雲,龍雲致電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將鍾鏡秋等一批漢奸就地槍斃,大快人心。

第九,參加籌建國殤墓園,向當局申請減免騰衝賦稅。抗戰勝利後,張問德協助雲貴監察使李根源等人籌建了騰衝國殤墓園,以告慰抗戰將士英靈,同時為減輕騰衝、龍陵人民痛苦,致電請求國民政府免除兩縣人民糧賦三年,兵役緩征三年,以利於騰衝人民休養生息,重建家園。

第十,撰寫抗戰日記和詩文,總結抗戰經驗,抒發抗日情懷,為後人研究騰衝抗戰留下了寶貴資料。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展開了滇西反攻,張問德率縣府第六次渡過怒江,第八次越高黎貢山隨軍推進,動員並征用民工4.6萬人為部隊抬擔架、修工事、作偵察,運送糧彈,傳遞公文,趕修飛機場和騰龍公路,竭盡全力支援抗戰。同時動員騰衝人民節衣縮食,為遠征軍提供軍糧465萬公斤,馬料210斤。此外,動員騰北民工28000人趕運怒江東岸保山戶帕至小回街、紅木樹至小壩灣、黃草壩至大董三線的軍糧,保證了騰衝反攻戰的全麵勝利。9月14日,經數月慘烈戰鬥,中國遠征軍光複騰衝縣城,使淪陷858天的極邊第一城重見光明,全殲敵少將指揮官藏重康美以下2000餘人,生俘百餘人。當天戰地記者入城報道,騰衝“城內找不到幾片好瓦,連青的樹葉也一片不存”、“每一寸土地都是浴血奮鬥得來的”。張問德組織騰衝人民支援抗戰功不可沒。騰衝抗戰,以全國最早收複縣城,全殲守敵而載入史冊,譜寫了一曲軍民團結、軍政團結、不畏強敵、不怕犧牲、敢於鬥爭的中華民族反帝愛國的正氣之歌。

張問德受命於危難之際,出山於花甲之時,以“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情懷,在萬分艱險的情況下,堅持遊擊戰爭兩年之久,為滇西抗戰作出了應有貢獻。他的《答田島書》所體現的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必將為世代頌揚,萬古流芳。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