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滇西抗戰是滇緬戰場的主戰場之一。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滇西戰場成為中國正麵戰場、敵後戰場之後的第三個戰場。保障滇緬公路暢通,取得國際援華戰略物資,配合盟軍對日作戰是滇西戰場的主要任務。滇西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是最先收複失地,展開局部反攻的戰場。滇西抗戰的勝利,打破了日軍對我國的封鎖包圍狀態,有力地支持了全國抗戰。
關鍵詞:第三戰場中國遠征軍滇緬戰場滇緬公路局部反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抗日戰爭史的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對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了全麵而深刻的認識,但對於滇西抗戰,各種教材和論著仍隻是把它作為地方抗戰來認識。
1994年和2004年,在滇西保山舉行了紀念滇緬抗戰勝利50周年和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對滇西抗戰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認識。2005年,在騰衝和順鄉建立了滇西抗戰紀念館,出版了一批有價值的著作,調查整理了大量的滇西抗戰遺址。雲南省出版了一係列滇西抗戰書籍,進一步推動了滇西抗戰研究。
一、滇西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三大基本戰場之一
傳統觀點認為,中國抗日戰爭存在著兩個戰場,即國民黨正麵戰場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這種劃分隻是反映了國共兩黨抗戰分工情況。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際形勢發生了全局性重大變化,兩個戰場的概括已不能全麵反映出中國抗戰的軍事態勢。
1941年12月,日本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並進攻緬甸,在緬甸和滇西地區開辟了一個新的戰場。中國被迫在滇緬方麵投入大量兵力應對危局,確保滇緬公路安全,從而形成了新的戰略方向,或者說是開辟了第三個基本戰場,我們可稱之為緬北滇西戰場,簡稱滇緬戰場。從空間上看,滇緬戰場與已經形成的兩個戰場方向各異,呈品字形展開,相互懸隔,保持著相對獨立性。從兵力部署上看,國民黨東部戰場和華北華中敵後戰場主要抗擊日本的中國派遣軍,而滇緬戰場主要抗擊日本的南方派遣軍所屬的緬甸方麵軍。從戰略態勢上看,滇緬戰場敵我雙方沿怒江對峙,日軍對中國西南戰略大後方威脅更直接,更嚴重。怒江前線保山成了一個新的戰略支撐點,它的地位與湖南芷江、貴州獨山、西安潼關同等重要。從戰略任務區分上看,敵後戰場擔負擾亂日軍戰略後方和牽製日軍的任務;東部戰場擔負著阻敵西進,拱衛西南大後方任務;而滇緬戰場,不僅擔負保衛大西南後方的任務,還擔負著保持和貫通中國對外國際通道,取得盟軍援華抗戰戰略物資的任務。從國際合作上看,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滇緬戰場不僅是中國抗日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結合部位,屬於太平洋戰場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滇緬戰場雖然形成的時間較晚,但自形成之日起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方向,1942年以後逐漸演變為中國抗戰的一個主要戰場。這個新的戰場引起了國際國內的廣泛關注,它的成敗得失直接關係到抗戰的全局。中共中央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時刻關注滇緬抗戰動態,報道了大量的消息、評論和社論,從戰略高度指導滇西抗戰,指出滇緬戰場不僅是東方戰略的要求,而且是世界戰略的要求。
二、滇西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
滇西抗戰的焦點在於確保滇緬公路的暢通,使這條國際大動脈運進大量盟國援華戰略物資,支持全國抗戰。滇緬公路被稱之為抗戰輸血管。
抗戰之初,日軍企圖速戰速決,滅亡中國。日軍圖謀破產後,將戰略方針改為持久圍困,切斷中國國際通道,構建對中國的戰略包圍,逐步扼殺中國抗戰。1938年10月,日軍攻占了廣州、海南島,進軍印度支那,封閉了中國滇緬公路以外的所有通道。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攻緬甸,並派飛機對滇緬公路沿線重鎮、橋梁進行了轟炸,絞殺和封鎖滇緬公路。中國政府於1942年組建了遠征軍10萬人開赴緬甸與盟軍並肩作戰,其主要戰略任務在於確保滇緬公路的暢通。由於種種原因,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日軍乘隙進占緬甸,入侵滇西,陳兵怒江,切斷了中國唯一的國際運輸大動脈——滇緬公路,最終完成了對中國的戰略包圍。滇緬公路被切斷後,盟國大量援華物資滯留印度,滇緬公路已無法發揮抗戰“輸血管”的作用。為了解決中國抗戰燃眉之急,盟國開辟了翻越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航線”,但運輸成本極高,運輸量極為有限。先後有1500名飛行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駝峰航線”因此被稱為“死亡之穀”。
因抗戰形勢所迫,中國國際通道被封閉的狀況必須打破。中國政府為了重新打通滇緬公路,不惜代價,成立中國駐印軍,第二次組建了中國遠征軍,接受了美式裝備和訓練,使戰鬥力大為提高,並把最精銳的部隊投放於滇緬戰場,把大量的援華戰略物資首先滿足滇緬戰場,把戰略反攻的方向首先指向包括滇西在內的滇緬戰場。抗戰史實表明,滇西成為貫通國際大通道的必爭之地,成了中國抗日戰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
三、滇西抗戰揭開了中國抗日戰爭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局部反攻的序幕
1943年,蘇聯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並局部展開了對德軍的戰略反攻。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也展開了全麵反攻,消滅了大量日軍有生力量。為了打破日軍對中國的戰略包圍格局,解除日軍對中國大西南後方的直接威脅,為了貫通滇緬公路,進一步取得援華物資,支援全國抗戰,也為了收複滇西失地進而配合盟軍收複緬甸全境,中國政府決定選擇日軍的薄弱環節,展開緬北滇西戰役。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率先由印度開赴緬甸北部,一邊修築中印公路,一邊對日作戰,經過胡康河穀戰役、孟拱河穀戰役,消滅了緬北大量的日軍,並逼近密支那。1944年5月11日,中國遠征軍橫渡怒江,對高黎貢山、騰衝、鬆山、龍陵據點的日軍展開了猛烈攻擊。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兩路大軍互相配合,遙相呼應,對日軍形成了東西對進夾擊之勢,迅速攻占芒市、遮放、畹町等重要據點,並於1945年1月27日在中緬邊境的芒友會師。
在緬北滇西反攻戰役中,中國共投入了21個師的兵力,連續作戰15個月,轉戰2400公裏,打垮了日軍第三十三集團軍,全殲了敵十八、五十六師團,消滅了五十三師團、第二師團主力及第四十九師團一部,將盤踞在滇西、緬北兩年多的日軍全部消滅,取得了滇緬抗戰的偉大勝利。
滇西反攻戰的勝利,揭開了中國抗日戰爭從戰略相持轉入戰略反攻的序幕。中國軍隊之所以首先在滇西緬北轉入戰略反攻,是由當時敵我雙方的軍事態勢所決定的。從中國軍隊的情況來說,隻有打通滇緬公路,取得援華物資,解除日軍對大西南的直接威脅,才能為全國大反攻儲備物質力量,避免腹背受敵,減少失敗風險;對日軍來說,滇緬戰場的日軍距離日本大後方最遠,物資補給十分困難,兵力相對有限,戰略機動力量不足;同時日軍在緬甸、印度、滇西三地用兵,力量分散,便於中國軍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四、滇西抗戰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滇西抗戰不僅以最早收複失地、徹底消滅日軍而載入抗戰史冊,而且對全國抗戰產生了重大影響,作出了重要貢獻。
首先,滇西反攻戰的勝利打破了日軍對我國的包圍狀態,解除了日軍對中國大後方的側背威脅,收複了大片淪陷國土,使淪陷區人民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進一步堅定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
其次,滇西反攻戰全殲守敵,改變了中國三個戰場腹背受敵、分兵應對危局的狀況,使中國軍隊由三個戰場減為兩個戰場,便於中國軍隊騰出兵力,揮師東移,縮短戰線,為1945年全國反攻創造了條件。
最後,重新打通了滇緬公路,大大加強了中國大反攻的實力。1943至1944年兩年間,由“駝峰航線”空運到中國的援華物資隻有25萬噸,平均每月1萬餘噸,滇緬、中印公路貫通後,僅7個月就輸入戰略物資50萬噸,平均每月7萬餘噸。這些戰略物資裝備了許多兵團,加上由滇西緬北戰場東移的20萬精銳之師,中國軍隊的作戰實力大為改觀,實現了質的飛躍,使中國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加速了全國大反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