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章 我的班主任我的班主任

  作者簡介:1984年7月畢業於楚雄師範82班。曾出版有社會科學文集《學思散論》等著作。現任牟定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我在楚雄師範82班讀書三年,班主任是譚淑瓊老師。已是中年的我,回憶起20多年前也正值中年的譚老師,首先是折服於她教導的“人要服人管”這一句話,然後才是對一位充滿母愛的班主任和有著很好學術研究的語文老師的深深尊敬。

“人要服人管”,是譚老師作為班主任教育我們最多的一句話,也是至今還時時想起的一句話。我那時是班上年齡和個頭都最小的學生之一,加之還不知道讀書考試是一樁什麽事情,就從哀牢深山名為“舊村山”的小村子裏一下子進到偌大的楚師校院裏讀書。想家、孤獨與貧困、怯懦時常糅合在一起,表現為一貫的呆板與溫順。就是這種來自於寂寞心靈裏的呆板與溫順,使我對譚老師每一次講這一句話時的表情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因為我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不是最溫順,就是最調皮,所以譚老師講這句話的時候不是帶著笑,就是含著淚,足以看到一個女性班主任的苦良用心。

對“人要服人管”這句話的理解,來自於譚老師自己的身體力行。剛進校時,班主任同時擔任我們班及另一個三年級班的班主任和語文課教師,從清晨到深夜,她就在操場、教室、宿舍之間來回奔波忙碌。送走三年級後,擔子減輕了些,而她則對我們傾注了更多的關懷。運動場上的一日兩操,總如期匆匆而來;她的每一節課,縱使滿額汗顏,仍春風笑臉;每晚睡覺鍾響後,她又來宿舍裏維持好秩序才關上房門匆匆而去!實際上,她也是在“服人管”,在努力完成著師範學校交給她的教育教學工作任務,且力求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回憶起來深感遺憾的是我們也有不服班主任管的時候,以現在自己的心理去推想班主任那時的心情,譚老師定然是酸楚無比的。舉個例子,一次學校組織師生都到農場去薅秧,我們組的同學就把上午數學課新學的“反證法”用在薅秧上了:“假設田裏沒有草呀!”頓時,全組嘩然,用腳把水攪渾,草草完工回校。這自然過不了學校的檢查關,譚老師隻得在那一周的星期六,領著我們組的同學去農場返工,同去同薅同回,不需要批評,也讓我們從中得到勞動的收獲與快樂。

“人要服人管”這五個字明明白白,但並不是人人願聽,我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對這句話有著新的理解。師範三年,是“人要服人管”這句話讓我避免了年幼時的無知,從來不遲到早退地按照課程表的安排和任課教師的教導順利完成了學業;到自己也擔任了教師,先在山區後在城裏教書的12年多的日子裏,我把“人要服人管”這句話視若經典獻給一屆屆初中學生,有許多學生考入高一級學校或走上工作崗位後都對這句話情有獨鍾;我自己進入機關工作以後,通過多年的實踐與思考,有一些觀點可以與朋友同事交流,主題依然是“人要服人管”,認為這是民主集中製的需要,是尊重領導的需要,是團結同事的需要,是發揮個人作用的需要。

譚老師是一位充滿母愛的班主任。她很關愛她的子女,我們每天做早操的時候,她都會準時端著小瓷盆到食堂裏打早點,同時也檢查了我們上早操的情況,我更多的是對她的子女享有的母愛羨慕幾分。她也如關愛她的子女一樣關愛我們,以至於在講析莊子中《庖丁解牛》一章中蘊涵的哲理的時候,僅用“以後長大了就明白了”來帶過,似不忍心讓我們過早地卷入人情的紛擾,直到後來聽大學教授講課,才知道庖丁解牛“正中肯綮”與做人做事“遊刃有餘”之深奧。生活中時常出現困難,就給譚老師寫一紙借條去,她便會不問原委地將三五元錢借給我,為我的天空增添了許多燦爛的陽光。母愛背後是一種特有的堅強,我們不僅可以從譚老師幾年如一日的傳道授業教書育人工作中體會得到,我還從她對我改寫的一篇文言文的讚賞中感受出來。教學完《詩經》中的《氓》之後,她要求將其改寫為一篇記敘文,我因不喜歡詩中被離棄的女主人的低落情緒,便以“她勇敢地向前走去”為結尾,從而得到了譚老師的表揚,我幾乎是含著眼淚向全班同學讀完了我改寫的《氓》。從此,我不管麵對什麽樣的困難都會變得堅強。同時我也因對文學深愛不移,師範三年就有10本日記和兩三本自編的文集,工作20多年來從未間斷過讀書、思考和寫作。

譚老師對中小學語文教學頗有研究,對楚雄方言俚語情有獨鍾。在讀到她在省州報刊上發表的這方麵的研究文章的時候,我總相信她遲早會公開出版一本這方麵的書,對她的工作是一種總結,對她的生活是一種紀念,對她的學生是一種幫助,對她一生所從事的教育是一種貢獻。但想不到的是,今年春節過後,收到她請同學轉交給我的是2005年6月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0多萬字的《人生絮說》,從書名上看是散文,實則是寫四五十年代出生的大學生的成長經曆的小說,內容上給人有自傳體的感覺,語言上依然是那種樸實無華的風格。翻閱著她所寫的文字,腦海中不斷閃現著她在黑板上書寫的背影和工整圓潤的粉筆字,閃現著她在作業本上批注的水筆字,在倍感親切的同時,還看到了譚老師作為教師的另外一麵——與學者緊密聯係的文學的一麵。

時隔22年,對班主任譚老師曆曆在目的還不止這些,寫上幾段文字,代表著一個師範學子對母校的深深眷戀。同時想起的還有數學老師尹良瑜、音樂老師剪迪之、曆史老師宋永平等,是他們良好的師德師風,教育我們永遠甘當小學生,去麵對工作和生活。

深情幾縷夢雁山 黃玲

作者簡介:黃玲,女,漢族,1989年7月畢業於雲南電大楚雄分校中文專業。曾先後任共青團永仁縣委書記、永仁縣猛虎鄉黨委書記、中共永仁縣委辦公室主任、永仁縣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任、永仁縣衛生局黨委書記、楚雄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永仁分局局長、牟定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現任中共牟定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離開母校已經17個年頭。這些年,在我內心深處經常做著同一個夢,夢見自己又回到了雁塔山,回到了我親愛的母校。我仿佛又看到了雁塔山下散步的師長、曲欄裏走讀的學友、草坪上玩耍的夥伴,又看到了自己在圖書館裏暢遊書海、在宿舍裏挑燈夜讀、在考場上認真考試……夢裏的一切是那樣的熟悉、那樣清晰,仿佛就在眼前。夢裏的一切對我的影響是那樣的重要和深遠,為我確立了人生的航向、揚起了遠航的風帆。

楚雄師院坐落在鹿城南部的雁塔山上。雁塔山因山上有一座名叫大雁塔的白塔而得名。我讀書的時候,楚雄師院還在建設中。從正門而入,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偉大的教育家陶行之的塑像,他手不釋卷、目視前方,仿佛在訴說著“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再往高處走,左右各一涼亭,亭下左右各一假山,假山上每邊各有兩個醒目的大字,左邊是“春風”、右邊是“化雨”,既明示了教師“一片丹心育桃李,春風化雨潤心田”的天職,又暗寓著為師者應具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懷。登上雁塔高樓,鹿城的車水馬龍、遠山的隱約連綿、高天的紅雲流動全收眼底;近觀周圍,標誌性建築大雁塔、寬敞的教學樓、高大的圖書館、碧波蕩漾的遊泳池盡在眼前。17年前,和其他學子一樣,懷著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我非常幸運地成為了楚雄師院的一名學子,來到了雁塔山,開始了我的大學生活,開啟了我人生的重要曆程。

在楚雄師院求學的階段,是我人生中求知欲望最強、收獲最豐富的階段。我沒有什麽天賦,但師院的校風校訓告訴我,隻有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不斷積累知識、不斷錘煉自己的意誌和品格,才能不斷戰勝自我、超越自我。於是我投身知識的海洋,整天穿梭於教學樓和圖書館之間。

在這兩年裏,我係統學習了《哲學》、《政治經濟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漢語言文學專科課程所有科目,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書籍,並被博大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深深吸引。我喜歡《周易》的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因為它在解釋《乾》、《坤》兩卦的同時,也對華夏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的奮鬥精神和兼容並包的博大胸懷作了高度概括。我喜歡明朝洪應明《菜羹談》裏的處世箴言“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因為它告訴我,生活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和一個豁達的胸懷。我喜歡儒教的“中庸”,因為它倡導和諧。我喜歡釋教的“出世”,因為它把目光聚焦貧苦群眾。我喜歡《菜羹談》倡導的“要耐得住清貧”,因為這是一個共產黨人的必備素養……在師院求學的兩年,雖然在林蔭道、操場邊少了我的身影,但楚雄師院博學的老師和豐富的藏書,滿足了一顆渴求知識的心靈;雖然對師院記憶最深的是挑燈夜戰和嚴肅的每一場考試,但教師毫無保留的教導和學校“認真對待每一場考試”的態度卻給了我知識的源泉和人生的啟迪,幫助我升起了理想的風帆,蕩起了人生的雙槳。

當年毛澤東從西柏坡進北京城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們是進京趕考的”,我對這句話感觸頗深。是啊,人的一生由所經曆的許多時間和所做的許多事情組成,而每一個時段的所作所為,不就是人生經曆的一場場考試嗎?如今的我,已過了而立之年,在家裏為人妻、為人母,在單位是共產黨員,在楚雄師院養成的“認真對待每一場考試”的習慣時時提醒著我,我永遠是被考的小學生,老百姓是永遠的考官。每每忙碌了一天,躺下疲憊身子的時候,我都會問一問自己:今天“考試”是否及格?今天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黨和人民的利益?今天的所作所為是否“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每每忙碌了一年之後,我也要問一問自己,在名利地位、災難挫折、得失成敗的考驗中,自己是否以平和的心態、自強不息的精神和過硬的紀律作風,向黨和人民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當經過了人生的種種“考試”之後,我靜下心來問自己,母校留給我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麽。知識?做人?都對。概括起來就是“楚雄師院精神”,就是對待學術嚴謹縝密、對待人生自強不息、對待困難頑強拚搏和對待真理尊重忠誠的偉大精神。

往事如風,吹不散我對母校無盡的懷念;歲月如痕,刻不完母校對學子的教育之恩。楚雄師院啊——我的母校!您是燈塔,我是航船,無論我走到那裏,您永遠是我航行中的指路明燈;您是樹根,我是綠葉,無論用多少筆墨,也訴不盡“綠葉”對“根”的情意。

雁山抒懷 李成相

作者簡介:1985年畢業於楚雄民族師範學校。曾先後被評為雲南省優秀教師、雲南省百優校長、雲南省電教先進工作者、工會先進工作者。現任楚雄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二十多年前,我有幸考入楚雄民族師範學校讀書。自從步入雁山的那一刻起,我就被母校這教師的搖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猶如一個繈褓中的嬰兒,吮吸著母親甘甜的乳汁,慢慢地茁壯成長,為人之師。真是時光難住,師範讀書三年來,站在人生求學的起跑線上,我對求學於斯的彝州這塊紅土地,不僅僅是向往,而更多的是深切的了解和耐人尋味的體驗,進而是讚美和執著的追求。

撫今追昔,在我就讀楚雄民族師範的那幾年,家鄉剛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不久,彝州經濟還比較困難,國家正處於百廢待興時期。楚師走過了艱苦創業、自力更生的辦學曆程。在國家對教育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師生艱苦勞動,改造校園環境,在學農基地上勞作的身影始終難忘。當我們步入社會後,有的同學分派在基層山區工作,有的在一師一校工作,克服了孤獨和寂寞,在煤油燈下備課、改作業,甘當大山的兒子。想想真是不容易,要當一名好老師,必須要有淵博的知識,好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一顆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愛心。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讓未來的一代知榮辱、明是非、辨美醜。這時的我才真正悟出母校“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一辦學理念的內涵。

時隔二十餘年,走進楚雄師院,感觸頗深,如今的校園真是一個鳥語花香、書聲琅琅的綠色家園。校園寬闊且幽靜,四通八達的水泥路麵,在蒼翠欲滴的鬆柏綠蔭籠罩中,顯得整潔靜謐,一直通向遠方;一幢幢現代化的建築拔地而起,多功能教學綜合樓為學子們提供著優質的服務;校園環境格外優美,鬱鬱蔥蔥的草坪、鮮豔的各色花朵兒、修剪一新的各種小樹,迎著噴薄而出的朝陽,顯得生機勃勃,綠意盎然;小鳥時而鳴叫,時而又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那份快活和靈動著實惹人喜愛,好一幅漂亮的畫卷。當華燈初上時,校園如同白晝一般,學生們正在知識殿堂裏探索。這是師院曆屆領導和教職工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勵精圖治,用不竭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譜寫師院發展曆史,建立美好家園,為莘莘學子創造新生活。一分辛勤,換來一分收獲。

在我人生求學的道路上有幸登上雁塔山,總有抹不去的記憶、抒不盡的情懷。常記起綠蔭環繞的校園小路,夏揚老師的陵墓,難於割舍的師生情似一股暖流湧上心頭。課堂上老師多少次的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和耐心指導,引領著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盡管有的老師已經兩鬢染霜,但他們的人品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總在感化著我們,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的學識、高層麵的理論吸引著我們,我為能成為師院學員中的一分子而感到無比自豪,在傳承和弘揚祖國悠久曆史文化學習過程中,我孜孜以求,學會了字斟句酌地推敲古人的句讀,遊曆古今中外的文學寶庫,徜徉上下五千年的曆史長河。我倍加感覺到學習是一種高雅的享受,是一個洗腦和充電的過程。師生情是純潔無瑕的,它讓學子的心靈得到升華,讓學子在成長中滿載而歸。學習時光是值得珍惜的,在我們記憶的綠洲上常憶常新,成為人生路上的不竭動力。

在知識的殿堂上,我深深地懂得,“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努力就會成功。”求學的道路是永無止境的,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兒。“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教育部提出辦好讓人民滿意教育的今天,國家“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製得到落實,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實行“兩免一補”政策,獎勵義務教育階段優秀的貧困高、初中學生,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免除雜費,切實解決了就學難問題,教育發展一日千裏。即將進入不惑之年的我,現在已經是為人父母,兒時的記憶卻總是曆曆在目。我供兒女讀書時,才感覺到當年父母供我們讀書確實不容易,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無從表達,想起來真是如醍醐灌頂,正應了中國那句古話“養兒才知父母恩”。我常常教育兒女,“愛拚才會贏,心態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要學習古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借光”那種求學精神。

時代不斷前進,生活川流不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的母校已從中師走到本科院校,為彝州、為雲南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教師人才。如今母校已有五年的本科曆史,五年櫛風沐雨,五年春華秋實。師院的成立,翻開了楚雄州師院發展史上新的一頁,母校建院5周年,迎來她5歲的生日,對於一個人來說,隻是一個學齡前兒童,對於一所高校來說,已經是一所桃李芬芳滿天下的高等院校。一頭連著社會,另一頭連著學生,以一個嶄新的風貌滋潤著彝州這片紅土地,成為彝州教育的一顆璀璨明珠。

我愛母校,一花一草一樹一木都覺得十分可親,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每一個角落都有我們的身影,我是一個好學的人,我將永遠做一個學習的主人。

雁塔,心中的太陽 楊永華

作者簡介:

1980年畢業於楚雄師專物理係。現任楚雄師院附中黨總支書記。中學物理高級教師,楚雄州中學物理學會理事長。先後被評為楚雄州“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少兒工作者”、“春蕾計劃愛心使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工會積極分子”、“榮譽工會積極分子”。

二十六年耕耘不輟,二十六載風雨兼程。

二十六年曆史滄桑,二十六載桃李春風。

一個響亮而又充滿魅力的名字,

一麵常新而又凝聚傳統的旗幟。

曾召喚多少誌存高遠的學子,

曾造就多少追求卓越的良才精英。

光陰荏苒,時光如流,

不經意間,走過了二十八年。

掂起那錄取通知書,不禁心存感激:

是您,成就了我今天的成績!

憶往昔歲月崢嶸,

矮平房下有我們忙碌的身影,實驗室裏有我們謹嚴的試驗,

閱覽室內有我們討論的聲音,林蔭道旁有我們的笑語歡聲,

都散發著唯美記憶的餘香。

情誼融融的宿舍,共暢心扉的臥談,

人頭攢動的食堂,共聚餐話南北,

洋溢著激情,呼喚著理想,收獲著成功。

如今

高樓林立,山巔古塔,璀璨奪目;

樹木蔥蘢,櫻花夾道,碧草如茵;

古樸與現代、典雅與文明相交融。

頗具濃烈的時代特色和現代氣息,

深化改革、開拓創新、銳意進取,

嶄新的師範學院正在崛起。

歲月如梭,是誰爬上了我們的額頭,

是時間嗬!它把我們的軀體來雕塑,

是生活啊,它使我們的人生更壯美!

但,就是這樣的人生匯閃成共和國的燦爛彩霞,

就是這樣的軀體托起祖國的未來一輩輩!

二十六年,我們沒有虛度年華,

二十六年,我們把您教給的本事奉獻給了彝州大地!

來吧,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注入學友們的激情,舉起勝利的酒杯,

讓激情撥響我們對母校的感激,

讓香醇去傳送我們事業的華美,

讓歡樂記下我們的相會!

寒雪吐梅映雁塔,春風化雨樹新芽。

行知相伴數十載,笑看滇西菩提花。

我們眷戀的是當年同窗朝夕相處的青春時光,

永誌難忘的是在母校留下的歌聲、笑聲、讀書聲!

此時

能再次感受到您搏動的脈搏,

能再次聆聽到您昂然前進的腳步。

母校,願您永遠年輕!我深深地祝福您!

歲月塵香 陳春燕 楊智

作者簡介:陳春燕、楊智,均於1986年7月畢業於楚雄師專中文係5班。現陳春燕就職於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楊智就職於中央電視台社教中心。

1983年9月,一個平靜的金秋。

我們班,由楚雄師專招收的民族預科班的四十個少數民族學生,懷揣著各自的大學夢,匯聚到雁塔山。從此,一個極其特殊的群落,跌跌撞撞地開始在雁塔下放飛自己五彩斑斕的理想。

那時的雁塔山隻有一幢四層的教學樓,一幢馬蹄形的小平房便成了師專的行政樓,還有幾排破舊的男女生宿舍,荒草叢中的雁塔孤立著,顯得高大,沉靜。而沒有完全走出黑色7月高考的黑色夢魘的我們雖對金秋的驚喜充滿了憧憬,但對於陌生、荒蕪的校園也惶惶不安。

第一任班主任金誠,一個白淨、文雅,甚至有點靦腆的現代漢語老師,成了我們的“家長”。除了教學,每月四十人的飯菜票的分發、助學金的評定和發放,及嚴冬寒衣的分配都排進了他的中心工作。他始終微笑著,以二十多歲男人少有的細心與平和,為我們排憂解難。我們班有十多個少數民族,而各少數民族的口語和方音各不相同,但他從不取笑,也從不輕言放棄,課上課下,一次次對口型,一次次糾發音,似乎從來沒有厭倦過。有時,女同學都急得掉眼淚,拚命跺腳咬自己的舌頭,可他仍然不急不躁,一遍遍示範,一遍遍校正。他鼓勵同學們把普通話學習口語化、生活化,有時,同學的彝腔普通話還會鬧他個大紅臉,他也從不計較。終於,全班四十個同學順利通過省師範生普通話的考評與測試。

接替金誠工作的鄭德開老師,其時剛從雲南大學中文係畢業,這個從永仁大山褶皺深處走來的熱忱的、有著真性情的書生,不僅帶來了雲大清新的學風,還在學生低垂的臉上讀懂了卑微與怯懦。於是,他穿著雪白褲子和跨欄背心的身影,頻繁地穿梭於教室和學生宿舍之間。他酷愛下象棋,抬著飯碗就會和男生殺上幾個回合。有一次,為悔自己的一步臭棋,把剛從食堂打的紅燒肉連碗掀了。他走路帶著旋風,課上課下多用“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尺”、“天生我材必有用”、“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之類的毛氏李氏勵誌詩,鼓舞我們彼時黯然神傷的青春。一時間,我們班豪放派詩人比比皆是,連平時走路看腳尖的顎嘉男生葉榮芳,也會漲紅著臉在班會上操著濃重的雙柏普通話發表競職演說:我,就是雁塔山上的人才!每每班會課,成了我們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同學們或慷慨陳辭或磕磕碰碰地背稿子,雖然夾雜著南腔北調的方音,但那場麵是何等的豪氣雲天。他常常鼓勵同學們不要枯坐教室,多泡圖書館飽讀中外名著,曰:讀一流的東西,有二、三流的收獲,讀末流的東西等於沒有收獲。並以身示範,朗讀自己的作品,以此鼓舞學生進行文學創作的雄心。從此,“雁塔文學社”、“五月詩社”、“馬列主義研究會”等社團,便莽莽撞撞地在我們班誕生了。從此,我們便在雁塔山上意氣風發地種植陽光,孜孜不倦地收獲希望。一篇篇青春洋溢的文字,一首首慷慨激昂的詩歌,開始裝飾著學校破舊蒼涼的牆壁,潤澤著一顆顆向往文學的熱忱的雄心。

隨著現當代文學課的開設,頭戴巴拿馬草帽、身著西裝革履的馬曠源老師意氣風發地走進了我們的課堂。他的講課頗受歡迎,每每座無虛席。他進課堂時,會帶一課本和一筆記本,但他所講授的內容卻幾乎都是課本上沒有的。課堂上,他總是聲音激昂而高亢,充滿了才情和睿智,間或看兩眼筆記本上的條目,才能刹住撒開的思緒。循著他的聲音,我們對“胡風反革命集團”的冤案始末有所廓清,也認識了“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背後,一直默默站立著的衝淡、平和,同樣文學才情過人的周作人;循著他的聲音,我們領略了鬼才徐訏《北極風情畫》和《鬼戀》的至極唯美,和梁實秋彌漫著人間煙火的《雅舍小品》的溫情;循著他的聲音,我們第一次知道:要研究現當代文學,有一本書叫《新當代文學史料》必不可少,因為文學是有尊嚴的,文學充滿了曆史的獨立精神和人性的光輝。馬老師嗜書如命,經常會在課餘淘到一摞摞好書,不僅是打折的價,而且,還有珍本。每每他淘到了寶貝,都會在課堂上和學生們分享。而他所有的藏書,一進家門便被他包上了厚厚的牛皮紙封套,並用馬氏狂草體寫上書名,並在扉頁上注明得書時間、地點,鈐上自己的藏書章,鎖進書屋,輕易不示人。我們班的男生就曾經以是否能進入他的書房打過賭,贏者一份小炒肉,且聽者有份。最終,雖勝者寥寥,但此舉激發起我們競相節衣縮食買書的熱情。麗江來的唐科春,竟然把哥哥從省城送來的當時最時髦的一條牛仔褲,拿去換了一套《魯迅文集》。

《文學概論》多是枯燥的名詞術語,而張漢英老師卻把它詮釋得妙趣橫生,上他的課,成了我們的一次次精神大餐。每周一,同學們就會翻著課程表掐算著他的上課時間,就連以習武為人生第一喜樂的男生楊正貴都會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裏等待他的到來。對京劇研究頗有造詣的張老師,不僅對《文學概論》有著精深獨到的見解,而且,他把京劇表演藝術所特有的唱、作、念、打都巧妙地應用在教學中。從他一踱進教室裏,同學們就精神抖擻地聆聽,無論是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還是曹雪芹的《紅樓夢》;無論是“枯藤老樹昏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還是尼采的“上帝死了,我就是上帝”。一經他的口,全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和藝術魅力。在他一字一頓的道白間,抑揚頓挫的語調裏,一切都變得如此親近,仿佛就是時光倒流的藝術情景再現。而我們最為期待的就是他講得陶醉不堪時那出神入化的京劇人物出場的亮相招式,和兩三句音質沙啞的京劇清唱,那是課堂的最高潮部分,常常贏來同學們情不自禁的熱烈掌聲。而那時,張老師就會不動聲色地穿插進課文內容的小結,而意猶未盡的我們自然就乖乖地記住了要點,並銘刻在心裏。

最令人難忘的是上我們課時間最短的夏揚老師。據說,當初就是在他的據理力爭之下才有我們班的存在。夏揚老師是一代愛國的、優秀知識分子的代表,他早年即從南洋的富貴之家投身到祖國的革命鬥爭洪流中,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和祖國建設。雖“文化大革命”慘遭迫害,身陷囹圄,直至遲到的平反通知抵達時,他還在呂河煤礦一絲不苟地挖煤。二十多年的非人生活,將昔日的歸國才俊,折磨成一身病傷、兩鬢斑白的老人。而他卻沒有任何的抱怨,執著地留在他摯愛的彝州,並積極投入到當時百廢待舉的彝州教育事業,重新開始對民族文化的研究。時任中文係主任的夏揚老師,執教之餘,常常深入民族地區作民族文化的田野調查,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和集成工作。或許正是他多次深入山區邊寨采風,目睹了山民們那常人不可想象的貧困生活,所以,他才會多次力排眾議,把我們這批大山深處的孩子以一種特殊的、寬容的方式召集到雁塔山。

夏老師是那種把愛埋得很深的人。他上我們的寫作課,從沒有對我們提過“必須”“應該”之類的要求,但他第一節課在黑板上寫下的“訥於言,而敏於行”卻銘刻在我們的心裏。他幾乎每課必留作業,下次上課時就會把批閱好的作業發下來。他的作業題目很活泛,是人人都能有話要說的那種。而他留在每份作業上的紅筆朱批都可以看出他批閱時的良苦用心,批語有時是針對學術觀點而言,有時是學術方法的探討,有時是引領一種人生的意義或一種生活的態度;有時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師長,有時是一位娓娓談心的朋友,有時更是一位苦口婆心的“家長”。他的朱批時而惜字如金時而竟比學生答的作業還長。無論是教書育人,或是教學科研,可以說,中國知識分子所推崇的道德、功底、學問、文章之風範,在他身上得到了最為完美的體現。二十餘載,風霜雨雪,花開花落,墳草青黃。生前孑然一身的夏揚老師至今仍然孤獨地堅守在雁塔山,享受著雁塔山的清風明月和莘莘學子無限敬仰的瓣瓣心香。

……

著名的教育家傅斯年先生在《貢獻大學於宇宙的精神》中說大學的目的就是追求真理,立信是做人、做學問等一切的根本。而我們有幸於自己的大學時代遇見了對自己人生起著重要訂正意義的幾位好老師,是他們使我們的大學生活豐富多彩,是他們的言傳身教成就了我們今日無怨無悔的人生。

光陰荏苒,滄海桑田。

昔日青春的我們而今臉上已寫滿了歲月濃重的酸甜苦辣和悲歡離合。遠走高飛的青春,帶走了我們青春歲月的多愁善感和不知天高地厚的張揚。

雖然,畢業時四十雙手緊握四十個聲音,一同許下“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的願望還沒實現;雖然,我們依舊平凡如雁塔山上的小草;或許,我們生活得依然很卑微,有時甚至也為五鬥米折腰,但畢業時許下的“苟富貴,莫相忘”的笑言依然埋藏在心間。一如我們大二時,為參加全校歌詠比賽排演的那首《酒幹倘賣無》唱的那樣:從來都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雖然,時光不再。可當我們翻開壓在箱底的《雁塔文集·開拓者》(創刊號),靜靜撫摸著字裏行間流逝的光陰,透過陣陣塵香,依然能回望到昔日的武建昌、楊誌偉、張家興深夜秉燭刻蠟版時奮筆疾書的身影。書架上厚厚的《雲南民歌集成》不僅見證了我們民間采風的成績,也見證著我們當年為采風而曆盡的艱辛:貧瘠的山區沒有蔬菜,最奢侈的維生素來自於山民不舍得打尖的蠶豆葉,長時間的維生素缺乏,使得我們采風小組的核心人物張家興的雙眼在一個采風最有收獲的夜晚突然失明,幾雙從不曾碰過的男女生的手緊緊相握,熬過了漫漫長夜。

雖然,時光不再。我們曾經的“五葉詩社”、“馬列主義研究會”都隨一紙畢業證書而星移風散了,詩人的浪漫和哲人的深邃似乎已無跡可尋。但其時,這些社團活動在我們心裏播種下的詩歌的獨立精神和哲人勇於探索的種子,已在我們以後的生活中根深葉茂、繁花似錦。

……

二十年人生風雨寫春秋。

一切的往昔追憶,依然如此親切。

而今,人到中年,我們不必刻意為誰敲響新年祝福的鍾聲,不必執著地在平安夜為誰祈禱,隻需在不經意間想起彼此,我們就心滿意足。靜默也是一種關切:

歲月塵香。

歲月靜好!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