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雁山秋韻

  (一)

秋天,

露染楓紅增異彩,

花果滿枝更流金。

秋天,

南疆山水含蒼翠,

碩果豐登湧風瀾。

雁嶺的秋天是靈動的,

她生機舞彩霞,

繁花簇陣雁。

雁嶺的秋天是壯美的,

她學海凝大智,

群英動芬芳。

播撒滿腔真情,

迎來百花爭豔;

收獲無數希望,

陶醉成功甘甜。

這就是秋的華美,

這就是秋的神韻!

(二)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景不同。

光陰似箭,

歲月在不經意間流淌而過;

星移鬥轉,

曆史又掀開了新的篇章。

二〇〇六,

這是一個普通的年份,

然而它又是那樣的不平凡:

這一年,

是“十一、五”宏偉目標的開局之年,

中國大地再次湧起改革發展的大潮,

去創造一個個強國富民的時代奇跡,

去實現幾千年民族複興的輝煌夢想。

這一年,

是楚雄師範學院這所年輕大學的五歲華誕。

回眸五年,

我們迎著二十一世紀的曙光,

風雨兼程闖新路,

披荊斬棘破難關;

回眸五年,

我們朝著新的目標,

力排萬難不轉向,

眾誌成城舒彩卷。

五年艱辛探索,

五年奮勇攀登,

在克服困難中前進,

在深化改革中發展,

在開拓創新中提升,

奏響了一曲曲雄渾有力的創業交響曲,

在千裏彝山映照出一片高等教育的豔陽天!

(三)

五度春秋櫛風沐雨,

五年耕耘春華秋實,

第一代師院人勵精圖治,

用智慧和汗水治校興學,

以自信和勇氣破舊立新。

創業曆五載,

滄海變桑田。

今日的楚雄師院,

舊貌已換新顏。

這裏,

到處湧動著改革開放的春潮;

這裏,

到處呈現出青春飛揚的景象。

放眼望,

昔日的坡地荒丘,

早已是排排高樓拔地起,

千叢萬樹競蔥蘢。

側耳聽,

過去的沉寂山凹,

早已是歌飛舞動展芳華,

東風不絕讀書聲。

(四)

五年創業,

五年創造,

五年創新。

在雁塔山上,

在這塊燃燒著激情的土地上,

師生同心,

架起了一道道跨越難關的彩虹;

天地協力,

孕育著一個個擎天崛起的夢想。

一分辛苦,

一分甘甜;

一分耕耘,

一分收獲。

克難奮進,

打拚出一片廣闊的藍天;

不懈追求,

鑄就了一串流金的輝煌。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的殊榮,

豎起了辦學史上新的豐碑;

“雲南省文明單位”、“雲南省文明學校”……

一塊塊閃光的獎牌,

築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一個個珍貴的榮譽,

飽含著一腔腔激蕩的熱血。

辦好優質教育,

這是時代的呼喚;

造福子孫後代,

這是人民的心聲。

我輩應奮起,

大學當振興!

(五)

悠悠歲月隨波去,

萬千帆影破浪來。

驚回首,

五年艱辛灑豪情,

熱汗成河映春暉。

萬裏長征,

靠著驚天的毅力,

一步步丈量出曠世亙古的奇跡;

百事待舉,

憑移山的信念,

一絲絲澆鑄成英賢輩出的神韻。

忘卻白手起家創新業的艱辛,

眾誌凝成愚公力;

揮灑從零開始築根基的豪邁,

同心同德啟鴻篇。

(六)

我們不會忘記,

二〇〇一年十月三十日,

這個普通而特殊的日子,

在禮炮和歡呼聲中,

一所新型本科大學應運而生。

從此,

楚雄師院昂首闊步,

開始了二次創業的新長征。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一路艱辛一路歌,

敢叫藍圖變新業。

我們怎能忘記,

本科專業從零到二十五個,

這是突破;

校園占地增加三百五十七畝,

校舍新增十萬平方米,

這是創舉;

在校生從二千七百人增至七千人,

這是飛躍;

招生範圍從雲南擴大到十七個省區,

這是開拓;

教職工增加一百七十人,

副高職以上專業技術人員增加近一百人,

這是興旺!

這一串串枯燥而又沉甸甸的數字,

既令人萬千感慨,

又使人難以置信;

這一程程艱苦而又充實的征程,

總讓人倍感振奮,

又令人深思回味。

是啊,

一個弱小生命的成長健壯,

磨難和挫折是它最好的啟蒙老師;

一隻雄鷹要展翅飛翔,

狂風暴雨是它搏擊長空的洗禮。

回首五年經寒暑,

似真似幻洗塵埃。

化故從新揮手起,

弦歌跌宕振南天。

(七)

五年是短暫的,

它像流霞的絢爛;

五年是漫長的,

它似日月的光輝;

五年是永恒的,

它將一千八百二十五個日日夜夜,

深深印在人們的心底,

牢牢鐫入時代的史冊。

看,

今日的楚雄師院,

雛鷹振翅起,

名播七彩雲。

桃李競芬芳,

天道正酬勤。

雁塔悠揚的鈴聲,

預示著一所現代大學,

正迎著曙光悄然崛起!

和著時代的步伐,

我們仿佛又聽到,

萬家壩銅鼓的擂鳴,

催人奮進,

激蕩人心!

(八)

花開花落,

春去秋來,

萬千學子在這裏放飛理想,

眾多人才在這裏成就未來。

每一個金秋來臨,

這裏都會展現出新的畫卷,

因為我們正用心血書寫著一個新的名字:

楚雄師範學院!

因為我們正用執著培育著一所新的大學:

楚雄師範學院!

無邊秋色來天地,

興學育人獻丹心,

熱血澆壯棟梁才,

雁嶺輝煌顯神韻。

因為雁山學府的崛起,

讓雁嶺的每一個秋天,

更加賞心悅目;

因為教師搖籃的興盛,

讓雁嶺的每一個秋天,

更加令人神往。

因為年輕,

我們神采飛揚;

因為年輕,

我們充滿希望;

因為年輕,

我們敢上九天攬月,

敢向浪尖弄潮!

當一個新的秋天來臨,

我們又將站在新的起點上,

朝著新的目標豪邁地揚帆起航!

(九)

時光在流淌,

激情在燃燒!

人類文明的薪火,

生生不息;

興學育人的腳步,

永不消停。

大風起處新潮湧,

正是揚帆破浪時。

審視現實,

楚雄師院的振興任重道遠;

展望未來,

楚雄師院的前景光輝燦爛。

好風憑借力,

送我上青雲。

靠智慧、愛心和不屈不撓的拚搏奮鬥,

我們積極穩健走過了五年創業曆程,

繪製了流光溢彩的曆史畫卷;

靠智慧、愛心和不屈不撓的拚搏奮鬥,

我們還將堅定快速走過更加輝煌的五年、十年、五十年……

去譜寫更加壯美華麗的時代篇章!

校史簡影 曾德昌

作者簡介:曾德昌,男,1940年2月出生,1964年7月畢業於雲南大學數學係。1964年9月至1984年4月在廣州軍區炮兵部隊服役。1984年4月至2001年12月在楚雄師專工作,曆任學校政治處主任、校黨委副書記、校長等職。於2002年1月退休。

1983年10月,省政府發文正式批準建立楚雄師範專科學校,屬省地共管以地為主的高等學校。同時,楚雄州委、州政府任命了學校的黨政領導班子,並確定學校選址於雁塔山麓。

雁塔山腰橫跨著一條水渠。以渠為界,渠下為孕育出“楚雄師專班”的楚雄民族師範學校。渠上為房無一間、雜草滿山、荊棘叢生、雁塔孤零、舊殘城牆環抱、等待開發的楚雄師專校址。1984年12月,學校終於迎來了校園一期建設工程:教學大樓、學生宿舍、教工宿舍的破土動工。此時的楚雄師專隻有在校生300餘人,教職工70餘人。設有中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等五個專業,擠在楚雄民族師範學校的校園中上課。到1986年3月,一期工程竣工交付使用,楚雄師專這才開始有了校舍,在自己的校園中辦學。

在校黨委和行政部門的領導下,辦學逐漸有了一定的發展。招生人數逐年有所增加,各個專業由科的建製改為係的建製,黨支部也建到了係上,中學教師培訓和電視師專的開班,使辦學規模有了擴大。師生們勤耕苦學,畢業生供不應求。但是由於學校的教學設備、實驗室建設、圖書資料、體育設施等無法跟進,學校仍然在艱苦困難的環境中掙紮。在1988年全省師專辦學條件評估檢查中,楚雄師專被列為必須充實、整頓的對象。此事引起了主管部門的重視,開始充實健全學校的領導班子,把學校的建設納入州的重點建設項目,增加投入,大力改善辦學條件。這樣,學校的二期建設工程:實驗大樓、圖書館,食堂兼禮堂、足球場、籃球場、校園道路等才得以較快建設並投入使用。與此同時,校領導班子提出了“堅定方向、深化改革、打基礎、要質量、上水平”的辦學指導思想,動員全校師生奮發努力,積極進取。經過幾年奮戰,學校麵貌得以改變,教風、學風和黨、政、工、團的建設得到全麵加強,學校出現了生機,辦學條件明顯改善。1991和1992年連續兩年獲得全省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估一等獎。1989年楚雄電大分校納入了楚雄師專建製,1992年開辦了計算機科學與應用專業,1994年成立了計算機科學係,1997年建立了經濟管理係,1998年建立了初等教育係。至此,學校已有中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地理、計算機科學、經濟信息管理、初等教育等9個係、10餘個專業。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科研氛圍日益濃厚。學校占地麵積達到162畝,校園建築麵積達到51300平方米,各專業的實驗設備齊全,圖書館藏書達到23萬餘冊。到1998年秋學校總共培養了師專畢業生3946名,電視師專畢業生795名,電大畢業生1569名,教師隊伍的學曆結構和職稱結構向高端發展,日趨增強,學校進入穩定發展的時期。

1999年,學校領導班子開始籌劃申辦楚雄師範學院的工作。在製定申報方案的同時,著力采取措施提高辦學水平和學校的知名度,創造由專科辦學轉向本科辦學的條件。進一步強化高學曆、高職稱的教師隊伍,廣泛聘請省內外著名專家來校講學或作兼職教授,大量派出各係教師到全國重點大學進修、訪學,提升專業水平,學習本科教學經驗。同時,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嚴格貫徹《楚雄師專教學質量管理規程》,規範教學的各個環節,推進課程建設,試行學年製與學分製相結合的教學管理製度等。加強科研工作,連續出版《楚雄師專學術叢書》,實現了《楚雄師專學報》在全國的公開發行,成立了楚雄師專民族文化研究所,參與了雲南大學舉辦的第二屆中日民族文化研討會。為了擴充學校的辦學資源和實力,經請示州委政府批準,將楚雄民族師範學校並入師專,並積極做好合並後的一係列工作。進一步充實和調整了教學實驗設備和場館以適應本科教學的需要。同時,學校還專門召開了一次有省內外著名專家參加的民族地區開辦本科教育研討會以廣泛聽取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統一各方麵的思想認識。校領導積極向州委、州政府、省教育廳、省政府、省委逐級地作了申辦楚雄師院的匯報,盡力爭取支持。通過這一係列的努力來創造適宜學校升格的內部和外部環境。

2000年學校正式向省政府提交了申辦楚雄師範學院的報告,2001年5月終於獲得教育部的批準,並於9月正式招收了第一屆本科生。10月30日,學院正式掛牌成立,省委、省政府派員宣布了黨政領導班子成員的任命。

現在,學院建立五年了,在院黨政領導班子強有力的帶領下,學院走進了跨越式發展的時期,正按照教育部頒行的本科高校的建設標準和學院製定的發展規劃,展開紮紮實實的各項建設工作。短短五年間,學院辦學成績斐然,新校區雄盤壯立,老校區秀美幽芳,辦學規模迅速擴大,教學、科研喜訊頻傳。一座管理有序、教育有方、秩序井然、蒸蒸日上的年輕本科大學,正在譜寫欣欣向榮的篇章。

這大概就是我心中的校史剪影吧!

雁塔山的燈火 芮增瑞

作者簡介:芮增瑞,男,1928年10月生,雲南巍山縣人。早年在鎮南中學師範部擔任語文教員,兼任中師二班班主任,是1953年鎮南中學師範部與武定中學師範部合並為楚雄師範學校後的第一批教員。1980年調任楚雄州文聯主席兼《金沙江文藝》主編,先後被評為雲南省先進工作者、省州民族團結先進集體代表、楚雄州勞動模範。1991年受聘為楚雄師專兼職客座副教授,在師專從事文學教學一年。現為雲南作家協會會員。

楚雄鹿城雁塔山是楚雄地區中小學教師的搖籃。我在楚雄州工作的五十多年裏,有不少時間在這裏度過,與雁塔山結下了不解之緣。如今,已居耄耋之年,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遙望雁塔山的燈火,多少往事湧上心頭,無比激動,無比依戀……

我是楚雄師範學校建校之初就在雁塔山工作的一名語文教師,親身經曆過建校時的許多難忘的活動。雁塔山的發展就是楚雄州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記得新中國建立之初,楚雄鹿城經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後,已是一片瘡痍,百廢待舉,教師十分缺乏,與國家經濟、文化恢複和發展的要求嚴重不適應。楚雄地方黨委和政府考慮到國家建設,教育為首,而教育的發展,關鍵在教師。黨政領導同誌高瞻遠矚,決定在州府所在地建立一座新型的師範學校,校址就選定在鹿城南麵的雁塔山。從此,雁塔山的命運改變了,雁塔山迎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新中國成立前,現今楚雄州境內,有過兩所省立師範學校,它們是雲南省立鎮南師範學校和雲南省立武定師範學校。國民黨政府垮台在即,自身難保,沒有能力顧及學校教育,在1948—1949年期間,這兩所省立師範學校由於經費無著,先後停辦。新中國建立初期,陸續在楚雄地區和武定地區恢複了師範教育,在鎮南中學和武定中學之內附設師範部。其後楚雄專區和武定專區合並,成為新的楚雄專區。楚雄師範學校成立後,兩所中學的師範部也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並入楚雄師範學校,成為這所新型學校最初的幾個班級。其中,鎮南師範學校建校的時間較早,因此,楚雄師範的校史從原鎮南師範成立的時間開始計算。我原在鎮南中學師範部擔任語文教員,兼任中師二班班主任,合並後成為這所新學校的第一批教員。

楚雄師範學校的校址在楚雄城南的雁塔山,這是鹿城的一方風水寶地,地方誌上記載,“南山雁塔”是楚雄八景之一,享譽遠近。曆史上曾有過兩個關於鹿城的傳說,都與雁塔山有關。傳說之一這樣講:楚雄古名威楚,建城之初,正在踏勘城址,忽然一隻被獵人射傷的梅花金鹿從峨碌山上飛跑下來,在山下跑了一大圈後忽地不見了蹤跡,金鹿經過的地方,留下了它的一圈血跡。土著居民就沿著血跡,建起了一座土城,這也就是楚雄縣治所在地命名為鹿城的由來。傳說建城以後,楚雄發生過一次瘟疫,居民大多病倒了。又是一隻金鹿銜著仙草從山上下來,在大街小巷跑了一周,留下了仙草,居民用仙草泡水喝下,瘟疫就被治好。仙鹿銜草的傳說,更增加了這座古老城市的神秘氣氛。楚雄地方誌記載,鹿城建城的時間是晉鹹康八年(公元342年),也就是說鹿城的曆史已有一千六百多年,那時雁塔山尚未劃入城內。

鹿城第二次建城是一座磚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藍玉、沐英三員大將發兵三十萬進攻雲南取得勝利,從此雲南劃入大明王朝版圖。楚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平定以後,朝廷派袁義指揮建城,袁義派人按舊城址作了測量,製成圖紙上報朝廷,朱元璋審核了圖紙,認為新城城牆建在雁塔山山麓,不利於防守,一旦地方有事,敵人很容易進攻縣城。於是他提起禦筆一揮,將雁塔山、貓貓山(俗稱老虎為貓貓)劃入新城之內。再後,因為雁塔山形勢險要,站立山頂,全城盡收眼底,至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又在雁塔山頂建起了一座古方形密簷式七級實心磚塔,成為鹿城的又一景觀。這便是民間廣泛流傳的“禦筆勾”的古老傳說。

“南山雁塔”雖是楚雄城重要景點,但曆經地震兵燹,年久失修,至新中國成立之前,已呈現一派衰敗景象。筆者50年代初到楚雄時,登上雁塔山,隻殘留了一些棗樹和灌木叢。人民政府在經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撥出專款,在荒僻的山坡上建一所新學校,這是何等壯舉啊!當時,學校已經開辦,校舍卻剛開始建設,學校師生就集中在離城約五公裏的新營盤舊軍營上課,條件是多麽艱苦,但師生員工毫無怨言。大家滿懷對新學校的憧憬,除了完成教學任務之外,休息時還趕到雁塔山修路、植樹,從事各種義務勞動。在大家的努力下,大約半年多時間,一所嶄新的學校拔地而起,屹立在雁塔山之上,為楚雄州各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建起了一處培養人才的基地。楚雄師範學校踐行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方針,教師教學認真負責,學生學習努力,創立了很好的校風,1958年被評為“全國紅旗單位”。數十年來,楚雄師範學校為州內外輸送了數以萬計的中小學教師,他們大多數成為教學骨幹,有的由於工作需要調入其他戰線,有的成為各級領導幹部。我自己也在那時被評為“雲南省先進工作者。”

我是在1957年一次不幸的政治運動之後離開楚雄師範的。在校執教期間,經過黨的教育培養和個人的努力學習,政治水平和業務水平都有所提高,對師範教育的重要性加深了認識。記得教育家成仿吾先生曾經說過:“師範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係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隻有辦好師範教育,才能更好地促進中小學乃至大學教育質量的提高。在這個意義上講,師範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的基礎,辦好各級師範教育是關鍵。”回想當年在雁塔山我們所從事的工作,聯係成先生這番話,我深感作為一名師範學校教師的自豪!當然,那段時間的工作也非盡善盡美,當時強調一邊倒地學習蘇聯,生搬硬套蘇聯的教育理論、教學模式,蘇聯老大哥的東西都是最好的,資產階級的東西都是不好的,導致老師學生局限了自己的目光,不去接觸發達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成就,對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也采取某些不正確的虛無主義態度。這是我在若幹年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才逐漸明白過來的。

1958年以後,楚雄師範學校有了很大的發展。楚雄州教育事業由於發展的需要,呼喚高一級師範院校的誕生。經省教育廳批準開辦楚雄師範專科學校,1978年開始招生,師專班仍設在楚雄師範內,1982年師專與師範學校分設,兩年後麵向全省招生,楚雄州誕生了一所自己的高級師範專科學校。1991年我從文學編輯的崗位上退休以後,承楚雄師專的厚愛,聘請我為兼職客座副教授,在師專從事文學教學一年,有機會更廣泛地認識這所專科學校各方麵取得的巨大成就。其後又應聘擔任師專民族文化研究所顧問。此時,雁塔山麵貌已有了很大改變,當年建校時因陋就簡修建起來的校舍,已逐漸被現代化的教學樓、科技樓、圖書館、研究所……所取代,師專有了自己寬敞的遊泳池,南山雁塔也修繕一新,處處綠蔭匝地,四季鮮花盛開。

新世紀的2001年,教育部批準建立楚雄師範學院,楚雄民族師範學校並入新的師範學院,雁塔山成為州內第一所本科完全大學的校園,楚雄州教育事業呈現更加輝煌的前景。我又一次登上雁塔山,站在陶行知雕像之前,心潮起伏,思緒萬千。我多麽羨慕這一代莘莘學子啊!如果時間能倒流,青春常在,我多希望和他們一樣在這優美的校園裏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涯。我的一首詩就是這樣開頭的:

登上雁塔山頂,

眺望那晴天遠樹,

一條河流從遠方奔來,

向著萬山叢中蜿蜒而去,

龍川江啊,我的親人!

多少年了,

你總是這樣勤勞地奔走,

一往無前,永不回頭,

像祖國母親身上的一條血脈,

哺育肥美的土地,

一眼望不到邊的莊稼點頭歡笑,

河兩岸一片金黃。……

我在雁塔山上五十年的任教生涯 陶冶

作者簡介:陶治,男,現年80歲,楚雄師院退休教師,中共黨員。1953年至1983年,在楚雄民族師範學校任語文教師、班主任。1983年至1987年,曆任楚雄師專副教務長、地理係主任、中文係主任,兼任寫作、漢語課教師,從事師範教育45年,學識功底和師德風範深受師生敬重,是楚雄州師範教育由中師到師範專科再到本科師範學院曆史發展的見證人之一。退休後,於2003年至今,受聘為楚雄師院教學督導員,繼續為彝州高等教育發展貢獻力量。

在我八十華誕之際,迎來楚雄師院建校五周年。時光易逝,往事悠悠,可堪回首話當年。

1953年3月,我由南華一中調來楚雄民族師範學校。當年,雁塔孑立,山下荒煙蔓草,瓦礫遍地,除了有一條小桉樹夾道的路外,幾乎沒有房舍。在楚雄民族師範學校建校初期,我們師生住在離城約三裏地的新營盤。當時有從南華過來的二、三、四班學生,每天到雁塔山為桉樹澆水。1954年,學校有了新校舍,教室宿舍清一色的白色平房,整齊壯觀。這就是最早的楚雄師範學校。

在那個年代,教師學生都不多,教師安心教書,學生靜心讀書,沒有幹擾。校長龍吟,帶領師生建校,同心協力,辛勤耕耘。

1983年師範與師專分校,我在師範已三十年。三十年過去,往事如煙,可是,有幾位師友,我一直懷念,他們為師範教育事業的發展奮鬥了一生:雲章老師,學識功底深厚,博識強記,曾教教育心理學,他教學講究語言邏輯,是教育的行家,教學深受學生歡迎。夏揚老師,教文學,他酷愛民族民間文學,曾出版著作《苗族古歌》,他是華僑,直到死也沒有結婚,把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多才多藝、教語文的蕭曉老師,他教書的特點是每講一課書,都要在挖掘課文主題方麵達到一定的深度,現在看來,這是一般教師難以達到的境界啊!教書容易育人難,隻有到了這個程度,才算“育人”。

民族師範學校建設了18年,在1978年設立師專班時就已經醞釀建立師專了。師專班最早的有語文班,教師隻有5人,設語文教研組,組長劉文彬。1984年有教師11人,設語文科,科主任夏揚。到1985年,有教師24人,才設中文係,第一任係主任郭增。這是師範向師專過渡的過程,中文係,隻是一個縮影。

朋友,你可曾知道辦師專又是何等的艱難。師專建設了十八年,才粗具規模。這期間,令人難忘的是張毓吉校長,他倜儻豪放,能酒能詩,他以詩酒結交了天下多少豪傑。他不擅長英語,學生見他,喊一聲,張校長How do you do,他就對我說:老陶啊,學生說我好大的油肚。我說不是,是學生問您好呢。他談笑風生,樂觀豁達,辦學也是井然有序,有聲有色,他半生為教育,已彪炳史冊。可惜的是在他逝世後幾天楚雄師院誕生了,沒能看到一所真正大學的誕生。

2001年,楚雄師院建立,學校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輝煌時期。建校五年來,她以神奇的力量,在東區新樓拔地而起,校園占地635畝,整個學校像個大花園。現已建成擁有25個本科專業,17個專科專業,教職工630人,學生上萬名的學院。

我在師院沒有作過什麽貢獻,被李明院長聘為教學督導員,我盡心盡力。江山輩有才人出!現在,為學院繼續出力的還有我正當壯年的師友陳蘭香、曹曉宏、馬如彪等,他們勤奮工作、敬業奉獻的精神令我欽慕。

我是楚雄州師範教育的一名老兵,在楚雄師院建立五周年之際,我衷心祝願楚雄師院建設發展蒸蒸日上,明天更加輝煌!

函大學習生活回憶 周崇文

作者簡介:周崇文,1984年畢業於由楚雄師專承辦的雲南師大函授本科班中文專業。步入社會後相繼當過知青、工人、中學教師。1982年後從事保險工作,曆任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楚雄州中心支公司副經理、中國人壽保險公司楚雄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高級經濟師等職。現供職於中國人壽保險公司雲南省分公司。

整理舊籍,偶然翻開一本塵封的筆記,扉頁上幾行以圓珠筆書寫的詩句躍入眼簾:“故園字多情,慷慨贈我雁塔春,古塔不知幾度秋,但見群雁奮精神,萬裏展鵬程……”字跡潦草且已有些模糊,然而卻又是那樣的令人感到親切。這是一本函大課堂筆記及讀書隨感,記錄著當年在雁塔山麓函大的學習片斷,睹之如見故人。那是一段畢生難忘的日子,雖僅短短4個月,今天回憶起來,已是那麽遙遠,卻又是這樣親近。

1978年末,中國大地剛從十年浩劫的噩夢中醒來,知識文化開始得到重視。為強化教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雲南師範大學開始在全省招收函大本科學生,招考對象為中學教師中無大學文憑者(這在當時比比皆是)。這是“文化大革命”後全省首次函大招生,報名考試者十分踴躍,僅楚雄縣(當時尚未設市)考生即滿滿幾個教室,經按高考程序進行嚴格考試後,根據成績錄取了50餘人,於1979年初入學,開始了長達五年多的函大自學生涯。這是一批特殊的學生,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不為“讀書無用論”等逆流所動的自強不息者,多已人到中年,且都在學校中擔任著繁重的工作,一些人由於家在農村,工作、學習、家務一肩挑起,其重負可想而知。而由於教務繁重,學習緊張,考試嚴格,被淘汰者日眾,以致臨近畢業時,楚雄縣(市)入學時半百之眾的函大學友已僅餘20人左右,全州亦不滿百人。為保證這批碩果僅存者夯實基礎,順利通過畢業考試,雲南師範大學特與楚雄師專聯係,使之分兩批到師專進行脫產函授學習,與來自全州各縣(市)的約40名同學在雁塔山麓的楚雄師專度過了4個月的讀書生活。

20世紀80年代初的楚雄師專還屬初創時期,為使這批函大學生圓滿完成本科學業,學校準備了強大的教師陣容,以陶冶老師為班主任並講授寫作課,夏揚老師講授外國文學,韋紹翔老師講授古代漢語,蕭曉老師講授古典文學等。雲師大彭發興教授等亦時來視察、授課。學校的圖書館則對函大生全麵開放,並特殊規定可享受教師待遇,一次借閱書籍五本。“東隅已逝,桑榆非晚”,這是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本人得以作為學生首次重新坐在教室裏聆聽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學友們亦多感難得有此脫產學習良機,均非常珍惜。大家上課專心聽講,課外潛心研讀或自覺相互交流,也常主動到老師家登門求教,以努力補齊係統課程中的“短板”。我們幾個要好的同學則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作品激起了濃厚興趣,常聚在一起討論巴爾紮克、托爾斯泰、雨果、司湯達等及其“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自己也在那段時間裏認真閱讀和重溫了《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複活》、《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紅與黑》、《雙城記》等世界文學名著,有時讀得幾至廢寢忘食,並在識文字、明訓詁、通語法、曉音律上對古代漢語進行了認真複習。在各種文體的寫作上,亦得到了老師的諸多指點。我的抒情散文“出峽”、論說文“為文與做人”等習作,陶冶老師都細加批閱,並在評語中多加勉勵。在紀念“五四”班刊上,我刊發了一首題為“讀毛澤東同誌《明恥篇》題詞有感”的古體詩:“發憤在少年,匡時有學子。立誌補金甌,宏願除時弊。斯民正憔悴,滿目盡瘡痍。要挽天河水,洗盡民族恥。”陶老師看後,對詩中所表現的“五·四”青年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大抱負和高尚情操作了充分肯定,並對個別字眼親為訂正。其情其景,至今猶曆曆在目。常得良師指點,使人如沐春風,他們學高身正,誨人不倦,堪稱典範,其言傳身教,至今使人受用無窮。

函大同學當時多近不惑之年,最長者已53歲,最小的也年近三十,均有較多的人生閱曆,經曆過“文革大革命”的蹉跎歲月,有著對知識的強烈渴求,對社會、對人生的獨立見解和不懈追求,多感一見如故。而當時的中國,已經徹底打破了十年文革大革命的禁錮,大地解凍,萬物複蘇,改革新風拂麵,國家欣欣向榮。加之五載苦讀,畢業在即,大家都很興奮,同時也深感時光緊迫,學業繁重,便集思廣益,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如在班主任陶冶老師的支持下,同學間博采眾長,全體動員,任務到人,分頭翻閱相關書籍,編寫資料,刻印蠟版,很快即眾手成書,編印出了一本較係統、實用而又針對性強的複習資料,反映出了一種較強的組織協作能力。同時,為教學相長,加強相互借鑒,同學間還輪流安排進行“高中教材分析”講授。授課原則鼓勵探索創新,重在能自圓其說,不拘泥於參考書籍。記得陳洪勤同學做的是“鴻門宴”課文分析;夏天荷同學做的是“病梅館記”寫作特色分析;我被安排講述的是“鄒忌諷齊王納諫”。我從全文結構入手,通過“三問”、“三答”、“三比”、“三賞”、“三變”的文章脈絡,突出了其“諷”的寫作特點和納諫除弊、修明政治的主題,對其設喻說理的個性化語言和用墨如潑而又惜墨如金、詳略各異的寫作手法也作了具體分析,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首肯,同時,也對本人授課中普通話的欠缺指出了不足。

由於本班學生都具有中學教學經驗,為展其所長,促進相互提高,學校還專門讓函大生對師專應屆畢業生作一幫一的教案輔導。我輔導的是一位來自山區的學生,他淳樸刻苦、勤學好問,我也盡心輔導,結果成績良好。畢業時他還專門送我一本精裝筆記本以做紀念。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能者為師,彼此交流,良師益友,坦誠相見,心得共享,相互切磋,至今回想,仍令人追憶不盡。

除用心攻讀外,本班課餘活動亦開展得有聲有色。我當時剛三十出頭,在同學中仍為年紀相對較輕且較活躍者,熱心參加各項活動,一些情景至今記憶猶新。

記得為紀念“五四”,函大班特出專刊一期,幾大塊版麵十分醒目,刊頭以濃墨重彩大筆揮灑出一大花籃,籃內眾芳吐豔,配以題款,畫上印章,雖僅為刊頭,更是一幅氣韻生動之國畫精品。整個專欄版麵布局大氣,內容豐富,記得有陳洪勤同學的散文“心中的湖”;徐世德同學的雜文“雁塔山的桉樹”;郭孔富、楊紹先、史聰、段德新、申之洞、龍建新、張從文、劉文興、周萬保等同學均刊出所作,簡直成了一次學友才華大檢閱。周興華同學的詩歌:“函大攻讀正五年,千八百夜那敢閑,孤燈長夜驅寒暑,上床猶思不得眠,白日授業講台前,傍晚還得澆菜園,又做父來又做母,不覺兩鬢已先斑。”則道出了函大自學曆程之艱辛……幾個精於書畫的同學各展所長,行、楷、隸、篆精心撰寫,空白處配以國畫插圖,圖文並茂,相得益彰。詩文薈萃,文筆優美,書法上乘,使整個專刊成了“精品工程”,展示了“整體實力”,路人無不駐足圍觀,交口稱譽。

不少同學雖曆經磨礪而風華不減,多才多藝者大有人在。在一次與師專學生的聯歡會上,納宗會引吭高歌,一曲“桃花盛開的地方”獲得滿堂喝彩;馬春富等人的二胡伴奏之花燈演唱、張榮祥的魔術表演等均各具特色;尤其楊德生表情朗讀“可愛的中國”,聲情並茂,感人至深,聞者無不動容。

利用周末,同學們還常自發組織郊遊。最憶暮春之初,部分同學曾相邀於龍江公園蕩舟,蕩漾碧波映襯著天光雲影和滿湖新綠。車達同學挺立船頭拉動手風琴,一串串動聽的音符從手指間流出,一曲曲優美的樂曲在明媚的麗日春光中回蕩,引得遊人注目,遊船跟進。車達亦激情難抑,一曲曲不停演奏,直至遊船繞湖一周靠岸後方止。伴著滿園春色、美妙樂曲、同學知己、遊目騁懷、賞心樂事,生活展現得是那樣的美好。而雁塔周圍的師專校園更留下過多少親切的回憶。

其時的楚雄師專,僅有山麓上的幾幢教室,教室後麵是一些桉樹及大片草叢,再後麵就是古城牆磚塊剝盡後剩下的土埂牆體,一條能通汽車的土路繞城牆而過,路外即無盡的田疇、煙村、遠山。雁塔一帶都還較荒涼,但在我輩卻是樂土。尤其課餘或自修時間,找一清靜所在,一疊喜讀之書相伴,背倚樹木,進入書本世界,精神會餐,忘乎所以,何其美哉;或三五相伴,芳草為席,談天說地,“奇聞共賞,疑義相與析”,樂何如也!朝陽煙光裏,晚霞落照中,交流學習心得,暢談人生、社會,令人流連不盡。周崇舜同學詞:“綠樹青山,風華未闌珊。學友薈萃聚群賢,雁塔晴嵐朝煙。漫嗟流年匆匆,放目大地春融,切磋桑榆非晚,奮勉更乘雄風”,對此段學習生活作了真實寫照。

6月下旬,本屆函大完成全部學業。就要分手時,老師、同學間都依依不舍。學校也專門為之召開了座談會,副州長羅史、羅正富亦親臨參加,在座談會上對本屆函大生鍥而不舍、克難奮進的治學精神給予了充分讚譽。師專黨委書記、老教育家龍吟當眾表示:歡迎各位函大畢業後到師專工作。聽得大家感奮不已。

1984年8月初,雲南師範大學舉行函大畢業典禮,我作為楚雄學生代表赴昆明校本部參加了此次盛典,不少高官政要、專家學者均到會祝賀,對全省首屆本科函大畢業生作了高度評價,並對優秀者進行了表彰獎勵,整個會場氣氛格外隆重、熱烈。此時此刻,一些學生代表、包括一些年紀較大者眼中都閃爍著潸潸淚光……畢業典禮的同時,還舉辦了函大學生書法作品展覽。記得昆明同學楊修品寫的是“大匠誨人,師德永馨”;我州同學楊德生則撰寫了一副隸書對聯,上聯為:“經五載之苦曆五載之寒豈止五載艱難”;下聯是:“聚十年之精開十年之華何止十年斑斕”。

時光荏苒,那時至今,轉瞬已是二十餘年,昔日的楚雄師專已發展成為楚雄師範學院,學校的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飽經滄桑的恩師們也都已至耄耋之年,有的早已作古。而他們深厚的學養與人格風範在今天更顯其卓爾不群,高山仰止。可以告慰的是,本班學友沒有辜負老師的教誨和學校的期望,這些當年於大浪淘沙中不甘沉淪的函大學子已是各有千秋,他們有的成了各級領導,更多的則成為教育界的中堅和棟梁,專家、學者、教授也不乏其人。其中周品生、陳蘭香、黎白等同學作為楚雄師院的資深骨幹教師,隨著學校一起成長,並為其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同學們雖崗位各異,但均無愧於人生,無愧於社會,又都是那樣的懷念著學校和恩師。時光流逝,可以洗去舊痕,而濾去雜質後留下的當是精華。雁塔山麓楚雄師專短短幾個月的學習生活已成為了我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永難忘懷的珍貴記憶,它雖已是那樣的遙遠,卻還是這樣的親近……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