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蟲災的次數多達197次,並且在時間和地理分布上呈現出很強的規律性,下麵就這些特征分別論述。
(一)時間分布特征
明代的197次蟲災分布在96個年份,平均1.41年/次,年均發生概率為71.12%。
明代的蟲災之所以主要集中於夏秋兩季和五、六、七3個月,這主要是存在兩個原因,其一,是因為明代的蟲災主要以蝗災為主,蝗蟲性喜高溫,夏秋兩季是一年中溫度最高的兩個季節。其二,蝗災和旱災之間的關係。蝗災的發生和幹旱有密切的關係,久旱必有蝗,幹旱之年多有蝗災發生,這一點基本上已經是廣大災害史研究者的共識了。滿誌敏先生在談及幹旱作為影響蝗災時間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時說:“幹旱與蝗災的統計關係非常良好,史書上常把旱蝗並列一起記載。這裏無須引證更多的史料記載,隻要簡單地提到兩個例子就足以說明,其一陳家祥在研究曆史蝗災中已經得出中國蝗災與幹旱有良好的統計關係。其二,國家氣象局等單位在編製《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時,把蝗災作為氣候上幹旱的間接指示。”張建民先生也曾指出:“蝗災之發生與旱災有很高的相關程度,大的蝗災往往出現在幹旱之後,旱蝗饑連接相隨的記載很多。”並且明代的蝗災也多與旱災一塊記載,如洪武七年(1374年)“二月,平陽、太原、汾州、曆城、汲縣旱蝗,並免租稅”。正統六年(1441年),“五月壬子,山東武城縣、直隸靜海縣各奏:‘蝗、旱相繼,麥盡槁死,夏稅無征。’上命行在戶部覆視以聞”。隆慶三年(1569年),“閏六月,山東旱蝗”。既然蝗災與旱災的關係如此密切,那麽旱災的高發月份也有可能是蝗災的高發月份,而明代夏秋兩季發生的旱災中五、六、七3個月所占的比例是相當高的。總之,夏秋兩季是一年中溫度最高的兩個季節;而五、六、七3個月是明代夏秋兩季旱災較多發生的一段時間,由於上麵的兩個原因明代的蟲災集中發生於夏秋兩季,特別是五、六、七3個月就是合情合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