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轉學到新環境後,第一次到一個朋友家吃飯,朋友的爸爸媽媽特意為他準備了一桌子的海鮮。對於朋友家長的熱情,小南當時真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不高興。因為自己祖籍內陸,看到很多從來沒有見過的海鮮,最怕的就是吃不慣!
上菜後,讓小南最“害怕”的就是一種叫“血蛤”的,就是小一號的貝殼啦。這種東西在當地完全是生吃的,當然也可以蘸些芥末之類的,可小南並不喜歡芥末。但席間,小南的朋友一直很熱情地指著那個血蛤,對小南說:“快吃快吃,這個好吃,你一定沒吃過。”小南忐忑不安地拿起一個來吸,沒有什麽味道,可是看一眼剩下的那個殼——裏麵竟然還有血!小南頓時什麽胃口也沒有了。
最後,朋友的媽媽端上來了一盤大螃蟹,本來是要一人一隻分好的,可是小南的朋友為了表示好客,結果把自己的大螃蟹也推給了小南。看著兩隻大螃蟹,不吃就浪費了朋友的好意,可吃又吃不下,小南真是為難啊!
用餐的時候,不要一個勁地勸人家吃菜,或者拚命地給別人夾菜,你雖然是出於好意,但如果你勸的菜不合對方胃口,就會造成對方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的尷尬局麵。
所以中餐的文明禮儀就應該講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勸人多用一些,或是品嚐一下菜肴,但切勿越俎代庖,擅自做主,主動為他人夾菜、添飯。而且這樣做也不夠衛生。
那麽,用中餐時正確的禮儀規範是什麽呢?
一、注重自己的吃相
吃飯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無名指扣碗底,手心空著;夾菜時,應從靠近自己的盤子夾起,不能用筷子在菜盤子裏翻來覆去的找,一次不宜夾菜太多;嘴角沾有飯粒,要及時用餐紙或餐巾輕輕抹去,不要用舌頭去舔;要閉嘴咀嚼,細嚼慢咽,這不僅有助於消化,還是餐桌上的禮儀要求。吐出的骨頭、魚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來,放在自己麵前的桌子上,不能直接往桌麵上或是地上吐。
二、讓長輩先動碗筷用餐
餐桌上有長輩在的時候,要聽到長輩說:“大家開始吃吧!”你再動筷,不能搶在長輩的前麵。要盡量自己添飯,並能熱情主動地幫助長輩添飯、夾菜。碰到長輩給自己添飯、夾菜時,要道謝。
三、吃飯時要精神集中
有些青少年從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了邊吃飯邊看電視或報紙的習慣,這是不好的習慣,既不衛生,又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還會損傷視力。
四、餐後禮
用餐結束後,要輕輕放下碗筷,用餐紙或餐巾擦嘴。家中輩分最小的青少年朋友們,吃完飯,不可碗筷一撂即揚長而去,或坐在一邊任由家長忙碌,自己無動於衷,應有禮貌的、主動的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