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現實主義實幹精神——切行動以積極效果為指向

  做事實實在在,注重效率是成功的保證。唯有切實的行動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現夢想的途徑。不靠運氣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去努力,行動使我們更具魅力,使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落人後。

精識務實,親力親為

審時度勢,認清大局,該放棄的利益必須放棄,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旁觀者清,浮誇者偽”。客觀世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不會因為多加幾個修飾詞就改變了性質。所以,真正有所成就的人,所謂嚴謹務實的人,應當能夠舍棄虛名,躬身入局。

曾國藩的一生就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他入科舉為官、從軍、救世無一不包含了務實和親躬。其中,他對躬身實踐最為執著,堅決不在危難之時閑做看客,事事由自身做起,虛心務實。他認為,凡事隻留在口頭都是沒有意義的空頭支票。若想讓事情有本質的改進還需要用心去做。

躬身入局首先要求入局者做得正、行得端,這樣才能對事情有積極的影響。正如《論語》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己的行為對別人,對事態的發展都是有一定影響的。曾國藩深有體會地說:“為官應從州縣起,方得立住腳。”

此外,良好的態度隻是前提,還應有堅忍的性格,危難時候能咬牙堅持。世上沒有不能勝任的事隻有無法堅持的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經曆了無數的苦難之後,曾國藩得出這樣一個認識:無論什麽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然要經得住磨練。他在自己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天下事未有不自艱苦得來而可久可大者。”由此可見,意誌也是很重要的成功要素之一。

他給湘軍名將劉鬆山寫過兩封信,教導他麵對困難的態度:“凡享有大名者,無不從堅忍艱苦而成。”鼓勵對方越是艱苦之時越應支撐。所謂“堅忍”就是遇到逆境不低頭不氣餒,繼續努力,直到成功。

曾國藩的一生講求實用不尚空談,認為說到就要做到。不管有多少艱難也絕不後退和放棄,即使舉步維艱也不停下腳步。因為初入官場時的多言和空談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教訓,所以成熟之後都不忘提醒子弟和後人:做大事者,切戒誇誇其談,言之無物。實際行動是最好的能力證明。這一點對後世也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為官治軍的目的無非是要勝利。但必須審時度勢,認清大局,該放棄的利益必須放棄,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精識是務實的前提,親力親為是務實的表現。由此可知,真正的務實精神是一門學問,需要虛心學習、踏實實踐才有可能明白。

與其待時,不如乘勢

我們需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既明且智的頭腦,看清楚了再采取對策,既要看到過去,又要看到現在和將來。

我們常說要做明智之人。“明”就是要把問題看清楚。“智”就是以敏慧的思維作出判定,進而能采取正確的對策。我們需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既明且智的頭腦,看清楚了再采取對策。這裏講的是一種看問題時應持有的正確眼光,既要看到過去,又要看到現在和將來。

要能夠真正把握自己看準的機會,除了行動迅速之外,還要看清應當怎樣辦。實際上,這是一種比較綜合的能力,除了要看到、摸準之外,還要看到種種條件的輔助或製約。這就是深一層的眼光了,到底哪些條件可以利用,哪些條件是限製性條件,心裏麵要有個底。三國時,諸葛亮與周瑜合力在赤壁打曹操,用的一計就是“借東風”。其實,東風是現成的,關鍵在於會不會利用。

左宗棠認為,做事情要如中國一句成語所說的“與其待時,不如乘勢”,許多看起來難辦的大事,居然順利地辦成了,就是因為懂得順勢的緣故。

左宗棠所說的勢,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情成功的各種外部條件的綜合,即由恰逢其時,恰在其他集合而成的某種大趨勢。具體說來,這種“勢”也就是由時、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可以促成“畢其功於一役”的合力。這裏的“時”即時機。

“一定的時機辦一定的事情,同樣的事情此時該辦亦可辦,此時也許不可辦亦不該辦。可辦則一辦即成,不可辦則絕無辦成之望。”這裏靠的就是分析問題,看問題的眼光。一件事不同的人會辦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兩個人,這個人辦得成的事情,另一個人卻不一定能辦成。還有一個是“順勢”的問題。所謂乘勢而行,也就是要在恰當的時機選擇恰當的人去辦理該辦的事情。

曾國藩對此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順勢乘勢才易成事,但前提是要會審時度勢。審時度勢就是說人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環境條件,對不同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從而作出明智的決策。如何做到審時度勢呢?這就需要有遠見卓識。

遠見需要眼界,而眼界的寬窄需要新朋友新知識的充溢。在內憂外患的晚清局勢下,曾國藩結識有誌之士,廣納天下英才,為救國於水火而興辦洋務。他認為唯有自身有足夠的實力才能擺脫外國的威脅和挾製,達到自立自強。

在籌辦的過程之中,無論是置辦輪船槍炮,設立翻譯館還是派遣留洋學生,每項工作他都周密計劃,大力支持,結果取得積極效果,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見,潮流時局、發展趨勢對於事情的成敗有著巨大的影響。有需求有機會的時候就要懂得借勢,沒有人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毫無意義的、是事倍功半的。就現代而言,國家的法律和政策都代表了一定的“勢”。認清這些,結合自己的客觀情況,在不勉強的前提下借助局麵獲得更好的發展,這樣的人才更容易獲得成功。

腳踏實地,學自有得

自立於世,嚴於律己,始終努力不棄,方能終有所成。

機關算盡的琢磨不如腳踏實地地生活,這是成功者的警言。

曾國藩出身貧窮,一生為官清廉,深知財可幫人也可害人的道理,所以從不利用手中職權為子孫後代斂集財富。他常常告誡自己的子侄,讓他們不要有依靠父輩、繼承萬貫家業之心,要學會自立。

他為官一生,雖然沒有很多遺產,但絕不是沒有遺產的人。還遠遠未到臨終前,他就在思考如何處理遺產的問題,他希望自己留給後人的都是有益無害的。

這也是曾家的傳統。所謂窮則思儉,儉以善德,儉以養廉,有德有廉可謂君子,於此外又何所求耶?曾國藩認為,給子孫留下萬貫家財,不如教子孫走正道,讓子孫學會一些謀生的技能,自食其力。正所謂“處貴而驕,敗之端也;處富而奢,哀之始也”,這就是告訴我們人如果驕奢淫逸,即使身處富貴,也注定失敗。

正是出於這種認識,曾國藩平時對自己的子侄總是嚴加訓誡,要他們學會謀生的一技之長,並告訴他們:在家業興旺之時,要想到衰敗時的光景;人處在高位之時,要想到處於低位時的光景。富貴顯赫的人家,更不能忘記這個道理。

曾國藩認為富貴不可長久,不可以官為生。常訓誡子侄要以種田作為永遠的家業命脈,隻要這根命脈不斷,曾家的人就不會受窮、受苦。家族的興旺與發達,不能倚仗一時的官爵,如果子孫後代不思進取,懶惰懈怠,再大的家業也會化為烏有。

曾國藩的為人思想與左宗棠不謀而合,左宗棠的教子思想也是以德性為本。左宗棠說:“爾曹能謹慎齊家,不致困餓。若任意花銷,以豪華為體麵;恣情流蕩,以沈(同沉)瀾為歡娛,則吾多積金,爾曹但多積過,所損不已大哉!”意思是說如果你們任意花銷,我積的錢越多,你們犯的錯誤就越多、越大。左宗棠的話雖嚴厲,卻能警醒後人。

曾國藩一生為官,閱曆豐富,且看多了官宦子弟驕奢淫逸,然後四處流浪,最終落個餓死溝壑的下場。基於這種認識,他要求弟弟國潢設法將自己在家鄉的田產出手,或捐作元吉公的祭田,或捐作星岡公的祭田,或轉售他人,所得的錢銀供家中日需之用。在曾國藩看來,官宦之家不蓄積銀兩,子弟就會明白,自己如不努力上進,將來父親不再為官,便有饑寒之患。懂得此中道理,子弟也就會以自強自立勉勵自己,學會謀生的技能。

曾國藩認為家族的興旺發達取決於家庭賢人的出現,曾國藩眼中的“賢人”是指能夠自立之人,他常說:“家中要得興旺,全靠出賢子弟。若子弟不賢不才,雖多積銀積錢積穀積產積衣積書,總是枉然。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生,四分由於家教。”又說:“所貴乎世家者,不在多置良田美宅,亦不在多蓄書籍字畫,在乎能自樹立子孫。”而這種“自樹立”之人,是指具有維護家風、興旺家族能力的子弟。

曾國藩一生崇尚自立於世,從他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曆經艱辛,但始終努力不棄,終有所成。他嚴於律己,對自己的子弟也是同樣要求。他做官不貪,不愛錢,更不為後代積財,在今天也是令人感歎不已的!

1854年2月上旬,曾國藩的父親命令他寫一副對聯掛在大廳之上,他寫道:

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

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巨付兒曹。

曾國藩對父親的見解十分讚同,他常說,他依靠祖宗的積善行德,年紀輕輕就“一帆風順”做了高官,深怕由於自己一個人享用而致使家道中落,因此極力勸誡各位弟弟和子女們:願咱家成為耕讀孝悌之家,而不願成為官宦之家。

他在給弟弟的信中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說:“我們弟兄身處這樣的時代,名聲遠揚,應以錢少、產業少為好。一則平日裏可以避免別人眼紅,招人妒忌。二是看到家中窘迫的狀況,子孫們也不至於一味講究奢侈了。我們曾家曆代的立家氣象、格局沒有改變,從嘉慶末年到道光十九年,我見到祖父星岡公每天生活守常規。不相信醫藥、堪輿、和尚、巫師、禱祝等事,這也是老弟曾經親眼見過的。我們這一輩的人認真遵守家風,則家道便可多支撐些年,望老弟率紀澤及各位侄兒切實做好。家中木器還不齊備,請老弟幫兄購置一些,家具隻求結實耐用、不要超過三百兩銀子。不圖雕花鏤圖,但油漆要好一點,這樣能經久耐用、房屋不求華美,周圍要多種竹木鬆柏,多留些地做菜園,即使占去一些田地也不要緊,清貧儉樸就像窮苦人家,所領的養廉銀全部充公使用。沒有購置一廛房地、一區田畝,吃飯不過四簋,男女婚嫁,不過兩百銀子。”

別說古人了,即使是現在,多數人的觀念也是用盡辦法為子孫積聚財富。即使後代不能自立也不舍流落街頭,遭人恥笑。然而他們卻沒想過為子孫留下過多財產,反而是害了子孫。因錢多生活無憂,子孫就變得不思進取,最後導致坐吃山空。

補拙補心,勤必有成

在所有能促人成功的要素中,“勤”字是必備的,同時又是可以不受先天條件製約的。

人們常說業精於勤。勤是發展事業的唯一途徑。孔子反對“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生態度,孟子將四體不勤之人視為不孝之輩。曆代家訓中有一個共同的重要內容,便是“勤訓”。

為商者隻有勤於生意才能財源廣進;為官者隻有勤於政事才能造福於民。懶惰懈怠,必然使民受其弊。

同治四年(1865年)十一月十三日,曾國藩夜讀汪輝祖《學治臆說》等書,深為歎服。他在日記中寫道:“閱汪龍莊先生輝祖所為《佐治藥言》、《學治臆說》、《夢痕錄》等書,直至二更。其《庸訓》則教子孫之言也,語語切實,可為師法。吾近月諸事廢弛,每日除下棋看書之外,一味懶散,於公事多所延擱,讀汪公書,不覺悚然!”曾國藩同意汪氏的觀點,認為為官應以勤為首。

曾國藩對“勤”字的認識也很有深度。在他看來,“勤”字是人生第一要義,是修身、齊家、為官、治國乃至平天下的前提。他認為,千古以來,聖賢豪傑之士,立身於世能功成名就,無一不是因為勤。人如果勤奮,就沒有什麽做不到的,反之就會一事無成,還可能招致災禍。

曾國藩曾把治學為人之道概括為八個字,即“八德”,列於首位的就是“勤”,他認為勤字最為重要。所以他每當同時談論幾個字時,總是將“勤”字放於首位,如“勤廉”、“勤慎”等。後來他寫居官三箴,為“勤”字寫了四句注腳:“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繼日。

曾國藩不是天資絕頂聰明的人。他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功勳,可以說全是“勤”字所致。這與其勤儉家風有密切關係,但同時也是曾國藩自身修養的結果。

在所有能促人成功的要素中,“勤”字是必備的,同時又是可以不受先天條件製約的。人們常說的“勤能補拙”就是這個道理。曾國藩說,居官應以“動廉明恕”四字為本,其中明字受先天因素影響較大,而其餘三字則可由學習而至。“勤”字是實踐所有事業的根本和前提,所以尤為重要。

曾國藩治學,認為除“勤”之外別無他途,勤奮方能有恒,才能點點滴滴,堅持不懈。他從青年起便養成了每天讀書的習慣,即使從軍之後仍舊不改。他教導手下將士說:“勤”字之義,在於平日勤加訓練,勤於治事,稍有餘暇,則讀書不輟。

曾國藩統領湘淮兩軍,如此繁重的職務下,他每天仍能利用閑暇讀書寫字。奏牘、書信、家書、批文、日記,幾乎都是他親手所寫或刪定,僅現在留傳下來的就達數千萬字。他寫家書,恐怕也是古往今來最多的。他自從向倭仁學習寫日記後,幾乎從未中斷。他的日記也有幾種,如《過隙影》、《茶餘偶記》、《求闕齋日記》等,僅留傳下來的就有百萬字之多。他所寫的奏章、批牘更加不可勝數。這種好學習慣,至老彌篤。在去世前的一年中,他作詩數首,文章十多篇。其中《湖南文征序》、《重刻茗柯文編序》,述古今以來文章源流,見解精辟,是傳世不朽的佳作。在去世前一個月,他還為湘軍後期的名將劉鬆山寫墓誌銘,但因病發而未能完稿。

曾國藩通過對曆史的研究,得出這樣的認識:盛世創業垂統之英雄,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末世扶危救難之英雄,以心力勞苦為第一義。他認為當時的清朝正處於動蕩不安的末世,而把自己比作扶危救難的英雄,若想完成平定天下的誌向,隻有勤奮而已。

本著這樣的原則,曾國藩真可謂勞心勞力,以一“勤”字終其身。即使偶爾有不夠勤奮的時候,他也要深刻反省,痛加改過。

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十九日,他在日記中自責:近日來公事上不是特別地仔細,訪客也很多,誌趣也比以前散漫了,軍事、吏事、糧餉事、文事每日都應盡心盡力,以求進步。因為一日沒有長進就是退步了。以後每日會更加留心吏事,勤見僚屬,多了解情況;留心軍事,從教訓將領,督察操練下手;留心糧餉之事,從人數上下手;留心文事,從廣征古訓開始。每天中午之前多留心吏事和軍事,午後多留心餉事,晚上看文事。

曾國藩辦事勤奮,在他任直隸總督時表現得最為突出。1869年初,他進京見陛,這是他自從離京後第一次回京,前後已十幾年。當時直隸雖是京畿重地,吏治腐敗卻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官員疲玩,訟案堆積如山,民怨沸騰。所以,曾國藩一上任,就拿吏治開刀。吳橋知縣王恩照、曲陽知縣萬亨泰、武強知縣王庶曾、遷官知縣周培錦、冀州知州宋炳文、保安州知州李作棠、懷安知縣穀洪德,這些人性情疏懶,不理訟獄,曾國藩一律奏請革職,大刀闊斧地進行整飭,吏治民風,為之一振。

在直隸總督任上,曾國藩最費心的便是處理積案。據吳汝綸記載:曾國藩辦理積訟,從同治八年(1869年)四月起到十一月止,結銷新舊各案40191起,從同治八年(1869年)十二月起到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止,連同閏月,共24個月,又結案90155起。平均算下來,前一段時間,每天180多件,後一段時間,每天也要處理120多件,其勤奮程度,實在令人瞠目。在他的倡導下,直隸吏治迅速改觀。清廷稱許曾國藩“辦事認真,幹吏治民風,實心整頓,力挽弊習”。

從曾國藩一生做事風格可知,“勤”字是他成功的主要秘訣。曾國藩說過的勤奮之道,“精力雖至八分,卻要用到十分,權勢雖有十分,隻可使出五分”。勤沒有限製,越勤越好。勤字不僅可以積善成多,還可激勵士氣,振作精神。

他把勤字的表現歸納為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也。身到者,親巡鄉裏,治軍則親巡營壘,親探賊地是也。心到者凡是苦心剖析,大小條理始終清晰,理其緒而分之,可合並同類也。眼到者,著意看人,認真看公牘也。手到者,於人之長短,事之關鍵,隨筆寫記,以備遺忘也。口到者,使人之事,既有公文,又苦口叮囑也。後來他又總結出了三勤:口勤,處處察看;腳勤,事事體恤;心勤,勤思多動腦。

此五到三勤是曾國藩對勤字的深刻體驗和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縱觀他自己居官從政,無論辦什麽事情,五到三勤都有充分體現。曾國藩四大弟子之一吳汝綸經常伴隨其左右,隔日就拜見一次。後來吳汝綸出任知州,曾國藩教誨他說,居官之法不外“勤慎”二字,“勤”字以親理細事為先。曾國藩自己事必躬親,從而保證了每件事都能按質按量完成,很少疏失。而李鴻章則與之不同,李鴻章告誡吳汝綸,為官不必親理小事。吳妝綸比較二人優長,還是覺得曾國藩說得更有道理,決定以他為榜樣。但做了幾天就受不了,其中勞心勞力,實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實則這是一個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因此也談不上秘訣,就看有沒有這種毅力做下去了。

由此可見,親自做事,做到小勤並不難,但要做到永勤,除非有絕大毅力和堅定誌向,否則是很難堅持下去的。而且這樣做對一個人的身體也有消極影響。曾國藩很注意養生但他一生操勞,終患惡疾。因此,“勤”字也要有個分寸。

學有所用,用中又學

學,不見得有所成,但不學,必無所成。

學有所用,用中又學。如此循環往複,才會學有所成,終有所用。

曾國藩是魏源“師夷長技以製夷”思想和林則徐“官辦船炮局”設想的忠實繼承者和切實踐履者,是中國近代史上以自己的行動突破清廷的閉關鎖國政策,認真向西方學習而卓有成效的第一人,是19世紀60年代在中國勃然興起的“洋務運動”的先行者和開拓者。

19世紀60年代,地方以曾國藩為首、中央以奕為首發起的洋務運動,有其特定的曆史條件,那就是“內憂外患”。“內憂”即太平天國運動,“外患”即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這就決定了洋務運動的雙重目的性——對內鎮壓農民革命,對外禦侮自強。洋務運動作為近代化運動,其進步意義不可低估。

曾國藩是有名的實務家,他擁有救世的務實態度。這也是他籌辦洋務的思想基礎。近代中國,外患頻仍,國難日深,凡有血性的中國人,無不心存憂患意識。林、魏如此,曾國藩也不例外。這種憂患意識,成為他籌辦洋務的內在驅動力。

因為鴉片戰爭,曾國藩開始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有了最初步的認識。鹹豐七年(1857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朝野有識人士才如夢初醒,認定國勢已處於積弱之下,藩籬既撤,門戶洞開,戈矛武器遠不及外人槍炮的鋒利。在疆吏之中,則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開始極力提倡自強運動。

李鴻章組織淮軍,參與上海保衛戰。新募淮軍,一艘船用英國兵艦,由安慶運輸經過南京,太平軍卻對它接連夾攻。上海之戰、蘇州之戰,李鴻章所部原有英人戈登統帶的常勝軍“洋槍軍”,與太平軍作戰,屢戰屢勝,故有“常勝軍”之譽。常勝軍的洋槍洋炮,殺傷力大、射擊力遠,戈登以少擊多,不在話下。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耳聞目睹這些事實,怎能沒有奮發自強之念?

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曾氏就形成了成熟的洋務思想。他在日記中寫道:“欲求自強之道,總以修政事、求賢才為急務,以學作炸炮、學造輪舟等具為下手工夫。但使彼之長技我皆有之,順則報德,逆則報怨,亦有其具,若在我者挾持無具,則曲固罪也,直亦罪也。怨之,罪也;德之,亦罪也。內地之人,人人媚夷,吾固無能製之;人人仇夷,吾亦不能用也。”

他主張“危急之際,不要靠別人,專靠自己,才是穩著”。因此他十分重視“自強”,自強又以“學作炸炮、學造輪舟”為下手功夫。認為中國的落後,隻是武器裝備和科學技術的落後,他說:“外國技術之精,為中國所未逮。如輿圖、算法、步天測海、製造機器等事,無一不與造船練兵相表裏……精通其法,仿效其意,使西人擅長之事,中國皆能究知,然後可以徐圖自強。”他又說:“列強乃數千年未有之強敵,夷情有損於國體,師其智,有得輪船機器,(列強)仍可馴服。”“有此成物,各處仿而行之,漸推漸廣,以為中國自強之本。”最終達到“庶幾有事可以禦侮,無事可以示威”禦侮自強之目的。

曾國藩因為洋務運動而多次成為中國破記錄的人,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前無古人”的。

一是籌設了中國第一家近代軍事工業——安慶軍械所,試製出中國第一台蒸汽發動機和第一艘木殼輪船“黃鵠”號;二是派容閎赴美國購辦“製造機器之機器”,是近代中國向西方直接購辦進口的第一批機器;三是1865年同李鴻章共同籌設上海江南製造局,這是中國自辦的第一家使用機器的近代軍用工業和近代機器工業;四是1868年設立翻譯館,大量翻譯西方科技書籍,傳播西方科技知識;五是會同李鴻章奏請清廷選送一批幼童赴美國學習,這是中國最早派選出國的官費留學生。

曾國藩於鹹豐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在剛奪取的安慶城內,設立了中國第一家生產近代化武器的軍械所。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說:“文正嚐憤西人專攬製機之利,謀所以抵製之,遂邀雪村(徐壽的字)創建軍械所於安慶。”安慶軍械所吸引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科技人才:徐壽和華蘅芳。不僅如此,軍火生產引起“工作母機”的輸入與仿造,進而逐漸形成機械工業,推動整個近代化的進程。曾氏後來派容閎出國采購“製器之器”,正是他從軍火生產需要出發而邁出的近代化步伐。

軍械所的重要成就是造出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並進一步造出小火輪,負責這項工作的是徐壽父子、華蘅芳等人。他們憑借自己的數學物理知識,根據書上的一張輪機簡圖,和對在長江上遊弋的外國輪船的觀察,克服軍械所設備簡陋的重重困難,“潛心研究,造器製機,一切事宜,皆由手造,不假於外”,由華蘅芳負責計算,徐壽主持設計、建造,徐壽次子徐建寅“出奇思以佐之”,終於在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成功地製造出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曾氏親自觀看了輪機試驗的情況,他在日記中描述道:“竊喜洋人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不知矣廠在此基礎上,華、徐等人又陸續完成了船體的設計和製造,於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初,造出我國第一隻木殼小火輪,交水師蔡國祥營使用。”這年的十二月二十日,曾氏“出門至河下看蔡國祥新造之小火輪”,給它取名為“黃鵠”,曾氏登上輪船,行了八九裏。他在日記中寫道:“該船長二丈八九尺,約計一個時辰可行二十五六裏”,速度相當於每小時六公裏,比人步行快不了多少。但這是光明的起點,曾氏要求“試造此船,將以次放大,續造多隻”。

當然,曾國藩的倡辦洋務還主要是模仿,還未能脫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框架;但他開辦技術學校,設翻譯館傳播西學,派出留學生等,為西方進步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相當的基礎,對於以後的民主、政治改革實在也起到了開風氣的作用。對於曾國藩倡辦洋務、冀圖自強的良苦用心,世人的看法卻是褒貶不一的。曾國藩深知時局的艱難,凡事都謹慎小心,事無巨細。

曾國藩自謂不習洋務,前歲天津之事,論者於責望之餘,加以詆議,曾國藩亦深自引咎,不稍置辯。然其所持大綱,自不可易。薛福成在曾國藩去世後評論道:“居恒以隱患方長為慮,謂自強之道,貴於寸銖積累,一步不可蹈空,一語不可矜張。其講求之術有三:曰製器,曰學校,曰操兵。故於滬局之造輪船,方言館之翻譯洋學,未嚐不反複致意,其他如操練洋船、演習軍隊、挑選幼童出洋肄業,無非為自強張本,蓋其心兢兢於所謂綢繆未雨之謀,未嚐一日忘也。”

洋務運動始終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原則,推行者勤力躬行,少說實幹,這無疑是一種進步。運動雖然最終還是以失敗結尾了,但其與時俱進、學以致用的精神還是應該獲得肯定和讚揚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