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日誌”
開會時間到了
從畔畔兩歲開始,我們家裏便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個周五晚飯後一家三口會圍坐在一起開個小會。
開會的內容很多,大家可以講講這一周發生的有趣或開心或疑惑的事情,無論是看到的還是聽到的,凡是願意與大家分享、討論的事都可以拿出來說一說;有時,如果沒有什麽事情可以說,那麽這個會議會變成一個娛樂會議,大家表演一點節目,或唱歌、或朗誦、或講故事,這些都可以;於是每到周五,畔畔都會特別積極地開始行動。
這個周五,剛吃完晚飯,畔畔便開始嚷嚷:“開會啦,開會啦!”好似他是主持會議的領導呢。不過,我們喜歡他如此主動地願意與我們聊天。
“來啦,來啦,畔畔,你可真積極!”老公首先呼應,而我還在做最後的整理工作。
“媽媽,你快點啊,時間到了,不能遲到哦!”畔畔嚴肅地說。
“媽媽來了,我的小寶貝!”
人員到齊,會議馬上就要開始了;先討論一下今天會議的主題是什麽。
老公有備而來,“我提議咱們今天立幾條家規,如何?”
“家規?是什麽意思呢?”畔畔好像挺感興趣呢。
“家規,就是在我們這個小家庭裏,每個成員都必須遵守的製度,如果違反了,還會受到一定處罰。”
“那爸爸、媽媽違反了也要受處罰嗎?”畔畔疑問來了。
“當然,誰都不例外。”我和老公不約而同地說。
“好啊,咱們立家規吧!”
“好,那麽開始立第一條家規:任何時候不許撒謊,如果違反了,就要打手板心哦!”
畔畔想了想,“可不可以輕點哦!”
“依情節嚴重性而定;第二條規定……”
“畔畔,你也來立幾條家規,好嗎?”
“反麵教材”
今天,難得老公休假,一家人出發去春遊。葉子吐著翠綠,花兒含苞待放,四處都是生機勃發的景象;我們置身於這樣的世界裏,一切煩惱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找到一塊空地,鋪下單子,準備一個臨時小窩;畔畔已經迫不及待地去尋找蝴蝶的蹤跡了,我和老公依偎著享受此刻的寧靜與愜意。
不遠處,也安置著幾個小家庭,都靜靜地享受著美麗的世界。
“媽媽,媽媽,你看!”一個小女孩手裏拿著個東西,看不太清楚,想請她的媽媽瞧瞧。
她的媽媽正在閉目養神,當然不願被打擾;她沒有睜開眼睛,“哎呀,看了,看了,快走開,讓媽媽休息一下!自己去那邊玩!”她的媽媽閉著眼說已經看了。
“可是,媽媽,你的眼睛還是閉著呢!”小女孩嘟囔著。接著,她也不說話了,也沒有走到一邊去玩。小女孩默默地拿出筆和紙,開始作畫。
不知道過了多久,那位媽媽好像睡醒了,“寶貝,讓媽媽看看你畫的是什麽!”
小女孩沒有理會媽媽,自顧自地繼續畫畫。
那位媽媽又問了幾次,小女孩依舊低頭不答,“你這孩子,怎麽搞的,大人問話,你理都不理!”
小女孩好似變成了石頭人,根本不說話。
其實,我知道,小女孩想說:“媽媽,剛才你也沒認真理會我,怎麽又來要求我理你?你也不應該打擾我!”
就因為那位媽媽狹隘的規矩想法,讓母女之間的溝通有了障礙。父母不能總認為孩子必須理會父母,不能認為這就是規矩。如果能首先認真傾聽孩子的語言,那麽孩子自然會願意與你溝通了。
“榜樣力量”
與孩子談話!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認真與孩子談話,積極聆聽孩子的疑問;這能促進孩子的溝通欲望。
在談話時,說真話也很講究藝術,當你發現有些真話說出來可能會效果不好,那就需要注意說話的技巧,寧可說一半,說得外交辭令些,也不要盡說瞎話;要記得說孩子能聽得懂的話,這樣孩子才能順利做出回應。對於那些習慣於講道理的媽媽們要注意了,語言一定要簡潔明了,忌諱像唐僧。
在談話時,父母要有預見性,明明知道這麽做可能會引起孩子強烈抗爭並且自己還可能妥協,那麽就不要去幹預孩子,否則最後結果隻會更壞,不會更好。
“育兒理論”
立規定,顯溝通。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學來的。同時,教育孩子離不開良好的溝通;在生活中,孩子有時會重複地犯一些錯誤;那麽就可以立一些家規,大家都來遵守,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裏,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沒有規矩孩子反而沒有安全感。家規不超過五條到六條,應適合於家裏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須用肯定句來陳述,將家規張貼出來。如果違反了家規應明確相應的處罰措施。一旦建立,就應堅決執行,每隔一段時間,應對家規作調整和修補。
定期召開家庭會議,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發展的過程,可以發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愛的氛圍。
當然,家規最好也讓孩子來參與擬訂,這樣可以給他們表達的機會,也會使他們易於接受之後如果違反了所帶來的懲罰,可以展示公平的原則。若家長違反了,自然也要接受相應的懲罰,同時要讓孩子來監督,體現家規的不可違背性以及公平、公正。
“舉一反三”
1.可以每天規定一個特定的時間,讓每個家庭成員都聊聊今天發生的讓自己開心、難過、驚喜、害怕的事,或者說說自己都學到了什麽。也可以相互進行提問。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促進親子關係。
2.每天抽時間跟孩子單獨相處,共同做點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情,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裏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每天工作之餘,我們要騰出一些時間參加孩子的遊戲。要盡量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經曆,盡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父母作為孩子的傾聽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應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脫且同情的態度,陪伴在孩子的身邊;這些都可以使孩子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
3.讓孩子的爸爸發揮作用: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爸爸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爸爸不僅是一個監督者,更需要成為積極的參與者。父母作為一個集體,討論教育的原則,與孩子一起遊戲,一起談話,這樣會收到更好的溝通效果。
§§第三章 寶貝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