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日誌”
吃得壯壯的
畔畔兩歲的時候,就和我們一起坐在餐桌上吃飯了,為了讓寶寶能和我們一起吃更多的蔬菜,我們每頓飯菜都是少放辣椒的。
當然我們餐桌上的蔬菜也盡量搭配得好看些:讓畔畔產生濃濃的食欲感;同時,順便教他識別一下顏色。
每次吃飯前老公都有意識地吸吸鼻子,說:“哇,今天的菜好香呀,看媽媽也聞到了香味,吃的真香呀!”這樣,引起了畔畔的興趣,刺激了他的食欲,畔畔也跟著爸爸吸吸鼻子,用鼻子先品嚐一下香味。
吃飯的時候,我和老公一邊吃菜一邊告訴他:“這是好甜好甜的胡蘿卜,吃了能讓畔畔的小臉蛋變得紅撲撲的;這是綠綠的空心菜,吃了能讓畔畔長得壯壯的……”“你看爸爸和媽媽就愛吃菜,所以我們能長高,爸爸能長得很壯,媽媽能長得很漂亮……”。
畔畔聽了這些,馬上就迫不及待地拿起勺子要吃菜,我和老公幫他把菜放在他的勺子裏,他吃完了還咯咯地笑起來,說:“爸爸,你看我長高了,長壯了。”
過了一段時間,我和老公驚訝地發現,在吃飯的時間不用我們鼓動,畔畔也會自己夾菜了,還吃得很香哦。
“反麵教材”
周末,帶著畔畔去參加老公單位一位同事的婚禮,老遠就看到了漂亮的新娘和帥氣的新郎,打完招呼送上祝福後就帶著寶寶進去了。
因為都是同事,所以看見了很多熟臉。畔畔也看到了很多的在一起玩過的小夥伴,他顯現出特別高興的神情。
“媽媽,我和小朋友一塊玩去了。”“好的,但是要小心,不要出大門。”
午飯時間到了,司儀上台開始主持婚禮。畔畔帶了苗苗過來和他一塊兒坐,苗苗的媽媽找到苗苗後便和我們坐一桌,兩個小孩擺弄著餐桌上的喜糖盒,一會兒打開,一會兒關上。
司儀主持完婚禮下來了,開始上菜了。“媽媽,把我喜歡吃的糖醋排骨轉過來一下。”苗苗叫著,“不能這麽沒禮貌,你看畔畔多乖。”苗苗媽媽製止道。苗苗悶起來不吱聲了,但看得出來她是一臉的不高興。“媽媽,我想吃能長壯的冬瓜。”畔畔小聲的和我商量著,我給他夾了一塊。
“你看畔畔多乖愛吃蔬菜,我們苗苗也來一塊吧。”苗苗的媽媽也給苗苗夾了一塊,這下苗苗也生氣了:“我不吃,我不愛吃冬瓜,我就要吃糖醋排骨。”苗苗媽媽也生氣了:“你這小孩怎麽能這樣呢,哪有就吃一樣菜的。”
“什麽菜都要吃一點,媽媽說,吃了冬瓜就能長得像我爸爸一樣壯啦!”畔畔告訴苗苗。看著畔畔把平時我們教給他的小知識,用來勸慰小朋友,我感覺很自豪。
回到家,畔畔問我:“媽媽,為什麽苗苗不吃冬瓜呢?”“因為苗苗的媽媽沒告訴她吃了冬瓜能長壯呀,所以她就不知道。但是你剛才告訴了苗苗吃冬瓜能長壯,她以後也會像你一樣的愛吃冬瓜了。”
“榜樣力量”
爸爸要做好榜樣喲!
營養學專家凱茜·麥克唐納指出,在糾正孩子的壞習慣之前,家長要首先糾正一下自己的飲食習慣,以身作則。其中,爸爸的作用尤為重要。
韋斯米德兒童醫院兒科營養師蘇茜·布雷爾就認為,如果父親是個挑食的人,那麽孩子多數也會挑食,因為“孩子們通常愛學習爸爸的行為舉止”。
但,這並不代表媽媽們就可以放鬆警惕哦,家庭應該為孩子做出正確的榜樣!因為家庭不是一個人,不僅僅是媽媽或爸爸!
“育兒理論”
讓孩子參與進來吧!
麥克唐納認為歲數小的孩子同樣希望能參與其中。鼓勵孩子接受各種食物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讓孩子參與其中。“比如,在超市買東西時,可以讓孩子為晚餐挑選一些蔬菜,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還可以讓孩子參與做飯的過程,因為,孩子們通常更樂意吃自己參與製作的飯菜。”
“共同進餐也很重要,”麥克唐納說,“有研究顯示,晚餐能與家人一塊吃的孩子,營養吸收要比那些單獨進餐的孩子好。”在共同進餐的時候,應努力把用餐時間變得輕鬆有趣,並提供品種豐富的食物,但要記住,孩子的胃不大,所以提供的每樣健康食物都隻要一點就夠了。關於共同進餐這一點,在之前也提過,這也是幫助孩子糾正挑食這一毛病的好辦法。
“舉一反三”
1.如果孩子不愛吃什麽東西,就要想辦法讓他明白吃的好處與不吃的壞處,但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吃,這樣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會更加不配合;家長也千萬不要在飯桌上談論自己不愛吃的菜,這對孩子有很大影響,自己要首先是一個不挑食的父母!
2.飯菜色、香、味俱全很重要,這會大大增加孩子的食欲,所以父母們要在廚房裏多下工夫了;麵對豐盛的飯菜,如果孩子出現了小錯誤,也不要在餐桌上指責孩子,以免引起小兒神經性厭食。在餐桌上指責孩子,非常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甚至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3.最好是讓孩子坐在固定的位置吃飯,不能跑來跑去,也不能邊吃邊玩。如果在飯桌上與大人一起吃,不要讓他成為全桌人注意的中心,大家都吃得很香定會感染孩子,增加他的食欲。吃飯前要少吃零食,特別是飯前一小時不能吃,因為零食營養價值低,也影響孩子的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