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章 良好溝通力,從小打下表達基礎

  所謂溝通力,是指孩子可以通過別人的表情、手勢、動作、語言來理解別人的感受和願望,以及通過自己的表情、手勢、動作、語言向別人表達自己的願望,使別人理解自己的感受,從而能夠進行社會交往的能力。

  溝通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這兩點是養成自主學習能力的“左膀右臂”。語言能力強的人,往往能通過口頭或書麵語言有效地與他人溝通,他們更善於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具備了“外交”本領的孩子,更喜歡參與那些具有團體性質的活動,如小組聚會、故事會、找朋友等;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時,更會去找人谘詢,尋求幫助,而不會跟自己較勁。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的水平往往標誌著思維的水平。語言發展水平如何是鑒別學生智力的一個重要標誌。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期,也是最迅速的時期。孩子獲得知識技能要通過語言,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要通過語言,與人交流更少不了語言。所以,發展孩子語言是孩子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礎。

  語言表達能力指的是運用語言文字闡明自己的觀點、意見或抒發思想、感情的能力。而溝通能力,則是指在各種層次上影響他人的能力。如果孩子表達能力不足,心裏有話卻倒不出來,一般情況下還好,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對孩子是非常不利的。生活在社會中,首先需要展示的才能就是“說話”,因為與人相處本身就是一個溝通和表達內心世界的過程。當孩子有某種心情、想法或建議,不能通過文字和語言表達出來時,那麽任何人都不可能確切清楚地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溝通就處於無效狀態。

  語言能力還是各種能力的基礎。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決於語言。”

  由此可見,語言表達不但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溝通工具,它同時會對閱讀、思考帶來重大影響。而對新生的寶寶來說,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便是個學習能力極佳的個體,即便對外界無明顯的行為反應,寶寶們也會不斷將外界的刺激與信息,接收後儲存腦中,伴隨著生長持續演進,逐步賦予意義;而後曆經逐步理解、修正、應用的過程,語言能力就此生成。

  嬰幼兒期是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盡早使孩子學會語言、學好語言,是發展智力,發展口頭、書麵表達能力、理解知識能力的前提。語言能力的培養要從“呀呀”學語階段開始,貫串整個孩童期。

  100多年前出了一位震驚世界的神童,他就是卡爾·威特。

  威特8歲時,已先後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5國語言。9歲上了大學,14歲成了博士。威特語言的高度智能是與他父親良好而嚴格的早期教育分不開的。

  威特的父親曾說過:“對孩子的教育開始得多麽早,都不會過頭。”他在威特剛剛能夠辨別事物時,就開始教他學說話:“比方說,我們在兒子的眼前伸出手指頭,兒子看到後就要捉它。剛開始由於看不準,所以總是捉不到。最後終於捉到了,兒子非常高興,把手指放到嘴裏吃起來。這時我就用緩和而又清晰的語調反複發出‘手指’、‘手指’的聲音給他聽。”

  這樣威特就很自然地把“手指”這個詞跟父親在自己眼前伸出的手指聯係起來,從而明白了世界上的每一件東西都有其特定的名稱。當孩子開始領悟這一點時,他對周圍環境就會發生極大的興趣,好奇心、新鮮感促使他如饑似渴地了解周圍環境,這也就是孩子特別好問“為什麽”的原因之一。

  威特父親的這種教育方法被許多人所接受。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雪語言學教師斯特娜夫人堅信:嬰兒期的言語教育將決定他一生的語言發展。她是威特教育方法的崇拜者,按照威特父親的方法她親自教授自己的女兒。在孩子出生不久,她就抱著孩子在屋裏走動,讓她看屋裏的東西,同時緩慢而清晰地說出這些物品的名稱,這是桌子,那是電燈等等。通過堅持不懈的耐心教育,斯特娜夫人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女兒滿周歲時,已學會了所有的話,令周圍的人感到十分驚奇。

  相信威特父親的教育方法會讓為人父母者受益匪淺。說到孩子的語言進展,家長們一定會有如下經驗:隔壁的女孩才一歲已經會說很多的詞句了,我們家寶貝一歲零兩個月卻連爸爸、媽媽都還叫不清楚。每一個孩子的語言發展速度不一定是相同的,有的快有的慢,不過要想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必須提供足夠的語言互動機會及學習環境。

  寶寶語言的發展,從最初的哭聲、笑聲夾雜著呀呀的學語聲,一直到漸漸可以發出“baba、mama”階段,這樣的小小一步,往往就要花費孩子大約6至8個月的時間,而且寶寶學習語言的方式,是累積法,也就是從聽開始,慢慢進展到模仿階段,逐步到單字,最後一直要到三四歲甚至五六歲,才能說出流暢的句子,完整表達意思。

  等孩子大一些之後,父母應多為他們提供語言交往的機會。比如鼓勵孩子與鄰裏的孩子自由交往,孩子可以在交往中自然進行聽說練習,並向同伴學習一些詞語,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橋梁,對孩子來說,學習語言能讓他與外界建立更多的關係,通過語言表達,讓別人了解他的需求,也讓父母在孩子成長當中得到許多欣喜與感動。

  總之,培養語言能力的方法多種多樣,父母要善於針對自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抓住他的興趣,選擇適當時機,采取合適的方法進行語言訓練。家長們必須遵循一項原則:寓教於樂,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在輕鬆自由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學會傾聽,鼓勵孩子開口

  《窗邊的小豆豆》是一本在許多國家都非常流行的讀物。小豆豆的淘氣帶給我們快樂,而巴學園獨特的教育故事,則帶給我們回味和沉思:

  當小豆豆被退學後,媽媽領她到一所新學校——巴學園。

  到巴學園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被媽媽當著校長的麵“揭瘡疤”,也不是校長、老師的思想教育,更不是“要是再那樣的話,你就沒學上了”之類的恐嚇、聳聽之危言,而是校長把媽媽打發走之後,把椅子拉到小豆豆麵前,麵對小豆豆坐下來,說:“好了,你跟老師說說話吧,說什麽都行,把想說的話,全部說給老師聽。”然後小豆豆就把陳穀子爛芝麻的事情都搬了出來,甚至把“擤鼻涕、鑽籬笆”的事都說了出來,當小豆豆因絞盡腦汁仍找不到有什麽可說的而傷心時,校長摸著她的頭說:“好了,從現在起,你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了。”

  校長的一上午4個小時的時間就這樣“浪費”了,但在這麽長的時間裏,校長先生不但“一次嗬欠沒打,也沒有露出一次不耐煩的樣子,而且像小豆豆那樣,把身子向前探出來,專注地聽著小豆豆的話”。

  雖然小豆豆非常開朗,不把什麽事情放在心上,但她還是感覺到了“隻有校長一個大人這麽認真地聽小豆豆說話”、“和這所學校的校長在一起的時候,她感覺非常安心、非常溫暖,心情好極了”、“能和這個人永遠在一起就好了”。

  現在,又有哪個老師、家長能夠如此認真、專注地聽一個小孩子說上10分鍾的話呢?老師、家長都在說“現在的孩子很難教育”、“現在的孩子不和家長交流”等,其實,不是孩子不想和長輩交流、溝通,而是因為沒有人願意去聽他們內心的話,是因為他們和長輩在一起的時候往往是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所以,孩子向家長關起了自己的房門,向家長鎖起了自己的日記,向老師和家長關起了自己的心扉。

  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善於傾聽,我們為什麽就不能認真、專注地傾聽孩子呢?

  隻有敢於開口說話,才能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所以父母應該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鼓勵孩子敢於開口,讓孩子有說話的願望和勇氣;幫助孩子積累知識,讓孩子有話可說;幫助孩子提高語言表達技巧,讓孩子善於說話。不能隻是父母說,孩子聽,不管孩子對父母講什麽,父母都應該讓他把話說完,給他說話的機會,一定不要在孩子沒有說完話時,就阻止孩子。在討論一般的家事時,不妨也讓孩子參與,讓他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這對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傾聽是溝通的前提,孩子隻有感覺到父母願意傾聽,他才會敢於、也樂於開口說話,因此父母要學會傾聽孩子,並且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一個忙碌的媽媽為了全身心地工作,就把5歲的孩子送進幼兒園全托,每周隻接一次。

  孩子從幼兒園回來,總是說:“媽媽,咱們談談話。”有一次,竟然哭著向媽媽請求:“媽媽,我知道你很忙,沒時間陪我,可你能不能把我轉到每天都能回家的幼兒園?”

  媽媽沒能滿足他的請求,因為這對父母都常常出差,沒有時間照顧他。

  每次孩子回家,總是興致勃勃地給父母講幼兒園裏的事,不管父母愛聽不愛聽。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忠實的聽眾,而父母是最合適的人選。這兩位家長都沒有意識到孩子的需求,總覺得聽孩子說話,浪費他們的時間。

  這是非常錯誤的!以後,每次孩子和他們講話,父母總是做出很忙的樣子,眼睛左顧右盼,手裏還不停地翻動著書報。

  沒想到,父母的“忙碌”給孩子的語言表達帶來了障礙。由於這個孩子是個思維能力很強的孩子,為了在有限的時間裏把話說完,他就講得很快,慢慢地變得講起話來結結巴巴的。

  父母與孩子間平等的交談,父母得到的是孩子成長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這種平等,是心理上的平等,它讓一個孩子從小體味到人的尊嚴。

  孩子向父母訴說高興的事,父母應該表示共鳴,如他在幼兒園得到了老師的表揚,父母可以稱讚說:“噢,真棒,媽媽也替你感到很開心!”當孩子訴說父母不感興趣的話題,父母應該耐著性子聽,表示關注他的談話內容,可以使用“嗯”、“是嗎”、“後來呢”等詞,表示在認真地傾聽,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

  孩子會感受到你在傾聽,這樣他就會更樂意向父母傾訴。一位媽媽是這樣做的:每天兒子從學校回家,媽媽都要問問他有什麽高興的或不高興的事,讓他談談在學校的見聞,而無論孩子講什麽,媽媽都表現出認真聆聽的樣子,讓他感覺到媽媽很喜歡聽他說話,以此激發孩子表達的欲望。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不愛說話,或說話緊張,甚至聽你講話時漫不經心,你就應該意識到,你是否犯了“不耐心傾聽孩子說話”的毛病?你必須馬上改變自己,不然,你會後悔終身。

  多數人都習慣說話,不習慣聽話,尤其是父母麵對孩子,更是滔滔不絕,要他做個“聽話”的孩子。不聽孩子說,怎麽知道他在想什麽?不聽孩子說,又怎麽能了解他、管教他?所以,爸爸、媽媽想要有個聽話的孩子,必須先要“聽”孩子說“話”。要養成傾聽孩子說話的習慣並不困難,隻要告訴自己“少開尊口”,耐心傾聽,就可以了。

  長期責罵孩子,孩子就會把“懶得理你”掛在嘴上,當孩子以這種對抗的態度對待父母時,其實他對爸媽的失望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因為,長久以來,他和父母溝通不暢,幹脆“免談”。

  麵對不聽話的孩子,父母隻有放低姿態,才能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麵對不聽話的孩子,父母隻有走進他們的心靈,才能找到孩子不聽話的症結所在。

  其實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最想說話的人便是父母。每天不論是2小時、1小時,甚至是30分鍾,父母都應該學習當孩子的聽眾,傾聽孩子心中的想法,如此一來,便能真正看到孩子的優缺點,然後再針對其缺點加以教育,而對其優點則予以鼓勵,以求進一步提高孩子的溝通能力。

  男孩子需要父母傾聽,女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傾聽。父母的傾聽,會使孩子成為有素養、自信的孩子。父母的傾聽,會使未成年的孩子從小學會以平等和尊重的心態與人建立聯係,會使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有利於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當你成為一位非常好的聽眾時,便是你成為高明的家長之時,你也就具備了成為孩子們喜歡的好朋友的條件。

  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交流

  我們的身邊總不乏這樣的父母,平日裏特別喜歡教訓孩子,其實說出的話很多自己都不知道對不對,但卻命令式地告訴孩子必須這樣、必須那樣,弄得孩子看了家長就煩躁,有的甚至專門跟家長作對,這樣長此以往,不僅會破壞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更不利於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

  其實,父母如果能換個思維方法,采用“與孩子平等交流”的原則,結果往往比命令式的語氣要好,同時能極大地提高孩子的溝通能力。例如父母可以多向孩子提一些問題,由孩子自己來表述;當孩子的表述出現困難時,換個角度進行提問,或是給出一些提示,絕不要粗暴打斷,或是一切由父母“代勞”。

  舉個例子,晚上吃飯時,父母可以讓孩子講講最近讀來的故事,許多時候,孩子講了一句“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說不下去了,這時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提示:“很久很久以前有個什麽人呢?”“哪吒!”“哪吒都做什麽了?”

  “哪吒鬧海!”“是嗎?那你給我們講講哪吒鬧海的故事好不好?”……站在孩子的角度,循循善誘,他們的精細加工和語言組織的能力就會得到逐步改善。相反,家長若是麵露失望,催促孩子“說啊!”“很久很久以前怎麽了?”甚至於責備孩子“每回都這樣,故事講半截就沒了”,長此以往,肯定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並很大程度地扼殺了孩子自我表達的欲望。

  還有一些時候,父母會對孩子產生“愛之深、責之切”的想法,希望孩子用功讀書,希望孩子遵守紀律,希望孩子品德優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點不順眼的地方不是用“你就是沒毅力”、“你永遠沒出息”、“不好好學習將來就下崗”、“學習不好將來隻能掃大街”這樣的話語訓斥孩子,就是用“你為什麽不……”、“你趕快給我……”這樣的話語對孩子發號施令。

  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年齡小不懂事,可以任意訓斥和打罵。總的來說,強迫的方法無法讓孩子做到與父母真正“合作”,相反會損傷他們幼小的自尊心,久而久之,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與父母情感上的對立就此產生。

  《荀子》曰:“口可劫使墨雲,形可劫而使詘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則受,非之則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可以把人的嘴巴封上,不讓說話;可以把人的身體捆起來,不讓他動彈,然而對於心,卻無法這樣做,心是不能使用強力改變的,合它的意了就接受,不合它的意了就拒絕,這由不得人不信。

  在我們身邊的父母中,更有甚者,以孩子害怕自己為榮,以為孩子就應該徹底在自己的掌控中。這種被強力壓製而屈服的孩子,要麽形成自卑、怯弱的性格,對一生的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要麽忍耐到一定限度,會奮力反擊,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麵。家長朋友不可不慎。常言道:“要人家服,隻能說服,不能壓服,壓服的結果總是壓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事實上,要做到真正讓孩子心服口服,父母絕不能依靠強勢的態度,而是必須依靠耐心去感化孩子。

  父母該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提高溝通能力呢?很簡單,父母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能力,就要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地溝通,讓孩子明白溝通的意義與好處。我們來看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13歲的璐璐是個有點懶散習慣的孩子,小房間裏總是弄得亂七八糟。

  周六,媽媽推開璐璐的房門,進去幫她打掃衛生。

  “媽媽你進來幹嗎!出去出去!”璐璐很不高興地朝媽媽揮著手。

  “沒看看你的房間髒成什麽樣了?”媽媽不顧她的抗議,拿起掃帚掃起來。

  “你看見我房門上的‘請勿打擾’的告示了嗎?不要隨便進我的屋子好不好?要進來也應該敲門呀!”

  “那以後自己把房間弄整潔啊!”

  “那是我的事,不要你管!”璐璐仍是不耐煩的口氣。

  “你這孩子,這是怎麽說話呢?”

  “媽媽,你應該尊重我啊。我也是大人了呀!”

  媽媽生氣地從璐璐房間裏退出來。一看女兒門上,真的掛著一個漂亮的掛飾,可以用手撥動,每撥一格就有相應的話出現。比如“我正在看書,請勿打擾”或“進門之前先敲門”等等。

  璐璐之所以產生厭煩的情緒,是因為她覺得媽媽並沒有尊重她。所以,要想得到孩子的尊重,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這是溝通的第一步。試想一下,如果媽媽在進門前先敲門得到同意,那之後和璐璐再溝通起來,將會容易得多,孩子也願意和媽媽說話了。

  親子溝通中最關鍵的要素,就是建立平等的關係,而不是居高臨下做孩子的審判官。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就像管道中的水,若是一頭高、一頭低,水隻能流向低的一頭,隻有兩頭差不多高,水才能兩頭互流。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和孩子平等對話,父母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交流環境,從而提高孩子的溝通能力了。

  在茶餘飯後,父母不妨請孩子講講在學校一天的所見所聞,讓他們說說一天中最得意或最開心的事情,也談談今天有什麽不開心的地方。這樣做,父母就會分享著孩子的快樂,分擔著孩子的煩憂。孩子也會願意敞開心扉,和父母進行傾心交談,並把這當做自己人生的一種樂趣。

  總之,建立在平等和理解基礎上的親子溝通才是最有效的。隻有父母和孩子相互尊重,父母與孩子之間才能平等交流,才能很好地溝通,也隻有這樣,孩子才能體會到溝通的益處,享受溝通的快樂,慢慢的,孩子的溝通能力才會提高。

  營造和諧的溝通氛圍

  和諧的氣氛永遠是溝通的最好添加劑。父母要專心聽孩子的意見和看法,理解他們的情感和需求。一起去吃飯,一起去聽音樂會、參觀繪畫藝術展、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車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都可以成為談話的素材,都是與孩子溝通和交流的最佳時機。

  一般來說,在民主自由氣氛濃厚的家庭,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可以隨時發表對事情的各種看法。在這樣良好氣氛的家庭裏,孩子很容易養成自由發表意見的習慣,也會變得自信。

  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需要學會換位思考。

  報紙上曾經刊登過一篇文章,大意是這樣的:

  有一位做公司職員的父親非常疼愛自己的女兒。有一天,上小學的女兒看到一則關於汽車的電視廣告,廣告詞是:“爸爸開車好得意。”女兒覺得如果自己的爸爸也開上這種車,肯定非常得意。於是,固執的女兒要求自己的爸爸也去買一輛這樣的汽車來開。

  女兒的要求,做父親的非常願意滿足。於是,爸爸答應女兒去買這樣的車。從此,爸爸每天都是加班加點幹活。終於有一天,爸爸開上了這輛“爸爸開車好得意”的汽車,他興奮地問女兒:“爸爸得不得意?”女兒卻懂事地對爸爸說:“爸爸,你工作好辛苦。”就是這句理解的話,讓爸爸感動得不知說什麽好。

  換位思考從心理角度看,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其心理活動有三步:

  理解。將心比心,設身處地,這是達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機製,它以理性思考的形式完成。理解他人不容易,它需要生活的磨煉和摔打。曆經了角色的轉變,甚至親自體驗了你要換的那個位置的滋味後對他人的理解才會更準確。

  體諒。體諒是理解的延伸,是“由人及己”式的內心體驗。它要求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情感體驗、思維方式等)與對方聯係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實現與對方在情感上的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

  寬容。在交往中,不必太計較,要寬容。即使別人錯了,也要多原諒,不必非與他人爭個高下輸贏不可。有時即使爭贏了,也不一定給自己帶來快樂、幸福;自己認了錯,不會帶來恥辱,反而會丟掉包袱,化解隔閡,增進人際間的和諧氛圍。

  換位思考是消除隔閡、轉化矛盾的融解劑,換位思考是達成共識、增進團結的階梯,隻有換位思考,才能形成和諧的氛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孩子的良師、顧問,但不是指揮者、操縱者。對於孩子的行為,父母應該以建議的方式引導,而不能經常性地命令、控製。多讓孩子進行自由的活動,是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情感的好方法。比如,當孩子有同學、朋友來家裏玩時,父母一般不要偷聽孩子們的談話,給他們自由的空間。也可主動讓孩子邀請同學到家玩,父母可以外出以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但是,要讓孩子在活動結束後,和父母談談活動的內容,以便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這樣也能促進與孩子間的溝通。

  平時,孩子若想和同學、朋友搞什麽活動,隻要不是太出格的,父母最好都支持孩子,可以適當有所限製,但不能拒絕孩子參加。比如,當孩子說想在周末和同學出去野營時,父母應該說:“爸爸媽媽支持你的活動,但是你要告訴爸爸媽媽到哪裏,有多少人,什麽時候回來。”孩子多半是會和父母講具體情況的。因為,父母放手讓孩子進行自由的活動,表明了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孩子自然也會尊重父母,願意和父母交流。

  另外,父母還應該支持孩子做班幹部的工作。一個人總是要走上社會的,總是要參加工作的。多做一些班級的工作,尤其是班幹部的工作,對於孩子的能力培養是非常有作用的。遺憾的是,許多父母錯誤地認為,有沒有出息,隻要看學習好不好就行,做不做班幹部沒關係。於是,許多孩子明明被老師、同學推選為班幹部了,父母卻替孩子打退堂鼓,要求孩子放棄班幹部工作,把精力放在學習上。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內向的孩子可能默默地接受父母的要求,但是,當他成年後,往往會深深地體會到,如果自己在年幼的時候多參加班級實踐活動,對於自己的成長、成才是非常有幫助的,有些孩子甚至在不斷地碰壁後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這就給親子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也使孩子的能力和成長受到了限製。

  有些外向的孩子,他們喜歡與人打交道,喜歡在為班級做事中獲得樂趣,實際上,這種孩子多屬於領導型人才。長大以後,他可能並不需要太多的技術,卻善於管理他人。但是,家長們卻不知道這一點,強迫孩子放棄班幹部工作,往往導致孩子激烈的反抗,從而出現衝突。

  實際上,不管孩子自己願不願意做班幹部,父母都不要替孩子作決定。

  可以聽聽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很願意做,你就應該大力支持他,幫助他出主意,想辦法,更好地做好工作。孩子隻有在班級工作中獲得了成就感,他才會願意與父母輕鬆地溝通,與父母分享他的快樂。

  如果孩子不是太願意替班級做事,父母也不用責備他。隻要向孩子說明,做班幹部對他的個人成長是有好處的,如果可以做,不妨試試;如果實在不願意做,也可以暫時不做。

  父母的支持不僅能夠讓孩子獲得尊重,而且能夠讓孩子在處理各項事情的時候遊刃有餘,從而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就。當孩子處於良好的心理狀態時,溝通就變成一件簡單的事情了。

  以身作則,做孩子的好榜樣

  有一個小學生在自己的作文《我的爸爸》中寫道:

  小時候我非常喜歡我的爸爸,也很愛和他說話。那時候爸爸說到做到,他要求我做完功課再看電視,他也不看,輔導我做完作業,大家一起看。

  他愛看書,還把書上的故事講給我聽,爸爸棒極了!

  可是自從他當上老板以後,就慢慢變了,我越來越不喜歡他了,原因是他隻知道嚴格要求我,卻不嚴格要求自己。他教我不要說髒話,可我卻經常聽到他用髒話罵媽媽,他要我認真學習好好讀書,可他自己卻隻知道喝酒、打麻將。我再沒見過他看書,有時我不懂的問題問他,他總是一問三不知。

  有一次我對他說:“爸爸,為什麽你要我做的,你自己卻做不好啊?”

  他一聽火了,上來狠狠地揪住我的耳朵:“真是反了,倒教訓起老子來了,看我不揍扁你!”

  我為有這樣的爸爸而感到苦惱,我真的不想理他了。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你隻知道要求孩子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而自己卻不拘小節,我行我素,久而久之,你的威信、你說話的分量,就會在孩子的心目中大打折扣,以至於孩子會不屑於與你進行溝通。

  溝通往往是在生活中練就的,許多時候,孩子不善於與人溝通,是受家長情緒的影響,當父母每天沒有笑臉時,孩子的情緒也勢必受到影響,情緒低落就很自然地表現出來了。

  一位媽媽發現孩子的作業寫得特別潦草時,非常生氣,一氣之下,把孩子的作業本撕掉,說道:“說了你幾次了,你怎麽就不長個記性,作業還寫這麽亂,你給我重寫!”孩子拿著撕碎的作業本,望著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被媽媽這樣蠻橫地撕掉,很是生氣,嘀咕道:“我就不給你好好寫,愛撕你就撕。看你能撕多少。”生氣歸生氣,但明天的作業還得交啊,無奈隻得重新寫。孩子心裏憋了一口氣,寫得還不如上次呢。媽媽見了大怒:“我的話你怎麽就是不聽。”媽媽剛想給撕掉,可一看表已經10點多了,重寫已經是不可能了,隻好就這樣了事。

  而另一位媽媽發現孩子作業寫得很糟糕時,雖然也很生氣,但她卻克製住了自己不滿的激動情緒。她知道,孩子不是不能寫好,而是態度不認真。於是,她就對孩子說:“孩子,你今天的作業怎麽寫得這樣潦草,這樣寫老師會認不出來的,你最好重寫。我知道,讓你寫,你是不大情願的。可為什麽我還要堅持讓你重寫呢?因為媽媽相信你能寫好,寫第二遍肯定會比第一遍寫得快,而且會好得多。媽媽絕對相信你!”孩子一聽媽媽的話,再看看自己寫的字,就對媽媽說:“媽媽,我再重寫一遍。這次我一定認真寫。”寫完後,他讓媽媽看自己寫的作業,媽媽認真看過後,高興地說:“我兒子的作業寫得真工整,一定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後來,這個孩子的作業一直寫得很好,每天媽媽都會表揚他,他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同樣是要求孩子重新寫作業,前一位媽媽采用了訓斥、強製的辦法,給孩子的是壓力,跟孩子無法好好溝通;而後一位媽媽給孩子的是信任、鼓勵,給孩子的是動力,讓孩子欣然接受,其結果是不同的。

  在很多家庭中,我們都能聽到這樣刺耳的打罵聲:“你的手勢還不改正,玩具趕緊去放回原處,別把看過的書東放放、西放放,你看,房間被你搞得一踢糊塗,你再不收拾好,我打斷你的手,把你扔到外麵去……”

  接著就是啪啪幾聲巴掌聲,再接下來就是孩子開始在那兒哭。

  有些家長喜歡大聲訓斥孩子,以為大聲訓斥聲勢大、效果佳。其實,這種做法往往是教育者無能的表現,不僅收效甚微,甚至會適得其反。如果出現問題時,父母不能做到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又怎能要求孩子有良好的溝通能力?

  父母在外工作壓力大,下班回家還要應付孩子的瑣事,有時情緒控製不好,一時失去耐性,就會發脾氣。請留意孩子的行為,往往由模仿成年人而來。如果你真的想發脾氣,盡量在孩子看不見的地方“發泄”。在家庭中,親子關係既是一種受法律保護的血緣關係,又是一種靠情感維係的親情關係;父母和子女之間,應該“有話好好說”,善於溝通,是一種善意的對話和商量,是化解各種人際矛盾的唯一途徑。

  因此掌握著孩子心情的父母,必須給孩子以很好的榜樣,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相信你的孩子會在你的影響下積極起來、樂觀起來。

  想改善孩子與人的溝通能力,Anthony R·Dickinson教授建議家長以下7種行為能免則免:在孩子麵前發脾氣;對孩子期望過高;把子女與他人比較;重視學習成績,忽視對孩子待人處世能力的培養;認定孩子才能有限;隻知事急求援,不會早作安排;懲罰孩子。

  有一位爸爸,在孩子咿啞學語的關鍵時期,就讓孩子樹立文明禮貌的習慣,既教會了孩子尊重人,還教會孩子與人溝通,使孩子成為會說話、懂傾聽、善溝通的好孩子。

  這位爸爸讓孩子學會在與家人和其他小朋友相處時,能夠具有真誠謙遜的品德,不壟斷談話。真誠應該是潛藏在內心的興奮與快樂,具有熾熱的精神氣質。他覺得,一個真誠的孩子,配以天真活潑的天性,就會架起與人交往的牢固橋梁,為溝通掃清一係列障礙。而謙遜則是一種含蓄內在、彬彬有禮的精神特質。謙遜的人懂得換位思考,能夠更充分地理解別人,說話也會更加得體,而不是一味以我為中心,目空一切,自吹自擂,讓人厭惡。因此,他認為,會說話的標誌之一就是會貼切地運用讚美。如何做到這一點?

  這就要求孩子的父母要從自己做起,及時地發現孩子的優點,適時適度表現出真心欣賞的態度,輔之以一些讚美式和感謝式的語言,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知道,對別人給予的關心和幫助,要及時表示謝意;對別人取得的成績,要及時表示讚美和祝賀。一句話,讓孩子在父母身上找到感激的元素。

  能傾聽,是尊重別人的具體體現,也是一門交往的藝術。這位爸爸還能夠專注地傾聽孩子說什麽,使得孩子也懂得了傾聽。會傾聽的孩子也一定善解人意、平等待人。要知道,日常生活中送給孩子最好的讚美,其實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她(他)所說的每一句話,爸爸媽媽都在認真傾聽,都在積極互動。要讓孩子能傾聽,爸爸媽媽首先就得能傾聽,也就是在孩子說話時,要做出認真傾聽的“動作語言”——身體微微前傾,靠近和平視孩子,切忌居高臨下,同時,要會放下手中的其他事情,集中精力麵對孩子,打開眼睛這道“心靈的窗戶”,專注地看著孩子,真誠自然地用眼睛表示對孩子話語的濃厚興趣。要讓孩子感受到,對別人話題的興趣,其實就是理解他人、尊重對話者的直觀表現。

  讓孩子做到會說話、懂傾聽,讓孩子成為善於溝通的好孩子也就水到渠成了。不過,千萬不要忘記告訴孩子要學會微笑。微笑其實就是生活中燦爛的陽光,發自內心的微笑,最能打動別人,最能讓人感受到熱情,也能讓看似沒有陽光的事情變得陽光四溢,讓孩子的溝通錦上添花。引導和教育得當,孩子就會成為一個討人喜歡、成長健康的好孩子呢!

  
更多

編輯推薦

1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2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
3影響孩子一生的44個...
4影響孩子一生的58個...
5影響孩子一生的56個...
6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
7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兒子
9學前兒童遊戲
10教子從此不累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不要讓孩子輸在心態上

    作者:龍柒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為家庭教育類讀物。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別從培養孩子自信、樂觀、積極向上、獨立自主、寬容、勇敢、知足、感恩等八大心態,詳細、全麵講述了孩子的良好心態是如何被培養起來的。第九章“幫助...

  • 教子聖經

    作者:西西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從生活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樂天性,父母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本書分為“寶貝的生活習慣”、“寶貝的溝通能力”、“寶貝的學習能力”、“寶貝的協調能...

  • 原諒這世上沒童話

    作者:安小漠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女孩在艱辛的家庭中獨立自強的青春傷感小說。無法忍受賭徒父親的欺侮,林向南逃離南方小鎮,投靠多年前離家的母親,並多了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景昔。因為景昔對林向南的關心和照顧引起了他的...

  • 家教:與孩子同行

    作者:章創生主編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向家長和我們的孩子講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錯誤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給我們小孩以健康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