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並不是一種由外部強加在人身上的義務,而是我需要對我所關心的事件作出反應。
——弗洛姆
美國的大多數孩子,到了具有簡單勞動能力的年齡後,就會積極主動地尋找打零工的機會,例如,幫鄰居除草、送報紙、粉刷房子、打掃積雪等。
一個大雪紛飛的清晨,一個小朋友站在一家門口使勁地按著門鈴。一位老太太打開了門,發現門口站著一個大約七八歲的小男孩。
“您好!”小男孩說,“我幫您打掃積雪,好嗎?”
“你起得真早,在這附近我怎麽沒有見過你呢?”老太太說。
小男孩非常有禮貌地說:“我是新來的,我們家剛搬到這個社區一周。現在我還不知道其他小朋友的作息時間,這麽早就過來,是不是打擾你們了?”
老太太親切地說道:“沒有!我們早就起床了,我們老年人本來就睡得少。”說著,老太太對著屋內喊道:“親愛的!我們打掃院子裏積雪的工作,就交給這位小紳士嘍!”
待先生應了一聲後,老太太便帶著小男孩去了放有鏟雪工具的房間,邊走邊稱讚道:“你這麽小,就這麽不怕吃苦受累、積極打工賺錢,將來長大了一定會有所成就。對了,你打算怎麽花自己賺來的錢呢?是存起來?還是拿去買零食,吃個痛快呢?”
小男孩興奮地說:“我賺錢不是為了買零食的。我的爸爸媽媽都還在念大學,我現在打工賺錢讚助他們交學費!他們答應,等我將來長大了他們也會同樣地幫我讀大學。”
相信這個讓人心動的孩子,其責任心和價值觀的培養必定與其父母的教子理念有關,他明白一切事情隻有付出才有回報,對於別人的付出要懂得感謝。
讓孩子承擔一些簡單的勞動,從而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和使命感,是對孩子心靈的一種滋養。不懂得感恩,缺少責任感的孩子,因為找不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往往會產生精神上的迷茫和無所適從,他們容易失去上進的動力,也容易為一些輕浮事物吸引並沉溺其中。因此,在如今這種複雜的社會裏,培養孩子感恩的心理和責任感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了。
良好的責任心是感恩的另一種反饋形式,它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的一種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一位成功的人士曾經說過:“一個人必須有責任感,不管你做什麽,都要把它做好,盡管你不知道在今後它將對你有什麽樣的幫助。”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成功者,隻要他有責任心。
一個人的責任心表現在許多方麵,如在生活上不依賴別人、自己的事自己做、敢於獨立作出判斷選擇,並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等等。
家長都希望孩子懂得感恩,有擔當,但孩子的責任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長年累月的生活中逐漸培養。家長可以借鑒以下幾點方法:
(1)把孩子當大人看待
有些事情屬於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可以讓他們自己做決定;而另一些事情孩子可以發表意見,但還沒有能力作出決定,這需要家長作出選擇並幫助孩子接受所作出的選擇。父母要指導孩子在自己的選擇中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並發現自身的價值,從而培養孩子獨立負責的精神。父母要鼓勵和信任孩子,從而使他們相信自己有承擔責任的能力。
在家中,父母不應該總把子女當小孩子看待,家中的許多事都要聽取孩子的意見,讓他們體驗到一種家庭生活的參與感。如此,將會使孩子樂於幫助父母,進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2)讓孩子多動手
如果不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始終不給他們獨立的機會,孩子就有可能失去做事的興趣和願望。家長應把責任感的培養融入到遊戲之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學著收拾玩具,把收拾玩具作為遊戲的一部分,使孩子逐漸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家長也可讓孩子做適當的家務勞動,使孩子體驗一下自己對家庭應盡的責任,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生活自理的能力,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與獨立性。
(3)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由於年幼,缺乏知識、經驗,經常會出現一些過失,這並不奇怪。譬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一時衝動傷害了別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煩等。發生這類過失的時候,父母不應該責怪孩子或袒護孩子,應讓孩子自己負責。
一般來說,孩子有過失的時候,正是教育的大好時機。因為內心的不安使他急於求助,而此時明白道理有可能刻骨銘心。父母要利用這個時機,耐心地給孩子講清道理,明確指出彌補過失的辦法,使孩子建立起責任心。
(4)父母做出榜樣
責任心和其他道德準則一樣,不能單單靠口頭說教,而隻能由孩子從外界的吸收中取得。孩子在生活的各種環境中,會對自己喜歡的人進行模仿,從而塑造自己的品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眼中父母具有絕對權威,父母的言行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父母做事總是丟三落四、不守諾言、推卸責任,那孩子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身教勝於言傳,父母做出榜樣,孩子會在自己的行動體驗中鞏固對父母的學習,這樣,責任心才會不斷增強。
(5)給孩子點小任務
美國專家建議:應讓孩子們飼養小動物、種點花草,讓孩子們在喂養小動物、給鮮花澆水及施肥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培養他們的耐心與責任心,並將這種感情遷移到對待其他人和事物上。事實證明,這種教育方法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能夠促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