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為失去而抱怨,享受你所擁有的。
——H。斯坦利·賈德
一天晚上,一群遊牧部落的牧民正準備安營紮寨休息的時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籠罩。
他們知道神就要出現了,因此,他們滿懷殷切的期盼,恭候著來自上蒼的重要旨意。
神果然出現了,他對這些虔誠地信仰著他的人說:“你們要沿路多撿一些鵝卵石,把它們放在你們的馬褡子裏。明天晚上,你們會非常快樂,但也會非常懊悔。”說完,神就消失了。
牧民們感到非常失望,他們原本期盼神能夠給他們帶來無盡的財富和健康長壽,沒想到神卻吩咐他們去做這件毫無意義的事。但是無論如何,那畢竟是神的旨意,他們雖然有些不滿,仍舊各自隨意拾了一些鵝卵石,放在馬褡子裏。
就這樣,他們又走了一天。當夜幕降臨,他們開始安營紮寨時,忽然發現放進馬褡子裏的每一顆鵝卵石竟然都變成了鑽石。他們高興極了,同時也懊悔極了,後悔沒有撿拾更多的鵝卵石。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又何嚐不是如此呢?有許多眼前看似鵝卵石一樣的東西被我們棄如敝履,然而,忽然有一天,當我們需要它們的時候,它們就變成了鑽石,而我們卻不得不為以前丟棄它們而懊悔不已。
因此,要培養孩子知足的心態,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
現在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早已經把艱苦樸素當成了曆史,他們不僅自己肆意享樂、浪費,還千方百計地讓孩子享受、浪費,美其名曰“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結果浪費有理,揮霍無罪,暴殄天物,不少孩子早已養成了大手大腳花錢、隨隨便便浪費的習慣。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新世紀的希望。如果他們不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便無法創造更加美好的一切。
生活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麽簡單,也不會永遠停留在現在。中國長期以來流傳著“富不過三代”的說法,很多人批判這是一種宿命論思想。但仔細一想,這種說法並非沒有道理,而且堪稱“經驗之談”。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人們長期生活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圈子裏,農業文明是整個社會文明的主體。老百姓每天臉朝黃土背朝天,大多也隻能求個溫飽度日,一夜暴富的情景在農耕社會裏幾乎是天方夜譚。大多數老百姓窮慣了,苦怕了,一旦時來運轉,家景亨隆,就很容易嬌慣子女,生怕子女再重複自己以前的生活。殊不知,避免子女重複艱苦生活的關鍵在於培養他們成才,在於讓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從而創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用自己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來滿足孩子的揮霍享受。孩子用著父母創造的錢財,渾然不知稼穡的艱難,一旦父母年老,讓他們自己挑起家庭的重擔,他們才開始犯難。但可怕的不是犯難,而是知難而退。許多孩子不願迎難而上,守著父母給他們創造的家業,繼續逍遙度日,結果到了他們的下一代,日子就不再那麽寬裕了。很多人都在重複著這樣的故事,周而複始,很難跳出“富不過三代”的怪圈,“富不過三代”似乎也就成了宿命論。
當然,我們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其優越性遠非自然經濟時代可比,每個人都有不少發財致富的機會。但是,發家致富之餘,也不能忘記向孩子灌輸勤儉節約的意識。我們的機會雖然比先輩多,但我們麵臨的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孩子如果缺乏勤儉節約的意識,處處揮霍浪費,不尊重金錢,不愛惜有價值的一切,將會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敗得體無完膚,仍難逃脫“富不過三代”的宿命。
遺憾的是許多父母並沒有這樣去要求他們的孩子,他們對孩子的投入非常大方。有些父母寧可自己節約,也要讓孩子享受,他們甚至覺得能夠為孩子提供豐裕的物質生活是一種榮耀。孩子輕輕鬆鬆地用著父母給他們提供的錢財,心安理得,一出出不尊重勞動果實的滑稽戲在上演。比如,一群孩子一邊唱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邊跳著皮筋,把吃剩下的零食扔到一邊……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與其創造財富讓孩子去揮霍,不如讓他們學會勤儉節約,自己去創造財富。這樣,他們的財富才會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而不至於坐吃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