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上的不足是容易彌補的,而靈魂的貧窮則無法補救。
——蒙田
在森林的一條小路上,一個商人和一個樵夫經常相遇。
商人擁有長長的馬隊,一箱箱的綾羅綢緞都是商人的財富。
樵夫每天都要上山砍柴,斧頭和繩子是他最親密的夥伴。
然而,商人整天愁眉苦臉,他不快樂。
樵夫每天歌聲不斷笑聲朗朗,他很幸福。
一天,商人又與樵夫相遇,他們同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
“唉!”商人歎道,“我真不明白,小夥子,你窮得叮當響怎麽還那麽快樂呢?你是否有一個無價之寶藏而不露呢?”
“哈哈!”樵夫笑道,“我也不明白,您擁有那麽多財富,怎麽整天愁眉苦臉呢?”
“唉!”商人說:“雖然我是那樣的富有,但我的一家人總是為了錢財吵得不可開交,我覺得自己無依無靠,很是孤獨。”
“他們整天想的就是如何比其他人擁有更多,卻沒有一個想到為我付出哪怕一丁點兒真情實意。當然,我一回到家他們就會喜笑顏開,可是我始終弄不明白,他們是對著錢笑還是對著我笑。我雖家財萬貫,但我卻常常感到自己實際上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我能快樂嗎?”
“哦,原來如此!”樵夫道,“我雖然一無所有,但我時時感覺到我擁有永恒的幸福,因為全家人都是我的靠山,所以我經常樂不可支。”
“是麽?那麽你家裏一定有一個賢惠的妻子?”商人問。
“沒有,我是個快樂的光棍漢。”樵夫道。
“那麽,你一定有一個不久就可迎娶進門的未婚妻。”商人肯定地說。
“沒有,我從來沒有過什麽未婚妻。”
“那麽,你一定有一件使自己快樂的寶物?”
“假如你要稱它為寶物的話,也可以,那是一位美麗的姑娘送給我的。”樵夫說。
“哦?”商人驚奇了,“是一件什麽樣的寶物,令你如此幸福呢?一件金光閃閃的物事?一個甜蜜的吻?還是……”
“這個美麗的姑娘從來沒有同我說過一句話,每次在村裏與我相遇,她總是匆匆而過。三年前,她去了另一個城市生活。就在她臨走之前,上車的時候,她……”樵夫沉浸在幸福之中了。
“她怎麽樣?”商人急切地問。
“她向我投來了含情脈脈的一瞥!”樵夫繼續進,“這一瞬間的目光,對於我來說,已經足夠我幸福一生了。我已經把它珍藏在我的心中,它成了我瞬間的永恒。”
商人看著幸福無比的樵夫,心中說道:
“真正的富翁應該是他,我才是個名副其實的窮光蛋。”
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心願,莫過於渴望孩子一生快樂幸福,為此父母可以付出一切努力。於是,他們從小教給孩子各種技能、知識,希望靠著這些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收獲幸福。
這樣的愛本無可厚非,隻是父母逼著孩子學習的同時,是否忽略了孩子的心態問題。當我們苦口婆心、費盡氣力讓孩子專心學習的時候,孩子會怎樣認為?也許家長的急切會讓一個孩子懷疑學習的目的,更有甚者會認為自己的努力都是為了父母,自己並不能看清其中的意義。因此,我們必須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告訴孩子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知識與成長,是為了了解社會和世界,學習是為了體驗掌握知識的充足感和學習的快樂。有些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隻有學習才能讓你上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賺大錢……”父母過多的功利心態隻會加重孩子的浮躁心態,孩子還小,暫時還體會不到父母口中的種種好處,如果在孩子求學的十幾年裏,天天這樣嘮叨,無疑是對孩子精神的折磨和摧殘。等孩子長大成人後,也不會因知識給他帶來的財富就知足、快樂和幸福。因為在他努力了十幾年後得到的回報遠遠不能彌補孩子多年來缺乏的快樂和希望。
因此,我們必須提醒家長,當你不斷提升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時,更應注重他們內心的快樂感,隻有讓孩子在現有的生活和學習中,獲得快樂的體驗,為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感到滿足,才能培養起孩子知足的心態,並在今後的生活中時時能找到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