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並非隻是讓孩子過過苦日子,幹點兒重活。挫折教育的重點在於,培養孩子擁有自強和堅韌的精神。
——陳永輝
兒童的心靈就像他們正在生長發育的身體一樣,非常脆弱、稚嫩,經受不住大人們的恐嚇。可是有些家長抓住孩子的這一弱點,以嚇唬的方式來使孩子聽話,讓孩子的心靈受到難以治愈的創傷。
一天中午,父母等了老半天,上小學的女兒還沒有回來吃飯。他們到學校去找,老師說學校按時放的學,孩子早已離校。父母著了急,熱心的人們幫助父母四處尋找孩子的下落。最後,在離學校不遠的河邊找到了痛苦不堪、意欲投河自殺的女兒。10歲的孩子為何欲尋短見?原來,孩子考試沒有考好,見到發下來要求家長簽字的試卷,想起了考試前父親叮囑:“再不得90分以上就別進家門。”“這次再考不好我就打死你!”父親了解了情況後感到非常懊悔,沒想到幾句嚇唬孩子的話竟給孩子的心靈造成這麽嚴重的創傷,險些斷送了孩子的性命。
如今,動輒對孩子進行恐嚇的父母大有人在,嚇唬人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有的父母愛拿警察來嚇唬孩子,對孩子說“再不聽話我就打電話讓警察來把你抓走”,有的家長甚至講些妖魔鬼怪、裝神弄鬼的故事嚇唬孩子。
恐嚇孩子就是利用孩子天真、膽小的弱點讓孩子聽話、順從。可是這種教養的方法是一種得不償失的愚蠢行為。孩子天生就懼怕一些事物,心理學工作者對此有過統計:1歲以內的孩子害怕巨大聲響、陌生人、環境突然改變、失去親人照顧;1~2歲害怕陌生人、怕與父母分離;2~3歲害怕黑暗、獨自在家、與父母分離;3~4歲害怕動物、昆蟲、黑暗的房間;4~5歲害怕野生動物、鬼怪、雷鳴;5~6歲害怕上學、身體受傷害、超自然事件;7~10歲害怕社會交往、戰爭、身體傷害和學習問題。利用孩子的這些弱點恐嚇孩子,隻會給孩子留下陰影,使他變得更膽小怕事,更加懦弱。一位上了年紀的人回憶說:記得自己小時候,母親常哄騙自己說“再哭雷公公會打死你,山裏的老妖精聽到聲音會來抓你”之類的話。這種潛藏的恐懼心理一直延續到他上學甚至長大之後,當時他是學校公認的膽小、情緒不穩定的學生。
作為父母,應該了解孩子懼怕某些事物的心理特點,不能恐嚇孩子,給孩子的心靈雪上加霜,而應該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
比如:讓孩子在生活中避開一些可怕的東西,如有攻擊性的動物、狂風、雷電,以及激烈的吵架場麵、夜間獨行等。一些難以回避的事物在最初接觸時,要有大人在場,要逐步進行,由遠及近,由表麵到深入,由父母在場到獨自接觸。這些訓練應在充分認識孩子的能力前提下進行。有人逼著孩子與可怕的事物相接觸,以此來鍛煉孩子的膽量是不可取的,這樣隻能使孩子更加膽怯。父母應給孩子講明事物的本來麵目,讓孩子理解事物本身並不可怕,從而解除他的恐懼心理,還可以給孩子講英雄人物的故事,鼓勵孩子勇敢地麵對一切,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