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衣裳襤褸,鞋襪不整,自己舍不得看戲,一味抱著慈悲心腸為兒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是最壞的教育者。
——馬卡連柯
有一個佛教徒走進廟裏,跪在觀音像前叩拜,他發現自己身邊有一個人也跪在那裏,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
他忍不住問:“你怎麽這麽像觀音啊!”
“我就是觀音。”那個人回答道。
他很奇怪:“既然你是觀音,那你為何還要拜呢?”
“因為我也遇到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觀音笑道,“然而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可能就是因為遇事喜歡求人,而觀音之所以成為觀音,大概就是因為遇事隻去求自己。父母總認為自己是孩子的“觀音”,什麽事都想為孩子代勞,這樣隻會不斷加深孩子依賴別人的心理,很難自己解決問題。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自主心理,讓他們學會自己求自己,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遇到挫折時,孩子應該怎麽辦?家長又該如何麵對“陷入困境”的孩子?
很多父母對犯了錯誤的孩子總是說:“是這樣的”、“是這麽回事”、“這樣幹才行”。這樣說就意味著:“別說了,要是我幫你做,就不會出這些麻煩了。”這樣說並不能鼓勵孩子們去發現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動手做事情的意義和樂趣,隻會使孩子依賴性更強,使他們失去獲得必要經驗的機會。
孩子們並不希望父母幫助他們做,隻是希望父母可以監督他們,發現哪裏做的不對,可以指點他們一下。他們對父母的介入感到恐懼從而容易失去自信。父母的介入使他們認為自己什麽也不好,自信心就會受到打擊。他們總是在想,如果沒有父母的介入,事情會是什麽樣子呢?有的孩子在辦一件事時,總是背著父母,他們努力想掙脫父母的庇護,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可是父母偏偏不給他們機會,處處設立保護傘。當某一天,在父母的不斷拯救下,孩子長大開始過獨立生活時,他們會感到很不適應:必須計劃收支平衡,買生活用品,找住宿之地等都會使他們感到惴惴不安。在家裏的時候,這些事情總有人替他們幹。他們的父母總在扮演“搭救者”的角色,每當他們麵對現實一臉憂愁時,父母就出現,幫他們辦好所有的一切。
父母的幫助,表麵上看使孩子暫時脫離了困境,但是,幫得了一時,而無法幫助他們一世。因此,不訓練孩子的自主能力,總是扮演“搭救者”的角色,反而會將孩子推入一個更為危險的困境。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弱。那麽,怎樣才能使孩子走出這個危險的境地呢?很簡單,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困難。
一個人隻有在自己戰勝困難時,才能體會到“不依靠別人,憑自己力量前進”的可貴。因此,當孩子碰到困難不知所措時,家長應果斷地對他說:“我相信你,你自己能行!”即使孩子起步時收效甚微,也應該相信,隨著更多的鍛煉,他們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堅強,並會養成堅韌不拔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