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相信,你是多能的。那樣許多事情就成為可能了。
——鮑裏索夫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到一所普通的學校調研,一位老師問:“先生,您能不能挑出班上智力超常的學生?”
“當然可以。”專家爽快地答應了。然後自信地用手在學生中指點起來:“你,你,你……”
被點到的孩子眼睛一亮,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飛奔回家。“爸爸,媽媽,好消息,心理學家說我是神童啊!”母親聽完孩子的話後,欣喜若狂。怎麽看孩子怎麽順眼,仿佛兒子一下子變成了天才。
從此,這些孩子受到了同學的羨慕、老師的關懷、家長的誇獎。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覺,回到了“行”的世界,一個個飛速地向前發展。
一年後,專家再次訪問該校,問:“那幾個孩子的情況怎麽樣?”
老師回答:“好極了!”接著她請教道:“先生,我感到很驚訝,你來之前他們都隻是普普通通的學生,可經你一指點,一個個都變了。請問您有什麽訣竅,能夠判斷得如此準確?”
專家微笑著說:“沒有任何訣竅,隨便指指而已。”老師露出一臉驚訝的表情。
這個小故事給人的啟示是深刻的:信任、期望的力量是巨大的。當人們堅信一個人“行”的時候,他就真的“行”。
國外的心理學家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從人的潛力角度看,普通人是否等於正常人?”在許多人看來,普通人是天經地義的正常人,這難道還會有錯嗎?
可專家研究的結果否定了這一說法。他們認為普通人並非正常人,而所謂超常的人才是正常人。因為普通人的才能被壓抑了,沒有開發出來,而所謂超常的人隻不過是得到了正常的發展。也就是說,不是溫室裏的莊稼超常,而是鹽堿地裏的莊稼沒有良好的環境。在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和肥沃土壤中,才能長出挺拔的大樹。
“你能行!”父母要對孩子如此說。父母要多給孩子機會,哪怕他做得一塌糊塗,也要讓他大膽地做。孩子有時會有許多想法,但他們真正去做的卻很少很少。孩子可能不知道怎麽做,可能有畏難情緒,也可能懶於去動手,這時父母要積極地鼓勵他們。父母可以讓孩子多參加各種活動,讓他們發現自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從孩子的生活、學習、做事等多方麵都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責任心。自立而又有責任心之後,他會較容易產生自信心。
讓孩子自己去走路!這樣,孩子在摸爬滾打之後,會走得更自信、更有力。
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有時是無知者無畏,但當他們遇到困難或者出現差錯時,可能會迷茫、困惑,失去信心和勇氣。因為孩子年齡小,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要差一些,戰勝挫折的心理素質相對較弱。他們容易具備勇氣,又容易失去勇氣,所以,父母的教育方式至關重要。
孩子出錯或失敗時,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會錯。父母耐心、認真地去分析,會有利於孩子總結教訓、改掉錯誤。父母有時也可以分析自己的失誤,讓孩子明白生活、學習中出現差錯是可以理解的,出了差錯之後,再認真去改,往往會獲得成功。
父母要用寬容的心、熱情的態度鼓勵孩子,告訴他“行”,使孩子擁有信心,使他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