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為女兒的成長投入滿腔心血的時候,女兒能夠理解父母為她付出的辛苦嗎?這取決於父母對女兒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味地單項付出,是教育不好女兒的。父母應該讓女兒明白自己為她付出的一切,讓她知道父母是多麽的愛她。
愛女兒是父母的責任、義務,但同時女兒也應該了解父母為她所做的一切,讓她了解父母養育她付出的辛苦勞動。女兒應該懂得感恩,感謝父母對她的養育之恩,她應對父母有所回報。隻有這樣女生才會體會到“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道理。
要想讓女兒對父母有感恩的心,就要讓女兒知道父母有多辛苦。現在很多女生都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隻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一天,李女生帶正上初中的女兒逛商店,女兒嚷著要買塊手表,李女士以她已經有了拒絕了女兒的要求。當走到賣服裝的櫃台,女兒又看到了今年的新款夏裝,李女士看了看標價,覺得太貴了,還是沒答應女兒的要求。頓時,女兒一臉的不悅,責問道:“難道咱家真的那麽窮嗎?”
其實,像李女士遇到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深有體會。很多父母都認為持家過日子是父母應該操心的事情,女兒不需要管這些。甚至有的父母寧願苦了自己,也要給女兒最好的東西,怕女兒受委屈,怕女兒丟麵子。久而久之,在女兒的眼裏,父母持家過日子是理所當然的事,從而滋生依賴思想。父母應該主動和女兒聊天,有意識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她,說得越具體越好,從而讓她知道家中的經濟狀況,明白父母的錢來得不易。女兒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裏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對父母了解不多的女兒,常常不會去主動思考父母的錢掙得多麽的不容易,甚至在她們看來,父母給女兒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女生怎麽會從心底裏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把自己的辛苦展露給女兒,讓女兒體會到父母為了她所付出的一切。自然,女兒會從心底裏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女兒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父母要為女兒提一些要求:讓女兒記住自己的生日、愛好、健康狀況等信息。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可以讓女兒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盡量不給父母添亂。把要求變為習慣不是短時間可以達到的目標,但把這些要求滲透到女兒的生活中,不久的將來女兒就能站在父母的立場理解父母了。比如,在家中設下長幼有序的家規,晚輩回家後要向長輩問好,外出時也要和長輩打招呼。父母要讓女兒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係,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自己在家庭裏逞強胡鬧。
父母要根據女兒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於女兒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女兒增強“我是家中一分子,我也能做很多事的觀念”。
父母也要在女兒心中樹立孝敬長輩的楷模。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要想讓女兒能夠體諒自己的辛苦,自己就要做到體諒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本人就不是一位孝敬父母的好家長,女兒必然有樣學樣,變得自私自利。所以,無論平時工作多麽的忙,父母都抽出些時間到父母身旁盡孝。比如,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女兒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漸明白父母這樣做的意義何在,她也會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父母要多給女兒體驗的機會。讓女兒明白父母的辛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體驗。比如,吃飯時女兒幫助媽媽擺好碗筷。在勞動的過程中讓她體會任何事情都不是輕易做到的,必須付出努力,並讓孩子理解父母對她的期望及為此所做的一切。
除了參與家務勞動能夠讓女兒體驗父母的辛苦,父母可以借鑒一下一些幼兒園的教育方法。這個方法是這樣的:
老師要求每一位小朋友從家中帶一隻雞蛋,不論用什麽方法,要保證雞蛋在一天之內不碎。一開始有的小朋友不以為意,一下課就把雞蛋放在課桌中,自顧自去玩了,誰料到課桌被好動的同學撞了一下,雞蛋就碎了;還有的小朋友就一直把雞蛋捧在手裏,但也免不了疏忽大意,沒有握住雞蛋,掉在地上摔了。看到一些小朋友失敗後,其他的小朋友都學乖了,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有的小朋友把雞蛋放在泡沫塑料裏;有的小朋友把雞蛋放在布袋裏,掛在胸前。到下午放學的時候,老師檢查小朋友的作業完成情況。當為數不多的小朋友把完整的雞蛋交給老師時,都不由自主地長噓了一口氣。老師趁此引導小朋友:“你們保護一隻雞蛋才一天,就覺得累了,爸爸媽媽保護你們長大成人,所付出的精力和耐心,就可想而知了。”
父母是否從上麵的例子中,學到了一些巧妙的方法。老師可以給小朋友留作業,父母也可以這麽做呀!把教學場景從學校變為家庭,但仍不會影響教學目標。讓女兒在一種遊戲的過程中,體會父母養育女兒的辛苦。父母還可以讓女兒養一些小的動植物。父母告訴她養的方法,在一旁指導女兒的行為,但具體的行為父母不要管。
父母應該讓女兒知道生活中有很多艱辛,父母把她養大要付出很多辛苦。能夠理解父母辛苦的女生,才不會依賴於父母,知道做人應該自強自立,既是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也是為自己的將來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