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短命之君仁宗朱高熾

  1.兄弟相爭,曲折登基

  皇位雖然是世襲的,但是玄武門之變卻留下了後遺症,使皇位的繼承有時充滿了血腥味。

  明仁宗朱高熾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幼年即讀儒家經書,生性仁厚儒雅,沉靜好文,言行識度,很早就知儒家治國之道,以聰慧仁德著稱,深受祖父朱元璋的寵愛。

  據說,朱元璋曾讓秦王、晉王、燕王的嫡子同時進京,要考察一番。朱元璋讓他們去檢閱部隊,隻有朱高熾回來晚了。問他原因,朱高熾說,天氣很寒冷,我想等軍士們吃完飯再檢閱,所以回來遲了。朱元璋很高興,誇獎說,“小子知道恤下了!”又有一次,朱高熾奉命批答奏章。批好後,呈報給朱元璋,朱元璋發現奏章裏有一些錯別字和一些小毛病沒有改過來,就問朱高熾是不是沒有看到。朱高熾回答說:“孫臣以為小過不足以上瀆天聽。”朱元璋大喜,接著又問他堯舜的時候,老百姓遇到水旱災害怎麽辦?朱高熾說,要“恃聖人有恤民之政”。朱元璋很高興地說:“小子異日不可量也。”

  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成祖來講,這個兒子並不討他喜歡,甚至可以說朱高熾一直沒有贏得過他的歡心。

  朱棣起兵靖難時,因為朱高熾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朱棣就命他留守北京。雖然朱高熾生性仁厚,卻並不懦弱。奉命居守北平期間,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大將李景隆的五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雖然當時上有母親徐氏,下有姚廣孝、顧成等人相助,但僅以萬人堅守孤城,也實屬不易,可見其絕非庸懦之輩。

  在此期間,建文帝曾遣書信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但朱高熾仁孝如一,接到書信之後看也不看,忙派人把建文帝的詔書和詔使一起原封不動地送到朱棣麵前,才免卻了父子相殘的悲劇,建文帝的反間計終告失敗。

  盡管朱高熾以仁厚儒雅獲得了極好的名聲,但是他的日子也並不好過,尤其是在通往皇位的路程上更是布滿了坎坷。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在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出現了猶豫:朱高熾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朱元璋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皇二子朱高煦性格頗像朱棣,英俊武勇,在靖難中曾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後也曾親自許願將皇位傳給他。就朱棣本人來講,希望立朱高煦為太子,因為他覺得朱高熾太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而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幾次冒死救護朱棣,朱棣當時很感動,對他說:“世子多病,勉之!”公開許願要將皇位傳給他。朱高煦在軍中威望很高,淇國公丘福等高級將領也都擁護他,可是,這個老二卻不討朱元璋的喜歡。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就很討厭他,總說這個孫子將來要惹事,等到朱棣即位以後,朱高煦要求兌現承諾。朱棣征求大臣、親信的意見,大家多數是讚同高熾,不讚成高煦。隆平侯張信是朱棣的救命恩人,朱棣叫他“恩張”,朱棣問他能不能換了太子,張信說這是天理人倫,能隨便更改嗎?氣得朱棣一劍砍掉了張信的兩顆門牙。朱棣最信任的大臣道衍和尚、兵部尚書金忠、楊士奇、楊榮、金幼孜等都不同意,朱棣勉強答應再看一段再說。

  朱棣登基後沒有立即冊立太子,對此朝臣多有覺察,於是紛紛上言,請求建儲。不少勳臣貴戚都支持立朱高煦為太子,理由不外是“靖難有功”。文臣則大都支持朱高熾,其代表人物是兵部尚書金忠和內閣學士解縉。金忠在朱棣麵前列舉曆代立嫡的故事,勸他冊立嫡長子朱高熾。朱棣再去問解縉,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聽罷低頭不語,解縉知道朱棣平素最喜愛長孫朱瞻基,於是頓首道:“好聖孫。”朱棣終於點了點頭。實際上這些文臣們所堅持的不僅是立嫡長的舊製,更重要的還是他們對皇帝的選擇。文臣們渴望一個像朱高熾那樣“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的仁君。

  也許是文臣們不失時機地支持朱高熾起到了一定作用,也許是迫於明朝的內閣製度以及封建社會長幼有序的傳統壓力,更重要的是朱高熾作為燕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麽重大錯誤,廢之無名,而且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朱棣最終於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正式冊立朱高熾為太子。同一天,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被封為漢王和趙王。

  然而,皇位之爭卻並沒有因為太子之位的確定而平息下來,反而更加激烈。朱高熾的兩個弟弟更是變本加厲,陷害朱高熾。

  高煦和高燧當太子的夢想破滅後,心中十分惱火,也不甘心就此失敗。高煦一方麵迫害擁戴皇太子的大臣解縉等人,解縉不久就被害致死;另一方麵,則想方設法尋找機會加害於朱高熾。朱棣把高煦封到雲南,他以地遠為由,不肯就藩。後改封山東青州,他仍賴著不走。朱棣訓斥了他一頓,命他必須到封地去,他假意應允卻仍不離京。還趁朱棣北征之機,私造兵器,招募士卒3000多人,準備謀反。事情敗露後,朱棣將他囚於南京的西華門內,打算廢為庶人。當時竟沒有一個大臣為他求情,反而是受盡了弟弟陷害的皇太子朱高熾出麵講情。朱高熾不但不落井下石,而是向父親陳情力救,終於說服了父親,保住了胞弟的王位。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把朱高煦封往山東的樂安州,並限令即日啟程。

  皇二子高熙被封往山東以後,皇太子朱高熾的地位,在朱棣心裏雖然已鞏固,但三子高燧仍不死心。朱棣因經常有病不能臨朝,內外政事都交與皇太子朱高熾來處理。這使朱高燧及其同夥更加心懷不滿,不但到處編造謠言,說皇上有意傳位給朱高燧,還在暗地裏策劃了一場宮廷政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常山中護衛指揮孟賢,糾合羽林前衛指揮彭旭等人,秘密串通朱高燧的心腹太監黃儼,圖謀用毒藥害死朱棣,並偽造詔書昭示天下,擁立朱高燧為帝。

  一切都布置停妥,常山中護衛總旗王瑜——黃儼的外甥,得知此事後,力勸舅父切勿參與這起誅滅九族的勾當,但黃儼不聽勸阻。王瑜急速報知朱棣,參與的人全部被處死,一場政變被徹底鎮壓下去,並搜出了偽造的詔書。朱棣怒氣衝衝地質問朱高燧,朱高燧嚇得渾身顫抖,不發一言。還是這位仁慈的兄長、皇太子朱高熾再次為三弟解脫,推說都是下麵的人幹的,與朱高燧無幹,從而保住了他的性命和王位。

  永樂七年(1409年)以後,成祖朱棣因北征和籌劃遷都,常留北京,命太子朱高熾監國,處理國家日常政務。直至永樂十九年(1421年),才隨成祖到北京。監國時期的朱高熾,是在父皇多疑、漢王朱高煦與趙王朱高燧的陷害中艱難度日的。由於有楊士奇等大臣的大力協助,在處理日常政務及臣屬關係、皇家父子、兄弟關係諸方麵都適宜無錯,再加上漢、趙二王奪嫡野心的暴露,被朱棣貶斥,太子妃張氏和皇孫朱瞻基受到朱棣的寵信,使朱高熾度過了監國時期的危難。

  明代虎頭牌:防禦和進攻相結合的武器。在盾形火箭藥架上安裝4組共8支火箭,中間炮口可發射火銃,另有兩個瞭望孔。

  十餘年的監國經曆,使朱高熾深切地認識到社會上存在的問題,提高了治國的能力,為登基後穩定統治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死於北征歸途。做了二十年皇太子的朱高熾,當時已經47歲,在大學士楊士奇、楊榮、尚書蹇義等人的支持下繼位,次年改年號為洪熙。

  2.在位一載,開盛世之先河

  有誌不在年高,有功不在於在位時間的長短。仁宗朱高熾在位雖然不足一年,但是在朱氏家族的統治曆史上,卻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高熾登上皇位後,順應時代潮流,針對朝政的弊病采取了一係列減輕民困、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的措施,開始了他的一係列仁政改革。

  李文忠像“仁政”對於明初的士大夫們來說,實在顯得有些陌生。自從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稱帝,施行的便是“剛猛之治”。那些將功臣宿將誅殺殆盡的大案冤獄,人們還記憶猶新。明太祖死後,建文帝朱允炆登基,這位近於懦弱的青年皇帝也曾想實施“仁政”,但卻被燕王朱棣發動戰爭奪了位。當朱棣從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之後,那些追求“仁政”的士大夫們遭到了空前殘酷的迫害,恐怖政治代替了理想中的“仁政”。朱高熾幾乎親眼目睹了這一切,坎坷的經曆使他更加認識到了“仁政”的可貴,因而執政之後便從多方麵進行改革:

  首先,在政治上,赦免了建文帝時的舊臣和成祖時遭誅連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允許他們返回原籍;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昭雪,並恢複了一些大臣的官爵;選用賢臣,削汰冗官,任命楊榮、楊士奇、楊溥“三楊”輔政;修明綱紀,廢除古代的宮刑,對於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

  其次,在經濟上,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愛民如子,下令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珠寶采辦,以減輕百姓負擔;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

  另外,在思想上,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並善於納諫。他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在科舉製度上,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規定了取中比例為“南六北四”,這一製度一直被沿用至滿清。

  朱高熾即位後所推行的仁政,實質上就是一種寬鬆政治,這也正代表了當時文人士大夫們的利益與追求。因此,在短短八個月裏,朱高熾的撥亂反正很受朝野擁戴。連乾隆皇帝都說,如果朱高熾多活幾年的話,明朝不會衰落得那麽快!盡管朱高熾在位時間很短,但後人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其“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3.暴卒身亡,死因成迷

  古代帝王要麽死於非命,要麽被覬覦皇位的貴族所害。不管朱高熾死因如何,皇權並沒有旁落,仍然被朱氏家族所掌握。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暴卒,享年48歲,葬於獻陵。從登基到去世,朱高熾在位時間還不足十個月。去世前三天,他還在日理萬機,處理朝政,而從身體不適到“崩於欽安殿”,前後僅兩天時間,故明人黃景昉稱他“實無疾驟崩”。

  壯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無疾驟崩”,其中必有緣由。但《明仁宗實錄》、《明史·仁宗紀》等,都隻字不提其死因。究竟朱高熾是因何暴卒已成曆史之謎,多年來,人們對此有下麵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朱高熾死於嗜欲過度。朱高熾的貪欲好色人所共知,大臣李時勉在他即位不久就曾上一奏疏,其中有勸他謹嗜欲之語。他覽奏後,怒不可遏,當即令武士對李時勉動刑,李時勉險些因此喪命。直至垂危之際,他仍難忘此恨,說“時勉廷辱我”。由此可見,朱高熾確實縱欲過度,李時勉奏疏觸及其痛處,否則不會如此耿耿於懷。宣宗朱瞻基即位後曾禦審李時勉:“爾小臣敢觸先帝!疏何語,趣言之。”李時勉叩首答曰:“臣言諒閣中不宜近妃嬪,皇太子不宜遠左右。”朱瞻基歎息,稱李時勉“忠”,複其官職。

  可見,朱瞻基對仁宗嗜欲之事也是一清二楚。朱高熾因縱欲過度而得不治之症,在明人陸釴《病逸漫記》中有記述:“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欲毒張後,誤中上。予嚐遇雷太監,質之,雲皆不然,蓋陰症也。”“陰症”之說出自朱高熾時一太監之口,應當有一定可信度。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治療此等“陰症”恐無特效良藥,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機可乘。對此,《明史·羅汝敬傳》中曾有記載,“……先皇帝(仁宗)嗣統未及期月……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由此看來,導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服用治“陰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不治。

  另一種觀點認為,朱高熾是被其長子朱瞻基、即繼他之後登基的宣宗害死的。朱高熾生性溫厚懦弱,嗜欲享樂,朱棣生前對他大為不滿,隻因禮教和祖訓的關係,才立他為太子,但朱棣一直有廢朱高熾儲位之心。

  朱高熾長子朱瞻基剛好與其父相反,善騎射,諳武事,熱衷權利,工於計謀。朱棣在世時,朱瞻基深得祖父賞識。朱棣死後,朱高熾即位,雖立朱瞻基為太子,但已察覺他非安分之輩,故屢次勸誡於他。可是,朱瞻基迫不及待地為自己早日登位籌謀,為此不顧親情。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朱高熾命朱瞻基南行祭陵(鳳陽的皇陵與南京的孝陵)。朱瞻基於四月十四日離京。隨侍朱高熾的宦官海濤是朱瞻基親信,按預先密謀,於五月十三日加害朱高熾。

  朱瞻基《萬年鬆圖卷》(局部)朱瞻基離京後,卻沒有按既定日程行進,而是直奔南京。但在離開南京前,南京城中就有傳言“仁宗上賓”。要知道,當時北京還未發喪,也沒有如今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可見朱高熾“上賓”是在一些人的預料之中。當時,朱瞻基還說:“……予始至遽還,非眾所測。”顯示他有人們難以想象的重大安排。他匆匆北返,在途中等待齎詔而來,於六月三日抵北京。一到北京,就有大臣勸誡:人心洶洶,不可掉以輕心。朱瞻基答曰:“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況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顯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流露出對弑父謀位活動的自信和自得。

  當然,這僅僅隻是一種猜測而已。朱高熾死後,其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明朝由此步入了一個輝煌時期,朱氏家族也步入了鼎盛時期。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明仁宗長子。永樂九年(1411年)立為皇太孫,數從成祖北巡、征討。仁宗即位後立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號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二年,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議,停止用兵交阯。他在位期間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繼續實行仁宗為政以寬的措施,史稱“仁宣之治”。卒葬於景陵。朱瞻基是朱家王朝中一位比較稱職的皇帝。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