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師範學校經過長期的變亂,師生人人自危,噤若寒蟬,學校像死水一潭。為了打破沉悶局麵,周祖訓經過深思熟慮,首先有計劃地找師生進行個別談話。他每天利用課餘時間,找師生促膝談心,以平等的態度,虛心征詢學校應該怎麽辦,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全校300多名教師和男生(女生一般不介入學潮),在三個多月內他幾乎談了一遍,不僅了解到大量第一手材料,而且與廣大師生建立了初步的友情。原來學生看周祖訓威嚴,有幾分懼怕他,不敢接近;經過個別談話後,都感到周祖訓和藹可親。有學生斯文地說:“周校長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此後,學生常主動向他反映情況,提意見和建議。有一次,女生部某班對某教師不滿,決定罷他的考試。該班班長及時向周祖訓反映這一情況。周祖訓隨即采取措施,讓這位老師把考試延期,然後做些疏解工作,消除了一場風波。
周祖訓在信陽師範站穩腳跟後,采取的第一項措施,是從我做起,整頓校紀,改善校風。過去,由於少數害群之馬的長期搗亂和破壞,原有的校規校紀成為廢紙一張,如同虛設,紀律渙散,校風窳敗,打架罵人現象時有發生,課堂秩序混亂,有的老師簡直無法上課,教育質量每況愈下。周祖訓深諳“愛人之道,以嚴為主”,高標準,嚴要求,把原有的校規校紀重新加以修訂和補充,並公之於眾,從嚴付諸實施。
周祖訓在對師生進行校規校紀教育中,常常引用古人的兩句名言:“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周祖訓每每在引用這兩句古訓之後,總是響亮地提出:“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師長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師生做到的,校長必須首先做到。”周祖訓表裏如一,言行一致,他是這樣講的,更是這樣做的。為了和學生打成一片,周祖訓把鋪蓋搬到男生宿舍,和男生住在一起。每天早晨,起床號一吹響,他總是先穿好衣服,洗刷完畢,到各寢室察看,爾後,和師生們一起跑步。上課時,周祖訓不是在校園巡視,就是到教室聽課,若有教師請假,他就主動代為上課。一日三餐,他不在家裏吃飯,而是和師生一樣,八個人編為一個吃飯小組,在校園裏露天就餐,同吃大鍋菜,同吃豆麵饃和紅薯,同喝玉米糝稀飯。周祖訓這種忘我工作的敬業精神和嚴以律己、儉樸清廉、以身作則的美德,深深地感動著每個有良知和良心的教師、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辛勤努力,信陽師範的校紀、校風有了明顯的好轉。楊玄白、王向宸等人越來越沒有市場,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隻好悄悄地離校而去了。
正氣需要眾人同心協力扶持。9月,新的學期開始,學校招收了四班新生,周祖訓從鄰近的戰爭地區先後聘來了一批年輕有為的教師,如胡守棻自上海來,環家珍、周瑗自江蘇來,繆鉞、薛效寬自河北來,梁冰潛自山東來,李永剛自豫北來,王子龍、朱宕潛自開封來,他們和原有在校的教師丁步月、徐錫三、楊道貴、楊景潛、劉寅讓等,大都在30歲左右,大學畢業,學有專長,且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酷愛教育事業,成為協助周祖訓辦好信陽師範的骨幹力量和左右臂膀。
據1943年出版的《信陽師範校誌》記載:
1923年7月,校長魏瑞卿被學生“打出學校”。
1925年9月,校長何謂涵,被“學生打得鼻青臉腫,狼狽逃走”。
1929年秋,“學校掀起驅王(忠敬)學潮”,“王忠敬攜校印倉皇出逃”,“被迫辭職離校”。
這就是說,在短短的六年時間內,信陽師範原有三位校長被打、被驅逐出校,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周祖訓任校長十年,特別是從第二學期起,不僅未發生過類似事件,而且建立起優良的校風,被當時的教育主管部門“譽之為全省學校之冠”。這恐怕在當時全國的教育史上也是奇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