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認知學派的遊戲理論

  自19世紀下半葉至今一百多年的曆史中,國外有許多的心理學家研究兒童遊戲,由於研究者的指導思想、方法論的不同,所采用的心理學理論不同,研究的角度及實驗的對象不同,同時也由於所處時代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遊戲理論。在20世紀初,經典的遊戲理論已經形成。到20世紀中葉以後,主要流行三種遊戲理論派別,即認知學派的遊戲理論、精神分析學派的遊戲理論和活動遊戲理論,它們對當代兒童遊戲研究產生著深刻的影響。80年代以後又興起了遊戲的覺醒理論和元交際理論。學習和研究這些理論,不僅有助於研究和指導我國學前教育的遊戲實踐,而且對於我國的遊戲理論體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認知學派遊戲理論是皮亞傑在其認知發展理論基礎上提出的。皮亞傑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發生認識論的創立者。皮亞傑把遊戲放在兒童智力發展的總背景中去考察,認為遊戲是智力活動的一個方麵。他曾試圖通過研究兒童的遊戲和模仿,來尋找感知運動與運算思維活動之間的紐帶。他認為遊戲是思維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決定了他們不同的遊戲方式,並提出了練習性遊戲、象征性遊戲和有規則遊戲,分別與認知發展的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相對應。

一、遊戲是一種同化超過順應的活動

皮亞傑用認知發展的術語來解釋什麽是遊戲和遊戲的實質。他認為應當以同化、順應在兒童遊戲中的比例來解釋遊戲,遊戲是一種同化超過順應的活動。同化是指主體用自己已有的動作圖式去合並或整合外部事物,從而豐富自己的動作。如:兒童學會“拋”球動作後,就試著去拋手中的任何東西,把拋其他東西的動作也納入到自己的拋物動作圖式中,同化並不要求改變自己原有的圖式結構,隻是豐富原有圖式結構。順應是指使主體改變自己的原有動作圖式,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如:兒童要想拿到一個玩具,必須先移開一個障礙物,這就要求兒童在抓握玩具動作以前先要改變自己原有的動作(抓握)圖式,改作移動動作,否則就拿不到玩具。

然而認知活動的這種同化、順應過程,並非始終是協調和平衡的。皮亞傑認為,在兒童早期,由於認知結構發展的不成熟,同化和順應之間往往是不平衡的。它表現為不是順應大於同化,就是同化大於順應,其在兒童活動中的比例,就決定了兒童活動的不同形式。

當同化大於順應時,所產生的活動具有遊戲活動的特征。這時兒童隻是以現有的認知水平去理解外部事物,而不顧外部事物本身的特點,一味地按主觀意願去行動,將外部事物改造成能適應自己原有水平和主觀意願的事物,遊戲就是這樣一種活動。兒童在遊戲中總是用已有的經驗去同化現實,將現實改造成為適合他們認知水平的自己的世界。如:兒童隻是根據自己的意願與理解扮演司機,將椅背當方向盤,做“開汽車”遊戲,這時,教室變成了馬路,小椅子變成了汽車。

當順應大於同化時,所產生的活動具有模仿活動的特征。這時兒童則完全認同外部事物的特征,機械地重複外界所提供的範例,即使在不理解的情況下,也順從地接受他人的意見,模仿就是這樣一種活動。在現實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兒童不知其所以然地順從權威,從而處於一種他律活動之中。

隻有當同化、順應平衡時所產生的活動才具有智力活動的特征。主體在吸納外界新知識的同時,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比較和整合,理解和認同新的知識,使認知水平得到提高。

學前期兒童由於認知結構發展不成熟,因而往往不能保持這種平衡,而表現為模仿和遊戲。所以模仿和遊戲是兒童活動的重要形式。同時,皮亞傑也認為兒童遊戲時,並不發展新的認知結構(順應),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經驗適合於先前存在的結構(同化)。

可見,在皮亞傑那裏,遊戲隻是一種在已有經驗範圍裏的活動,它的價值不是促進認知水平的提高,而是對原有知識技能的練習和鞏固。

二、與認知發展相適應的遊戲階段

正因為皮亞傑把遊戲看成是認知水平的表現形式,遊戲是隨著認知發展而發展的,因此遊戲的形式必然與智力發展階段相對應。皮亞傑根據兒童智力發展的不同水平,把遊戲劃分為相繼出現的三個階段。

(一)練習性遊戲

這是發生於認知發展的感知運動時期的遊戲形式(又稱實踐性遊戲或機能性遊戲,0~2歲),此時遊戲的目的,是要取得一種機能性的快樂,滿足生理上的要求。其形式為重複偶然習得的動作圖式。

最初,嬰兒是對偶然產生的新動作進行重複。例如,當嬰兒發現自己轉頭就能看到玩具時,這個動作的效果就使他一再重複這個動作;隨之,嬰兒對重複動作本身的興趣大於動作的效果,例如,當嬰兒不斷地拉一根繩子使一個玩具移動時,他便不像熱衷於拉繩子本身那樣熱衷於這個結果;再以後,嬰兒開始將習得的各種動作進行整合性重複,這時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為整合而整合,集中在達到目的的途徑中的障礙,例如:當嬰兒在將一個不倒翁玩具放到桌子上時,不小心掉到地上發出響聲,他便重複這一係列動作組合,從而遊戲動作便日益複雜化。這些重複動作就是遊戲。

在皮亞傑看來,練習性遊戲的愉悅來自兒童控製自身和環境的感覺,當這種控製能力被反複地證實後,兒童便沉溺於發展著的能力和自信的情感中。

(二)象征性遊戲

這是發生於認知發展的前運算時期的遊戲形式(2~7歲),此階段的兒童已經能超越直覺動作的形式,在初步的語言和表象的作用下,試圖把符號和被表示的對象進行聯合,然後去理解外部世界和表現自己。所以象征性遊戲反映了符號功能的產生和發展,也反映了一種對環境的同化性傾向,即以表征的形式把世界吸收到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同化過程。如果說練習性遊戲是作為機能價值而存在的話,那麽象征性遊戲便是作為表現價值而存在的。

(三)規則遊戲

這是發生於具體運算階段以後的遊戲形式(7~12歲),這時象征性遊戲結束,規則遊戲開始發展,一直持續到成年。

皮亞傑認為,規則遊戲是繼續在表現著一種對現實的同化傾向,規則導致娛樂活動的集體形式。規則遊戲是由於通過感覺運動階段動作的練習和掌握,使動作技能提高了,又經過具有象征意義的智慧的整合,思維的抽象概括水平提高了,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遊戲。在這種遊戲中有雙方的競爭,而這種競爭是以規則來協調的,規則或是既定的(上代傳下來的),或是同伴協商產生的。

因此,在皮亞傑看來,遊戲就是通過同化改變現實,適應個體需要,而不必通過順應來進行平衡,受順應的約束。兒童在遊戲中擴大認識,形成概念,思維變得更靈活,所以遊戲是兒童智力活動的重要方麵。

皮亞傑以其獨特的研究方式,打開了從認知發展角度研究兒童遊戲的新局麵,尤其是他對以往的遊戲本能論提出了挑戰,大膽提出了遊戲發展的階段論,這無疑對研究兒童的遊戲具有新的意義。然而,由於他的遊戲理論過於強調認知作用和智力的作用,因而導致了忽視製約兒童遊戲發展的其他因素,如兒童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兒童的生活經驗,以及社會生活條件對兒童遊戲的影響等,這不能不說是皮亞傑遊戲理論的一大缺憾。

  
更多

編輯推薦

1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2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
3影響孩子一生的44個...
4影響孩子一生的58個...
5影響孩子一生的56個...
6影響孩子一生的42個...
7影響孩子一生的66個老故事
8教出最棒的兒子
9教子從此不累
10不要讓孩子輸在心態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平凡的家庭 傑出的孩子

    作者:石岩編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教育孩子是件苦惱的事,許多中國家長為此費盡心力,本書結集古今中外各種名人的故事啟發家長換種方法教育孩子,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 教子聖經

    作者:西西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從生活習慣、溝通協調能力、學習及交往能力,甚至是孩子的快樂天性,父母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本書分為“寶貝的生活習慣”、“寶貝的溝通能力”、“寶貝的學習能力”、“寶貝的協調能...

  • 原諒這世上沒童話

    作者:安小漠著  

    親子育兒 【已完結】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女孩在艱辛的家庭中獨立自強的青春傷感小說。無法忍受賭徒父親的欺侮,林向南逃離南方小鎮,投靠多年前離家的母親,並多了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景昔。因為景昔對林向南的關心和照顧引起了他的...

  • 家教:與孩子同行

    作者:章創生主編  

    親子育兒 【已完結】

    本書向家長和我們的孩子講述家庭教育的道理,家庭教育的一些錯誤做法和想法,要的是給我們小孩以健康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