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時期,鑄劍技術發達,不僅湧現了一批如歐冶子、幹將等鑄劍能手,還出現了專門品評劍之優劣的相劍大師,越女劍道千古傳,而關於劍的各種傳說更是動人心魄。
鑄劍
春秋時期,為了應付連綿不斷的戰爭,也為了增強戰鬥力,各諸侯國紛紛選派國內的能工巧匠,研製克敵製勝的武器。作為短兵相接的主要武器,劍在當時被稱為“百兵之師”。地處長江下遊的吳國和越國,由於近海,陸地上水網縱橫,不利於車戰,因而鋒利輕便的劍就更顯其重要,正因為如此吧,吳越兩國同以鑄劍精良聞名於當世。
吳越時期,工匠大多以銅鑄劍。在了解吳越時期鑄劍技術之前,讓我們先來看一看此前青銅鑄劍的情況。
劍,是短兵的一種,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原於殷商以前,形極為短小,僅有短平莖,而無管筒。古人用此劍插腰,輕便易使,直刺旁擊都能運用自如,抵禦匪寇與野獸都是必不可少。
據資料記載,早期的青銅劍約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最初僅長十餘公分,直脊雙刃,劍身扁闊,柄以木片夾束,亦無劍格,而後發展出固定的形製,主要由劍身與劍莖兩部分組成,每一部位都有名稱。劍身前端稱“鋒”,劍體中線凸起稱“脊”,脊兩側成坡狀稱“從”,從外的刃稱“鍔”,合脊與兩從為“臘”。劍把稱“莖”。莖主要有扁形與圓形的兩種。莖和身之間有的有護手的“格”,又稱為“衛”。莖的末端常有圓形的“首”或“鐔”。莖上有的有圓形的“箍”。莖上常以繩纏繞,繩稱為“緱”,劍柄尾端旋環稱做鐸。劍鞘也謂之“室”。短劍也稱“匕”。
那時的劍根據人的高矮不同分為三等劍製,以適合三等帶劍之士,什麽人用什麽劍則自取其便。劍柄長五寸,劍身若是劍柄的五倍,那麽就該有三尺,重九鏘,也就是三斤十二兩,長之極,重之至,故謂上製。隻有高大有力的劍士可以佩帶,所以稱為上士之製。劍身是劍柄的四倍,那麽劍之長則有二尺五寸,重七鏘,也就是二斤十四兩,長短輕重取其中,謂之中製。適合普通身材和力量大小的人使用,故稱為中士之製。若劍身隻有三倍劍柄長短,則隻有二尺,重量隻有五鏘,則隻重二斤一兩三分,輕而且短,稱為下製,矮小羸弱者適用。那麽,吳越時期鑄劍技術到底達到什麽水平?我們可以從已出土的文物來了解一下: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縣望山1號墓出土了一把越王勾踐劍,此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劍鍔鋒芒犀利,寒光閃閃,出土時插於漆木鞘裏,保存如新,至今猶能斷發。經分析測定,劍脊含錫低(10%),韌性好而不易折斷;刃部含錫高(20%),剛而鋒利。這種複合金屬製造技術其他國家直到近代才掌握。
從《越絕書》中記載的薛燭品劍,我們也可以略窺一斑。
越王勾踐請會相劍的門客薛燭品劍,先把“豪曹”劍拿給給薛燭看。薛燭看後回答說:豪曹還算不上是真正的寶劍,寶劍應該是要求五種金屬的色彩一起顯現,而沒有哪一種色彩能蓋過其他色彩的。因此,“豪曹”雖然已經是名聲在外,但這方麵還有些不足,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寶劍。越王勾踐又叫人把名叫“巨闕”的寶劍拿來。薛燭看過後又說:“這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寶劍,寶劍要求應該是金、錫與銅熔鑄在一起無法分開的。現在‘巨闕’中的金、錫卻遊離於銅之外,所以它還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寶劍。”
這裏薛燭關於真正的好的寶劍的兩方麵標準,完全是從鑄造技術角度來談的,我們從中可以推測出當時的鑄造水平。
《越絕書》中還有另一段記載: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肯求天下第一鑄劍大師歐冶子為己鑄劍。歐冶子奉命之後,帶著妻子朱氏和女兒莫邪,從閩侯出發,沿閩江溯流而上,來到了山高林密海拔1230米的湛盧山,這裏發現了鑄劍所需的神鐵(鐵母)和聖水(冰冷的泉水)。歐冶子在這裏住下後,辟地設爐,用了三年的時間,終於煉成了。“……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爭耀,星鬥避彩,鬼神悲號。”鋒芒蓋世的寶劍。歐冶子把它獻給越王。越王愛撫之下,命名“湛盧”。湛盧劍鑄成後,曆代都對它推崇備至。關於湛盧劍的神奇傳說,漢袁康的《越絕書》、東晉的《拾遺記》以及明末馮夢龍的《東周列國誌》等古籍均有記載。而在民間,則流傳著歐冶子試劍的傳說。傳說歐冶子煉成寶劍後,為測其性能,揮起寶劍朝巨石砍去,巨石轟然裂開。
“一劍揮落巨石分”,這雖然隻是個傳說,但對湛盧寶劍的鋒利程度,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我們上麵提到的出土文物越王勾踐劍,除了鑄劍技術精湛外,工藝也很華美,尤其是劍身的表麵處理,不但具有神秘華麗的花紋,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鋒銳如新,這種處理技術至今仍然是個謎。?在前麵提到的薛燭品劍裏,專門談到劍的光澤、花紋等,我們可以借助文字去感受和想象。他評純鈞劍:“光乎如屈陽之華,沉沉如如芙蓉始生於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劍“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劍“文若流水不絕”。
另外,自遺留下來的關於劍的傳說故事,我們能感受到當時的人們對劍的崇拜心理。而這種劍崇拜心理,自然會影響到鑄劍。人們不認為相同質量的金屬按照相同工序就能造出一樣威力的劍,傳說中的鑄劍之法必須配合天時,一年中以春秋兩季最佳,夏天太熱,冬天太冷,皆會影響材質,尤其農曆五月,俗稱“毒月”,聚積各種毒氣;而七月則為“鬼月”,代表至邪之氣,對象征正義化身的劍,皆不適合。除節氣之禁忌外,天陽亦有屬於自己之最佳時辰,比如生肖屬龍,而龍之地支為辰,因此選擇於辰日、辰時鑄劍,於“三龍調合”下,方能鑄造出完美無缺之名劍。《吳越春秋》卷二敘述名匠幹將與妻莫邪為吳王闔閭鑄劍時,“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窬裝炭”,莫邪還虔敬地將自己的頭發、指甲剪下投入熔爐中以礫金。吳國的另一個工匠甚至“殺其二子,以血釁金”而鑄劍。幹將的師父鑄名劍時也是“夫妻俱入冶爐中,然後成物”。
鑄劍技術發達,造就了一批著名的鑄劍大師,如越國歐冶子、吳國幹將等人。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載,越王允常曾讓歐冶子造了五把劍,後來越國將其中的三把:湛盧、魚腸和磐郢獻給了吳國。
《越絕書》則記載了楚王派遣風胡子到吳國,拜見歐冶子和幹將,請他們二人共同鑄造鐵劍的故事。於是,歐冶子和幹將就開鑿茨山,排幹溪水,采掘出精粹的鐵石,鑄成三把鐵劍:第一把叫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
鑄劍大師和他們所造名劍的故事千載流傳。
品劍
品劍,即品評、鑒賞寶劍,在古代又稱為相劍,對相劍之術有造詣者,則謂之相劍者,用今天的話來說,即是品劍家或品劍大師了。吳越時期,就已經有了專門的相劍之人。《越絕書》中為我們記載了一位叫薛燭的相劍者,為越王勾踐相劍的詳細經過。
其時,越王勾踐有五把名聞天下的寶劍,其名分別為“豪曹”、“巨闕”、“純鈞”、“湛盧”和“魚腸”。越王手下有一個擅長相劍的門客叫薛燭,一天,越王應該是閑來無事吧,就召見了薛燭,詢問他對這些寶劍的評價。
越王勾踐讓掌管寶劍的人,先把“豪曹”劍拿給給薛燭看。薛燭看後回答說:豪曹還算不上是真正的寶劍,寶劍應該是要求五種金屬的色彩一起顯現,而沒有哪一種色彩能蓋過其他色彩的。因此,“豪曹”雖然已經是名聲在外,但這方麵還有些不足,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寶劍。越王勾踐又叫人把名叫“巨闕”的寶劍拿來。薛燭看過後又說:“這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寶劍,寶劍要求應該是金、錫與銅熔鑄在一起無法分開的。現在‘巨闕’中的金、錫卻遊離於銅之外,所以它還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寶劍。”
越王勾踐說:“但是當‘巨闕’剛煉成時,我拿著它坐在露壇上,正巧有個宮人駕著四匹鹿拉的車子經過,車跑得飛快,白鹿受了驚,我抽出‘巨闕’劍向車一指,白鹿向上跳起來了,我自己也不知道怎麽把繩子砍斷的。我用‘巨闕’刺向銅鍋,砍向鐵鍋,都是立即斷開,輕鬆的就像戳在穀米中,所以我把它叫做巨闕了。”越王勾踐又吩咐人拿出“純鈞”寶劍來。薛燭聽到“純鈞”這個名字,仿佛嚇了一大跳,驚得呆在了那裏。過了好一會才清醒過來。他走下台階,整理好衣帽,重新坐下來仔細地察看“純鈞”。
薛燭抖動寶劍後舉起,隻見那劍華彩四射,如新開的荷花;看劍身的花紋,如天上星星閃爍般地燦爛;看劍的光澤,就像漫漫春水從水塘溢出,波紋連波紋;看劍的鋒刃,就像高聳的危崖峭壁;看劍的質地,光澤晶瑩,如同剛開始消融的堅冰。薛燭認真鑒賞了老半天,問勾踐說:“這就是純鈞寶劍嗎?”越王勾踐得意地說:“是呀!有個門客為這口劍估價,說它抵得上兩個帶有集市的鄉,一千匹駿馬,再加上兩座一千戶的城池。你看它值嗎?”薛燭回答說:“遠不止這個價!當年鑄造這把劍時,赤堇山裂開,才采到錫;若耶溪幹涸,才采到銅;天上的雨神灑著除塵的細雨,雷公閃電如同鼓風吹火,龍王捧住冶爐,天帝親自加炭,太一星君也下凡觀看,天地萬物的精氣隨之而降。歐冶子於是順承天地萬物的精氣,將他全部的才智和技術都施展出來,才鑄造成這三把大型寶劍,二把小型寶劍。第一把叫‘湛盧’,第二把叫‘純鈞’,第三把叫‘勝邪’,第四把叫‘魚腸’,第五把叫‘巨闕’。吳王闔閭在世時,得到了‘勝邪’、‘魚腸’和‘湛盧’三把劍。闔閭不推行德政,女兒死了,他殺活人來陪葬,‘湛盧’劍便像流水一樣離開了吳國。這把劍的劍氣先是到了秦國,後來又到了楚國,正好楚王睡夢中醒來,發現了吳王的‘湛盧’劍,就將劍保存起來了。秦王聽到消息,向楚王索要,未能如願,就興兵攻打楚國,還揚言說:‘隻有把湛盧劍給我,我才收兵。’但楚王堅決不給。”“當時吳王闔閭又用魚腸劍去行刺吳王僚,吳王僚身披三層鎧甲,一般兵器根本對付不了。闔閭派刺客專諸扮成燒魚的廚師,把魚腸劍暗藏在魚肚裏麵,當送上魚時,抽出魚腸劍將吳王僚刺死了。這些都隻是小試寶劍的威力,還沒有誰把寶劍派上大用處。”
“現在赤堇山裂口已合,若耶溪水深不可測,天神們沒有下凡,歐冶子也快死了。所以如今哪怕是用黃金把城裝滿,用珠玉堆得讓河水斷流,也已不能得到這樣的寶物了。兩個帶有集市的鄉,一千匹駿馬加上兩座一千戶的城池,又算得了什麽呢?”
《越絕書》中這段記載,生動地反映了古人品評和鑒賞寶劍的情景。作為一個寶劍鑒賞家,薛燭認為,隻有“五色並見”,“金錫和同”、“氣如煙”的劍,才是好劍。而他評價“純鈞”,“揚其華,淬如芙蓉始出”、“觀其鈑,燦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渙渙如冰釋”。這與我們今天讚揚龍泉寶劍具有“堅韌鋒利”、“剛柔並濟”、“寒光逼人”和“紋飾巧致”四大特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劍道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記載了“越女論劍”的故事,這大概是中國最早關於劍道的論述了。
據記載,越女是勾踐時期生活在深山老林裏的無名少女,從小喜歡擊劍,全憑自己感悟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劍術,範蠡聞其大名,向越王推薦,越王便派人去找越女,準備向她請教使用劍戟的方法。
在去見越王的路途中,越女遇到一位老劍客袁公,要求與越女一較高下。於是兩人折竹枝比試,少女守三招後一招擊中,袁公不敵飛身上樹遁走。
後來少女向勾踐論劍道: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
越王聽後非常高興,立即賜給越女名號,稱為“越女”。並命令越國兵士都來向越女學習用劍之術。
越女“劍道”中提出了形神相應、動靜互製、長於變化、出奇製勝的劍術理論。金庸就是以這段傳奇故事寫成了武俠小說《越女劍》,在小說中,他對劍道進行了詳細而深刻的論述。
據有關資料說,《漢書·藝文誌·兵書略》記載了《劍道》三十八篇。由此可見漢代劍術已甚精備,鬥劍中顯示了武藝造詣的深淺。隻可惜,三十八篇已散失。
劍魂
根據史書記載我們可以推知,吳越時人們相信寶劍是有靈魂的。而這靈魂擁有著奇異的使命,這使命就像是讓人無法違抗的命運。比如《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中記載關於湛盧寶劍的故事。
湛盧寶劍本是越國獻給吳王的三把寶劍之一,後來吳王闔閭女兒自殺,闔閭用活人為女兒殉葬,引得民眾議論紛紛。湛盧寶劍憎惡闔閭的暴虐無道,竟逃離吳國國都,在水中漂遊,最終到了楚國。楚昭王一覺醒來,就得到了吳王的湛盧寶劍。當楚昭王詢問風胡子(推測應為相劍師),湛盧為什麽會離開吳王時,風胡子引用相劍者薛燭為越王相劍時所說:魚腸劍“逆理不順”,不可以佩帶,臣子將用它來殺害君主,兒子將用它來殺害父親。後來此劍由越入吳,果然被吳公子光用來刺殺吳王僚,做下了“臣以殺君、子以殺父”的違背人倫常理的事。
在薛燭看來,劍含有各種金屬的精華,蘊蓄了盛陽的結晶,寄寓著靈異的精氣,把它拔出來便有爍爍神光,把它配戴在身上就有威勢,可以擊退敵軍、抵抗敵人。但如果君主有違背天理的陰謀,那寶劍就會外出,離開暴虐無道之人而歸附有德有義之君。
果如薛燭所言,在《越絕書》中記載了楚王用泰阿劍擊退晉軍的故事。《越絕書》記載:楚王請歐冶子和幹將為他鑄造了三把寶劍,龍淵、泰阿和工布。晉王聽說後來索求這幾把寶劍,沒有得到,於是興兵圍攻楚國都城。包圍了三年還不撤兵,楚國城內已經彈盡糧絕,而楚王身邊的親信、大臣和賢士也都沒有辦法解圍。楚王知道後,就手持泰阿劍登上城樓,親自指揮作戰,於是,晉軍大敗而退,士兵都心神迷亂,血流千裏。猛獸都跑來觀望,江水為之回流,晉王的頭發一下子全白了。
在後來的大多數武俠小說中,名門正派的大俠總是使用寶劍,以此區別於使用暗器、毒藥的旁門左道,正是這種劍魂文化的延續。
劍的傳說
七星龍淵劍
這把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幹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歐冶子和幹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鬥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龍盤臥。是名“龍淵”。
話說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這一天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隻見浩蕩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遊有一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蕩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隻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劍,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托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歎,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隻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隻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幹將莫邪劍
楚國的幹將莫邪為楚王作劍,劍有雌劍和雄劍兩把,三年時間才完成,楚王發怒,要殺他。他的妻子懷孕臨產。丈夫告訴妻子說:“我為楚王作劍,三年才成,楚王發怒,去了一定殺死我。”你如果生的是男孩,大了之後,就告訴他說:“出門看南山,鬆樹生長在石頭上,劍藏在它的後麵。”於是就帶著雌劍去見楚王。
楚王早聽人說,劍應該有兩把,一把雄劍一把雌劍,雌劍來了雄劍卻沒有拿來。楚王於是大怒,殺死了幹將。
幹將莫邪的兒子叫作赤,後來長大成人,就問他的母親說:“我的父親在哪裏?”母親說:“你的父親為楚王鑄劍,三年才成。楚王發怒,殺死了他。你父親走的時候囑咐我告訴你:‘出門看南山,鬆樹生長在石頭上,劍藏在它的後麵。’”赤按父親生前所說得到了劍,日夜想著要報複楚王。
楚王夢見一個兩眉之間有尺把寬距離的男孩,說要報仇。楚王就以千金懸賞捉拿他。赤聽到後逃跑了,進入山裏邊走邊悲歌。有一個過路的俠客問:“你年齡還小,為什麽哭泣得這樣悲傷呢?”赤回答說:“我是幹將莫邪的兒子,楚王殺死了我的父親,我要找他報仇。”俠客說:“我聽說楚王用千金懸賞要你的頭,拿你的頭和劍來,我為你報仇。”赤說:“太慶幸了!”於是就自己刎頭,兩手捧著頭和劍送給了俠客,屍體僵硬不倒。俠客說:“我不會辜負你的。”於是屍體才向前撲倒。
俠客拿著頭去見楚王,楚王非常高興。俠客說:“這是勇士的頭,應該在湯鍋裏煮他。”楚王按照他的話煮頭,三天三夜煮不爛。頭跳出湯中,瞪著眼睛發怒。俠客說:“這孩子的頭不爛,希望您親自靠近鍋邊去看,他一定就爛掉了。”楚王就靠近鍋邊。俠客用劍殺死楚王,楚王的頭隨即墜落湯中,俠客也自己砍下自己的頭,頭也墜落鍋中。三個頭一起爛掉,不能識別,眾人隻好將那一團肉泥分成三份葬在一起,命名為“三王墓”。
泰阿劍
世人都說,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幹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但是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泰阿劍是一把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隻是無形、無跡,但是劍氣早已存於天地之間,隻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
當時晉最為強大,晉王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把寶劍,但是事與願違,此劍卻在弱小的楚國鑄成,出劍之時,劍身果然天然鐫刻篆體“泰阿”二字,可見歐冶、幹將所言不虛。晉王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向楚王索劍,楚王拒絕,於是晉王出兵伐楚,預以索劍為名借機滅掉楚國。兵力懸殊,楚國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並且都城也被團團圍住,一困三年。城裏糧草告罄,兵革無存,危在旦夕。
這一天,晉國派來使者發出最後通牒:如再不交劍,明天將攻陷此城,到時玉石俱焚!楚王不屈,吩咐左右明天自己要親上城頭殺敵,如果城破,自己將用此劍自刎,然後左右要拾得此劍,騎快馬奔到大湖,將此劍沉入湖底,讓泰阿劍永留楚國。第二天拂曉,楚王登上城頭,隻見城外晉國兵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葉扁舟,隨時有傾滅危險。晉國兵馬開始攻城,呐喊聲如同山呼海嘯,城破在即。楚王雙手捧劍,長歎一聲:泰阿劍啊,泰阿劍,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於是,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奇跡出現了:隻見一團磅礴劍氣激射而出,城外霎時飛砂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獸咆哮其中,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旌旗仆地,流血千裏,全軍覆沒。
這件事情過後,楚王召來國中智者風胡子問道:泰阿劍為何會有如此之威?風胡子對道: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而內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心之威的卓越表現,正是大王的內心之威激發出泰阿劍的劍氣之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