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勾踐——高情商的虛偽君王

  如果單論智商,勾踐怎麽也稱不上是個有大智慧的人。他能成就一番霸業,所依賴的,是他那高乎常人的情商。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又譯為情緒智商,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係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在1995年出版的書中提出的。現代的觀點認為,一個人的成功並不是取決於他智商的高低,而在於情商的多寡。這在勾踐身上可以找到很好的印證:論智慧機變,他不及範蠡;論治國安邦,他不及文種,然而這並不影響他最終稱霸天下。而範蠡文種呢,在他失意時照樣對他服服帖帖,在他得勢時一個遠走他鄉一個含恨而死。

概括地說,情商的概念包括認識自身的情緒、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的情緒、人際關係的管理五個方麵。一般一個人在某兩三個方麵比較出色就足夠他受用一輩子的了,而勾踐卻是五方麵樣樣出眾,可稱是有史以來情商高拔第一人。

認識到這一點,那就不會對勾踐的所作所為有什麽疑慮的了:他能在吳越爭霸中勝出,簡直是順理成章的事。

來看看他都做到了什麽吧:

第一,清楚自己能吃幾碗幹飯。

這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實際就是充分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資源、能力與局限,能正確自我評估。

勾踐是一個很有自知之明的君王,他知道以自己的眼光和才智是不足以稱王稱霸的,甚至應付眼前的局麵都勉為其難。他之所以成為眾臣子擁戴的君王,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繼承了先王的遺德,來守衛國家”。他明白如果不是因為自己天生就擁有繼承權,要靠自己的力量白手起家打天下那簡直是難以實現。他承認自己是帝王將相的種,也認識到自己缺乏開創偉業之才。僅此一點勾踐就要比一般的帝王明智出一大截。很多皇帝即使自己並不認識幾個字,但在龍椅上坐久了,被山呼萬歲慣了,不由得也暗自堅信自己就是那個執天命的曠世英雄。這樣的皇帝作出什麽昏庸的決斷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勾踐不是,他是一個低調的君王。惟其如此,他才能在夫差麵前俯下身去,為了活下去而搖尾乞憐。很難想象一個平時傲氣衝天的君王能忍受這一切,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會使得屈辱成倍放大,不是普通人能體會的。也許在勾踐跪拜在地的一刻,他正是將自己幻化作了普通人。

知道自己沒什麽真才實學,勾踐明白要想在王位上坐穩了必須依靠群臣的智謀和力量。勾踐的善於納諫正是基於這種考慮。翻開吳越爭霸的曆史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越國,大到戰略決策,小到一言一行,幾乎沒有一件是由勾踐親自謀劃完成的,都是由範蠡文種這樣的臣子進諫製定的,勾踐隻是充當了頒布者和執行者的角色。甚至連範蠡提出的親口去嚐夫差糞便這種卑賤到極點的建議,勾踐也欣然采納。當然,這並不說明勾踐無能,恰恰相反,這正反應出他的高明之處。他知道他手下這幫臣子是他擁有的最可寶貴的資源,是他在危難時可以立身保命,平安時可以與人一爭天下的依靠。所以無論是對與他出生入死的範蠡、文種,還是年輕氣盛的計蜺小輩,勾踐都是麵露誠懇地聽從他們的告誡,不敢怠慢。

第二雖是饞貓也不吃腥。

這個比喻有兩層意思:

其一是指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抑製衝動,有適應力,對事情的看法有彈性,隨情況調整反應和策略。

勾踐在情緒管理上,實在是一個高手。

在勾踐以一個亡國之君的身份準備去吳國服苦役之際,群臣送別至江畔,一時間江波浩瀚,眾臣嗚咽,好一幅悲切的場景。按說此去前途未卜,吉凶難料,平日裏共議朝政的君臣竟以此種方式告別,勾踐的心裏肯定極不是滋味,就算做出和群臣抱頭痛哭的舉動也不為過。可勾踐沒有流淚,他強忍悲痛,仰天說了這麽一句“很男人”的話:“死,人人都害怕。而我聽說要死,心裏竟沒有一絲害怕。”說罷,登船而去,始終沒有回頭。勾踐這麽說這麽做,並不是性格使然,不是一種真性情的流露,而是一種情緒上的偽裝。前麵分析過,勾踐不是那種性情剛烈的漢子,他此時的決絕無非是想掩飾自己的悲傷,同時留給臣子們一個積極的信號:我勾踐不是孬種,好好給我看家,等我回來。

勾踐初見夫差,雖然內心無比屈辱,但仍強抑製住害怕和悲憤,說了這麽一番令夫差非常受用的話:“東海邊上的罪臣勾踐,上對不起天帝,下對不起地神,而且辱慢了大王的將士,實在是有罪。大王能赦免我的罪行,罰我服勞役,實在是對我最大的恩惠。我能保住性命,對您說不出的感激,也說不盡的慚愧。臣勾踐向大王叩頭再叩頭。”有道是抬手不打笑臉人,勾踐這“發自肺腑”的“感激涕零”的話,讓夫差氣也消了,先王的仇恨也忘了報了。他確實相信了勾踐是真心歸順,沒有看出勾踐有多麽口不應心。可見勾踐的演技有多麽逼真,對情緒的把握有多麽到位。

如果說在一番短短的對話中蒙混過關看不出勾踐對情緒的控製力有多高,那麽接下來的三年如一日的掩飾就讓人不得不佩服了。史書上對勾踐這段時光的描述是:束著犢鼻,紮著頭巾,他的夫人則是穿著沒有鑲邊的作群,夫妻二人生活在石洞之中。平時勾踐鍘草喂馬,夫人清理馬糞,打水掃地。關鍵是,在勾踐的臉上看不出一絲怨恨的神色,好像真的是想從低賤的勞動中贖罪一般。

怎麽說勾踐也是一位養尊處優慣了的君王,哪過過這種苦日子。而且,這種勞作與其說是肉體上的摧殘不如說是靈魂上的折磨。一天兩天好說,一下子就是三年。更加恐怖的是,勾踐心裏並不清楚這樣的日子還要熬多久。這事放在一般人身上,估計早就從精神上垮了,哪裏還能在臉上擺出一副虔誠的神情。這裏先不去探究是什麽支撐著勾踐的信念,單說他能做到這一點,就已經體現了情商高手的深厚功力。

其二是指能克製自己,延遲要馬上得到滿足的衝動,把眼光放得長遠。

所謂行百裏者半九十。勾踐在這一點上看得很明白,他很會克製自己對於成功的渴望,一直等到時機成熟方才實施計劃。別以為做到這一點很容易,很多人做事往往前麵一切都很好,栽就栽在最後這“一哆嗦”上,為什麽?因為勝利果實馬上就要到手了,他(她)控製不好自己的情緒,急於求勝,結果反而壞了大事。

勾踐使出了“飲溲食惡”的殺手鐧,付出了徹底丟掉臉麵的代價,終於等到夫差放他回國的回報。按說熬了這麽久,聽到放行的口令,看到自由的召喚,即使不欣喜若狂,也至少會喜形於色。可是勾踐忍住了,他謙恭地跪地謝恩道:“今日大王憐憫我的孤苦,保全了我的性命,我和文種、範蠡為您可以效死。蒼天在上為證,我決不會忘恩負義。”夫差很滿意他的表現,笑著命他出發。勾踐又跪拜了兩次,最後才在夫差的催促下離開。一直等到行至三江口,確認前方有路,後無追兵,勾踐才現出真實的一麵,長舒了一口氣,發出兩世為人的感慨。然後,擦擦頭上的冷汗。因為他知道,如果剛才流露出半點竊喜的神色,被夫差捕捉到,那他一定出不了城,說不定還會因此掉了腦袋。幸好他沒有。想必勾踐此時的心裏一定在暗自得意,在這場命運被別人操控的前提下的較量中,自己勝出了,而且沒有靠什麽計謀,隻是憑了自己的克製力。

回國後勾踐就開始了他的複仇計劃,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之後,越國的經濟、軍事力量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勾踐那顆被折磨了太久的心開始蠢蠢欲動了。公元前486年,他有了出兵伐吳的打算,但他知道此時出征勝算不大,於是就找來謀臣計蜺出出主意。計蜺建議他在兵強馬壯的基礎上還要學會觀察天地的節氣,推究事物的陰陽。雖然說的有點玄,勾踐還是按捺住了起兵之心,按計蜺的話觀測天相,等待天時。公元前484年,實力大增的勾踐又燃起起兵複仇之意,不過在出兵之前,他不忘聽聽文種的意見,這才引出來文種借糧這段著名的計謀故事。吳國實力大減。公元前482年,善於廣泛發動群眾的勾踐爭取了絕大多數的民心,而且越國取勝的一大障礙——伍子胥已被夫差殺了,勾踐見時機成熟,就下定了決心,出兵之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為了不讓臣子們再說出什麽延遲他起兵的主意來,就傳出話,誰再勸阻他伐吳誰就是他的敵人。這時範蠡冒著生命危險站了出來,還是勸勾踐明年再攻吳。理由是:夫差現在帶兵到北方與諸侯相會,離境還不遠,如果越國此時發兵,夫差有充足的時間回兵保衛國都,要是再等一等,那時的夫差首尾不能兼顧,國都很容易就會被攻破。勾踐想了想,覺得有理,盡管心裏很不情願,還是下了暫緩出兵的命令。一直到了第二年春天,伐吳的最佳時機終於來了,勾踐這才開始他渴望已久的複仇之旅。

誰都有這種體驗:一個你朝思暮想的事物就擺在你麵前,幾乎伸手就可以得到,但偏偏總有個聲音在你耳邊告誡你現在還不是時候,再等等,再等等……你會聽它的嗎?你會克製住急於得到的欲望嗎?恐怕很難。但是勾踐做到了。從公元前486年開始,勾踐就有了與夫差一爭長短的實力,從那時起,複仇之火就在他的胸口熊熊燃燒著,時刻激勵著他,也在時刻折磨著他。但他也清楚地意識到,現在沒有必勝的把握,要想一戰而勝,就得要等。這也是一種煎熬,一種雖不同於三年苦役但也度日如年的煎熬。對於勾踐來說,這不是問題,因為他知道他的最終目標是取勝,而不是出兵。

第三,自己給自己喊加油。

高情商的人的重要標誌之一是善於自我激勵,它能夠鞭策人迅速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勾踐在這方麵簡直就是鼻祖級的人物,“臥薪嚐膽”的典故不知激勵了多少後輩從逆境中奮起。蒲鬆齡更有“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勸世對聯,將這段故事作為發奮圖強的典範。

有關勾踐臥薪嚐膽的最為人們接受的版本是:他惟恐日子一長消磨了誌氣,就在屋裏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嚐一嚐苦膽的滋味,每次都問自己:“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把床上的褥子也撤去了,鋪上柴草,這也是為了激勵自己不要貪圖安逸,牢記大仇未報。

實際上勾踐自己“折磨”自己身體的舉動遠不指這兩件。他常常是沒日沒夜地工作,困了,就拿辣蓼來刺激眼睛;冷了,就拿水來泡腳。大冬天的懷裏總揣著塊冰;大熱天反而挨著火。吃飯不吃兩種以上的食物;穿衣不穿兩種以上的織物。

且不論勾踐這麽做的真實目的是什麽(下文將會探討),一國之君放著榮華富貴不去享受,偏偏這麽吃苦受罪地折騰自己,也實在不是常人做的出來的。雖然這點苦不像在吳國做苦役時勞動強度大,也沒有那麽強烈的屈辱感,但不要忘了,那時是被迫不得已,不想受罪都不行,而勾踐回國後就是“我的地盤我做主”,想怎樣便怎樣,他主動去過苦日子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了。不服不行。

第四,帝王也要拉關係。

高情商也意味著善於和周圍的人搞好關係,善於傾聽與溝通,有解決衝突的能力,有團隊精神,並能領導夥伴,催化改變。

這條標準不是隻針對普通人的,對於團隊的領導者同樣適用。如果哪個皇帝認為自己是一國之君,絕對的“老大”,就不需要和群臣乃至老百姓搞好關係,那他就大錯特錯了,他肯定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孤家寡人”。例數曆史上半途下台的皇帝,其失勢的重要原因一定有缺乏群眾基礎這一條。

估計勾踐沒有認真總結過其中的教訓,因為在他之前可供借鑒的經驗並不多。他所做的也許僅僅出於一種本能。

先來看看他是怎麽搞好君臣關係的。

勾踐對於手下這些大臣的態度可用一個字來概括:誠。不過這個誠是外表的誠,至於他內心是否真的像他所表現出來的那般誠摯,那就不得而知了。總之他的表現非常到位,讓所有的臣子都認為他們的主子是禮賢下士的明君,而自己是非常受明君重視的賢臣,這樣一來,他們倘有十分力焉能隻使九分?

勾踐展現自己真誠胸懷的方式並不複雜:第一招就是給臣子們“戴高帽”。勾踐在臣子麵前從來不吝惜優美的辭藻,幾句誇讚的話一出口,臣子們便多少有些飄飄然了,忙不迭地將定國安邦的妙計奉獻出來,連矜持一下都顧不得了。甚至本來沒有什麽好主意,經勾踐這麽一捧,頓時計上心來。比如說,範蠡那個讓勾踐去嚐夫差糞便的“計策”,就是這麽產生的。當時勾踐是這麽對範蠡說的:“我能夠在吳國這個危險境地活著,全仗了您的計策。我希望您現在一定要把話說明,不要遲疑,不論您說的可行與否,總要想個辦法。”讓當頭兒的把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範蠡還有什麽選擇嗎,隻有把這個不怎麽光彩的辦法奉上。回國之後,勾踐的這一招更是屢試不爽。文種獻上九計的前提,就是勾踐對他說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話:“我過去接受了您的意見,才使我沒有陷入窘困的境地。現在我還想聽聽您高妙的建議,好令我報仇雪恨。您說我需要做什麽才能成功呢?”文種果然沒有招架住這段恭維。他哪知道,勾踐這類話並不是隻跟他文種一個人說。這便是勾踐的第二招:單獨召見。讚揚一位大臣功高蓋世的話絕不讓第二個大臣聽到,讓每位被單獨召見的臣子都欣喜地認為自己是水平最高的,也是最被器重的,在這種單獨麵君的神聖而又私密的氛圍下,誰能不說出點道道來以便證明自己不辜負聖上的賞識和栽培?那個年輕而又官職低微的計蜺就多次在這樣的場景中受寵若驚地獻上治國良策。

再來看看勾踐是怎麽與百姓打成一片的。

勾踐在決心伐吳之前,自認出征之事已經是民心所向。他是這麽得意地跟群臣介紹自己的功績的:“我讓孤兒、寡婦、病人、窮苦人把他們的孩子交給國家。那些想要為國出力的,我就分土地房屋給他們,讓他們穿華美的服裝,吃豐富的食物,而且用道義來磨練他們。投奔我來的外地賢士,我一定在朝堂之上以很高的禮節接見他們。我用船裝著飯菜在國內巡行,遇到生活困窘或是四處流浪的人就給他們食物,獻上我的愛心,並且記下他們的名字,用來為將來的征用作準備。我吃的飯菜都是我自己種出來的,我穿的衣服都是我夫人織就的。十年間沒有向老百姓收過租賦,老百姓家家都有三年的存糧。人們走到一起都會開心地笑啊,唱啊。”

一國之君能夠做到這樣,也真是不容易。善良的老百姓都很知足,勾踐的種種努力果然見到了回報:百姓們每天見到他都向他請戰,都願意去為他報仇雪恨。

如此看來,不得不承認,勾踐還真是一位很有水平的君王,這水平不是說他智謀過人,也不是說他心機深厚,而是指他超一流的情緒商數。

勾踐是賢德之君嗎?

曆史上,勾踐是以一位有作為的君王而存在的,大體上是賢德之君的正麵形象。這一方麵是因為他忍辱負重,自強不息,最終打敗了吳國,成就了一番霸業;另一方麵是由於他勤政愛民,廣施仁政,深得民心。盡管有些評論對他的一些作法頗有微辭,比如說他在吳國低三下四也就罷了,居然做出主動去舔嚐糞便的舉動來,實在丟了人格;比如說他為麻痹吳國使用的一些計策,像美人計之類,也算不得多麽光彩。但總的說來瑕不掩玉,這並不影響他的“光輝”形象。因為史書上曆來有以成敗論英雄的習慣,勾踐失意時的低眉順目固然可鄙,爭鬥中的不擇手段固然不雅,但畢竟最後他勝出了,這便是勾踐最大的資本,也是一些後來人用來駁斥一切批判勾踐言論的王牌。比如《越絕書》中就認為勾踐是一位賢君,有霸主的德行。因為權變之術是為了不使越國滅亡,暫時的保存實力是賢明之舉。

前人爭論的已經夠多了,這裏不想再在人格與權謀這兩方麵浪費筆墨,而是試著從別的角度——動機和目的兩方麵——來審視一下這位霸主,真的很賢德嗎?

勾踐在複仇和完成霸業的過程中做了什麽並不能作為他是否賢德的評判標準,關鍵要看他這麽做的動機和目的是什麽。是為了國家強盛不受列強欺辱、百姓安居樂業,還是為了滿足一己私欲?盡管勾踐口口聲聲是為了前者,但仔細分析一下他的所作所為,就會發現他其實是打著救國救民的幌子,暗地實現個人複仇的目的。他煽動和利用國內所有人的熱情來替自己完成這一願望。

個人複仇和個人野心是不同的。如果說勾踐從一開始就有稱霸天下的雄心,他在吳國忍氣吞聲地服役三年以及回國後的休養生息都是為了完成這一霸業,那麽即使他在這個過程中利用了群臣對他的愛戴和百姓的善良,那也是無可厚非的,說明勾踐確實天生就是一位亂世梟雄,是應當以一位霸主的身份而受到後世尊敬的。但很遺憾,勾踐不是這樣的野心家,在他心中並沒有這樣的宏圖大誌。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怎麽能打敗吳國,讓夫差也跪伏在自己的腳下,以雪當年之恥。至於滅掉吳國之後的事,他一開始並沒想那麽多,完全是走一步看一步,稱霸天下的結果隻不過是他在滅吳之後自信心和欲望不斷膨脹的產物。

為什麽說最初勾踐的心頭大患僅僅是吳國而不是天下呢?這從勾踐平時的言論中就可以看出來。公元前488年,回到越國已有兩年的勾踐已經積蓄了一些力量,這天他召集扶同、範蠡等五位大夫,萬分誠懇地對他們說:“我每天都惦念著報複吳國,就像瘸子每天都夢想著奔跑、瞎子每天都夢想著看見東西一樣。隻是我想不出怎麽才能打敗吳國,懇請諸位給我出出主意。”這句話應該道出了勾踐最真實的想法。此後勾踐向臣子的每一次問計,都隻是提到如何投夫差之所好從而麻痹他,如何削弱吳國的力量從而壯大自己,沒有問及一個更為長遠的計劃,也沒有製定一條滅吳之後如何進一步稱王稱霸的策略。

滅吳是勾踐自我修煉、富國強兵的目的,那麽動機呢?很簡單,就是當年在吳國服役的經曆太丟人了,不滅吳不足以雪恥,不殺夫差不足以平恨!想想勾踐在吳國都忍受了什麽,就非常容易理解他的心理了。作為一個男人,不能嗬護自己的家小,讓家人過上平安富足的日子,反而令妻子陪著自己在人家的刀口下每天軋草喂馬,勾踐的心裏怎能是滋味?自己一個人受辱也就罷了,連累家人跟著受罪,這對於男人等於是翻倍的折磨。勾踐能不恨夫差入骨?此其一。勾踐不僅是個男人,還是一位萬人之上的君王,一國之君受此屈辱,有何顏麵再見江東父老?有何顏麵再在群臣前發號施令?勾踐能不恨夫差入骨?此其二。勾踐不僅是個君王,這位君王統領的國家還曾經輝煌一時,雄踞一方,如今國破山河舊,勾踐怎對得起開創基業的先王?怎能在嘲笑他的諸侯麵前抬起頭來?勾踐能不恨夫差入骨?此其三。有此三點,足以看出,勾踐隻有日後踏平吳國,殺死夫差,才能夠重新在這幾方麵找回臉麵,拾起往日的尊嚴。此外沒有別的途徑。這樣一來,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勾踐一心隻惦記複仇,不想其他;為什麽能夠做到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去臥薪嚐膽過苦日子;為什麽勾踐包圍了夫差之後,拒不接受他的投降請求,而一定要讓夫差死。因為在勾踐心裏,夫差早已死了千回萬回了。如此也不難理解,為什麽勾踐能在吳國忍受得了那般屈辱,這並不說明勾踐軟弱,而是他早已橫下一條心,一定要想方設法活下來,回到越國去,然後複仇!想必勾踐在跪在夫差麵前陪笑的時候,心裏一定暗自發狠:有種你就整死我,否則有朝一日我一定讓你死的很難看!

如果勾踐是抱著這樣的動機和目的整治國家的,很難說他是一位仁厚賢德的君王。因為無論他實行了什麽仁政,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撫平他一個人的仇恨;無論他怎麽寬厚地對待他的臣民,他的臣民也都是他挽回個人臉麵的工具。

勾踐之所以看起來很賢德,隻不過是因為他的很多舉措雖然是為了達到他個人的目的,但與國家和民眾的利益並不衝突,於是乎也就掩蓋了真相。

虛偽的勾踐

臥薪嚐膽這個典故還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勾踐人很實在的印象,連激勵自己都要用這麽切實的辦法。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未必。

如果勾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滿足自己複仇欲的說法成立的話,那麽顯然勾踐是非常虛偽的。這也難怪,一個高情商的人本來就擅長控製自己的真實情緒,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來達到目的還不是很容易的麽?

如此說來,臥薪嚐膽這個舉動也禁不住推敲。前麵分析過,在吳國生活的三年對勾踐的傷害應該是痛入骨髓的,他閉上眼都會看到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而且他也隻有複仇這一條路可走,那麽,他還犯得上用柴草和苦膽這些形式上的東西來提醒自己嗎?再說句玩笑話,用柴草鋪床未必就不舒服;苦膽這東西如果你不捅破它光舔嚐它的外皮也不會覺得多苦。所以說勾踐弄這些玄虛純粹是看重它的形式。而形式這東西自己又不需要,那勾踐這是在做什麽呢?當然是做樣子給群臣看,給百姓看,好讓他們堅信他們輔佐和擁戴的是一位有誌氣的君王。

龍遊石窟——據說是越王藏兵洞為了讓百姓支持他,爭取民心,勾踐也是用心良苦。比如說,為了鼓勵臣民多生壯丁來為他將來的戰事賣命,他打出了“繁衍生息”的口號,製定了很多法規強製人們多生孩子。誰家的兒子死了,勾踐都要親自去埋葬他,並為他守喪,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當老百姓向他情願去為他伐吳報仇的時候,雖然勾踐等的就是這一天,但他居然還拒絕了,說道:“我受辱又不是百姓的過錯,怎麽能煩勞讓你們去為我雪恥呢?”他這麽一說,老百姓便更感動了,紛紛表示願肝腦塗地誓死效忠。於是勾踐“推脫不過”,隻好答應了。

對待百姓如此,對待群臣自不必說。用人之時誠懇之極,功成之後呢?逼得文種身死,計蜺裝瘋,範蠡遠遁。範蠡臨走寫給文種的信中說得明白:“越王長著長長的脖子,像鳥一樣的嘴巴,眼神像鷹,步態像狼,這種人隻能與他共患難,不能和他同享樂。”

可惜啊,文種不信,丟了性命。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