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即將回歸母體,這是中國人民湔洗恥辱的重大史事。在舉國歡騰欣喜的時候,不能不引起人們回憶150多年前中華民族屈辱蒙羞的曆史。隻有回憶這段被割離母體的痛楚曆程,才能更加珍惜回歸的可貴。
割讓香港是中國進入近代,在鴉片戰爭失敗後沉痛的恥辱標誌。這次戰爭也把天津和香港的曆史命運連接在一起。當英國侵略軍在廣東遭到林則徐領導軍民的抗擊遭到失敗後,就轉而擾害東南沿海城邑而徑奔天津,於道光二十年七月十八日(1840年8月15日)在白河投書。它們在其《致清宰相書》中公然提出“割讓一島或數島”的無理要求。為其日後侵占香港做準備。清廷在驚恐之中,答應懲辦林則徐和鄧廷楨而派琦善到粵。十二月二十五日,英方向已在廣東的琦善要求在香港“泊船寄居”,作為侵占香港的前奏;琦善不但未識破詭計,反而代向清廷乞恩“允許”。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四(1841年1月26日),英軍更悍然占領香港。初五日,琦善在獅子洋邊的蓮花城宴請義律,琦善告知義律香港問題正待批準,義律則威脅說:“恐難久等。”初七日,義律又發出“公告”,規定香港政府的組織,並宣稱進入該地的中國人,“將按照中國法律與習慣治理,”表示其偽善的態度,而英國臣民和外國人則享受英國法律的保護,成為事實上享有的治外法權。初十日,義律又發公告,宣布對香港統治的開始,規定凡在港英人及外國人均受英國保護,在港華人即作為英國國民,製造殖民地的既成事實。這一侵略行動激起了香港居民的異常憤怒,他們立即撕下布告送交粵撫怡良,轉奏清廷。二月二十日,琦善便以擅割香港罪被“革職捉拿”。六月二十四日,璞鼎查率艦隊到澳門,代替義律,大肆叫囂要擴大侵華戰爭。七月初四日,璞鼎查在鞏固了香港的防務之後,率艦隊兵士北侵。六月初九日,清廷準備以割香港乞和。七月初四日,英國艦船八十餘隻齊集江寧(南京)脅降,初七日,提出脅降條件,將割讓香港列入正式條款。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裏布在英國軍艦康華麗號(Cornwollis)上簽訂了我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後又稱《南京條約》)十二款,割讓香港是重要條款之一。從此,已被蠻橫強占的香港終於被列入屈辱的條約之中。
清政府的這些辱國行為在天津社會上引起了反響。著名愛國詩人華長卿的詩作代表了天津的民氣。華長卿生活在鴉片戰爭前後,曾寫過近二千首史詩性的作品,因財力有限,隻能把道光十八年到二十三年六間所寫“不能已於言者”的五十首刊印。這五十首詩幾乎都是針對鴉片戰爭前後的時事而寫。這些詩很快於道光二十五年在《江寧條約》簽訂地南京刊行,這恐怕也包含著對奇恥大辱永誌不忘的深意。
他的詩主要記鴉片的毒害、戰事的榮辱成敗。開卷第一首是道光十八年所寫《禁煙行》。詩中描寫吸毒之害是“珍饈果腹色如菜,鮮衣被體神似丐”。詩人力主嚴禁,熱情地讚譽鴻臚寺卿黃爵滋的嚴禁論。第二年,詩人又寫《後禁煙行》譴責禁煙運動中的腐敗現象,他祈求禁煙的成功,能有“海門烽火望全掃,永禁千秋萬古煙”的效果。另一首《南風行》長詩深刻地描寫了英軍騷擾東南沿海,直抵大沽的過程。他揭露英軍北侵的詭詐行動說:“煙焰熏天賊計譎,粵東戰轉趨閩漸……揚帆萬裏逐秋濤,乘風直到津沽口,”他斥責琦善聽從鮑鵬的建議,在大沽口取媚外人的行為:“幸有奇謀出微弁,海濱亦學鴻門宴。對席何勞犬豕爭,犒軍不憚牛羊獻。開門揖盜禮僬僥,兩紙蠻書萬手鈔。”道光二十一年,詩人寫《諸將五首》非常氣憤地斥責弈山、弈經、楊芳等人的腐敗怯懦道:“海氛今複熾,痛哭五羊城。不戰亡香港,忠魂赴上遊。”這首詩作中首先提出的“不戰亡香港”,不僅是實錄,亦具鮮見的膽識。二十二年,局勢日益嚴重,英軍長驅直入,到處燒殺搶奪,詩人在《負屍行》一詩中指斥由於“將軍畏敵如畏虎”所造成百姓“死屍堆累山邱積”的惡果。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七月二十一日紀事》一詩,更是動人肺腑之作。這時已是兵臨南京城下的危急時刻,他敘述戰況是:“沽上何人撤水師,粵東從此開邊釁。劫灰定海與寧波,廈門香港烽煙過,乍浦寶山及上海,可憐京口哭聲多。”他看到英人的狂傲與清朝官員的卑躬屈膝:“老夷盤踞居中坐,我朝將相左右個。”這些詩作為鴉片戰爭保存實錄的貢獻已在同類詩作之上,而能一再涉及香港,更足見詩人將香港與天津連接起來的卓識。
英國在侵占香港後,野心更為膨脹,1854年,英國港督包令串聯美法兩國公使用不是理由的理由,要求修約,未能得逞,遂於1858年至1860年間,連續三次進攻大沽口,先後脅迫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並在《北京條約》中規定了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給英國的不平等條款,當時另有一位愛國詩人楊光儀寫了《河樓題壁》七言詩八首,記述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的史實,對於清廷的懦弱和屈辱,表示不滿和嘲諷說:“絡繹艨艟頻入寇,倉皇將帥又登場……卻喜有人能緩敵,軍前幾度饋牛羊。”詩人還熱情地歌頌了三次大沽抗擊戰中英勇奮戰的愛國將士說:“戰苦神彌旺,刀頭帶血捫。壘邊飛劫火,天上返忠魂。”詩人對人民所遭受的苦難發出了“萬戶流離感不盡,愁雲如織晝蔭蔭”的呼號。這是英國侵占香港獲得東方軍事基地便利後所進行的侵略活動,加給天津人民的災難。接著英國等又在天津劃定租界,實行殖民統治,天津、香港的土地和人民遭到同樣被淩辱的厄運。
1898年,英國又乘列強妄圖瓜分中國之際,蠻橫無理地拓展新界附近島嶼。從此,英國侵略者就在這大片掠奪的土地上實行殖民統治,吮吸和積累巨額的財富。時經150餘年,這顆失落的明珠終於又物歸原主,回歸到祖國懷抱。而天津正在騰飛,兩地命運將更加緊密連結在一起。在此時刻,回憶曆史的往事,祝兩地的前途命運將會更加輝煌燦爛,光彩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