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多月過去了,蔣光遙的學習逐漸入了門,也能獨立解答一些頗具難度的題了,但來西京時所帶的七十五萬元舊幣已用過大半,他不免有些惶恐。恰在此時,有同學將一封發自本市的信件從傳達室捎給蔣光遙。蔣光遙十分驚訝,因為除過鄧氏兄弟,他在西京市一個熟人都沒有,怎麽會有發自本市的信給他呢?
展信在手,蔣光遙喜出望外。原來,信是堂姑的兒子張雲峰寄來的。他說在淮海戰役中,自己帶領擔架隊搶救傷病員有功,負傷後組織在西京市給他安排了工作,他和母親住在菊花園,聽說蔣光遙在佛中念書,就寫了信來。
雖然蔣光遙過去與這位堂姑家不太走動,和那位叫張雲峰的表兄也隻見過二三次麵,但他鄉遇親,畢竟是人生一大幸事。蔣光遙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當晚就請鄧珍儀帶他到東大街菊花園拜訪了堂姑和表兄。從此,張雲峰每次經過佛中門口都要進去看看,不是給蔣光遙帶些吃食,便是送些零花錢。蔣光遙感恩不盡,學習更加刻苦。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天傍晚,蔣光遙興衝衝到菊花園探望堂姑,姑侄倆坐在炕邊還沒有拉幾句話,忽然闖進來兩名警察,不由分說把張雲峰抓走了。原來,這位表兄是個混混,放著一份好端端的工作不幹,卻染上了吸毒、販毒的惡習,這自然逃不脫法律的懲罰。
蔣光遙見堂姑哭得死去活來,隻好一邊陪著抹淚,一邊好言相勸。從此,他將身上原本剩餘不多的錢七寸扯成一尺,既支付上學花銷,又貼補堂姑的生活,愁得他經常晚上睡不著覺。
真是天無絕人之路。說來也奇,就在蔣光遙走投無路、進退維穀時,西京師範師資速成班偏巧在初三學生中招生,國家不但負責食宿,每月還發給零用錢。這對蔣光遙來說,無疑似久旱的禾苗逢著甘霖,盡管當時盛傳著“家有半石糧,不當娃娃王”、“書房戲房,沒出息的地方”的說法,但蔣光遙還是喜滋滋地報了名。